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说课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缝沙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缝沙包”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科。在制作沙包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针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技法和教师的要求相结合,设计并缝制形状各异的沙包。
二、学情分析:
《缝沙包》——这一内容虽安排在高年级,但对于部分学生只会穿针、引线、打结,如果缝制一个完整的沙包,让学生自己进行缝制时可能还会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
三、目标确定
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初步掌握缝沙包的基本针法。
2、能力目标:培养兴趣,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缝制不同的沙包。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缝沙包,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沙包的缝制过程及让学生从自己眼、手、脑协作劳动中体会手缝的乐趣。
难点:设计不同形状的沙包以及缝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1)、实物投影仪;
(2)、方块布、棉线、缝衣针、剪刀、米;
(4)、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沙包);学生准备:方块布、棉线、缝衣针、剪刀、米。
五、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示范,了解缝制过程——突破难点,学生制作——总结评价——开展游戏,课后延伸的思路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沙包创设情境导入,激情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沙包吗?我又提出你们平时玩的沙包是从哪得到的?从而引出我的沙包是我亲手缝制的。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缝沙包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1分多钟。
(二)、了解缝制过程
缝制沙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先教学生三种缝法,让学生基本掌握,在把缝沙包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一一讲解,从穿针引线、将布块正面朝里,把正面完全充分的翻过来,在把怎么装沙包内部材料,给学生一一讲清楚,以免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弄的地面桌面都是米粒,最后封口让学生注意要把毛边缝合,这样会使沙包更加美观。了解缝制过程后,要和学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沙包是方形的,播放一些课件,让学生了解好多样式的沙包。并且让学生树立自信,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信心比这些沙包做的更好,激发起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就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在强调缝前的安全注意事项,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10分钟。
(三)突破难点,学生制作
由于学生初次缝制沙包,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规范操作的全部技能,有效的途径是教师进行指导操作。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此环节20分钟。
(四)、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制作告一段落后,请部分同学说说在制作沙包时的经验或想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体味学习的真谛、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在内容上既注重学生的操作结果的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获得、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显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8分钟 。
(五)、开展游戏,课后延伸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欢乐,我安排同组学生利用亲手缝制的沙包在一起玩换沙包游戏。在完成以上任务后,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能够利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多加练习,回家后缝出漂亮的沙包,用自己缝的沙包去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怎么样玩沙包的。为下节课我们继续上玩沙包有学问起到了铺垫,此环节安排时间大约为1分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浅见,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小学说课稿 篇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山行》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是《古诗两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掌握古人说话的方式,能根据插图和现在说话的习惯及时调整诗句的意思。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前让学生诵读学过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 “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 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意图: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让学生读两首古诗的题目,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两首诗的共同点。意图:系统的学习古诗。
3.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第一首。请学生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意图:快速导入课文,留下时间放给学生学习古诗。
4.释题:在山上行走。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再电脑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意图: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电脑图片,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讲解“生处”的写法。意图“这个词默诗最容易错。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意图: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五步: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电脑出示:
赠刘景文
作者: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菊
作者: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让学生读读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四、说作业设计:
1.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古代和现代都可以)
2.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3.有感情地背诵。
4.查询资料,了解杜牧还写过什么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抄一抄。
小学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略读课文《20xx年的一天》。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运用合作、交互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的联系桥梁,充分挖掘语文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互动交流中初步了解人类的破坏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并且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尽自己的力量。
教材分析
《20xx年的一天》是一篇想象未来的日记。课文假想了30年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出门要穿抗辐射服,还要放上除臭剂。为了不受温室效应的煎熬,要坐上宇宙飞船到太空的特殊学校去上学。那时,水污染严重,以致于水中很难找到鱼。时常还要躲避酸雨的袭击。所有这一切都告诫人们:人类如果不断破坏地球环境,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但还不能自主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并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方式上,能与他人合作,愿与他人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污染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交互学习方式中,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开学生的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教学难点是了解地球有哪些环境恶化,从而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的感知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是略读课文,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前,我发给学生一张自学建议卡(幻灯片)。1、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2、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3、理解重难点词语,不理解的,请把它写在方框里,留待小组交流。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把它写在方框里,留待小组交流。所以本课的学法是以自学和小组交流讨论为主,而教师主要通过课件演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的情感萌动。
