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05-28 17:39:35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经典)高中历史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二课,讲述了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最终由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这些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但缺少对上述史实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理解,容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格局错误的理解成北方民族对汉族政权的“侵略”和“压迫”。此外,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没有很好的掌握读图、绘制时间轴等基本学科技能,时空观念比较薄弱,需要教师结合地图强化该素养落实。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历史地图信息,了解辽夏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综合分析各政权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行省制度,理解它们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进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分析各民族政权在政权建设,边疆和民族等方面的管理,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难点】

  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

  我会播放电视剧《天龙八部》片段,提问学生电视剧中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剧中的南院大王是管理汉人的还是契丹人的?引发思考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同学们喜欢的电视剧,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本节课内容由于内容较多,我会根据学生在初中了解过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做出调整。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辽、西夏、金的建立与制度,另一个部分为元朝的统治。

  关于辽、西夏、金的建立我会采用图表法,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整理其建国时间、建国都城、民族等信息。

  对于各政权的统治策略,我会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整理表格,认识到辽采用了南北面官制、西夏学习北宋的制度,但是也保留了一些民族特征,金在学习唐宋的基础上,还实行猛安谋克制。随后我让学生依据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概括辽、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有何相同点并分析原因?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在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常常是以国法治国人,以汉法待汉人,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这既照顾了本民族的利益,也重视了汉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而后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两种制度交融在一起,缓慢的形成成为适合大多数人的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史料的解读、学会知识的整理与归纳。

  关于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因为两个子目都是讲述元朝,所以这里可以将其内容相互融合,重新梳理,进行讲解。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教材结合教师呈现图片,讲述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过程。随后结合图示与教材,帮助学生认识四大汗国的时空位置及与元朝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增强对于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

  接着通过展示元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图让学生总结元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

  并进一步出示朱昭侯所著《中国古代史》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探究元代在地方区划上的特点,并让学生以4人为1小组利用5—8分钟分析其原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汉化程度较低,即便是后来统一全国,元朝皇帝也少有精通汉语的。以游牧民族统一偌大疆域,用旧俗适应原有游牧方式和创业阶段的所需,而汉法则符合国本所系的农耕地区生产方式的守成和发展所需。

  接下来,通过史料与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元朝政权,一方面民族众多,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交融也进一步加强,比如回族的形成。结合教材《元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行省制的优势及驿站制度的必要性。之后,通过回顾此前的辽、金政权的制度,引出元朝的“四等人制”。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其本质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统治。

  然后,通过图示与时间轴,讲述元朝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由民族矛盾到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元朝走向灭亡。最后总结:辽夏金元政权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初步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同时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史料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论述史事就是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

  2.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写小论文,主题是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两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对“汉”上的异同。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3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

  (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材通过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介绍了古代非洲和美洲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感受世界文明多样性。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所把握,对世界充满兴趣,但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比较陌生,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区域范围,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成果。

  【难点】

  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胡夫金字塔图、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图,并引导设问: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在学生明确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引导设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文明?除了这些成就之外,古代美洲和非洲还有哪些文明成果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非洲文明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非洲文明之旅》的片段,请学生思考:非洲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明确农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非洲文明的产生。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古代非洲的国家》,请学生找出非洲有哪些重要的文明。帮助学生明确东北非、西非和南非出现的多个国家和文明。

  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文明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马里国王曼萨·穆萨》《阿克苏姆王国遗址》等图片和《全球通史》《非洲古代王国》等史料,并将学生以教室座次为单位分为东非和东北非组、西非组和南非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地区的国家发展概况。从而明确:东北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在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而且对外贸易发达,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甚至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国家都拥有丰富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贸易,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南非地区11世纪末由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之下。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一步补充,帮助学生明确马里、廷巴克图和桑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古代美洲文明

  首先,我会结合大屏幕上的农作物图片,为学生讲解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这些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独属于美洲的农作物为美洲地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在此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其次,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和纪录片《失落的美洲文明》的片段,请学生结合图片和纪录片,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归纳概括美洲文明的具体表现,并以历史放映室的讲解员的身份进行介绍。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呈现情况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加强对不同地区文明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烘托课堂氛围。

  (三)条件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为自己喜欢的文明写一篇宣传词。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历史说课稿7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高中历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题。

  (5)观察学习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并与所学内容联系,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出示一张与中英相关的《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为什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并试着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课题延伸

  :▲重修圆明园成了大众话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不赞成的原因有下: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 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响(课件播放视频资料)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学生积极发言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B)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优化导学注重探究。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xx,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 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 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

  (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 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 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 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 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 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 、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 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问是哪一洋?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 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

  7、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音乐与影视艺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说课稿02-03

高中历史说课稿03-29

高中历史说课稿12-12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01-11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11-14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06-20

高中历史说课稿15篇02-03

高中历史教学说课稿11-03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优秀03-02

高中历史说课稿(通用20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