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8-07 15:35:23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分析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从孩子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骄傲而快乐;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通过强烈的对比,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挈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祝贺、迅速、重复、恰恰、犯错误、缓和、建议、表达、烦恼、稚拙、享受、外婆、左顾右盼”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大概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学会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使学生领悟到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还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整个教学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思,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读完以后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词语

  祝贺 迅速 重复 恰恰 犯错误 缓和 建议 表达

  烦恼 稚拙 享受 外婆 左顾右盼

  (1)自由读,开小火车的形式读。

  (2)师指导书写 “犯” “顾” “婆”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刚才同学们的朗读精彩,对老师的提问,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想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一幅图与我们刚才的动作、表情是一样的?

  (三)读中感悟,探究体验

  1、出示第一幅图:

  (1)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那么激动?

  (2)能从课文中找出和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并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3) 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交流感悟:

  ①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②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2、出示第二幅图:这幅图上的孩子们和上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1)他们为什么沉默了?

  (2)那么课文中是怎么写得呢,请大家自由朗读10—13自然段,找出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交流感悟:

  ①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②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的情绪随着老师的提问由开始的兴奋、快乐到后来的沉默。你们学得很出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她们的这两次变化再次读出来呢?

  出示文字投影:4个句子。

  (五)质疑

  学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沉默之中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下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时着力于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从两张课文插图中孩子们神态间强烈对比的差异入手,抓重点词句,并将学生的经验纳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一定深度的对话,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披文入境,从而理解孩子们情绪上的变化。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及课文内容、重点词句大胆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如:导入新课之后,我便让学生就题质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紧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汇报、交流之后学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二、注重情境体验,境中读悟语言。

  这篇课文的内容描述的是我们学生最真实的一面,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在进行角色转移,变揣摩他人的想法为倾诉自己的感受,能更好地使学生感悟课文的意蕴,品味课文的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引导学生人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课的朗读指导, 我并不做“轻重缓急”的机械指导, 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感悟,酝酿朗读心境,进行感情朗读。如在学习第一幅插图时,我让学生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先找出和这副图有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都能找到这两个句子,体会到父母知道他们的生日又为他们祝贺,他们的心情快乐。在指导理解“左顾右盼”这个词的时候,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这个词的意思,并在情境中追问学生他们在看什么?(看其他同学是否和自己一样得到了父母的祝贺;有多少同学也和自己一样举手了……)深入体会孩子们是如何“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在细细品味词语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那份炫耀的表情,骄傲的心情。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至此,孩子的心灵已掀起狂涛巨澜,不仅理解了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不足之处:

  在孩子的情绪由兴奋到沉默时,也就是在学习第二幅图时, “读”却成了泛泛之读,读的目标不够明确,读的层次不够明朗。例如:孩子们沉默的相关语句,在读前,虽然先设计了让学生感受 “静”,接着让学生在“静”中感悟孩子们的后悔、不安等心理,但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同学们还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之中,没有把难受、不好意思这种内在感情表达出来,使朗读“静” 时没有“到位”,以至于课堂氛围也整个没有“静”下来。另外,教师的评价语不够生动、及时。当学生的想法与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作为老师不知该怎样有效地去引导,缺少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我执教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主要写了妇人帮助过的两个不同的乞丐。一个是独臂乞丐,当妇人让他搬砖挣20元时,开始他很生气,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了,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只能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后来妇人的做法感染了独臂乞丐,他辛苦的搬完砖后,明白了自己也是可以靠劳动生活,也是有尊严的,从而靠劳动变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董事长。另一位乞丐是一位双臂健全的乞丐,他虽然有劳动能力,但他宁可不要20元钱也不肯搬砖,因为他觉得靠劳动挣钱不如乞讨来得容易。两个乞丐从外形到内心到做法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在故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隐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确需要下一番工夫去思考探究。要理解这样一篇情节复杂的故事,并悟出文章的中心,对生活阅历较浅的四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备课中反复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找出了本文的一个主要的矛盾点加以突破。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本课17个生字;

  会写11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慷慨”、“鄙夷”的意思;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道孩子、双臂健全的乞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第二课时)。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因为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对“尊严”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我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他们能通过预习,自学生字,积累对自己有用的词语和句子,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采用检查预习的方法导入新课。设计了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几个问题。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课文,而且调动了学生预习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要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课前的预习十分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二、质疑问难,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备课中我首先设计了请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一边发问,我随手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想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是因为我班学生有这个实力,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及时提出问题让全班讨论,学生们都以自己的问题能引起大家的争论为自豪。

  因此学生已具有了在读书中边读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比较有讨论的价值,也比较集中。这样做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教学中我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让学生自主抓住相关的段落进行阅读,抓住重点的词句来体会独臂乞丐为什么会搬砖,他开始就情愿搬吗?双臂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边读边抓住文中的句子和重点词语去体会开始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很可怜,理应受到别人的施舍,也是不情愿搬的。

  可是当他看到妇人用一只手也能干活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突然明白了。文中一个“怔住”一个“异样的目光”,学生在反复的感情朗读中体会到乞丐心理的变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只手也能劳动,也能靠劳动挣钱,也是有尊严的。由此对妇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开始的生气变为感激。

