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10-22 04:11:08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汇总8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择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建立甲烷的立体结构模型,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

  3、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

  五、教学思路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其流程图如下:

  六、教学环节

  板块一:自主建构物理性质。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再向学生讲述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通过对可燃冰贮量和开发介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同时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质学习的一般方法。

  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

  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提供素材组织活动,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再收集并展示大家的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引导信息:

  1、甲烷分子中的4条c—H键完全等同。

  2、H与c之间的距离和每个夹角也完全相同。学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误,根据科学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后,主要认为甲烷存在正四边形或正四面体这两种结构。在学生产生疑惑时,老师再给出第三条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也只有一种结构,学生分小组再次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再结合科学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用电脑制作出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以便学生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创设情境,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学生根据结构猜想其性质。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拓展知识: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养,加深了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气,一支用纸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点燃的镁条照射进行对比试验。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②从所得信息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然后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汇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组织学生,用球棍模型制作出其可能的产物。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运用甲烷的结构探究其性质,展示同学们的作品,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并介绍取代产物的用途。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设计这两道试题的目的是从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检验“教”和“学”的效果,有助于下节课的教学实施。),再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并上网了解沼气的使用知识,然后给周围的农户推广,做一名节能减排的倡导者。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七、教学评价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贯穿了两条线索,即:生活线和知识线。从天然气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应体现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产物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沼气的推广使用,西气东输工程等都体现了甲烷的社会价值。从物理性质开始了解甲烷,再从结构去了解化学性质,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这些性质也体现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体现了甲烷的学科价值。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识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用化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

  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专题四《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课堂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贯穿本章始终的核心观念。

  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和角度,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作出明达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右;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因此,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内容编排

  本节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分为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二、学生分析

  知识方面:通过前面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从这两方面入手比较容易;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为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学生有资源合理开发和应用的意识,通过这一节课的简单介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资源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要求对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前面以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进一步加深水资源的利用、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方法和实质的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四、教材处理

  (一).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课的重点为海水的蒸馏、海水中溴的提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由于蒸馏装置比较熟悉,因此难点是海水中溴的提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便于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过程探究,突出规律方法揭示,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两部分。课堂教学中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快步走的教学设计。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易接受,我较多的采用多媒体,放大现代技术效应,注意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处于指引方向、启迪思维、设疑解惑的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知识,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状态中。

  (二)学法

  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动手的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身受用的方法。

  六、教学内容及课堂设计

  1.引课设计

  从问题入手:利用多媒体从“海水是美丽的,也是富饶的”入手介绍海水资源的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海水资源,要解决哪些问题。

  2.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

  实物呈现:海水淡化装置→实验演示(原理分析)

  给出蒸馏装置,让学生自行组装完成整套装置。

  多媒体呈现:海水化学资源概况→问题探究:海水提溴,海带提碘→实验→研讨: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3.例题和习题的设计:设计一些与水的淡化,海水提溴、碘的综合习题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保证课堂训练到位。完成书后作业中镁的提取的题目,强调海水的综合利用。

  七、板书设计

  海水资源的利用

  一.水资源的利用

  直接利用

  间接利用

  二.化学资源的利用

  溴的利用

  碘的利用

  三.海水的综合利用

  八、作业设计

  按教学要求让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从海洋资源中提取镁、溴、碘等物质的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习重难点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b、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c、言语传递法—适时引导。

  d.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教学中还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2)有关热化学

  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3)计算准确(4)反思解题关键处(燃烧热的标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错误易发处

  三、 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能力。2、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复习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从旧知出发能把学生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并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环节二 创设情景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1=?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环节三 盖斯定律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培养阅读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查的意识。

  环节四 盖斯定律 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

  的应用 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五 小结盖斯定律、作业、 归纳小结 、突出重点 ,促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 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ΔH3=ΔH1+ΔH2

  2.盖斯定律的应用:

  可计算出难以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如反应慢、副反应多等

  二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来自...。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 这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I 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2.1.1 理解 的内容并能

  2.1.2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试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2.2.1 通过 试验,探究 。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2.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究 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3.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3 初步体验 在研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或者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键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 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6、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化学键

  一、离子键

  Na+Cl2===2NaCl

  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

  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a 原子

  b 离子(阴、阳离子)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AB,A2B,AB2型)

  AB型离子化合物:

  AB2型离子化合物:

  A2B型离子化合物: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写成“====”。 4.不能把“?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5

高中化学说课稿09-11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11-19

高中化学说课稿06-15

【热门】高中化学说课稿11-14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1-14

【热】高中化学说课稿11-14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5篇)11-29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精选20篇06-16

【推荐】高中化学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