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本理念,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就要有新的改变。现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对此内容的设计与构想。
一、说课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中对此节内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到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段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本课通过归纳几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其身边的环境问题产生关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难点: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讨论法。一方面,结合课本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学法: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即学会如何分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一段环境优美的视频资料作为本课
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与本课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两个板块的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 教学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来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我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及视频资料。(观看)再加上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了。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疏漏与不足而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因为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观看了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之后以练习题的形势来使学生巩固次知识点。
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我同样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让学生来进行加工整理。
当然,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是指网络化、系统化。即重点知识小结。
(2)充分利用课件
这个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观性较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他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
(3)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在教学时先由课前探索活动引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课下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环境危机。也就是此处的案例探究。学生以“荒漠化”为主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并在这节课上向大家做了战士。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漫画反思将此活动推上了高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本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五、 说教学效果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输灌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并茂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快捷、大容量的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3.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区域地理中并解决相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1、读图法;2、直观教学法;3、讨论式教学法。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
(1)合作学习法;(2)讨论式学习法;(3)师生互动学习法。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的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1、知识与技能:①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②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及运输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及线路。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④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表格分析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又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时,具有运动的、发展的眼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学重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教学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二.说教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学习现代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读图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学习。开门见山式导入人类的地域活动联系,并设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讲解。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认识,以便于下面教学内容的进行。
其次,进入新课讲授。由于学生们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面的讲解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的图来学习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掌握,仅仅知道其优缺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出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并通过实例与学生共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得出要综合考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选择最佳运输方式的结论。
接着,过渡转折,引出交通运输网,通过“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铁路”,以及从“畜力-船-汽车-飞机-管道”交通工具变化来综合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并结合书上的“南昆铁路”的实例,来具体分析几个因素对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有运价、运量、运速:
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二、交通运输布局
2、南昆铁路分析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难点: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二.说教法:
设问教学、案例探究和对比归纳
多媒体电脑,教学地图
2课时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用已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来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析。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设问,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通过读我国水稻种植景观,认识我国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求学生阅读49页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了解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现状。
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自学为主,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经营方式、生产特点以及形成的区位因素;然后通过案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和“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比较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巩固对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认识。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
2.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习惯
3.特点:
1. 小农经营;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区位条件:地广人稀、市场、交通、自然条件、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技术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该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对于这两部分教材的处理很简单,课标要求为:根据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而考试对于特点这方面也较重视,在本章的内容中这节算次重点,是基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基础上讲诉的,进而结合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能够根据有关资料说出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够分析一地人口迁移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的展示总结归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对移民产生歧视,人人平等的情感。
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
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
二、说教法
读图分析、活动探究、案例分析
多媒体
课本图1.8,人口分布的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1、利用图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提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结合社会潮流引入课题,吸引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同学们最近几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东南部城市迁移,同时许许多多的外国公民在我国定居,又有许多我国公民定居外国,人口迁移现象从古至今一直不曾间断,为什么会不断的有人口迁移呢?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口的迁移一节,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八页。
◆设计意图: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进行学习。
2、练习设计
(分析)思考: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迁移分别属于哪一类?
A.15世纪扳卖非洲黑人奴隶
B.王工程师因工作需要从前黄调往马杭
C.三峡工程大移民
◆设计意图:利用习题,知识迁移巩固活学活用,深入理解知识。
3、总结设计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分析总结我国人口迁移现象。
人口迁移的阶段 | 人口迁移的特点 | 人口迁移方向 | 人口迁移的原因 |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 由北向南 |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 | 规模小,频率低 | 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有计划有组织进行 | |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 | 流动人口增加 | 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
五、说板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
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本节课作为整章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
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
然后依照学生自身的理解,通过其脑中的思维将工业区位的因素想象成生产投入的“原料”,将生产过程的所需和产出结合起来,既明确工业作为物质加工再造的生产部门较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也促进其去思考工业区位的选择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确了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将师生共同列举的常见工业按照主导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常见类型、二是电子装配工业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与技术导向型工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两个考点最为常见,需要特别留心。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60页的《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这段文字,由“钢铁工业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主导产业”的讨论导出,进行案例教学。教材所选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时代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材料。通过对不同时代依靠不同区位因素建立起来的鞍钢和宝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影响一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这段教学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铁矿、煤矿,以及我国主要的矿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的相关内容,不失为区域地理知识的很好补充和巩固。
那么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钢铁产业基地多数污染较为严重,可见工业区位的选择同样要顾及到环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内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位因素外,环境、政策以及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只需进行概念、道理上的陈述即可,重点要放在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这一知识点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工业会造成怎样的污染,然后根据污染的类别分别讲解不同的应对方略,最后将配以适当的例题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在小结中阐述清楚本节课的两大内容:即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然后点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难点、重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几道有关主导产业和城市工业布局的例题加以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工人、市场、运输、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面粉厂、石化企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制造业、制鞋厂、玩具厂、电子装配企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制造企业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
其他工业区位因素:环境质量、政策、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前面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是健康的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识是本课研究的铺垫。本课的研究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什么,知道怎样鉴别绿色食品。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许多食品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食品,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二、活动过程:
1、认识、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
⑴搞清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 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思考:
正是这绿色食品的规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绿色食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能提高经济发展,更能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只有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标准,才能使人们吃上放心的食品,从而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
⑵识别、辨认食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⑶说说“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
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⑷“绿色食品”标志的等级
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A级绿色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2、检查反馈:了解学生掌握 “绿色食品”知识情况。
⑴判断是否是绿色食品
出示第一组图片:
⑵说出绿色食品的等级
出示第二组图片:
3、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带来的食品,首先观察是否是绿色食品,然后判断是A级绿色食品还是AA级绿色食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4、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绿色食品,了解绿色食品的销售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⑵要想了解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态度,食用绿色食品的意义,是否懂得辨认绿色食品,以及什么样的人群对此知识最缺乏等,我们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做个“绿色食品”广告设计师。
为你喜欢的绿色食品设计广告语,每组推荐一个。
6、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认证程序。
7、绿色食品打“假”队员在行动。
8、向学生介绍生态绿色食品基地。
三、活动总结:
通过研究、探讨,了解学生对绿色食品的态度。
提问: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让你到超市买牛奶、方便面等,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食品?为什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做到绿色消费,也希望你们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围的
了解学生对“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认识。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 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6-23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06-15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10篇07-06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07-06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07-06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06-21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7篇06-21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6-17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06-17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九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