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说明:
课文《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又不乏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描写了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想象,那里景色怡人,令强强深深地向往与眷恋;第二段(2-6)写我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支芦笛;第三段(7-10)描写潮汛来时,漆黑的夜晚狂风大作,海水狂怒,肆意袭卷。爷爷的小闸屋在波风浪谷中颠簸,随时将被巨浪淹没的险境以及在爷爷的小屋独处的强强的焦急与恐惧。第四段(11-13)描写了强强在大浪的余波声中,再次听到爷爷悠扬的笛声,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从而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
课文重点是第三、四两段,描写自然环境和强强心理活动的语言很精彩,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体会,并熟练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四、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流程:
如何让这群六年级的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且比较到位的理解文章的深远意蕴与独特构思呢?我准备这样来教:
第一课时中我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思路,初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第一段通过引读将学生带入意境,从碧蓝碧蓝、翱翔、闪闪烁烁等词语体会强强想象中小闸屋的美丽和强强对小闸屋的向往。从三折两卷体会爷爷做芦笛的本领高。
第二段通过同桌互读(强强和爷爷的两段对话)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三段在狂风暴雨的音乐伴奏下师范读,使学生感受到环境的改变。这时问:强强真的如他所说不怕吗?(不是,他十分害怕)他为什么害怕?(大海狂怒)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描写大海狂怒和强强害怕的精彩句子,写上批注。学生交流时,师注意朗读指导,做到熟读成诵。强强如此害怕是因为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在他害怕时听到一种奇特的声响。怎么是奇特的呢?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一下,爷爷想通过笛声对强强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第四段通过以上的读、说,学生已经水道渠成,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最后,请学生拿出摘录本,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二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描绘了景之美、人之醉,人景交融、天人合一之境界,在本单元最后安排这样一篇赞美人的美好心灵的课文,我的理解是由景美过渡到人美,因为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美的。首先说说我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题目的理解:
1、这是那位残疾青年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还有一层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指小作者,小作者对书如饥似渴,而残疾青年是不想饿坏小作者,才说了这一谎言!这篇只有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我想这次是第一次把自读课文列入实践课的范畴。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我的课题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想习作的源头是阅读,于是将目光定格在了这课上。自读课文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发现。翻开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课文的内容很少,只在评价过程中提到一句: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略读材料的大意。但教师并不是旁观者,应该抓住主线引导好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渗透我课题特色,加入了一个小练笔。
反思这一课,我谈谈我的几个主要设计。
1、注意导读的引入。我是这样导读的,用他们上下楼梯经常见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关于“诚实”的话题说明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却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好细读的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3、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4、感情朗读,情理交融文章很长,我让学生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学生的文字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学了本文之后的理解。
5、课外拓展第十二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对略读课文有这样的描述:右上角有三角形的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呢?我觉得教师要利用课上提供学生材料。于是,我在课的最后提供了学生一些文章,和主题有关,放在班级中任他们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
《森林中绅士》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一篇课文。这是茅盾在抗战后期所写一篇动物小品。它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豪猪绅士式外在特征和生活方式,还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所谓“绅士”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豪猪生活习性,还要体会由此反映出作者思想感情,而这些,都要通过指导学生细致品味本文细腻而丰富语言来达成。
二、学生基础:
由于我面对是六年级学生,豪猪是他们所不了解动物,当时时代背景对他们来说更是陌生。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与思想深度有限,只有通过深入文本,抓牢字词句品读赏析才能使他们有所感受。通过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了解到豪猪与绅士相同之处。通过步步深入地启发,也能从部分语句中初步感受到作者有言外之意,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语言大师茅盾才能真正对作者思想感情有所认识。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把“学习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感受本文细腻而生动有趣语言”作为教学重点。而把“通过对豪猪形象分析,体会作者对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讽刺”作为教学难点。这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秉持育才八字教学法传统,为本课拟订了三个层次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从导入部分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描述动物特征。对课文整体感知中明确豪猪绅士特点。
第二层次,则是在细读中理清结构,对豪猪与绅士相似处通过圈画、品读、交流读出感情甚至好恶,抓住拟人化写法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巧妙运用,引导学生读出滋味,讲出感受。
第三层次,由浅入深,有了前面细致分析铺垫,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读出作者深意。作为难点,这里安排了“议”环节。因为补充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新学法。在协作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体会作者言外之意方法。使本来难点成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最后拓展延伸中对于题目成功改动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学会了这一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传承育才八字教法理念,在读读讲讲中夯实语文知识点,在协作议论中提高文本阅读能力,以画龙点睛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力求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有益尝试。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讲评课的内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在这次习作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丰富想象。
三、说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中的优点。
2、通过交流与习作,让学生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说重难点
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习作内容和要求,唤醒学生的回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阅读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优点和总结出好的习作标准,有效的指导学生习作。
3、 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通过出示学生习作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如标点病、人称使用不当,想象不合理等。这部分教学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着指导意义。
4、修改习作
让学生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只带同桌改正。这部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为后面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5、 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语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人语言的内在含义,感受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1、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就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品读感悟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老人每次说的话的含义及对我的影响:
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第五处,不失时机地鼓励我,给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在汇报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在学生对老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是学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对老人美好品质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这一角色,问:妹妹这一角色在文中并不重要,我们能否删去呢?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妹妹的语言,我知道了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在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她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
巧的教育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主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
四、拓展练习
1、你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对老人说_________,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_________,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帮助你的人呢?
