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7-30 13:14:55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

  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

  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三、说教法

  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业布置

  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

  (四) 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他们已能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来完成学案。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说教学流程

  1、导语

  从前几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琦君的作品导入。

  如此设计导语妙处有二:一、开门见山;二,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作者介绍中突出她的“饱经忧患”是为课文张本。突出她的文学史地位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课外阅读琦君作品的兴趣。这一过程预计2分钟。

  2、听读归纳、设计问题

  这是本课的关键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课堂设计问题,预设和生成并重,当然生成更重要。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这句话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以上过程预计用时20分钟。

  而自这些泪水中,最让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思乡泪”,齐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海外游子血浓于水的望乡深情。一同欣赏《虞美人》(朗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加以赏析,配上吟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以上过程预计5分钟。

  3、拓展练习

  拓展部分,设计三个环节:一、请同学们展示课本中的眼泪,二、欣赏经典的流泪瞬间。三、口头作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赏析10个经典流泪瞬间,设计了一段背景音乐,目的是渲染气氛,形成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进行口头作文。以上过程预计用时8分钟。

  4、评价反馈

  分4小组组织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价,看哪一组讲得最好。通过网上评价表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整合的效果。以上过程预计3分钟。

  5、说作业布置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初步创作,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作业分层法。

  五、说教学反思

  ㈠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体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机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阅读、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还考虑到,就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而言,教学不能太过于随意性,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发的生长状态,而应该给学生以探究的路径与方向,因而分析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能更好的把握文本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后,确立了共同探究的两个问题“思想内蕴”和“整体构思”,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即时生成的学习目标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学习目标间如何协调一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题目为何取为‘泪珠与珍珠’,取为‘泪与心’,好不好”,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未作以明确的解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留下了不解与遗憾。

  因而教师需对问题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并合理运用共同完成目标的弹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提出的问题质量并不高,教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一旦课堂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意外问题时,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标放到课外来实现,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预定任务。这样,教学目标的灵动与有序既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空间,又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

  ㈡教学目标不应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应关注“终极目标”;不能用“过程目标”取代“结果目标”。

  我在研读文本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时,也从大多数同学的表述中将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这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学习上来。但一切教学目标应服从于终极目标,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长”,并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却并未明确规定应唤起他们的精神体验,感受琦君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教师只着眼于学生获得、掌握的知识信息,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教育中,不能过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会意义、思想内容等外部价值,或者段落大意、阅读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实质恰恰是向内面开拓,即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鉴赏自己、解剖自己的灵魂。而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这一观点来指导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泪珠的内蕴外,还必须引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一个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与亲情友情有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都可能出现滴滴晶莹的泪珠,这些都是作者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的相契点。因而教学中更应关注终极目标,每一个人天生都有认识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应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反思自己的心灵世界。

  再者这两个教学目标只是陈述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习结果加以的规定。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因而符合阅读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结果目标”而应是“过程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自主选择、主动发出的一系列行动,应描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才能明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自主与创造性阅读。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感悟课文中自认为最优美的语句;表述自己初读课文的最深感触;领悟作品的思想内蕴;联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动的“泪珠”并加以阐释。这样“过程目标”实现了对标准化结果的主动回避,而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后,《老人与海》安排在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它是作为一篇自读文章出现的。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有2个小说单元,必修3和必修5各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感受主人公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

  四、教法

  n 1.“情境导入法”:结合作家本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及其硬汉形象,并播放电影版《老人与海》的精彩片段,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的血性与无畏,从而进入到作者为我们创设的情境之中。

  n 2.“生本探究法”: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的把握。

  五、学情

  n 相比较散文、诗歌、戏剧体裁来说,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理解能力,但生活阅历上的欠缺,使得他们在理解《老人与海》这种具有很强象征性和哲理意味的小说时,很难深入挖掘小说文字表层之下所潜藏的意蕴;于是,我想以《老人与海》为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挖掘小说故事情节之外的外延与内涵!

  六、教学过程

  n Ⅰ.情境导入

  n Ⅱ.情节简介

  n 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Ⅰ.情境导入

  他是一个酷爱打猎和钓鱼的作家

  他曾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

  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他用笔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

  他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拒绝成为生活的弱者

  他就是美国的文坛硬汉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电影海报、播放电影片段

  Ⅱ.情节简介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全文,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一:速读课文,并分组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1.选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一共出现过几次?

  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3.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地进行搏斗的?

  4. 老人不顾一切搏斗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实现了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有没有动摇过?

  学生活动二:投影显示老人捕鱼的画面

  ·教师提问1: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已经向我们走近了,但毕竟是感性的,谁能用准确的语言将老人理性地展示出来呢?