在教学开始,我由12月12日的一段新闻导入新课。敦煌月牙泉的现状使学生意识到地球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变。随后,师生之间交流了课前收集到的生活周围环境情况的资料,将学生的视线转移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大到城市的环境污染,小到北大桥的河水变化。之前新闻的视觉冲击加上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了环保的萌动情感。紧接着,我以一句“如果人们还不停止破坏环境的双手,我们的地球妈妈会变成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就一起乘坐模拟时空机器到20xx年去看看”导入新课。
该环节通过教师收集的信息和学生所见所闻之间的互动交流,首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互动空间,而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不是几个地方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宏大的主题从平凡中拉开。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效地开发语文资源。同时将学生的情感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文本中来。
二、自读自悟,学生的情感在文字中涌动。
当学生的情感成功地迁移到文本中来的时候,“读”是表达、宣泄学生情感的最佳方式。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描述的未来一天的生活情形。课上学生采取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读、自由分段朗读等。在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去,和学生一起配合分段朗读,实现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看着学生专注的神情,我知道,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本,在用心感悟。
三、小组讨论,学生思想的交锋。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将自学的结果相互汇报、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容纳别人意见的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评分员根据每个人的表现作出评价。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在小组合作互动的氛围下,解决自学建议卡中的前两个问题:日记中讲到的环境恶化情况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同时梳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这是一种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学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没有采取简单讲授的方法,而是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利用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思维,相互作用,相互启悟,产生群体思维效应,而在这一过程中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讨论食品店为什么改名时,引导学生抓住“加重”“简直比找金矿还难” 等词语,通过谈理解,说感受,练朗读等方式,体会水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我也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有的学生提出“酸雨”“温室效应”是什么?学生在自己课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只是对一些使用不恰当的词语予以纠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品读课文,学生情动于此。
在理清顺序,扫清字词障碍后,开始细致地品读课文。当学生带着怀疑、惋惜的语气读出“人类在糟蹋了地球之后,还会有美好的环境吗?”时,我知道学生的环保情感已被激发出来。于是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社会调查的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幻灯片)。1、我们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哪些?2、这样做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3、有哪些改进的方法?30年后的地球环境令我们担忧,而社会调查的结果也在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也是破坏地球环境的一分子,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这时我出示了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给学生的视觉效果以震撼,同时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五、设计广告语,保护环境我心在动。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升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各小组的方案出来之后,师生共同从中选取一条比较好的作为班级环保口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 “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至于竖式的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学生知识不难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2)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小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我发现……》,它是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册三单元中的第一个活动主题。这单元另两个活动主题分别是《我也做研究》、《我们的科学小组》 .
这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合作意识。
《我发现……》这个主题包括两个子内容,它们分别是《多有趣的现象》和《哪里有科学》。这一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它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并乐于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而《多有趣的现象》这个内容侧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组织本单元教学活动的基础与铺垫。
在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后,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活动目标如下:
1、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好奇,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3、教育学生如何解答你发现的现象。其中第2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要想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也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无味,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因此,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自制电脑课件,通过声、形、像的有机结合,加强直观性、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情,从而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采用情景激趣、角色体验、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活跃,把道理寓于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如何有效运用以上方法,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样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的激发。依据这一要求,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信息、分组讨论,又在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新知、得出结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学习内容,提高道德认识,强化品德能力。
四、说过程
《品德与生活》这一门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根据这三个特点,今天的主题活动《我发现……》将按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一)情景感知,问题导入
播放课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学生欣赏课件后,提出问题:"无穷的大自然中藏着许多秘密,想不想去认识一下这个神奇的世界呀?"学生兴致调动起来。接着我继续问:"那你们知道花是什么颜色吗?"花有什么气味吗?"学生大都回答是红色。
然而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搜集发现,花不仅有红色,还有黄色、白色、蓝色等等。然后再由"谁知道花有什么气味?"这一问题的引导,得出花有浓浓的香味、还有异味、甚至什么气味都没有的,这时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发现!"让在"感知花香"这一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什么是发现",而且知道大千世界里藏着许多的奥妙,
等着我们去发现、研究。
(二)创设课堂和谐情境,亲身体验并发现
1、"听听,猜猜,谁在唱歌".课件播放知了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叫声,这一环节是为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2、课件播放一段flash,学生观察知了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这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对知了的观察,有的学生们会说知了是用嘴巴唱歌,有的会说那是翅膀发出的声音,最后有的学生查找课本发现:"原来知了是用腹部的发声器发出声音的".
