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1-08-10 14:05:57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

  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

  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

  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接着,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用图解方法逐步讲解各反应过程。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从影响因素中得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一个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及分析,先自学并查找有关资料,再小组讨论归纳,课堂用来展示归纳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模拟了当时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兴趣浓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法,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这部分相对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先让学生自学,对这一部分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更进一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再通过疑难解答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最后通过视频再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让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化,有得于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最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由光合作用过程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联想、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的动态观,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来获取知识,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本节的显著特色。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部分减数分裂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我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说学法

  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应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三、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一)课前预习:导读(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减数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先请学生根据本节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

  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介绍减数分裂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假设: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则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同学们体细胞的染色体就应该是你爷爷的3倍,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你们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六、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5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

  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

  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二、

  说教学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

  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

  说教学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2、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3、“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本着“提高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图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通过甲烷中C原子的稳定性类比推理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讨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体验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实。在逐步的体验过程中,稳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从而突破重难点。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因为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通过“资料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承上启下。

  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保持机体健康的具体做法,使知识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6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有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兴奋的传导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达到)

  1.利用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的人体的神经调节为基础,再借助于媒体的展示,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在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基础上,利用媒体的动画功能,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3.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研究性的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兴奋的传导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不仅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物理学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层层设疑,步步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思考、分析、讨论,然后找出正确答案。并在此充分运用多媒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借助于它们的直观、形象、动态等多种功能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整个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五)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出"神经调节"一节

  2、新课教学:本节课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①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②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③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第一层次:反射、反射弧

  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优点:在本层次中,通过开篇设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去领会新知识的意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问题形影相随,为教学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在本层次最后再辅以相应练习,起到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层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此基础上,提出"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2、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在此,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着再组织学生对上述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辅以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加以说明,加深理解。

  优点:这样,通过老师的精心设疑,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和条件。经过点拨和追问,层层质疑,化解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CAI课件的动画功能,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知识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增强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理解刚才所学的知识,在此及时安排一个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测,并突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双向进行。

  (3)第三层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在这一层次开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一个疑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呢?"从而使"兴奋在实际功能纤维上的传导"自然、流畅的过渡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探究下一个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充满疑惑的情况下,将知识转换成问题抛出:"1、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它由哪三个部分构成的?""2、兴奋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海洋的浩瀚和自身世界的渺茫,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b.原因:为了形象的展现出突触的结构,在此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突现出突触,了解其结构。同时为了克服兴奋在此传递过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CAI课件展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紧随着安排一个思考题使学生在再一次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进而突出兴奋传导的单方向性。

  在这一层次中,通过教师条理清晰的提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纳、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动态的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突触部分的兴奋的传导过程一目了然,突破了难点。最后,再通过小练习,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3、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略>

  (七)板书设计<略>

  (八)布置作业随堂练习(24)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08-08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8-07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08-19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07-24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7-25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08-03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08-13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08-12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