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11-09 11:34:39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12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12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

  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2

  高中物理说课例谈

  近几年以来,各省以及全国举办的说课比赛越来越多,通过说课来反映教师口头表达,更加能显示出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将与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首先,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特色。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对于一堂物理说课来说也是一样的。如何去说好一堂物理课%我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0xx年11月在甘肃省举行的全省青年教师物理说课大赛中也有这一课题)为例子来浅谈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

  一、 说教材

  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我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 教材简析

  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说: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阐明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各自研究内容的不同,扼要地说明了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牛顿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条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2. 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牛顿第一定律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从而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质惯性的概念。

  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从而培养人的实际能力,最终升华出知识的价值——德育目标。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识,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识,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物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推理法为主;教学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二、 说教学

  过程它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点章节。概念抽象化,难于理解和

  掌握。本节是本章知识的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学、电

  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关键一课。

  2.大纲: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曲线运动是会考及高考的重点,属C

  类要求。

  3.教材:本节是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学科内

  综合,根据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结合大纲要求,在侧重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同时,切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知识、能力、德育、方法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2.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情况。

  3.用运动规律、能量观点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及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

  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主动探索感受内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

  方法目标:类比研究

  二、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运动规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研究方法及规律应用

  根据本节作为应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的关键,故把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确定为重点。本节要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并结合能量分析处理问题,学生在这些方面是薄弱环节,故将研究方法及规律的应用确定为难点。

  2.题的设置

  讨论题(1)和练习(1)突出解决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澄清认识加强对重

  点内容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

  讨论题(2)体现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发散思维。

  讨论题(3)从能量为主线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中能量转化,

  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新课:介绍曲线运动条件,引入新课开门见山。

  新课教学:

  (一)类比研究平抛运动,找出相似之处。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难点。

  (二)运动规律总结

  鉴于对平抛运动知识的储备,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规律,教师只

  是一个引导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渗透德育目标,达到知识目

  标。

  (三)应用理解

  采取启发提问,讨论辩析,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四)教法

  本节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研究,类比讨论,归纳总结出本节运动

  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给他们方法。

  (五)CAI辅助教学

  能将不能实验演示的现象,客观地模拟演示,加强形象思维训

  练。多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大课堂容量,提高

  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

  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当今教学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说课浅谈

  广东四会清源中学 (526200) 叶逸炜

  为了迎接第四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省教研室定于十二月份举行广东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由此,九月份以来说课活动在全省各中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关注,不少学校还把说课作为教研形式在各科组教研活动中实践推广。但是,由于很多中学与教师都是初次接触说课这种教研和比赛方式,在学校教研活动和校、县、市的各级说课选拔赛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模糊、出现较大偏差等不足之处。下面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谈谈说课。

  一、说课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形式?

  所谓说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所授课的具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特点和认识规律,由说课教师以口头形式向特殊的听课者(教师、教研员或评委)表述该课题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

  二、说课有哪些基本环节与要求?怎样组织说课内容?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学校教研活动还有说课后体会)等几个环节。说课者应在这几个基本环节基础上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

  1、说教材。说教材要求说出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地位就是说出授课教学内容在某一学习阶段或音节之间或某一知识点中的纵横联系、地位与作用。以初中物理《平面镜》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说教学目标一般应把它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并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例如:《平面镜》一节的内容为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为:《平面镜》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平面成像的特点,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能力目标是: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正确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反射定律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与光路控制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是:培养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说重点和难点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表述出来。说教材时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地位、目标明确且符合大纲要求、重点和难点认定准确。

  2、说教法、说学法。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认识规律和知识基础等确定选择恰当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启发学生心智,既教给其知识,又发展其智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平面镜》这节课准备贯彻启发式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演示实验法、作图法、讲授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学法上则注重有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和得出结论,并正确地表达物理问题,最后通过安排课堂练习给予巩固和加深理解。

  3、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根据教学实际说出课时安排、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设计等,其中教学过程应体现说课者怎样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衔接过渡、设计例题和设计课堂练习。另外,还必须从理性的高度用个人的理解和理论依据支持和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说教学过程要求说课者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等三个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由于说教学过程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既能体现教师优化课堂结构、驾驭处理教材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体现教师备课过程的理性思维水平,从而使备课更科学、严谨、理性、深入,所以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说课后教学体会。上完课后,由教师根据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业和检测的反馈信息等表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克服或优化。

  、说课和常规备课及上课有什么区别?

