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物理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互感自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情况,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判断
难点是:对自感有关规律的认识、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此确定本课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能够用电磁感应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
3、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紧接着我出示这样一个电路图并设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或向右滑动时,有无电流通过电阻R1?电流的.方向如何?
然后教师提出:对于线圈L1来说,当滑动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穿过L1这个电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会不会在这个闭合电路中也发生电磁感应想象呢?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提出互感现象,然后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等互感现象的具体应用。
让学生来了解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都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知道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2、实验探究自感现象
首先设计一演示实验 :让几位学生手拉手与一个线圈并联,电源只需一节干电池,发现在开关断开瞬间学生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
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一节干电池怎么会使学生受到电击呢?由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探究渴望,引入自感现象
接着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
(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
首先展示电路结构,让学生根据电路图说出需要的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察现象,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要求:接通电源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A2的发光亮度相同。
断开电路后,再重新接通电路,重复几次
通过观察实验,教师让学生交流总结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时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2立即点亮,而A1要滞后一段时间?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通电自感的实验规律:通过灯A1的电流不是立即变强而是逐渐增强,使A1滞后一点时间点亮、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展示电路结构,让学生根据电路图选择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察现象。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最后得出的结论更能让他们信服,印象更加深刻,比讲授法效果要好。并且探究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从旁引导,最后让学生叙述现象并简单推理:学生应看到电路断开时灯A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A的电流突然增大?
在此,我通过幻灯片讲述断电自感过程、
启发学生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线、
最后通过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得出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 ,根据楞次定律和两个实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开始新课时电击实验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探究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3、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就是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变化产生的,它和电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1)磁通量的变化ΔФ与电流的变化ΔI成正比,即:ΔФ∝ΔI、从而得出自感电动势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引入比例系数L。
(2)说明自感系数L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4、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
(1)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高中物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利用动量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章中,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动量一章的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有很大作用。
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动量的概念,所以对高一学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还是一个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对定律内容及适用条件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动量解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大纲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守恒定律的导出和守恒条件的确定及对其适用的普遍性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知道它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2)知道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守恒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基础上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安排了气垫导轨实验和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基于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探索法和理论推导论证法。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量建立起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较好的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决物理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确立了本节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点难点的确定:
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推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恰恰是我们认识物理规律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守恒定律的`得出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但它的应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初学者往往对守恒条件判定不准而乱套公式出现错误,尤其是对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判定更感觉困难,因此,守恒条件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讲的是新课,因此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实验探索法、理论推导论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气垫导轨实验,它即能直观反应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和实际物体碰撞录像的播放,更能增加对动量实恒定律的感性认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教学生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已学理论推导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通过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就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很多物理规律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对动量定理内容的提问,巩固上一节课知识并通过它反映的是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冲量和动量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动量变化是怎样的呢?冰面上两个静止的小孩互推后,他们的动量都发生变化,他们的动量变化又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由一个物体动量变化引入到相互作用物体动量变化,创设物理情境,引出本节知识。
2、新课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我没有完全按讲义的做法,由简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理论推导,而是做了以下调整:首先是把粗糙的小车实验改为较精确的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互作用实验,其次是采用了先用理论推导后再用实验验证的方式。
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发生碰撞,它们总的动量是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推导。由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出它们前后总动量是相等的,然后实际真是这样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气垫导轨的碰撞实验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能通过理论结果,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实验分三种情况:
(1)两等质量静止滑块由中央弹片弹开。
(2)滑块以一定速度撞击另一静止滑块并粘到一起。
(3)两质量速度均不同的滑块碰后以不同速度运动。
从多种情况的分析,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既渗透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前面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守恒条件的教学上,教师应讲授好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在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上,应渗透理想化的观点以突破难点,在守恒定律普遍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观看录像,其内容包括:台球的碰撞(正碰斜碰)、货车的结合、炸弹爆炸、火箭升空、微观粒子的碰撞,意图在于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加深对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普遍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守恒定律条件的判定,其中(1)、(2)小题是有关外力是否为零的问题,(3)是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4)题则是论证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问题,逐层加深,强化对守恒条件的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人跳离船后对船的速度方向及大小的分析,初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为下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4、小结:由同学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理论推导: 二、实验验证
结论:水平气轨上,相互作用的两滑块
碰撞前后动量不变
动量定理 三、动量守恒定律
F1t=m1V1 `-m1V1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
F2t=m2V2`-m2V2 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
F1= -F2
2、守恒条件:
整理得
(1)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m1V1`-m1V1=-(m2V2`+m2V2)
(2)内力远远大于外力
m1V1+m2V2= m1V1`+m2V2`
3、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高中物理说课稿 3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其在体现功能关系上是个很好的素材,它能够充分地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既然学生已经从做功的角度认识了电动势的概念,这里仍旧通过功能关系的分析来建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可行的。在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先妥善解决对知识正确理解的问题,随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设计简单多用电表),再让学生获得操作体验。先了解《闭和电路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目标。
