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08 11:28:15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简析

  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教参建议安排一学时来完成教学。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高中教材中详细讲述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并且此部分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材从“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它对人类有危害吗”这两个问题开始,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依次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等知识,知识编排得有条理。其中安排的“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文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测定雨水的pH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此外,通过本节的知识,向上可以和第一节硫的知识联系,向下可以和第三节硫酸的知识和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和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可以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 园——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对元素 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 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⑵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 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文中安排了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激趣法、随堂实验法、演示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 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 还原性。

  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㈡新课教学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①学生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

  ③学生实验:将另一只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 生按课本【实验6—1】的方法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 得出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并板书。

  ④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 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⑴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②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使水溶液变红,长时间放置后, 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说明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进而说明“二氧化 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③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④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分析二氧化 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二 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引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的学习。

  ⑵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与反应的可逆性。

  ②讲述SO3的性质。

  ③简单说明二氧化硫还能与氯水、溴水、碘水、KMnO4等强氧化剂,H2S等还原 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演示:【实验6—2】,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 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②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与品红溶液作用、与 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 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③提问学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否表现了SO2的漂白 性。作出解释。

  3、二氧化硫的用途简单讲解。

  4、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录像。

  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二氧化硫,并指定学生分甲、乙两方对二氧化硫的利弊 进行辩论。

  ㈢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育学生要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㈣布置作业

  P129 第五题。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 SO2与水反应 SO2 + H2O ? H2SO3

  b、SO2与碱的反应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亚硫酸钠)

  SO2 + Ca(OH)2 == CaSO3↓ + H2O

  SO2 + CaSO3+ H2O == Ca(HSO3)2

  2SO2 + Ca(OH)2 == Ca(HSO3)2

  (2)还原性

  a、与氧气的反应 催化剂

  2SO2 + O2 ? 2SO3

  △

  (SO3 :无色固体,熔点(16.8℃)和沸点(44.8℃) 都比较低。

  SO3 + H2O = H2SO4 ( 放热) ——工业上制硫酸)

  b、与卤素单质的反应( Cl2、Br2、I2 )

  SO2+Cl2+2H2O==2HCl+H2SO4 SO2+Br2+2H2O==2HBr+H2SO4 SO2+I2+2H2O==2HI+H2SO4

  (3)氧化性——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反应

  +4 -2 0

  SO2 + H2S == 3S↓+ 2H2O

  氧化剂 还原剂

  (4)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但生成的白色物质不

  稳定。(鉴别SO2)

  2、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⑴制造硫酸

  ⑵可以漂白白纸浆、毛、

  丝、草编制品等。

  ⑶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二、SO2的污染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电源说课稿11-03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模板07-28

高中化学说课稿:《氧化还原反应》11-25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五篇07-09

【精华】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07-08

高中化学说课稿合集六篇06-25

【精品】高中化学说课稿三篇06-25

【必备】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06-23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九篇06-22

在线咨询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简析

  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教参建议安排一学时来完成教学。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高中教材中详细讲述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并且此部分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材从“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它对人类有危害吗”这两个问题开始,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依次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等知识,知识编排得有条理。其中安排的“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文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测定雨水的pH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此外,通过本节的知识,向上可以和第一节硫的知识联系,向下可以和第三节硫酸的知识和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和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可以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 园——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对元素 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 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⑵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 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文中安排了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激趣法、随堂实验法、演示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 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 还原性。

  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㈡新课教学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①学生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

  ③学生实验:将另一只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 生按课本【实验6—1】的方法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 得出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并板书。

  ④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 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⑴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②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使水溶液变红,长时间放置后, 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说明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进而说明“二氧化 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③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④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分析二氧化 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二 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引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的学习。

  ⑵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与反应的可逆性。

  ②讲述SO3的性质。

  ③简单说明二氧化硫还能与氯水、溴水、碘水、KMnO4等强氧化剂,H2S等还原 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演示:【实验6—2】,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 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②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与品红溶液作用、与 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 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③提问学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否表现了SO2的漂白 性。作出解释。

  3、二氧化硫的用途简单讲解。

  4、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录像。

  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二氧化硫,并指定学生分甲、乙两方对二氧化硫的利弊 进行辩论。

  ㈢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育学生要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㈣布置作业

  P129 第五题。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 SO2与水反应 SO2 + H2O ? H2SO3

  b、SO2与碱的反应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亚硫酸钠)

  SO2 + Ca(OH)2 == CaSO3↓ + H2O

  SO2 + CaSO3+ H2O == Ca(HSO3)2

  2SO2 + Ca(OH)2 == Ca(HSO3)2

  (2)还原性

  a、与氧气的反应 催化剂

  2SO2 + O2 ? 2SO3

  △

  (SO3 :无色固体,熔点(16.8℃)和沸点(44.8℃) 都比较低。

  SO3 + H2O = H2SO4 ( 放热) ——工业上制硫酸)

  b、与卤素单质的反应( Cl2、Br2、I2 )

  SO2+Cl2+2H2O==2HCl+H2SO4 SO2+Br2+2H2O==2HBr+H2SO4 SO2+I2+2H2O==2HI+H2SO4

  (3)氧化性——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反应

  +4 -2 0

  SO2 + H2S == 3S↓+ 2H2O

  氧化剂 还原剂

  (4)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但生成的白色物质不

  稳定。(鉴别SO2)

  2、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⑴制造硫酸

  ⑵可以漂白白纸浆、毛、

  丝、草编制品等。

  ⑶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二、SO2的污染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