  说课和常规备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说课需要用相关的教育学、教学概论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支持和解释“这样做”的动机与原因,而常规备课不用这么做。简而言之,说课是常规备课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说课也不等同于上课。首先,常规上课的对象是获取知识的学生,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或评委。其次,常规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展现,而说课除了要说教学过程外,还要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而且由于对象的不同,在说教学过程时,演示实验和例题讲解等不必象常规上课一样实做,作口头表述就行。当然,关键之处和有创意之处可辅以有关器材,投影片等作较详尽的演示、描述或说明。部分教学内容不必细讲,点到为止即可。总而言之,对于说教学过程的非理论部分,说课者只须做到让听课者领会你是怎样教、学生是怎样学的就行了。但是,对于说教学过程的理论部分,说课者必须为那些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清楚地表明你“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四、怎样做好说课的准备工作?

  1、资料和知识准备。说课者首先应多方收集教学大纲、课本、教参、其它参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报纸刊物等书籍资料,认真阅读整理。然后逐步分析确定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并优化课堂结构。

  2、写说课稿或说课设计,教具准备。用文字把说课内容(详细)或说课设计(简略)写下来,根据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这样做的动机与理论依据是什么。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实物和教具如投影片、幻灯片、课堂摄像影片或电脑软件等供说课时辅助使用

  中学物理说课评价原则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说课比赛的评价原则要体现以下教育科学理念。

  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思想。

  提倡参与型教学组织方式,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尝试利用实验和已知规律探求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技术和社会问题,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个人和社会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5.体现综合优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引入新课3~5分钟,新课进行25~30分钟,课内练习8~10 分钟,小结讨论或补救矫正3~5分钟。

  综上所述,说课的内容大致有:说教材,讲教法;说学生,讲学法;说程序,讲过程。执教者要把教案设计的缘由、根据说出来,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原原本本地说给同行及上级领导听听,要求更高,程度更深,体现出说课的科学性、预见性、深刻性。

  新课标下如何说课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说课

  "说课"说什么

  刚涉及说课的老师可能对说课的几个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这里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从现有的说课基本模式而言,说课大体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材分析

  (1)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属于何种课型,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教材在编写上有什么意图和特点,特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渗透的数学思想;

  (2)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现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分块目标陈述的方式,新课标倡导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有机结合来定位;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准备等都可简要予以阐述)

  3,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应该说一说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简要介绍该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应用题课大体可沿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安排"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三部曲进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尹国圣,来自吉安县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学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4

  《力的合成》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2.学生在标量与矢量方面已经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节课上学习了力的图示等。所以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合力、分力、共点力、共点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与分力F1、、F2的夹角α 的关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二力平衡,来引导学生学习合力的概念,强调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减;进而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满足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观察及归纳总结。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让学生体会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点力)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实例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几个力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 就是共点力。

  教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举例(墙上挂画,一个人提一桶水与两个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图,指出各个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怎样进行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学生:橡皮筋,测力计,直尺,白纸等让学生阅读82页的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探究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区别,合力与力的合成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力大小及夹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标量的计算法则。

  教师给出例题(水平向右力F1=45N;竖直向上的力F2;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分析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进一步的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 ,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2.教学手段的采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1. 激趣引入:(5分钟)

  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激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赵老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

  2. 突破重难点:(15分钟)

  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来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区分可以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

  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实质。(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 学法指导:(5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对比超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水为什么不漏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 适当扩展,自由提问:(5分钟)

  ①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②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投影显示)

  ③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紧密;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 “学以致用”,增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 反馈练习,首尾呼应:(5分钟)

  回顾引入时赵老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此处有难度,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过程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6. 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7. 布置作业:(5分钟)

  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课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6