  学生在一次次抓句子抓词语中,又一次次的品读,感悟层层加深,悟出这乞丐的感激中不仅仅是这20元钱,更重要的是感激妇人唤起了他的尊严。

  使他走上了自信自重的成功之路。抓住时机,我引导学生再读描写董事长的段落,感悟此时董事长的自信,自重和成功,与开始的乞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只有靠劳动挣钱才能让人有尊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能改变人的一生。

  而另一个双臂健全的乞丐,引导学生默读相关的段落,画出句子体会面对要搬砖才能得到20元钱却鄙夷地走开了。在这儿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为乞丐后来会怎样?使学生悟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20元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尊严,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然后再回到提出的问题,学生再读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时,学生的疑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3个维度出发,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和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2、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从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赶来迎接周总理,从欢呼来体会兴奋。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五、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将以找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体会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

  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这儿真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发人深思、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描写了居住荒岛的小熊感到孤单,寻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启示下营造树林,终于迎来许多朋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必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思想感情。告诉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熊住在荒岛上很孤单。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小熊向云儿请教后,开始在岛上种树。

  第三段(第4——6自然段)写小熊找到了朋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段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使学生懂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

  3、学会7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两个偏旁部首。

  (三)教学重点:

  1、读书感悟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

  1、写好“象”、“空”二字。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联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这儿真好》: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宜运用在低年级教学中。一方面,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有明显优势,用此方法,让儿童从感觉形象入手,以情激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充满童趣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熊找朋友”、“小熊种树”、“小动物来做客”等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挑战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吗?

  2、情境激趣:(动画演示:荒岛上的小熊找朋友。)

  你愿意到小熊家去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学生进行轻松的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熊找朋友的情境,产生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自读感悟,品味体验。

  1、自读第2、3自然段,思考:小熊是怎么找朋友的,他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2、讨论交流。(随机演示动画:云飘来、云变树、小熊种树、绿岛图)

  通过自读、指名读、挑战读、互读、评价读、小组赛读、齐读的方式朗读感悟:

  (1)“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读出小熊着急、难过的心情。)

  (2)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读出种的树多,及小熊种树的辛苦。)

  (3)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看图引导理解: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词义。读出种树时间长,到处是绿树的景象。)

  3、引读第2、3自然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具体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教学第2、3自然段时,教师设计了“云飘来”、“云变树”以及“小熊种树”、“绿岛图”等多个情境,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和谐的振动。形象有趣的动画情境,调动起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同的情境创设不失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状态的好方法。

  4、过渡:如今荒岛变成了绿岛,现在你们愿意到小熊家去了吗?

  5、自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并动画演示:(一只鸟飞来了,许多鸟飞来了,远处的小鹿、小象、小猴也都划着船来了。)再换位体验:

  (1)如果你就是他们,来到这座绿岛上,你喜欢这儿吗?你会说些什么?

  (2)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①“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②“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朗读方式:各自练读——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读——上台表演读——评价——赛读)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变为学生的“选择性”,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合作伙伴的选择、角色扮演的选择等等。在指导读好小动物的话时,教师没有范读,也没有指名读,而是在激发了学生喜爱这儿的感情后,以媒体创设的情境为背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来读这两句话。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莫大的学习热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之后,自由、主动地投入了学习,生生互动,优势互补,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7、练习说话:(谁)来到这儿,说:“!”(先小组讨论,再大组交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这一层次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还有哪些物或人来到这儿,说了些什么。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前面形象的动画演示中,已感受到了荒岛的变化,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所以学生说出了许多答案:如“这儿有这么多树,空气一定很新鲜”;“这儿环境这么好,住在这儿心情会很舒畅”;“多亏小熊在这儿进行了绿化,才有这么美好的绿色家园”……这不正是文本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吗?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还原其人,还原其事,还原其景,还能进行再创造。

  8、引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深化,想象说话。

  1、(媒体演示:荒岛和绿岛的对比图。)

  讨论看图后的感受,从中得出小熊找到朋友的原因。

  2、配乐朗读全文。

  3、想象说话:现在你们就是小岛上安家的动物,你们会怎样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好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明理达到高效。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1、认读“象”、“空”。

  2、(媒体演示“象”)帮助学生掌握“象”字的结构、笔顺、重点笔画。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五)自由练习,拓展延伸。

  自由选择完成一项课外作业:

  1、把这个发人深思的童话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听。

  2、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3、写话:

  (媒体出示句式:这儿原来___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这儿现在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学生见到这样的作业,积极性都很高,很多学生都超额完成。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初步读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2、感悟"道" .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a.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感悟自己的愚不可及之处,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书里去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找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信息落差,用"主问题"——"换位思考,我们的行为怎么‘愚不可及’的"进行引路。让学生占有大量的静心阅读的时间、解决心中的疑团,梳理阅读的感受,真正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进一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四、说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 违背