2、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理解 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知道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有关讨论。 教学难点: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演示实验、讨论、讲解法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构想
1、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知道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只有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 连成闭合电路,电路中才有电流。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源提供的电能是如何在闭合电路中分配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引导学生推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设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外电路电阻为R,闭合电路的电流为I。问题
(1)写出在t时间内,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外的表达式?(E外=I2Rt)
(2)写出在t时间内,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内的表达式?(E内=I2rt)
(3)写出在t时间内,电源中非静电力做的功W的表达式?(W=Eq=EIt)
3、得出结论,拓展加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对这个结论加以推导,还可以得到哪些推论?(W= E外+E内 即EIt =I2Rt+ I2rt 整理得:E =IR+ Ir 或者 ) 结论: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适用的条件就是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
4、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电路: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提问:对给定的`电源,E、r均为定值,外电阻变化时,电路中的电流如何变化?外电阻增大时,路端电压如何变化?(据I= 可知,R增大时I减小;R减小时I增大。)演示实验:探讨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投影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外电路的电阻,观察路端电压怎样随电流(或外电阻)而改变。总结实验结论: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就某个电源来说,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一定的。当R增大时,由 得,I减小,由U=E-Ir,路端电压增大。反之,当R减小时,由 得,I增大,由U=E-Ir,路端电压减小。
5、拓展:提问1:讨论两种特殊情况:请同学们思考:在闭合电路中,当外电阻等于零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发生短路现象。)提问2:发生上述现象时,电流有多大?(当发生短路时,外电阻R=0,U外=0,U内=E=Ir,故短路电流I= 。)提问3:当外电阻很大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断路。断路时,外电阻R→∝,电流I=0,U内=0,U外=E。)
6、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投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例题。关于“思考与讨论”栏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路端电压和电流的数学表达式来画U-I图线,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线并结合演示实验现象来讨论,结合短路、断路来讨论U-I图线的截距、斜率等的物理义。
7、课堂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等于闭合电路内、外电阻上的电势降落U内和U外之和,即E=U内+U外。
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③、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U=E-Ir,其U—I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8、作业布置:P63 1、3
四、板书设计:
1、电源电动势E=U内+U外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3、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4、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U=E-Ir,其U—I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高中物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的热运动》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扩散现象,第二是布朗运动,第三是热运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之后理解微观世界做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成熟,生活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学生积极互动,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的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拉近与物理之间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相关概念。
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接下来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对于此结论进行验证。
第一个实验通过易蒸发的溴观察瓶中气体颜色,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即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并且为学生介绍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茶叶蛋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鸡蛋里面才会呈现出酱油的颜色,以及金片与铅片压在一起,金会扩散到铅中,铅也会扩散到金中,由此可以证明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作物规则运动。
在之前为学生介绍的扩散现象是在微观的角度去解释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主要是介绍了宏观现象中的无规则运动。通过19世纪初观察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这样的现象,植物学家布朗所研究的运动,从而引出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由教师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结合布朗所做的实验,与学生共同总结出足够小的微粒会发生这样的运动,并且微粒越小运动就越明显。从而引出布朗运动的概念讲解。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概念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布朗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吗?”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并提问。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从微观的角度,液体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撞击,体现出不平衡性,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最后可以对学生追问“布朗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与扩散现象有哪些区别?”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前的实验现象中,可以发现运动与温度又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运动越明显。从而引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通过这样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应用,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提问多名学生进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收获。
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生活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高中物理说课稿 6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既是上一节课学习的安培力的延续,又是后面要学习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基础,它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与力学进行综合的完美切入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推导两种途径让学生去学习、理解洛伦兹力,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深层次的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2)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导过程;
3)会利用本节课学的知识简单解释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安培力微观本质的猜测,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猜测能力;
2)通过推导洛伦兹力的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和洛伦兹力大小计算。
2.难点:洛伦兹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以多媒体模拟实验法、演示实验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启发式教学法。
2. 观察实验法、理论推导法、对比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由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而电流又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引出这个力可能是磁场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那么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吗?用电子射线管实验来加以验证,结论:磁场对运动的电子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新课。
2、提出问题: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伦兹力
安培力与洛伦兹力存在什么关系?
3、演示动画
电荷的定向移动及其受力情况与电流受力情况
【设计意图】微观的电荷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学生缺乏感官认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手段给学生感官认知,可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4、分析: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洛仑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本质
5、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由学生分析(必要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给出判断洛伦兹力方向的方法是------左手定则。
6、用实验验证电子束的偏转是否遵循左手定则
7、讨论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和磁场方向的关系
8、由例题求解引出B垂直于V时洛伦兹力的表达式,进一步分析B与V不垂直时洛伦兹力的表达式,分析影响洛伦兹力的因素。
9、通过动画演示,介绍洛伦兹力的具体应有: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演示电子束在磁场的的偏来说明,进一步演示“行扫描”和“场扫描”,并由此说明荧光屏发光的原因。
10、课堂练习
11、小结
12、布置检测题,通过其来检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高中物理说课稿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高中物理说课稿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高中物理说课稿 10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高中物理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升华和凝华。理解升华和凝华的逆过程。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能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例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例子
【教学难点】
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例子
【教具准备】
酒精灯、碘、烧瓶、火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1、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呢?
