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从而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变过程,巩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实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一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分子扩散的现象,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b、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c、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学重点:以课程标准和本节目标为依据,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气体交换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的基础,故本课重点应为:
(1).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设计的改进。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5、教学难点:针对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根据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以及缺乏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气体交换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气体交换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气体扩散的现象他们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描述屋里有人抽烟使得周围的人都闻到呛人的烟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做实验使得教室充满香味,借助多媒体的`课件演示气体扩散的现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按协作小组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课堂上讨论各小组的实验设计而后针对老师的实验设计和装置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为教学需要学生所设计的实验和老师设计的实验同时进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气体的成分的变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实验为重心,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及发挥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观察讨论→探究性实验→归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归纳→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预留知识拓展的空间。对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再通过课堂练习得以巩固。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大家互相质疑达成共识、动手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1)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特征?肺静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还是动脉血?(2)分别请一位同学叙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过程及物质交换和肺循环的过程及气体交换。
(一)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导入激发求知欲:在进入肺泡的气体中,氧气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二)知识点讲授
一、 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各小组讨论后所填写的实验报告。其他小组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后,展示自己的设计由学生评价)
实验方法的改进:用塑料袋替代吸耳球或见附图实验装置
注意:(1)塑料管一端不要插到烧杯底部,以免影响吹气。
(2)吹气时间要适当,以吹至石灰水浑浊为宜。
讲述结论: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回变得浑浊,证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较少,因此浑浊较少。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量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量多。
讲述: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气体种类很多,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气(占78%)、水蒸气(占0.5%)。在肺泡里通过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约占16%,二氧化碳约占4%,水蒸气约占6%,氮气约占74%。尽量呼吸前后氮气的含量从78%下降到74%,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氮气在呼吸过程中被人体利用。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百分比的影响,只是相对地起了变化,其绝对含量并无变动。
设疑: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那么,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二、体内的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当一个人抽烟时,烟雾会向四周扩散,在其周围我们可以闻到呛人的烟味,这是由于气体扩散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所谓的扩散作用是指:一种气体总是由含量相对多的地方向含量相对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正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大家还能举出哪写例子?)如:成语“烟消云散”,教师示范喷空气清新剂使得教师内充满香味。
讲述: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72图11-2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与运输示意图。
提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O2
讲述:确切地说,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静脉血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肺泡 血液
CO2
静脉血 动脉血
转变
提问: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里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当静脉血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
由此可见,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静脉血就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动脉血中的氧通过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绝大部分氧与血红蛋白结合)
(三)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请大家再看图11-21
提问: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什么?(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提问: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谁能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组织细胞中的氧气含量较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之间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
提问: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了什么血?(变成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回答正确,说明大家理解了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概念。
CO2
O2
动脉血 静脉血
转变
在组织中:
血液 组织细胞
(四)人体的呼吸过程
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肺泡和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四个过程,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获得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总结:回忆上课时提的几个问题,指导学生采取"一看、二想、三说"的方法进行小结,"一看"即看板书;"二想"即对今天的课进行"过电影";"三说"即由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回答课前的问题。
课堂巩固:
(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____________来完成的。一种气体总是由____________的地方向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扩散,直到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人进入高海拔地区后会出现头晕、气喘、易疲劳等症状(高山反应),而中长跑运动员却在比赛前一段时期内到高海拔地区作强化训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五、说课综述:
1、本节探究实验难度大创新方法多样,用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上课时要做到有条不紊,运用自如,适时调控,并充分发挥好观察的指导作用以及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2、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其知识结论大多是未知的,探索成分多,而且,要求有对照实验组只能选择一个变量,因此本人事先安排小组设计实验,通过学生探讨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再观察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本人讨论式的教学法。
3、对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4、由于本课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开展的,因此板书设计力求条理清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反映主题。没有做过多的修饰,说课案中标明下划线即为板书的内容。
【高中生物《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相关文章:
交换机进行交换的方式08-15
分组交换与其他交换的比较08-14
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6-23
实用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7-19
实用的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7-12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7-12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六篇07-11
【精华】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7-10
高中生物说课稿集合10篇07-10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5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