让学生在思考、观察、找资料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并从而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并可以用观察和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思考"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发声的?"让学生思考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问家人、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
(三)合作探究学习
"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为此,我开展了两个实践活动:
活动一:"小眼睛,大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交流活动前给学生提供范例:"我发现锅、碗、茶杯大都是圆形的"、"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水痕"……,让学生这些小小的"发现"也是"发现",以此引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二:记录我的发现。新课标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设计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达形式,记录自己的大发现。
先让学生从课件"苹果掉下来了"中领?到:其实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就是从一些细小发现开始走向成功的,你想不想成为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是发明家呢?那就先把你的发现记下来,可以写下来也可以画下来,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些记录可以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作铺垫。
本堂课最后根据孩子们生活中发现的许多问题提出新的活动要求,引导他们不断向纵深发展。
小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
2.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真正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则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学法
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其实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因为那次两个月的战争太可怕了,那场战争全国人民都动起来……我想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非典宣布结束后,很快国家搞了个表彰会,叶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我们还知道叶欣获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后来围绕叶欣的事迹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再后来,广东还专门给她建立一个纪念馆……想到这一些,我觉得引领学生学这篇文章教学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到叶欣网站中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占有信息,这对于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把学生带到网络室,搜索叶欣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直接走进叶欣纪念馆,一字一字认真地阅读这里面的每一个内容。
有了上面的阅读,在来学这篇纪实文学就简单了,就会更有情了,就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了。就能用上自己的话解释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就能明白这位英雄真的了不起。当时,我们有多少人被感动,今天同样会有更多的人被感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创设情景,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以情击情,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咱们去纪念。有那么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生牢记!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护士长叶欣,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不幸染病于20xx年3月24日光荣殉职。有一位叫黄仪中的人,怀着对叶欣的无限崇敬,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师有感情地诵读)
叶欣礼赞
宛如一道撕裂黎明前的天空的响亮闪电你裸露的灵魂荡涤出像“非典”般的滚滚污浊
无数自私而卑劣的肖小顾影自怜——
竟有这样的人?还有这样的人!
你留下的只是临终时淡然的笑意
苍老的祖国却因你而变得渐渐年轻
一个柔弱的身影站到了所有人的最前面
我在为你而哭泣!
你守护生命如同捍卫自己的沃土
你让关爱他人不再是一种高尚的奢谈
你令我们重新读懂了善良与博爱
你的温柔好比绵绵春雨滋润了很多人的心
你的生命真的是如此美丽
美丽得让你身后的江山层林尽染、漫红碧透!
你让我看见了历史时空中处处涌动的中华魂……
师:请读一读这一首诗,读一读,诗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在教学中,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诵,再配上《兄弟姐妹》的伴奏,一下子把人们对叶欣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阅读话题,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师:(点头肯定)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究竟是叶欣的什么感动了这位诗人?我们继续走进叶欣这个平凡的人物去体会她不平凡的精神,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叶欣的动作、语言的句子,看是否有哪句话感动了你,哪个词会让你浮想联翩,哪句话会让你肃然起敬,在旁边写上批注。写完的在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谁写得棒。
(二)、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2—7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把下面重点句用幻灯片制作出来,学生说到哪一句就点击哪一句)
(1)第4小节
“随着医院‘非典’患者……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2)“两个小时过去了…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创设情景,指名学生劝劝叶欣。
师:是啊,一起看看她是怎样抢救梁先生吧!
齐读抢救梁先生的句子。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她顾不上休息,又…(师引读)
师:还有谁来谈谈你感动的地方?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还有同学也找到这一句吗?也请你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地工作?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叶欣阿姨呢?
(叶欣没有休息,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
谁想读读这句话?
还有谁仿佛看到叶欣在怎样的工作?(联系梁先生)是啊,她这就是高强度,高效率地工作着。
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边读边想象叶欣忙碌工作时的情景。
(4)“面对危险和死亡…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同学们,叶欣的话不多,“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读读这8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你们有问题想问她吗?
(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叶欣说出了的仅仅是这几句话吗?
(引读)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其间的大量血痰派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时她总是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需要给予面罩吸养,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时,这时她总是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需要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这时她总是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这句话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度——
她说出了舍己为人的精神、说出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
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读出坚决果断的音调,还要注意读出它里面隐藏的东西,谁来试试。
你们还想读吗?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吧。
同学们,叶欣面对的危险,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抢救和治疗,而是面对极具传染性的非典患者,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真是太危险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引读,叶欣默默地……
师:叶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一小节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让我们走如她的内心世界,此时她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也找到这句话,教师的感受和同学们一样,每次读到这句话,教师都会被它深深地感动。
同学们,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深深地知道,非典的危险性,她也知道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像她这样冲在最前面,后果她是最清楚的,但是她为什么还是这样做呢?
这里有个词语“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啊!
