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2
一、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教育教学观
1、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猜想……结论……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及学法: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在学生初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旧探新;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如画图象、读图等),建构知识;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参与,
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启发,练、导结合,讲练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做数学,教师启发指导,以及学生领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主动建构;具体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及设计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问题(“脚手架”)的解决,使学生逐步攀升,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在探究与发现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因而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同时所学内容适宜用“计算机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辅助教学。
六、教学手段及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
七、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复习设问,引入新课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北师大版高中必修5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的基础上的一堂课,是对前面关于不等式和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这章的学习有利于后面研究推理及证明,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高中的学生他们对于知识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并且他们喜欢合作、探讨式学习,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图形结合的思想已具备,本节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型结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利用一元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课堂形式,提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领会数学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之间的转化,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图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教材,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求法。
【难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相应函数之间的转化。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并让学生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充分的掌握了这两个之间的联系之后,我会顺时问学生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不是也和它相应的函数有关系呢?顺势导入今天的新课-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温故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可以降低新知识的接受复杂度,同时也可以顺势的引入今天的新课题,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得解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我会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与代数和图像与几何之间的转变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获得新知识,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深化新知
在以这一环节,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学去自己探ax2+bx+c>0(a>0)的求解集,并完成下表:
(四)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板书出两道题:
(设计意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新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看: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续和拓展,又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思想层次上看:它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教材中有很强的基础性。
2.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首先复习引入了“三个一次”的关系,然后依旧带新,揭示“三个二次”的关系,其次通过变式例题讨论了△=0和△<0的两种情况,最后推广一般情况的讨论,教材的内容编排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重难点剖析。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关系。
难点突破: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2)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形结合。
(3)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策略。
二、目的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分析
教法:“问题串”解决教学法
以“一串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
学法:合作学习
(1)以问题为依托,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2)以现有认知结构为依托,指导学生用类比方法建构新知,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用一根长为10m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m2的矩形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首先,以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为背景切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抽象出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2.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①2x-4=0 ②2x-4>0 ③2x-4<0
归纳、类比法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寻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首先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着手。展示问题2。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题。教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展示问题3。
问题3.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观察图像,纵坐标y=0、y>0、y<0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学生:发现可以借用图像解题。此问题揭示了“三个一次”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提供铺垫。
问题4用图像法能不能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已知二次函数y=x2-2x-8.
(1)求出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
(2)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
(3)在抛物线上找到纵坐标y>0的点。
(4)纵坐标y>0(即:x2-2x-8>0)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5)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展示问题4。此环节,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2)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实现师生合作。(3)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步骤。(求根—画图—找解),抓住问题本质,画图可省去y轴。教师抓住时机,展示例题1,巩固方法(△>0的情况),规范步骤,板书做题步骤,起到示范的作用。设计意图: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变式提问,启发诱导
方程:ax2+bx+c=0的解情况函数:y=ax2+bx+c的图象
不等式的解集
ax2+bx+c>0ax2+bx+c<0
⊿>0
⊿=0
⊿<0
教师:展示例题2(1).-x2+x+6≥0(2).x2-4x+4<0(3).x2-x+3>0。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求解。此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对于△=0,△<0的情况,启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关键在于画好图像,贵在“结合”。设计意图:通过探索、尝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我尝试,反馈小结。
教师:展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要求当堂完成,看哪个组做的好做的快。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问题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化。展示表格,学生:填写内容。
学生理解了“三个二次”的关系,得到一般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做本节课的小结,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五、评价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2.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形式开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08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04-03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元一次不等式》12-1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说课稿(精选9篇)08-20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2-15
初中数学《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11-23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11-25
高中数学的说课稿04-19
九年级《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