  一、 教材分析

  单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的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的第四节内容。机械振动这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后面的机械波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们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基础。单摆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简谐运动的定义,描述及其回复力和能量的基础上安排的。单摆作为一个机械振动的具体的实例,为巩固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及其特点起了重要的作用。单摆作为生活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特点一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单摆物理模型,最后运用单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是运用近似处理方法,研究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这是在研究复杂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三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单摆作为机械振动的一个实例,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学习了单摆可以巩固简谐运动的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知道什么是单摆,单摆的振动图像是怎样的,单摆的回复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及在什么条件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会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知道单摆的周期公式。);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索性实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会运用软件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及交际能力。)。

  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能找出单摆的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也就可以研究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运动,所以,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及对其近似处理的方法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另外,研究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也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高中学生在分析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使问题简单化。因此本节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为教学的难点。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定量关系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容易地得到实验数据,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还不够,所以运用数表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作为本节教学另一个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比较强的实验能力和一定的探索能力。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1)将突出学生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充分体现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注重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3)引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传递及处理技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习的方式。(4)讲授法辅以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创造丰富全面的学习环境。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 课题引入

  以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提问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机械振动的实例,并提出符合单摆基本特征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伽利略用脉搏测时,发现吊灯的摆动具有等时性的物理学史,了解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摆球的摆动,认识抽象出的物理模型,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道。

  2. 新课教学

  (1) 根据现代教学论,物理教学应有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讲授单摆应着力于介绍理想化模型的科学思维方法,并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理想化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摆动,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单摆,深化单摆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单摆是否做简谐运动?启发学生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自我设计实验,得出振动图像,并判断是否满足简谐运动图像的要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设计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参与的勇气。

  (3) 接着提出要想进一步验证单摆是否在做简谐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对单摆的摆动进行受力分析,看它的回复力是否满足简谐运动中回复力与位移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确定摆球的平衡位置,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摆球摆到一定角度时,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并引导学生将重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得到单摆的回复力,并对其进行近似处理,得出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桥梁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全面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4) 介绍傅科摆的相关知识。用实物演示不同摆的摆动,激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尤其在探究周期是不是与摆球质量有关时,不能用大小不同的摆球来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利用好控制变量法,首先对概念有一个比较本质的认识。

  (5) 接着重点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提出一些问题如:摆长怎样测量?周期测一次就可以吗?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将数据通过网络共享,通过描点得到图像,利用“几何画板”通过描点法得出图象,根据图像对周期和摆长的关系猜想并构造函数,通过改变参数使图像与数据点拟合的最好,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类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6) 提出单摆周期公式,解释其物理含义。介绍惠更斯对单摆的研究过程,以惠更斯的贡献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通过公式与实验得出的K值比较,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 巩固与练习

  (1)巩固了单摆物理模型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单摆在偏角很小时,才做简谐运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将现实生活情景中实例研究引入物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总结

  主要有学生总结,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整理。(1)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主要是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2)你学习了哪些方法? 方法侧重于学生总结和归纳。(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收获和体会是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4)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布置课下研究课题

  以上两个题目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六、 结 语

  以上是对单摆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动手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探究,合作,亲身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发展、转变,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级物理____册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

  方面来说这节课。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 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 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 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 知识解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而对 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 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或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程序及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 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 ?(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问题1、。。。。。。。。。。。

  问题2、。。。。。。。。。。。。

  问题3、。。。。。。。。。。。

  (如:)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一节为例: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8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

  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

  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

  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 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

  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

  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

  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

  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

  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

  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

  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

  ②书面作业。

  6 板书设计

  (略)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9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__。本节编排在__之后,学

  好本节课,将为接下来__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识上,本阶段学生已经掌握__(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只是停留在认

  识的层次上),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深化,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__的理解。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__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交流

  合作精神。

  四、为达成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实验法。

  在学法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来将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我采用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播放视频)

  实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

  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二步 新课讲授

  我将新课讲授分为__个环节

  1、 让学生理解__内容

  我会

  通过本环节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让学生理解__。(实验)

  我会

  这一环节的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使

  学生更有成就感,并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内容。

  3、 让学生深刻理解__,能够灵活运用。(例题)

  大屏幕展示例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两种方法进行

  比较,第二种方法具有优越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三步 巩固提高(填表格)(讨论)