同学们,面对死亡,有谁能做到无怨无悔,你们能吗?为了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中国人,同学们,这种精神就叫做“舍己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舍己为人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谁来读好这句话。
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写体会,通过朗读,通过一问、二问叶欣阿姨,在着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护士呢?(面对危险和死亡,作为护士长的叶欣,处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生和死的面前,为了病人,为了同事,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心甘情愿。)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英雄)
在上述片段中,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1.以人为本,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同时,每个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又不尽相同。所以,以上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预设过程,而是一个随机的生成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彰显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厚功底。课文2~7小节中,能够令读者感动的句子很多,而最能够体现叶欣救死扶伤、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地方只有三处。因此,教师将全文的教学,浓缩成三句话的教学,其余的地方一笔带过,很好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这三处的教学,教师除了通过三个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理解,同时,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及时大量的信息补充也为学生的学习、品悟提供了帮助。
3.注重语言的深化和外化,突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点。阅读是一种生活的还原。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的共同努力下,把语言文字活化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生活,活的感受。有着生活经验参与的阅读,能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上教学过程,尤其是(三)(四)(五)三句话的教学,多处出现教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想象和主动体验,深化了语言,即所谓的读进去!同时,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的落脚点仍然是读,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即所谓的读出来!如此,比较好地突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总结。:的确,有人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还有人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是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在平凡的工作中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她的精神多么高尚,品质多么伟大啊,然而,却是这样一心为别人的人,病魔和死神却没能放过她。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出示课件)
她的亲人来了,她的孩子、丈夫来了,医院里的同事来了,还有些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出示追悼会图片)
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地离开了…泪水如雨“
(屏显:一幅叶欣照片)
同学们,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感人的事迹,化成了悲痛的文字,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好这两小节。
(两句之后,哀乐慢慢起)
小结:叶欣虽然走了。但这样的英雄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20xx年5月,总部设在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授予叶欣第39界南丁格尔奖章,在广州的叶欣纪念馆里,她的那句““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永远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中华魂……
这里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学到这一步,应该说学生得到了许多,下一步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水到渠成之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叶欣,写心中的这位白衣天使,在网上给她送上鲜花,送上一文祝福。激励学生写着,并且打印出来,然后把自己选的花与自己写的文章一起贴在网站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爱这位天使英雄,我认为这种方法最好。
小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食物和饮料的单词和相关句型,并通过完成一个puzzle,让学生学会运用(Maria)likes…的 句型,通过学习初步领会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和第一人称单数动词的区别,同时通过课文重点句子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用食物和卡片进行呈现,让学生用英语对食物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交流,展开交际活动。
2. 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单元的其他课时都是围绕本课时的食物词汇展开的chant, exercises, story a拓展,只有牢固的掌握了本课的食物词汇,才有可能开展其他的学习形式。这些词汇都是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都比较简单,易于上口,学生乐学,积极性非常高。由于学生经常会吃到这些食物,潜移默化中想起这些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会运用这些单词,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说目标
1. 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和教材的特点,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积极参与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和写单词popcorn/ chicken/ apples/ ice cream/ bananas/ fish/hamburger/ orange juice/ milk; pizza/ spaghetti/ cheese/ hot chocolate/ cola;能运用句型:(Maria) likes…进行口语交际。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生活交际,了解同学的喜好,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关于食物的词汇,训练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和句型:(Maria)likes.的运用; 本课的难点是词汇:spaghetti/cheese/hot chocolate和句型(Maria)likes.
三.说教法
1.教法设计
教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词汇课重在情景中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采用三围教学模式,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猜词等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以课文图片为主,以教学卡片为辅,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卡片上的单词,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食物,掌握教学内容。
2.学法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法指导。本课第一部分是词汇学习,第二部分是记忆练习,因此我采用强化记忆、比较归纳、分析概括规律、首字母记忆法、分类记忆、发现学习、心口一致等等,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自学能力等。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了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和同学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教学,使他们不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3.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适于采用实卡片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
四.说过程
1. 导入设计
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直接导入法。
2.新课呈现
(1) 旧词巩固:本课虽然有14个食物词汇,但有9个词汇: popcorn/chicken/apples/ ice cream/bananas/fish/hamburger/Orange juice/milk学生基本上已了解,因此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来认识词汇,教师主要起到组织作用,并强调个别词发音的,单词的演绎:如orange juice的拓展和apples复数的强调等,以及句型的渗透。但又发现学生们对chicken不熟悉所以把chicken也做为新单词来教学。
(2)新词教授:pizza/spaghetti/cheese/hot chocolate/cola/chicken
(3)记忆练习:此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不仅要记忆词汇,还要掌握如何记忆的方法,间接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注意力等各种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因此教师归纳了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
(5) 应用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很自如的攻破本课重难点句型:(Maria)likes…
五.说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易于学生接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实践、参与、运用,完成教学任务,感受成功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精选小学说课稿汇总7篇】相关文章:
小学《跳绳》说课稿(精选5篇)10-08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11-05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精选9篇)11-04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精选5篇)10-30
精选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5篇07-02
小学体育说课稿01-01
小学《上下》说课稿08-21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5篇)12-29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11-24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