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时间:2024-11-15 08:59:29 智聪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通用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通用12篇)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3.常见集合的表示

  4.范例研究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 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x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x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x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 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 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习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熟悉巩固集合的概念通过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 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 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习指导:⑴集合元素的确定。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 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 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 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鬼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反思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 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 本节是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对象,章末我们会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的概念,可见它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素材。

  二、教材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2) 熟记常用数集符号

  (3) 能用列举、描述法表示具体集合

  ②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这一课时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接触到高中数学的第一堂课,它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认识;如果我们教学上过于草率,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再者,这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第一章的第一课时,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奠基部分,所以我们不仅要正确地传授知识,更要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如果传授得过于简单,那么学生容易麻痹大意,对今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如果讲得太深,那么学生会有畏难心理,也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影响。

  2. 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通过预习学案的形式把知识问题化,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上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的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结合学案,阅读教材,自主预习,课上交流、讨论、概括,课后复习巩固三个环节,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值得提出的是: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使用,所以应该多做转换练习,

  六、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x月x日x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让学生阅读课本P2内容,让小组思考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补充答案它们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指定的一组对象。这时我借此引入集合的概念,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把研究的对象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把集合的涵义进行拓展,期间结合一些师生互动:我们班上的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班上身高在1.75米以上的男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班上高的男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通过身边这些大量例子,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并切实感受到学习集合语言的重要性。

  对于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我则在学生了解集合概念基础上,通过设置三个问题(1)班里个子高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2)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3)班里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调整后的集合和原来的集合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这样设计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归纳出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为——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用两集合相等的概念。

  思考3:(1)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2)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A,那么某元素a与集合A有哪几种可能关系?

  (3)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4)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用符号∈或?填空:

  [设计说明]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直接提问同学回答,并师生一起完善答案。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反馈练习:

  (1)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

  中国____A, 美国____A,

  印度____A, 英国____A;

  对于集合中常用的符号,我做了这样处理:简要介绍后,让学生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结合符号特点记忆。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信号:课堂上能消化的东西要及时记住。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让学生自习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5-7分钟,接着让同学试着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 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

  (3) 由1——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通过三个问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对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规范表达做进一步强调, 最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课本P4的例题,对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规范表达做进一

  步的强调,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演练,通过练习达到及时的反馈。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 比较列举法与描述法的优缺点。

  (五)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1.1A组: 2、3、4.

  作业的布置是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集合概念的理解以及集合的表示法,让学生对数学符号的适用在课外进行延伸和巩固。

  七、说板书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是课本例题演练,右侧是实例应用。在左侧的知识要点主要列出了集合、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和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以上是我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一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四、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3)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4)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 常用集合及表示方法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的集合 (不确定)

  (2)好心的人的集合 (不确定)

  (3){1,2,2,3,4,5} (有重复)

  (4)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 (是 的)

  (5)高一(12)班全体同学的集合(是 的)

  (6)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集合(是 的)

  2、教材P5练习1、2

  六:总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符号;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具有的特征.

  2.我们在进一步复习巩固集合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又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6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教材分析: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集合的理解。(2)有关计算。(3)巩固练习。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能够借助直观图及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突破方法: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利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五、教法学法

  集合问题属人教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集合问题有较简单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集合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集合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集合问题的基本结构,并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学生熟悉的队列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想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当学生解答过程中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导学卡、数字卡片。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目标)

  2、自主探究(感知目标)

  3、巩固加深(巩固目标)

  4、课堂小结(再现目标)

  (一)情境引入、小故事引出大学问(理解重复)

  我是用了一道同学们儿时的问题,在站队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算一算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这个情景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重复。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探索新知(体会集合)

  1、在教学例1时,我大胆的将例题进行了改写,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先出示统计表告诉学生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名单,让他们通过观察统计表得出信息,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让他们算一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出算式5+7=12(人),此时我不去及时评判,目的在于我要让学生猜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然后等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正,为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意设局的。