  大屏幕展示基础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规范解答,这样既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通过检测,教师也可知道学生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

  题。

  第四步 小结作业

  小结:大屏幕展示表格,请学生填表格的形式复习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完善,并解答学生对本节知识仍存在的疑问。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运用新课标理念,老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作业(实验,收集资料)

  3-5个基础题,体现重视基础,部分中难题,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脉络式板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就是我的板书。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10

  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说课为例:

  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论、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和物理变量,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进行再创造。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材难点的确定要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相关学科的实际情况,是否找出了难点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的说课中,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指出:"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说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说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这不仅说出了难点,还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情况,规律本身,说了确定难点的依据。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中,学生由于受日常观念的诱惑,把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成运动和不受力作用运动的现象,作为片面的先入之见,产生误解,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应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确定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特点,应用范围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采用演示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为了加强物理实践,培养学生技能,可采用实验法、练习法等。中学物理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图、板画、模型、录音、幻灯、计算机等。所选教学方法手段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各种不同方法和手段要优化组合。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说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的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手段内容,还要说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还要说具体突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选典型例题的内容信要求,还要说出具体突破物理实验操作或所需预备知识,还要说出课堂教学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特别着重说物理实验操作要领及观察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和学的高度统一。

  所选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和创造,既注重概念、规律的探索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法的选原理和教学经验,说出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楞次定律》说课中,在说教法时指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索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听、导做、导思、导说、导体、导记方面,教师演示实验田后提出问题,进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在教材难点处放慢节奏,分散难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做、主思、主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教材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实现教与学高度统一。

  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粗读预习、观察实验、听课理解、复习巩固、作业练习、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等。同时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强调研究物理的方法、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基本技能。

  学法的指导是否体现了学生规律、学习原则以及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学生的基础、习惯能力等情况。

  看说课者指导学习方法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提高。

  能否针对某一知识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最易疏忽的可能误解或混淆的总是有预见地并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布朗运动》的说课中指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时对花粉颗粒的无规则撞击而引起的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无规则并不是无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骤。学会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还应培养学生小实验、小制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镜》说课在学法指导中指出:"教学生实验方法,如练习书上练习薄、2题时,可建议学生做实验解决,发散光线通过凸凹透镜,观察、对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正确理解会聚与发散的定义,避免灌输。"《楞次定律》在说学法中指出:"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课题,怎样假设推理,怎样设计实验,怎样选择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养成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匀变速直线运动〉说学法时指出:学生认为直线运动在初中已经学过,简单易懂,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可在学习中发现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联系,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图象等知识比较难于理解,于是产生了"杂""乱"的感觉和厌学情绪。学习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于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灵活,遇于复杂综合的总是便出现"顾此失彼"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以往教学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生反映运动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记不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生以自己主动学习为中心,养成以"观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包括说和写)"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克服"杂""乱"现象。把本章重点知识概括为:"六个公式六个量,已知三个可计算;加速(+A),减负(-A),落体上抛G和-G"。

  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物体客观规律,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和程序。这个过程应自始自终符合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少许发,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并不是像教案那样详细地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要说出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根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用权备课建立在严密理论与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要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不同能力。

  2)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还应体现教学方法选取的科学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已知推未知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因此,评析说教学过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是否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广度得当。

  B.教学内容和渗透的思想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说出了教学的主要思路,简述了主要环节内容,各环节过渡的处理方法是否自然,设计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D.是否说出了如何处理教材,以信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否把目的与手段、知识与能力、教和学融为一体。

  E.教学主次是否分明,层次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能否抓住关键,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借助有效手段,突破难点。

  F.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说出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教学情感、物理实验,以信创设物理情景。

  H.是否说出实验的目的性及实验观察点、操作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I.是否说出如何实现教学反馈矫正,高速教学内容和进度。

  J.各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凭据是否正确,恰当具体。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 “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

  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

  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

  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 找出:

  电场线的方向特点

  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12

  1.说教材

  <摩擦力>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高中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说课稿11-03

高中物理说课稿11-24

高中物理说课稿12-05

高中物理的说课稿12-04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1-02

高中物理选修说课稿06-24

高中物理必修说课稿11-25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本11-23

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03-09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