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07-23 08:07:19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15篇[精华]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说课稿15篇[精华]

高中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材通过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介绍了古代非洲和美洲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感受世界文明多样性。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所把握,对世界充满兴趣,但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比较陌生,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区域范围,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成果。

  【难点】

  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胡夫金字塔图、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图,并引导设问: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在学生明确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引导设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文明?除了这些成就之外,古代美洲和非洲还有哪些文明成果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非洲文明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非洲文明之旅》的片段,请学生思考:非洲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明确农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非洲文明的产生。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古代非洲的国家》,请学生找出非洲有哪些重要的文明。帮助学生明确东北非、西非和南非出现的多个国家和文明。

  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文明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马里国王曼萨·穆萨》《阿克苏姆王国遗址》等图片和《全球通史》《非洲古代王国》等史料,并将学生以教室座次为单位分为东非和东北非组、西非组和南非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地区的国家发展概况。从而明确:东北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在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而且对外贸易发达,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甚至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国家都拥有丰富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贸易,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南非地区11世纪末由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之下。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一步补充,帮助学生明确马里、廷巴克图和桑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古代美洲文明

  首先,我会结合大屏幕上的农作物图片,为学生讲解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这些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独属于美洲的`农作物为美洲地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在此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其次,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和纪录片《失落的美洲文明》的片段,请学生结合图片和纪录片,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归纳概括美洲文明的具体表现,并以历史放映室的讲解员的身份进行介绍。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呈现情况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加强对不同地区文明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烘托课堂氛围。

  (三)条件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为自己喜欢的文明写一篇宣传词。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将按教学理念、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思路来说课。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探究、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各种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激发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一)重点:

  1、知识: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难点: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和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二)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说教学过程设计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分析课标、学情、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下列环节:(大屏幕展示)

  教学环节一:我行我“究”———学生课前探究

  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具体设计如下:

  (一)教学环节一:我行我“究”———学生课前探究

  ◆具体做法:将学生分组,印发课前探究学案(详见说课稿附件),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把搜集的有效图片、文字等资料和探究成果整理成ppt,以备在课堂上做展示交流。

  探究学案设计的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第一组:1、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第二组:1、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列举近代中国几部著名的电影,并指出其主要题材是什么?

  3、近代报刊和电影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组: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姻风俗和丧葬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设计依据和意图: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使学生能像一名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具体做法:教师直接一句话导入:“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依据和意图: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探究,直接一句话导入,简单明了,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奔本课的主题。

  (三)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预计2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课前探究的情况,包括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

  第二步: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的关系。同时,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生成板书。

  ◆设计依据和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对自己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

  (四)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预计1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教师大屏幕展示相关材料和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材料一: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中上阶层出现。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开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上流社会活跃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却手持文明棍,西装革履,吃着西餐,满嘴洋文,恨不得自己生成蓝眼珠、黄头发、高鼻梁,对中国的传统文明嗤之以鼻,这是一种很尴尬的现象。

  材料三: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西化”的趋势?你认为材料中的“中产阶级”接受西方消费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很尴尬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的吴老爷为什么会昏死过去?

  3、结合材料和课前探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的冲击。

  第二步: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指导和规范;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并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步:展示相关图片,播放歌曲《中国人》,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设计依据和意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通过历史学习,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当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做五道有一定思维含量、涉及本课重点知识的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弥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教师进行必要解题指导,使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课堂训练:

  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D、人才集中

  4、(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中西文明、新旧文化冲突激烈

  B、西方先进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程度受到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既有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比政治制度变革更加复杂和滞后

  (六)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题目如大屏幕所示:

  撰写论文:

  结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认识,谈谈你对当前“哈韩”、“哈日”现象的看法。

  (要求:字数不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作业设计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最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历史认识比知识重要,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探究体验比结论重要。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利用了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合理的课程资源,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识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

高中历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

  二、说目标

  1、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三、说教法

  情境 —— 启发 —— 探究 —— 点拔

  (创设情景) (设置问题) (开展教学) (点拔提高)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大致了解,在好奇与探究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学法指导:情景再现、归纳分析、探究发散。

  五、说过程

  1、导入(选取新颖的角度)

  【设计理念】:还历史本原 至于郑和与哥伦布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留给同学们以后来探究。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开辟新航路》。

  2、过程(梳理清晰的主线)

  【设计理念】:重现实结合

  情境①:多媒体展示三幅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8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探究①: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旧航路?什么是新航路?欧洲人为什么舍近求远开辟新航路?

  点拔①:15世纪的世界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亚、非三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

  16、18世纪的世界地图基本轮廓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似。

  “新航路”是相对旧航路而言的,是指欧洲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东西方商道受阻

  宗教需要:传播天主教

  主观: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一条主线“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②:电影《哥伦布》片断

  点拔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二条主线“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情境④:1982年,曾有三十六个国家的代表联名向联合国提议,要求于1992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举行世界性的纪念典礼。但是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系对哥伦布举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期间犯下了谋杀、剥削奴隶、专职、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判哥伦布350年“监禁”。

  探究④: 模仿陪审团进行辩论

  点拔④:理解概念“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三条主线“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小结(挖掘教育的价值)

  【设计理念】:升教学主题

  本课概述了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核心在于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

  ②从对美洲影响看:双重性,多方位。既有革命的,也有灾难的。

  ③从文明交汇角度看:地理大发现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非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六、说评价