  2、接下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对号入座的活动,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到台前去贴号,再贴号的`过程中当问到有什么好办法能一眼看出来两个组的人数时?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集合圈,让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意义,导出了课题《集合》。很快学生发现,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两名学生,安排在中间的位置是最合适的,这样就组成三个部分,如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外两边一边是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边是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3、经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集合,再次的确定两个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计算时重复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人数时,一定要减去重复的数据2,得出正确的算式5+7—2=12(人),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列示方法。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加深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还要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练习的巩固我主要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题让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一边是只会游泳的,一边是只会飞的,还要让学生说出中间部分表示的是什么?第二题是让学生算算文具商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这道题中两天进的货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四)总结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只要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双重性,或者在数量上是重复的。我们可以运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分析类别,再计算它们的数量;但是在计算总数时必须减去重复的数量;还可以将左中右圈里的数量相加。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7

  一、说大纲与教材

  集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节计划教学时间10课时,已完成教学6课时,已掌握集合、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等),会进行集合的交、并运算,初步会用韦恩图和数轴等来解答集合问题。

  对于本课时内容,大纲要求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全集的含义,理解在给定的集合的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和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材通过在有理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的解的情况,引入全集的概念,然后用三种形式对补集的概念进行描述,这是教材的主体。接着通过三道例题介绍了补集的求法,其中第三个例题综合训练了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并且让学生了解“对偶律”。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通过前面的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的学习和求交、并运算的学习,暴露出职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薄弱之处:对抽象概念理解不透,不会复述概念;对不等式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不能正确用数轴表示交、并运算等。所以本堂课重视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识记补集的定义。

  (2)本堂课重点训练学生运用韦恩图和数轴,紧紧抓住集合运算的两个重要工具。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了解全集的定义,知道全集是一个相对概念;记住补集的的定义,会用三种形式叙述补集的概念;会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方法层面:学会用韦恩图和数轴等工具进行集合的运算,领会数形结合思想。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重点是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运用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全集与补集概念的理解。

  如何克服难点呢?其一,抓住全集与补集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举实例说明;其二,利用数轴与韦恩图,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全集的概念与补集的性质。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堂课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与个别辅导,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总结。

  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动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如突破“补集的的概念”这一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对照教材了解概念,闭上课本识记概念,走上讲台叙述概念,小组互相提问概念,由浅入深,扎实掌握补集的概念,又训练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各小组之间竞争学习意识,调动了学生,活跃了课堂。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由看书自学到识记,到复述,对求补集运算的学习由仿做到应用,到提高,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掌握了概念学习和解题学习的一般方法,领会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学生回顾与小结,我制作了四张灯片,第1张是全集的性质,第2张是补集的概念(图表形式),第3张是补集的性质,第4张是交、并、补综合运算的习题。我还利用自制教具辅助补集运算的讲解,这样能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在进行课时小结时,学生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个课时的两大学习目标,从而逐步学会数学学习的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设计六个教学程序:练习回顾、自学讨论、交流提升、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练习回顾设计了两道求交、并运算的习题,集合描述方法分别是列举法和描述法,运用工具分别是韦恩图和数轴,目的是检测和巩固交、并运算,为本课时中交、并、补综合运算奠基,再则发现两道题不同之处,由此引入全集的概念,引入贴切,过渡自然。

  自学讨论设计了5个小问题,分别采用了填空、图表、解答等形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全集与补集的概念的学习,初步掌握求补集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互相提问学习,突破概念学习这一难点。

  交流提升是课堂重点,我设计了一个习题其中有4个小题,与课本上例题3相对应,但略有变化,使学生在自学例题的基础上能够仿做,以达到熟练进行求补集运算,能进行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这一目的。仿做,既仿解题方法,又仿解题格式,老师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出现麻烦,因为它是集合的交、并、补的综合运算题,老师可以对个别基础不好的同学加以辅导,也可以鼓励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在帮助学生小结时,要提醒学生重视韦恩图的运用,在小结对偶律时,要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公式的对偶美,以后在学习命题中的“且或非”和事件中的“和积对立”那些概念时,还会接触到这种对偶美。

  巩固练习设计3道习题,对本堂课求补集运算的三种题型进行巩固和检测。

  拓展延伸设计了一个习题,与中小学奥赛题有点类似,是求补集运算的提高,是数形结合的升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能很好地训练数学思维。

  布置作业为学生课外学习巩固安排了3个习题,对求补集运算的三种形式进行训练。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集合》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 、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节,它是整个高中数学内容的基础。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基本运算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各个领域,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数列的项集等。通过对集合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数学对象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会进行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交、并、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集合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集合运算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严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特性、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正确区分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理解补集概念中全集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具体的数集,如自然数集、整数集等,对集合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高中阶段的集合概念更加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抽象概念。

