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四篇中外优秀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则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本课教学,将力求从这些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法、学法设计在具体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注意了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了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华连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别里可夫的社会意义等。学生活动有100字的内容概述训练,有形象思维再现训练——素描别里可夫画像。课后作业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做得非常个性化,尊重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本课时没有在课前介绍写作背景,是想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体现从人物表象到深层含义的逐步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我探究的快乐,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加及时、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安排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对小说文本语言的关注。引入初中课文《变色龙》,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回忆,引导学生类比别里可夫。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联系别里可夫和“套子”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3、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二)、四、深化研习,拓展提高,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从分析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意义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小说线索“套子”、小说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华连卡姐弟俩的分析,强化德育效果。
(三)细化分析,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认识小说的魅力,加深对小说表现力的体会,巩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自我,自己是否也装在一些不该装的套子里,又该如何做呢。通过自由思想、课后小作文训练,将课文的教化作用向课外思考、向人本关注转化。《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本 人 档 案 资 料
姓名住所 性别阶级成份 死亡日期生前职务爱好死前状况 特征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 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yan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
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板书设计(略)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沁县实验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师史利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本单元是全册书唯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包括立论文章三篇,驳论文章两篇。本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本课教学我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本课主要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较差,但课堂气氛活跃。因此,我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主角,而是以问题引领的六环节教学的课堂导演,是组织者。课改课堂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课标规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够区分论点和论据,确立自己的判断即可。本课我依照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评价提升六环节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两分钟):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和他的老搭档范伟的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想想:范伟答错了吗?(生: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学生甲答: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乙答: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家请看屏幕上的选择题(三分钟)。学生甲回答我选A,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学生乙选B,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学生丙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与其它图形不同。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也就是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2、明确任务(一分钟)
(1)、了解掌握议论文的结构。
(2)、 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朗读5、6、7段,归纳“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5)、 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6)、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少数人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7)、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四分钟,展示六分钟)。
读课文,自主完成任务1、2、3。大家读的时候应注意每段的首句、尾句、问句。然后由小组组长分配朗读的形式,可自由读、小组齐读,也可小组人员分配任务来读、或者是一人读其他成员听。
奋勇组三号成员展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拼搏组二号成员展示任务3: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合作探究(探究五分钟,展示十三分钟)。
学生激烈讨论,积极探究得出任务4、5、6、7的结论。
非凡组二号同学展示任务四 :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六人行小组展示任务6 : 我组认为创造性思维不只属于贝多芬、莎士比亚等伟人。因为鲁班是被山上小草弄破手指才发明了锯子;瓦特是水开了,壶盖被顶起受启发才发明了蒸汽机;牛顿是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发明了灯泡。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也是发挥创造性思维,才取得了胜利。所以,人人都具备创造力。只要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并且运用所得的知识,然后把小的灵感持之以恒的发展下去,你也会成为像莎士比亚一样的伟人。
5、展示反馈(展示文章结构两分钟,课堂小练三分钟)。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课堂小练:老师出示图形,圆和三角形,大家由此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由此想到了冰激凌,灯泡,东方明珠电视塔,数学上三角形与圆的外交与内切关系。还有一同学说,我与爸妈原不在同一县城生活,现在我们群居沁县,我们家由三角变为圆了。大家掌声不断。
6、评价提升(一分钟)
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课堂效率高。就学生表现来看,A同学回答问题流利大方,应发扬此精神。B同学答问积极,只是课前准备不够,应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C同学将字写得更工整些即可。总之,大家表现相当不错,老师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节课非凡小组共得五星10颗,你们是这节课跑得最快的,老师将这面小旗送给你们小组,希望你们发挥先锋作用,与其他各组将咱班建设得更加优秀。
教学反思
本课教师利用故事、图形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紧扣“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重点,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本课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来设计课堂,按课改模式组织课堂,既发挥了学生主人翁意识,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性、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的全过程,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第五单元中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是古代散文,和前面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围绕着一个“情”字。在文体上《祭十二郎文》属于祭文,采取的抒情方式“寓情于事”,语言形式上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如下:
1、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中起的作用。
理解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掌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
3、教学难点
本文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文意的转折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朗诵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诵读体味,联系实际讨论,找出文章的细节描绘片段,对重点片段进行重点阅读,体会作者从家常琐事叙事中的骨肉亲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语的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外国的祭文,比如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我们今天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祭文方式。
2、整体感知
首先,多媒体显示作者的介绍和祭文的相关文学常识。
其次,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朗诵中先整体地感知文字所浸透的情感。结合文章的注释,积累重点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第三,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将本文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1. 引子 2~3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
4~9十二郎之死 10吊慰死者,告其身后之事。
3、研读赏析
提问:作者是主要从那几个方面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的?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以自己仕途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来深化亲情)
提问:第五自然段中“邪”“也”“乎”“矣”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明确本文的艺术特色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5、总结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在练习中完成本课
四、板书设计(略)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鉴赏两位哲学家深邃的思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捕捉关键信息和对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2、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内容:学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有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蒙田的'影响。蒙田认为思想很难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写下来,乐事,我写下的却是思想逃逸了”,因为人的记忆能力差,念头过多,要捕捉到有价值的思想全靠运气。于是帕斯卡尔追随蒙田《随笔录》的方式,记录下偶然闪现出的思想,并保持原貌,这就是《思想录》。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比逻辑演绎的思想更加真实、细致,是一种智慧而不是胡思乱想。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思想录》中有关思想价值的一个段落,来体会其思想的光辉。
二、要求学生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课文,重点看看文章说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师生讨论问题;①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② 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③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④怎样理解“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是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种邪恶。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优势八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爱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等描绘,但在历史上,有多少罪恶都是凭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思想又由于他的缺点是何等卑贱啊!”这里的“本性”和“缺点”指什么?
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使它使人拥有了尊严,使它形成了人的伟大。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时,它又是卑贱的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行为的一切根源”,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怀,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这就是思想的缺点。
⑥第八、九两节反复强调了什么意思?第十节以“伟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国王”类比,又是强调了什么?
八九两节写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人是一个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贵的是,人能认识到他的可悲,其他万物,譬如一棵树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伟大的。
帕斯卡尔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心灵的辩证法。他不像愤世嫉俗的人那样,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没有如那些肤浅的乐观主义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对着人的心灵,他敏锐地察觉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在一切事物里都发现相反性。人的伟大与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第十节以“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类比,仍然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
三、总结:“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著名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帕斯卡尔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录》中,反复论述: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四、 阅读:关于“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心。
金灿灿的阳光,金灿灿的溪滩,金灿灿的笑容。
周围的东西影响我的心情,因为,我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容易触景生情。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08-08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08-07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08-01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07-22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8篇07-20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07-22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07-27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19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