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时间:2020-11-07 11:49:24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 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 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 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活动自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故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的联系”的活动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用二胡分别演奏高音低调和低音高调两种声音,请学生分辨不同,学生马上会发现强弱的不同。师再追问:除了音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 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测,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模样,当他们听到与自己猜测一致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觉溢满心间,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是对声音的高低又进行的了一次分辨练习,帮助学生区分音高和音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做这个补充活动,是因为担心学生对音高的分辨只通过以上一个活动恐怕很难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并提示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这是对音高分辨的一个巩固,也是为下面探究与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做铺垫。]

  3、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师:我们在研究声音强弱的原因的活动时,发现了是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你想过音高与振动之关会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猜测,有的说是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说是与物体有关,有的说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个活动中是将橡皮筋挂在钉在板子的铁钉上,我进行了更换,用了一个小盒子,既方便操作,又能解决声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动做铺垫,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共同分析刚刚敲过的四个杯子,为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除了松紧能够决定音高,物体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状态,也就是会决定声音的高低。于是在课的结尾出示吉它,让学生试分析"调弦松紧是为什么?"然后迁移到 “琴弦有粗有细,而且总是一手弹弦、别一手按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是否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个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有了本节课的探究经历,在探究欲望极浓的情况下将小盒借给他们,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一起交流结果,这会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高,为下一节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做准备,拓展了科学课程的空间。让“课”断“音”不断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 音量 振动幅度 分贝 (dB)

  声音的高低 音高 振动快慢 赫兹 (Hz)

  附记录单: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实验时间: 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 发出( )音,橡皮筋振动( )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 发出( )音,橡皮筋振动(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振动越( ),发音越( )振动越慢,发音越( )。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范文12-01

小学语文《农业的变化真大》说课稿模板11-13

小学信息技术编辑声音说课稿11-02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02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02

小学科学说课稿(集锦15篇)11-24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11-24

小学科学说课稿(集合15篇)11-24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15篇11-02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15篇11-02

在线咨询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 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 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 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活动自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故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的联系”的活动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用二胡分别演奏高音低调和低音高调两种声音,请学生分辨不同,学生马上会发现强弱的不同。师再追问:除了音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 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测,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模样,当他们听到与自己猜测一致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觉溢满心间,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是对声音的高低又进行的了一次分辨练习,帮助学生区分音高和音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做这个补充活动,是因为担心学生对音高的分辨只通过以上一个活动恐怕很难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并提示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这是对音高分辨的一个巩固,也是为下面探究与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做铺垫。]

  3、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师:我们在研究声音强弱的原因的活动时,发现了是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你想过音高与振动之关会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猜测,有的说是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说是与物体有关,有的说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个活动中是将橡皮筋挂在钉在板子的铁钉上,我进行了更换,用了一个小盒子,既方便操作,又能解决声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动做铺垫,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共同分析刚刚敲过的四个杯子,为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除了松紧能够决定音高,物体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状态,也就是会决定声音的高低。于是在课的结尾出示吉它,让学生试分析"调弦松紧是为什么?"然后迁移到 “琴弦有粗有细,而且总是一手弹弦、别一手按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是否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个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有了本节课的探究经历,在探究欲望极浓的情况下将小盒借给他们,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一起交流结果,这会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高,为下一节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做准备,拓展了科学课程的空间。让“课”断“音”不断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 音量 振动幅度 分贝 (dB)

  声音的高低 音高 振动快慢 赫兹 (Hz)

  附记录单: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实验时间: 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 发出( )音,橡皮筋振动( )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 发出( )音,橡皮筋振动(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振动越( ),发音越( )振动越慢,发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