  三、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实例,如班级学生集合、图书馆书籍集合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集合的概念。

  2. 问题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集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如“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如何准确地表示一个集合?”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3. 讲授法:对于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等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的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准确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简洁性和逻辑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四、说学法

  1. 自主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尝试自己归纳集合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合作学习法:在集合运算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类比学习法:在学习集合的关系和运算时,引导学生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和四则运算,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相关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 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集合图片,如一群羊、一篮水果等,提出问题:“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讲授新课(约 30 分钟)

  集合的概念(约 10 分钟)

  给出集合的定义:把一些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讲解集合概念中的关键信息“确定的对象”,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集合,哪些不是,如“身材较高的人”不是集合,因为“身材较高”标准不明确,而“所有的正整数”是集合。

  介绍集合中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用符号“∈”和“”表示,并举例说明,如 2∈{自然数集},-1{正整数集}。

  讲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通过实例加深理解,如集合{1,2,3}与{3,2,1}是同一个集合,体现无序性;集合中不能有两个相同的元素,体现互异性。

  集合的表示方法(约 10 分钟)

  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例如,{1,2,3}表示由 1、2、3 这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通过列举一些简单的数集和生活中的集合,让学生掌握列举法的表示。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例如,{x|x 是大于 2 的整数}。详细讲解描述法的格式和含义,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如表示不等式 x - 3>0 的解集。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 5 分钟)

  介绍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通过维恩图直观地展示集合间的关系,如 AB(A 是 B 的子集),AB(A 是 B 的真子集),A = B(A 和 B 所含元素完全相同)。举例说明集合间的关系,如{1,2}{1,2,3},{1,2}{1,2,3},{x|x = 4} = {-2,2}。

  集合的基本运算(约 5 分钟)

  交集:由所有属于 A 且属于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记作 A∩B。通过实例和维恩图讲解交集的概念和运算,如 A = {1,2,3},B = {2,3,4},则 A∩B = {2,3}。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记作 A∪B。同样通过实例和维恩图讲解,如 A = {1,2,3},B = {2,3,4},则 A∪B = {1,2,3,4}。

  补集:设 U 是一个全集,A 是 U 的一个子集,由 U 中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UA。强调全集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如在全集 U = {1,2,3,4,5}中,A = {1,2,3},则UA = {4,5}。

  3. 课堂练习(约 10 分钟)

  布置一些关于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关系和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涵盖各种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4. 课堂小结(约 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元素特性、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等。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补充。

  5. 布置作业(约 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书面作业主要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集合知识,如用不同方法表示集合、计算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等;拓展性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更多的集合实例,并尝试用集合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说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主板和副板。主板主要书写集合的重要概念,如集合的定义、元素的特性、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和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副板用于书写例题、课堂练习的讲解过程和学生的回答等临时内容。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集合是高中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它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集合的概念,然后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这些内容为后续函数、数列、概率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准确判断集合间的关系和进行集合的基本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集合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交、并、补运算。集合概念中的元素特性是理解后续知识的关键,而集合运算则是集合知识应用的核心内容。

  难点:对集合概念中元素确定性和互异性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集合问题时的应用。集合补集概念的理解,包括全集的确定以及补集与原集合和全集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在初中阶段,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数集,但对集合的认识较为肤浅。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集合的概念和性质。例如,在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对象可以构成集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形(如维恩图)来直观地展示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在讲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时,通过维恩图的演示,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运算的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集合问题。例如,在讨论集合表示方法的多样性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四、学法指导

  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尝试自主归纳集合的特点和表示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集合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类比学习:引导学生将集合的知识与已有的数学知识(如实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例如,类比实数的加法和乘法运算,理解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通过类比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 反思总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理解情况,总结集合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例如,在完成一组集合运算的练习后,让学生总结运算的步骤和易错点。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3 - 5 分钟)

  展示一些包含集合概念的生活场景图片,如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分类、学校的社团成员名单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有什么共同的数学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5 - 30 分钟)

  集合的概念(8 - 10 分钟)