  设计相关练习题,测评课堂教学效果。

  七、说反思

  情景设置注重生动性,问题设置注重有效性,

  教学开展注重互动性,预设生成注重统一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一共两个框题:“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两个框题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作为近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上承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下启现代新科技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对两次工业革命已有了解,但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对社会的意义则认识不深,需要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合作,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理解工业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提高分析史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纪录片和工业革命前后的对比照片,理解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本课,深入理解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的生活方式变化,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利弊。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以及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

  【难点】

  生产方式导致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我会给学生播放劳工号子《The Work Song Nanocluster》,让学生思考:这种流水线上的劳工号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听歌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部分。

  (一)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对比图,提问学生: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明确: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工厂替代了工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紧接着,我会提出示英国工厂制度的相关史料并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工业革命后的劳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工厂取代工场是生产力的变化,工厂制度的诞生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的发展也使得生产过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便于集中管理工人等,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空下的生产方式变化。

  (二)中国近代工业

  首先,我会出示我国洋务运动时期的相关史料并请学生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思考:我国的近代工业出现在什么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有谁?标志性企业有哪些?学生交流发言后,我会总结:我国的近代企业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有张謇、范旭东等人;标志性企业有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永利碱厂等。世界工业革命也影响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分析和复习旧知,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理解和对旧有知识的回顾。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相关史料,请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好处?并由学生扮演19世纪的伦敦市民,我扮演小记者,分别从城市、交通、人口、乡村、观念、教育等几个领域的变化采访学生。通过学生回答可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运河、公路、铁路交通发展迅速并形成水路运输网,出行便利;人口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不断减小,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初等教育得到发展。

  接着我会提问: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它有没有什么消极影响呢?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电影《摩登时代》的相关片段,请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5分钟的探究: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哪些?工人阶级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后,在学生讨论发完言后,我会总结: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化推动了城市、交通等多方面的发展但也造成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和阶级对立严重。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教学效果,我会采取问答方式加以总结。

  2.作业:请学生搜集工业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变革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5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 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主要从一说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 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

  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

  C、六部 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 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七、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高中历史说课稿6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

  (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说课稿7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启蒙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启蒙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7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漫漫的长夜呈现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辉,使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摆脱了封建神学和教会的束缚和影响,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说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分析史料,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启蒙思想的学习,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了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理性时代”的到来

  这一子目的内容,我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突破。首先用幻灯片出示“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概念,接着出示问题:他们用什么来启迪人们的斗争意识?什么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理性的思考想要构建怎样的社会?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对启蒙运动背景的探究,我会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之后,提问:根据刚才的学习,分析启蒙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会在此基础上对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内容较多,但线索比较明确,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会运用幻灯片放映呈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言论和著作,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张,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对于康德的思想,我会结合史料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4.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这两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首先我会出示史料,要求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在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并深刻理解启蒙运动对于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说一说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 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对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 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 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 再从网络、 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 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 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 在 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 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 为淫luan,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 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 些资料掌握, 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 要求学生通过对 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 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 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 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 其中 交叠着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 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 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 、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 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 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 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中央政权中,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 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 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 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 学生容易弄混淆, 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 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 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 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音乐与影视艺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启蒙运动

  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启蒙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启蒙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7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漫漫的长夜呈现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辉,使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摆脱了封建神学和教会的束缚和影响,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说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启蒙思想的学习,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通过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了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理性时代”的到来

  这一子目的内容,我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突破。首先用幻灯片出示“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概念,接着出示问题:他们用什么来启迪人们的斗争意识?什么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想要构建怎样的社会?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对启蒙运动背景的探究,我会通过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之后,提问:根据刚才的学习,分析启蒙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会在此基础上对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内容较多,但线索比较明确,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会运用幻灯片放映呈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言论和著作,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张,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对于康德的思想,我会结合史料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其有更的认识和理解。

  4。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这两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首先我会出示史料,要求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在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并深刻理解启蒙运动对于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著名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说一说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二、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

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

  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五、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七、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八、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主要介绍了在古今中外各国水路交通的代表性成就和交通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交通变迁有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了解我国交通的突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而且已经学习过不同时期中外水陆交通的突出代表,但是缺乏系统梳理,也不清楚交通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了解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各国水陆交通代表性成就,加深时空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我国古代水陆交通的突出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古今中外水陆交通的代表性成就。

  难点: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并请学生一起来猜一猜,它作何用途?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古至今水陆交通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发展又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入的方式能够为课堂制造悬念,烘托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首先,我会展示古罗马道路示意图和秦直道示意图并提问:古代的中外各国有何代表性的道路,是什么促使人们修建道路的。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后,我会继续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古代中外各国开凿了哪些著名的运河?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本内容的方式,提升学生归纳、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对于这一部分,我会首先展示纪录片《新航路开辟》片段并提问:古代中外各国人民对海运的探索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一步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线示意图》,引导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海运航线中最为繁忙的运河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强调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和图片,直观呈现历史信息,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锻炼提取、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中交通部分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会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交通工具上的突破,这一时期中外各国的水陆交通有何发展。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的方式,形成知识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我会呈现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的史料,请学生结合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展开五分钟讨论,讨论内容为:交通给社会变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深入理解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保证我本课的教学质量,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纪录片《超级货运》并思考现代的交通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说课稿03-29

高中历史说课稿12-12

(经典)高中历史说课稿05-28

高中历史说课稿02-03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11-14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01-11

高中历史说课稿【经典15篇】05-29

高中历史说课稿15篇02-03

高中历史教学说课稿11-03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优秀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