2、什么叫升华?
3、升华现象的事例有哪些?
4、升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解疑合探(一)
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让打下并讨论:
加热前:碘是
加热时:碘是
冷却时:碘是
设疑自探(二)
1、什么叫凝华?
2、凝华现象的事例有哪些?
3、物质凝华要放热还是吸热?
4、干冰升华有哪些应用?
解疑合探(二)
根据物态变化的规律,让大家讨论:
1、三种状态、六种变化是什么?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过程有哪些?
3、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哪些?
4、电冰箱是怎样工作的?
质疑再探
通过这一课,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你还有哪些问题?
拓展运用
1、说出下列是什么物态变化
①、霜是怎样形成的?
②、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③、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④、樟脑丸变小了。
⑤、灯泡发黑了。
⑥、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
高中物理说课稿 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高中物理说课稿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高中物理说课稿 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高中物理说课稿 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xx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高中物理说课稿 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
(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高中物理说课稿 17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高中物理说课稿 1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高中物理说课稿 19
一、课型课时
第1课时: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形成压强的概念。课型为探究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会作压力示意图。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并进行研究压力产生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建立压强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调查、收集在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加深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压力的概念。
(2)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
(3)能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
2、难点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四、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首先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感受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求知欲。通过方便、直观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概念。在理解了压强的概念和公式的物理意义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五、教学思路
针对本节教学的基本要求,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感受压力的效果,对压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做力的示意图来概括出压力的概念。为了突破本节的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再让学生在原图上作出重力的示意图,以此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学生知道压力的.概念后,用一幅幽默插图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如图8-4所示,此现象学生易于理解并可由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应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入压强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再由简单的实例及压强概念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介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并列举一些小数据使学生对1Pa的压强形成具体的概念。
在理解了压强公式的物理含义,知道压强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交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这对学生灵活运用压强知识很有好处,也很有趣味性。
教具准备:海绵状泡沫塑料、砖头、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实验:如课本P136图8-1所示,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三角尺,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生: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实验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
(2)、请同学们再看图8-2滑雪,说说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生:在雪地上行走,对雪地压力比较大,所以脚容易陷入积雪,用宽宽的滑雪板滑雪,对雪地的压力比较小,所以运动员不会陷入雪里。
生:在雪地行走,脚与雪地接触面积比较小,所以会陷下去,而用宽宽的滑雪板滑雪时与雪地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所以不会陷下去。
师:很好,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上述现象均由压力的作用产生,这一节我们先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及什么叫压强等。
2、新课教学
(1)、压力的概念
放映幻灯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压力示意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请几位同学将压力示意图拿上来投影,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三种压力的示意图。(放映幻灯片)
通过画出以上三种压力的示意图,同学们能交流概括出什么是压力吗?
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学生画重力的示意图,教师巡视。
生:(甲)图中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它的重力产生,压力与重力方向相同。(乙)图中木块对支持它的斜面的压力也是由重力产生的,但压力与重力方向不同。(丙)图中图钉对墙的压力与重力无关,压力方向也与重力方向不同。
所以,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与重力无关。我们可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放映幻灯片)
(2)、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我们来观看一幅有趣的插图。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不一样,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⑷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师: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可以象课本P137图8-4,图(a)(b)(c)那样,将砖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第一次一块砖平放,第二次两块砖平放,第三次一块砖竖放,比较(a)(b)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a)(c)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师:实验设计很好,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变量控制法。
师:很好,同学们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并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巡视。
师:请各组交流实验结论。
生:我们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八年级物理压强5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生:我们的实验结论与他们组相同,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祝贺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现在我们知道压力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3)、压强的概念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简单的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请同学们比较如图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放映幻灯片)
生:左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N,右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80N。
师: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由压强的定义可以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
师: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1Pa=1N/㎡。
师: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下面有一些小数据可以让同学们对1Pa形成具体的概念。(放映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完成下面的例题(投影例题)。并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3、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生:(2)我知道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计算公式:P=F/S,压强的单位是Pa、
师:同学们表现很棒,归纳得很好。
4、课后作业
P140 第1、2、3题。
5、板书设计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第一课时)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二、压强
1、压强的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即P=F/S
4、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
高中物理说课稿 2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习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习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习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说课稿11-03
高中物理选修说课稿06-24
高中物理 弹力说课稿07-27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11-08
高中物理说课稿【推荐】11-27
【热】高中物理说课稿11-27
高中物理说课稿【热门】11-27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1-02
高中物理说课稿优秀03-24
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