  给出集合的严谨定义,并详细解释“确定的对象”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正反例对比,如“我校高个子的学生”(不是集合,因为“高个子”标准不明确)和“小于 10 的正整数”(是集合),让学生深刻理解集合的概念。

  介绍集合中的元素,强调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 3∈{自然数集},-2{正整数集}。

  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通过列举集合实例,如{1,2,3},让学生分析元素的这些特性。例如,集合中不能有两个相同的 1,体现互异性;{1,2,3}和{3,2,1}是同一个集合,体现无序性。

  集合的表示方法(8 - 10 分钟)

  列举法:结合实例讲解列举法的概念,将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例如,{a,b,c}表示由 a、b、c 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让学生练习用列举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如“一年中的四个季节”。

  描述法:详细介绍描述法的格式{x | P(x)},其中 x 是集合中的元素,P(x)是元素 x 所满足的条件。通过实例,如{x | x 是大于 5 的偶数},让学生理解如何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引导学生对比列举法和描述法的适用情况,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9 - 10 分钟)

  集合间的关系:介绍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通过维恩图展示 AB、AB、A = B 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理解。例如,若 A = {1,2},B = {1,2,3},则 A 是 B 的子集,且是真子集;若 C = {x | x = 4},D = {-2,2},则 C = D。

  集合的基本运算:讲解交集(A∩B)、并集(A∪B)和补集(UA)的概念。利用维恩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如 A = {1,2,3},B = {2,3,4},则 A∩B = {2,3},A∪B = {1,2,3,4};在全集 U = {1,2,3,4,5}中,若 A = {1,2,3},则UA = {4,5}。强调运算的含义和规则,让学生理解运算结果的构成。

  3. 课堂练习(10 - 12 分钟)

  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练习题涵盖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关系和运算等内容,如判断集合的表示是否正确、求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等。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视指导,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 课堂小结(5 - 8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元素特性、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

  5. 作业布置(2 - 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集合知识,如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判断集合间的关系、进行集合运算等;拓展题可以是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或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集合问题,如用集合知识分析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分类情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

  1. 主板:

  集合的概念:确定的对象构成集合。

  元素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表示方法:

  列举法:{元素 1,元素 2,...}

  描述法:{x | P(x)}

  关系:子集(AB)、真子集(AB)、相等(A = B)

  运算:

  交集(A∩B)

  并集(A∪B)

  补集(UA)

  2. 副板:用于书写例题讲解、学生回答问题的记录、练习中的易错点提示等。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复习和总结。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节,它是整个高中数学内容的基础。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基本运算为后续学习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通过集合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从初中的具体数学思维向高中的抽象数学思维过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集合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的性质、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这些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石,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对描述法表示集合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集合运算中对空集的处理。这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会存在困难。

  二、说学情

  1.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数集(如自然数集、整数集等)和点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初步知识,对集合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和不系统的。

  2. 思维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具体的事物容易理解,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三、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如班级同学的分组、图书馆书籍的分类等,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解集合元素的性质时,通过提问“一个集合中能有两个相同的元素吗?”等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3. 讲授法:对于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等重要知识点,需要通过清晰、准确的讲授,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四、说学法

  1.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尝试自己总结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集合表示方法的优缺点、解决集合运算的问题等。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 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如学校篮球队成员、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分类等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集合的概念。

  2. 讲授新课(约 30 分钟)

  集合的概念(约 10 分钟)

  结合导入的实例,给出集合的定义:把一些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强调“确定”二字,通过反例让学生理解。

  介绍集合中元素的概念,说明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讲解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通过实例和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掌握。

  集合的表示方法(约 10 分钟)

  列举法: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小于 5 的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0,1,2,3,4}。通过多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列举法的使用。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x|p(x)},其中 x 是集合的元素,p(x)是元素 x 满足的条件。例如,不等式 x - 3>0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x>3}。重点讲解如何确定描述条件,通过对比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描述法的优势和适用情况。

  集合的基本运算(约 10 分钟)

  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 B 的交集,记作 A∩B。通过韦恩图和实例,如 A={1,2,3,4},B={3,4,5,6},求 A∩B,让学生理解交集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 B 的并集,记作 A∪B。同样通过韦恩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如 A={1,2,3},B={3,4,5},求 A∪B。