  ·教师提问2:大家将最美的花环戴在老人桑地亚哥身上,但也有人说:老人失败了。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结合老人的内心独白点评:

  人类是伟大的,然而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事业和业绩,人类的伟大应该具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人性的自信、自尊和自强。

  关于失败,词典这么解释:丧失信念,放下武器。

  看看桑地亚哥,他同马林鱼战斗了两天两夜,又同各种鲨鱼进行了五次漫长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丧失过武器,但他从未放下武器。老人留下了血水,却从未流过泪水。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品质。困难、挫折愈大,拼搏劲就愈强。他是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这样的人顶天立地,他是一个胜利了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拓展:

  从他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难点探究:

  文中的内心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并分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课后拓展

  n 在课后的积累阅读过程中,尝试对比东西方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异同。

  n 推荐阅读:《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七、板书

  n 硬汉精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n 他是一个胜利了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n 内心独白:揭示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闪烁着哲理的光彩,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四篇中外优秀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则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本课教学,将力求从这些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法、学法设计

  在具体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注意了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了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华连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别里可夫的社会意义等。学生活动有100字的内容概述训练,有形象思维再现训练——素描别里可夫画像。课后作业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做得非常个性化,尊重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本课时没有在课前介绍写作背景,是想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体现从人物表象到深层含义的逐步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我探究的快乐,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加及时、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对小说文本语言的关注。引入初中课文《变色龙》,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回忆,引导学生类比别里可夫。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联系别里可夫和“套子”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

  1、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

  2、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

  3、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

  (二)、深化研习,拓展提高,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从分析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意义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小说线索“套子”、小说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华连卡姐弟俩的分析,强化德育效果。

  (三)细化分析,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认识小说的魅力,加深对小说表现力的体会,巩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自我,自己是否也装在一些不该装的套子里,又该如何做呢。通过自由思想、课后小作文训练,将课文的教化作用向课外思考、向人本关注转化。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 号。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总结迁移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语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______________?"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五、说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__________.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总结迁移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德州市实验中学的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淀》。(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战争"中的一篇。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荷花淀》和《赤壁之战》。这三篇课文《荷花淀》描写的是现代战争,其他两篇描写的是古代战争,《烛之武退秦师》表现的是个体英雄形象,《荷花淀》表现的是群体形象。与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淀》中的战争环境是清新的,宁静的,它的情节不事雕琢,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带给人们以清新的美感,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的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两处人物对话,一处细节描写,两处景物描写".课堂上主要采取分角色朗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和赏析。教学过程如下:

  三、说过程

  1、导入新课

  战争,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残忍的、恐怖的。许多作家在描写战争时,总是不惜笔墨浓笔重彩铺写硝烟弥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⑴学生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故事情节,列出小标题(对学生来说,大体概括小说的情节不成问题,在这里要求用四字小标题概括,更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⑷就整篇文章发问:主人公是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订正,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此问题主要关系到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认识到主人公是群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点探讨

  1)两处人物对话。

  A.鉴赏"夫妻话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力求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②鉴赏对话

  问题: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说说这些话语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这些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关心)

  "怎么了,你?"---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细心,机敏)

  (以上几句,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细心、稳重的性格和对丈夫的忧虑与关心。)

  b"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在责怪当中含着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摆正了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

  (以上几句对话,可用词语替换法或比较重音语气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置对这一部分的赏析,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物语言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难是分角色朗读学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动员和鼓动;其次,学生的阅历所限可能使他们理解成年人的内心和情感会有一定难度,解决办法是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和联想,彼此交流探讨。)

  B.鉴赏"商量探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④赏析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女人的含蓄、聪明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是水生嫂说的,表现了她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

  "哪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失。

  "我本来不想,可是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活画出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小结:作品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展示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设置对这一部分的赏析,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人物语言能够体现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学生对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不够准确,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逐个讨论。)

  2)细节描写

  分析鉴赏一个细节。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3)鉴赏景物描写:

  ①放朗读录音: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②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水生嫂们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结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及和谐的氛围,也为下文伏击战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一节。

  这里只有两句话,一句写荷叶,一句写荷花,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敌人的战场。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4)小说的情感: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对亲人的深情,对国家的忠诚,这此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4、布置作业

  ⑴赏析文中"寻夫未遇"归途中的对话描写。(举一反三)

  ⑵赏析文中三处关于"捞"和"丢"细节描写。

  四。效果分析

  经过这一堂课,学生对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能够有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略)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相关文章: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7-25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八篇07-13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9篇06-11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07-11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07-13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07-16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劝学》11-26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07-31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