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小学科学《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二、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第三节课的内容。该节内容以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的方式,引出磁铁磁力大小不同这一话题,从而引出磁极的概念,进而再对磁铁两极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研究,是在前一节学习了“磁铁有磁性”这一知识点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探究与延伸,同时也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磁极的相互作用”和“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等知识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材最后由不同组结果的不统一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为下节课磁极的确定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了铺垫,这样安排循序渐进,不仅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统一,而且很好地展现了小学科学教育与建构主义的统一性。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起点上来看,磁铁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生活用具,学生基本都知道磁铁是用来吸引铁类的物质,但对于磁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它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等,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磁铁的磁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而从认知思维起点上来看,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其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的思维已初步建立起逻辑性与延续性,加上本节课磁铁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以视觉媒体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浓郁的课堂气氛中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1.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并且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
2.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研讨法,辅以多媒体展示与合作交流。
七、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八、课前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小钢珠,没有标志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
九、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小朋友们,首先老师想请大家来玩一个小游戏:每组同学的桌上都有一个小弹珠和一块磁铁,待会儿请每位同学拿着小弹珠在磁铁上方0.5厘米的地方保持相等的距离从磁铁的这边移到磁铁的另一端(边讲解边演示),感觉下你的手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活动】……(按照提示的步骤进行相关的实验。)
【学生交流】…… (感觉到的力量不一样。)
【提问】为什么会感觉到不同的力量呢?
【学生回答】……(引导说出磁铁上不同地方的磁力不一样。)
【再问】哦,磁铁不同地方的磁力不一样。那么,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会比较大,什么地方的磁力会比较小呢?
【学生思考】……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下磁铁上到底什么地方的磁力会比较大吧。
(二)层层递进、探索新知
【追问】如果,你要研究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磁铁上哪个地方的磁力比较大呢?
【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在磁铁上的不同地方分别挂回形针,哪个地方挂的回形针个数比较多,哪个地方的磁力就比较大。)
【肯定】非常好。那么你怎么知道你测的是磁铁的哪个点呢?
【学生回答】……(做标记。)
【讲述】恩,我们可以先给我们要测的地方做上标记,这样呢能更加方便地进行实验。请大家翻开书本P69,我们按照书本上的划分方法将我们桌上的磁铁分别标上A、B、C、D、E的标记(边讲解边板书),然后怎么做?
【学生交流】……(分别在A、B、C、D、E上挂回形针,看哪点挂的回形针多,哪点挂得少。)
【追问】那这么多回形针怎么挂呢?
【学生回答】……(先挂一个,其余的再挂到第一个回形针上,就像书上一样。)
【统一】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效果更好,我们一个点一个点来进行实验:首先我们来测出A点能挂多少个回形针,实验完了,我们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测B点挂的回形针数量,完了同样写下来,最后再测C点、D点和E点。
【确认】清楚这步骤么?
【学生齐答】……(清楚了。)
【重复】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再给大家讲一下这实验步骤。
【学生重复】……
【提问】回形针的数量多少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哪个地方挂的回形针多,说明哪个地方的磁力就强;哪个地方挂的回形针少,说明哪个地方的磁力就小。)
【要求】非常好。现在呢就请各小组进行实验,然后将你们组的结果填写在作业本第38页的活动记录中,同时,请你们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相关步骤,进行磁铁磁力大小测量的实验,同时将结果写在作业本上相应位置,并得出结论。)
【汇报交流】……
【定义】我们把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提问】那么磁铁上有几个磁极?
【学生齐答】……(两个。)
【设疑】刚才我们研究是条形的磁铁,条形磁铁的磁极在它的两端。那么像这种蹄形的磁铁,它的磁极又在哪里呢?是不是也在它的两端呢?
【学生思考】……
【讲述】好,接下来,谢老师就按照刚才同学们的做法来演示探究下蹄形磁铁的磁极到底在哪儿。
【演示】根据刚才的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分别在蹄形磁铁的两端及中间取三个点,然后进行吸引回形针的实验,统计出分别挂的回形针数量,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提问】蹄形磁铁的磁极在哪儿?
【学生齐答】……(在它的两端。)
【定义】磁铁的这两个磁极呢,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磁铁的两极(板书课题:磁铁的两极)。我们接下来就来瞧瞧磁铁的两极都有哪些性质。
【疑问】如果我们将磁铁的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实验】请你的两只小手分别握一个磁铁,然后将磁铁相互靠近,看看,我们的小手会有什么感觉(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好像有一种力量让它们马上接近;中间有一股力量往两边推。)
【定义】刚才有同学说,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会马上接近,也有同学说,会往两边推。那么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往一块吸的情况,我们叫它们相互吸引;往两边推的情况,我们叫它们相互排斥。
【提问】所以两个磁极相互接近,可能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两种。可能相互吸引,可能相互排斥。)
【再问】那么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
【学生齐答】…… (不能。)
【追问】为什么?
【学生交流】……(因为我们不知道各个磁极的名称。)
【疑问】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思考】……(可以做标记。)
【肯定】对。我们可以用字母给他们做标记。
【讲述】请在一个磁铁上标上A、B,在另外一个磁铁上标上C、D(边讲解边利用多媒体辅助)。
【引导】那么B与C相互接近,有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相互吸引;相互排斥。)
【讲述】待会儿看看B与C接近,到底是相互吸引呢还是相互排斥。完了后再将A与C、B与D、A与D相互接近,看看他们彼此间分别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要求】请你边实验,边用符号“→←”表示相互吸引的情况,用符号“←→”表示相互排斥的情况,将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交流汇报】……
【提问】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学生齐答】……(不相同。)
【再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标记字母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追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标记统一呢?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继续研究吧
(三)知识检测,巩固要点
主要以完成课堂作业本为主,可适当精选一两个题目来进行巩固。
十、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0.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06-03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研究11-09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6-16
小议生命科学教学设计要素论文06-22
浅谈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教学媒体设计11-07
试论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教学媒体设计09-19
小学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08-29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08-30
《能量的转换》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12-26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思考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