  补集:设 U 是一个全集,A 是 U 的'一个子集,由 U 中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 A 在 U 中的补集,记作UA。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集和补集的概念,如全集 U={1,2,3,4,5,6},A={1,2,3},求UA。

  3. 课堂练习(约 10 分钟)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集合的表示是否正确、求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4. 课堂小结(约 4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元素的性质、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补充。

  5. 布置作业(约 1 分钟)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书面作业主要是对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的巩固练习;拓展性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的集合知识进行分析和表示。

  六、说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

  左边:记录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集合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等。

  中间:用于讲解例题和推导集合运算的过程,通过详细的书写,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解题思路和步骤。

  右边:用于临时记录学生的回答、提问以及本节课的重点提示等内容。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复习。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1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内容中的集合部分。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中元素的特性、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以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和基本运算(交集、并集、补集)。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为后续函数、数列、概率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熟练掌握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灵活运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深刻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并能准确求解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集合概念的形成和集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集合概念是基础,正确的表示方法是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关键,而基本运算则是集合知识的核心应用部分。

  难点:对集合概念中元素特性的理解,尤其是互异性;描述法表示集合的理解和运用;集合间关系的判断和空集在集合运算中的处理。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在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数集和简单的图形集合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认识是初步的、不系统的。在思维能力上,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更多的直观素材和引导。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习惯了以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对于以概念理解和逻辑推理为主的高中数学学习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集合的概念、性质和运算。例如,在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提问“班级里高个子同学能构成集合吗?为什么?”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2. 实例分析法:从生活实例和数学实例出发,分析集合在其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集合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如用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来解释集合的概念和分类作用。

  3. 类比教学法:在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时,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和四则运算,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的概念。例如,将集合的并集类比为实数的加法,交集类比为求公共部分。

  四、学法指导

  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尝试自己归纳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集合相关的问题,如探究集合表示方法的多样性、集合运算的规律等。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约 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集合实例,如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分类、学校社团成员的分组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用一种简洁、准确的方式来描述这些分组情况呢?”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概念(约 10 分钟)

  给出集合的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通过举例和反例,如“所有的好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好人”的标准不明确,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介绍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通过具体例子详细讲解,如集合{1,2,2}不符合互异性,应为{1,2}。让学生理解这些特性是集合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集合的表示方法(约 10 分钟)

  列举法:列举法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a,b,c}。通过多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列举法的基本形式和适用情况。

  描述法:描述法是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x|p(x)}。重点讲解如何确定描述的条件 p(x),通过实例如{x|x 是小于 10 的正偶数}={2,4,6,8},让学生理解描述法的原理和优势。同时对比列举法和描述法,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4. 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约 15 分钟)

  集合间的关系

  子集:如果集合 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那么集合 A 称为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B。通过韦恩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如 A={1,2},B={1,2,3},则 AB。

  真子集:如果 AB,且 A≠B,那么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 AB。通过对比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

  相等集合:如果 AB 且 BA,则 A = B。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判断集合相等的方法。

  集合的运算

  交集:A∩B = {x|x∈A 且 x∈B}。通过韦恩图展示交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计算,如 A={1,2,3,4},B={3,4,5,6},则 A∩B = {3,4}。

  并集:A∪B = {x|x∈A 或 x∈B}。同样用韦恩图和实例讲解,如 A={1,2,3},B={3,4,5},则 A∪B = {1,2,3,4,5}。

  补集:设全集 U,集合 A 是 U 的子集,由 U 中不属于 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A 在 U 中的补集,记作UA。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集、补集的概念和运算。

  5. 课堂练习(约 10 分钟)

  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集合的表示是否正确、判断集合间的关系、计算集合的运算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6. 课堂小结(约 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等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强调和梳理,加深学生的印象。

  7. 布置作业(约 5 分钟)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书面作业主要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练习,拓展性作业可以是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集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集合的概念:定义、元素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定义、示例)。

  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符号、定义、韦恩图示例)。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符号、定义、韦恩图示例)。

  2. 副板书:用于记录学生的回答、临时讲解的内容和解题步骤等,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复习。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06-17

高中数学的说课稿04-19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11-25

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15篇)11-21

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15篇)06-07

高中数学说课稿06-12

高中数学数列说课稿06-07

高中数学说课稿12-12

高中数学说课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