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本诗在李白诗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体现为:内容上伤时忧世、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特殊性体现为:作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习作业。
3.说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习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1)作为教学重点,(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为何叹?
引导学生在自由精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读体验。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标、冲波回川、近天连峰、倒挂枯松、飞湍瀑流极写蜀道山川的雄壮奇丽。
三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山道之峻险;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3)如何叹?
A.铺垫: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将词人内心堆积萦绕的愁绪描写得真切入微。
B.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
铺垫:贺知章看了李白此诗后,屡屡称叹,号其为“谪仙”,当即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诗中“仙气”何在?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C.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4.悟情
思考:
(1)你从李白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赞叹其雄奇伟丽;惊惧其峻峭险恶;遗憾其高不可越;忧虑其凶险多事。
(2)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诗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成吗?为什么?
理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紧贴文本,找出根据。以本题为例,诗人本身可能未必有这层意思,但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读出这样的感受也应予以尊重。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据是文本;第二,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多元解读不能漫无边际,要防止不顾文本过度解读。
5.体验
(1)学生在涵泳的基础上自由吟诵全诗。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范读)。
五、说板书
蜀道难
李白
开辟之难
难度越之难手法:形象联想、铺垫、烘托、夸张
安居之难安史之乱
理由:诗歌的内容通过结构直观的显示出来,对高中生来说,板书不必过多、过细,但必须点到恰处,点到亮处。)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这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编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教学《药》这篇小说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一是知识目标,职高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比如作家作品;积累字词。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三是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药》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的小说。重点确立在对这个双手沾满了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过对康大叔的肖像、语言、动作的个性化描写,充分表现了康大叔凶狠、残暴、贪婪、无耻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着一个丑恶的灵魂,通过人物的性格认识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反动本质。教读本文的难点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态度。小说描写了一群人,是一幅社会众生相,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是不相同的,这跟他所持的立场密切相关,他对当时的社会的认识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站到了斗争的最前线,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同旧的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作者在《〈呐喊〉自序》中说,“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析比较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比较他们性格的异同,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阅读能力较弱,没有课前预习,会浪费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利用校园网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时代的特征,利用工具书识记文本的.字词并积累部分词语,了解小说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你的猜想。在课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检查学生预习后,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师生之间共同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然后就抓住重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整篇小说而言,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带有强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态度,但是作者对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对康大叔是一种阶级仇恨,是憎恨;对华老栓等社会平民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怨恨,对革命者是一种带着悲哀的惋恨。小说的主题也能够通过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说说以“药”为题的含义。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孩子,还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四、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如何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 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 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 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劝 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
(论点) 学习的方法 对比论证
(论据) (论证)
我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 把握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八课,本文是战国时期亚圣孟子与梁惠王谈论治国安邦之策时的言论。语言严谨、条理层次清晰并且内涵深远。这篇课文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文章,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文章。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议论性散文的论点和论据,体会古人圣贤的治国智慧。通过思辨性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以及雄辩技巧,使学生感受辩论的魅力和治国的思想。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高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相应知识储备,也具有学习文言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习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和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顺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主要包括: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和延伸作业等几个方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总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好的导入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可以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将采取“复习法”进行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初中学过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对比阅读,以此形式进行新课导入。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其次,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讲了什么?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总结,得出文章的层次划分: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板书:民不加多)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这样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扫清字词障碍,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文章重难点问题。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文章中需要重点分析和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会安排三个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环节: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疑问:开篇提到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总结答案。我们可以得出: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接受;这是从表面上解决了“以战喻”的内容理解,之后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内容所蕴含的论证方法。此内容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随后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对现代生活有怎样的意义和启示呢?学生就此问题能够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物质角度要: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孟子这样的眼光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板书:王道)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能够理解内容,还要能够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因为我再次提出疑问: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我们能够得出,从修辞角度来说: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再从结构角度来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语言语体角度: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拓展
在这一环节我向同学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在治国安邦上:孟子提倡“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从人的本性和天性方面: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而身为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他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最后,孟子提出的理论多为现实服务,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课堂教学的小结作业环节是课堂回顾的环节。我的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作业的完成是对本节课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很好的归纳与梳理。我会布置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我的板书力求精简,清晰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重难点。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一、说教材《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重点词音、词句
三.写作的缘由
生平事迹:预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长——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默然)——有责任感
参加请愿——勇毅坚韧
教训意义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7篇】相关文章: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9篇06-13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06-21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6-15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07-25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九篇06-24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07-16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九篇07-11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五篇06-22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