  保护 伤害

  五、说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朗读法、比较法、想象、揣摩人物内心、填空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在交流讨论中,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受到启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好地为自然服务这一思想。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选自部编版3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2课,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叙述了一间老屋与一只小猫、一只老母鸡和一只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整个故事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可以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发散思维,续写故事,体验阅读乐趣。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是3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的具象思维能力较为发达,想象力丰富,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教师要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凑”“喵”“孵”等生字词,会写“蜘蛛、暴晒、墙”等生字词,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文中语言描写的语句,分析老屋的形象。根据故事结尾发挥想象,进行猜想。

  3.学习老屋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培养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会读“凑”“喵”“孵”等生字词,会写“蜘蛛、暴晒、墙”等生字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文中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分析老屋的形象。根据故事结尾发挥想象,进行猜想。

  教学难点:学习老屋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培养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朗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小组讨论法,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多媒体教学法能够结合学生学情,帮助学生直观地进行课堂学习。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此环节,我会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老屋和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插图,并提问:同学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屋?老屋和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生进行短暂互动后,进入到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大概把握。

  首先,我会请学生齐读全文,边读边圈出不会读或不会写的字词,可以小声地进行同桌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场巡视,看学生对哪些生字词最不熟悉,并适当帮助他们学习。巡视结束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课后生字词,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如凑、喵、孵、蜘蛛、暴晒、墙、饿、饱等字。讲解的方式如下:我会在PPT上呈现生字词,进行示范朗读和示范书写。接着,我会请学生齐读、个读重点字词,检查他们的听课效果。

  接着,我会请学生默读课文,再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可以很轻松得出答案。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

  这样整体感知就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在课文整体内容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在此环节,我将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我请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老屋和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都发生了有趣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说说喜欢的理由。我会边巡视边倾听学生的讨论进度,讨论时间到,我会请每个组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能较轻松地回答出:课文主要是老屋帮助小猫躲雨、老屋帮助老母鸡孵小鸡、老屋帮助小蜘蛛找食物这三件事。

  老屋帮助小猫躲雨的故事,由文中“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屋的年老,即使老屋年事已高,它仍然热心地帮助了小猫,可以看出它的慈祥、乐于助人。

  老屋帮助老母鸡孵小鸡的故事。由文中“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这句话中“低头看看”“我就再站二十一天”都可以看出老屋的慈祥、耐心和乐于助人。

  老屋帮助小蜘蛛找食物的故事。由文中“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这句话可以看出小蜘蛛的渺小,而面对渺小的它,老屋却没有忽视它,而是“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老屋答应了小蜘蛛的要求。可以看出老屋的慈祥、善良、乐于助人。

  接着,我会依据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提问:根据以上的讨论,文中的老屋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由于之前的分析很细致了,所以学生也能够说出,老屋是一个慈祥、善良、耐心、乐于助人的人。

  然后,我会以问题来请学生思考,如果分角色朗读课文,那么文中的老屋、小猫、小蜘蛛、老母鸡,应如何读出他们的特色呢?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学生进行短暂的同桌讨论,在课堂上分享,接着我会总结:老屋是苍老的、慈祥的,朗读速度应该缓慢,语气低沉。小猫、小蜘蛛是可爱的、调皮的,朗读速度较急,声音洪亮。老母鸡是年老的、稳重的,朗读速度适中。此外,小猫、小蜘蛛、老母鸡都是请老屋帮忙,所以语气要诚恳。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在班级里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到此,我的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对深入研读环节的巩固和升华。我的拓展延伸设计为: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项内容进行分享:第一,请发挥想象,假如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老屋会倒下吗?第二,你生活中有没有像老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如果有,请分享他(她)乐于助人的事迹。学生思考后进行班级分享。如此,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此环节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储存信息。在此环节,我会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接着,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试着续写故事,假如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200字左右。

  七、说板书设计

  优秀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教学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和理解课文。以下是我的板书内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1、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这个中心词,通过人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全神贯注的精神.学习并体会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了解了一定的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描写又很精彩,语句也很有特色,孩子们学习起来一定会非常愉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描写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精神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仿写通过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难点:学习通过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朗读感悟

  学法:创设情境、仿写仿练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设置疑问,引出雕塑家,引出怎样写这位雕塑家、引出作家是怎样写这位雕塑家,步步设疑,走进课文

  (二)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出体会,不懂得地方同学们也可以相互交流。

  (三)精读探究,了解特点

  重点分析最能体现罗丹全身贯注的句子、段落,从设疑中感受语言的运用,动词的巧妙,修辞的神奇,在朗读中感受罗丹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析中总结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文中取法,仿写仿练

  1.让学生学着文中的描写方式,描写一下此时的老师。

  2.老师示范,同学们开始自由练笔。老师走进学生,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谁来念一念?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说出运用到了什么。

  (五)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明确指出,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我在拓展延伸部分展示了罗丹与茨威格的巨大成就,同时启发学生把这种品格植入心中,你也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七、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白神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七篇06-12

精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08-21

实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08-16

有关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08-14

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七篇06-18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锦集七篇07-21

小学语文《穷人》优秀说课稿范文11-17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称赞》范文11-17

小学语文《灰雀》说课稿范文11-04

小学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