五、小练笔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老人:关怀、帮助、鼓励、信心
我:自信+勤奋刻苦
【教学反思】
1、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进行拓展练习之时,你想对老教授说什么这一问时,同学们有不少精彩的发言,徐灵珊同学说道的,“如果说老教授是一个梯子,那我就是从这个梯子攀上了高峰,如果说老教授是一艘船,那我就是乘着这艘船驶上了成功的彼岸。”“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对文章有一个独特的理解。
2、教学完本课,我可以感受到我最大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对学生的朗读上指导不够,学生读得太快,效果不好。在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时,我设计的是全班配乐朗读,我专门挑选了《月光奏鸣曲》来作背景音乐,但是学生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效果来,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3、由于我教学的容量比较大,在各环节的授课中,感觉还是不够深入,应该细细的品位其中的深刻含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 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 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 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 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感悟画面。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茵 蜡 陌 盲
键 粼 霎 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设问开头,通过写飞蛾拼命求生、香瓜子奋力生长和疹听自己心脏律动三件事的描写,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感悟出珍爱生命就要珍爱时间的人生道理。文章篇幅短,但句意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珍爱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和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所隐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好奇好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采用启发引导法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比赛,做到人人参与,照顾后进生,避免了朗读时优生的专利局面。
三、说学法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东西才会珍惜。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学法。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再合作交流、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交流。堂应不仅开放而有活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程序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简略,整篇课文作者采用设问的写法,提问、例举三个事例、悟出道理。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生命生命》这一课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他能然诉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二)、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1、学生读文、找含相关的重点句子,自主解答问题。
2、小组长组织成员交流讨论,发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集体智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全班展示交流
小组集体展示,交流对问题的答案和见解,生以“我认为”的语气汇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然后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谁来补充”,有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平等的交流平台,和谐积极的交流气氛。教师完全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
(1)、文中那些句子能令人感觉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感情朗读)
(2)、作者为什么回放了飞蛾?(及我为什么会震撼?)
(3)、你在捉蜻蜓活捉其他昆虫时,他们是怎样反抗的,这种反抗就是什么?
2、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思考练习:
(1)、找出文中写香瓜子生命力强的句子。(感情朗读)
(2)、一粒香瓜子令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出示思考练习:
(1)、从听诊自己心跳的律动你知道了什么?
(四)、归纳总结拓展
作者从这三件事认识到了什么?
举例说“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体现无限的价值?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就是“认识、了解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采用倒叙的手法:(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所以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闰土的外貌及言行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块、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课伊始,我就采用边看图,边配乐介绍的方法把学生带入神奇而美丽的月下看瓜的情景。导情入境,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
第二块、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三块、紧扣中心,重点探究,读中悟情
1.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2.其次,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同学们谈体会,说看法,并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了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这一段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而学生对闰土语言的特点又难以理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以及作者的插说部分在书中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然后抓住闰土的语言,要求学生阅读后谈自己最感动的一点。这样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闰土语言上的特点,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来了,发现出来了,教师据此总结,也就水到渠成。
3.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翻长进。”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这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例如,教学“雪地捕鸟”时,师问:“‘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为什么?”生答:“大雪下了,作者就可以让闰土带他去捕鸟。”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师又追问:“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可以去捕鸟?”从而理解:大雪下了,鸟儿无处觅食。鸟儿饿了几天,饿急饿慌饿昏了头,饥不择食,所以冒险来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教学中心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通过“我”与闰土生活的对比体会“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第四块、引发悬念,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曾说:“‘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读书’则‘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
何为“嗜好的读书”?他认为“主动的读书即为“嗜好的读书”。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心理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读书中。
我为了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节。让他们设想30年以后再见面的情景,然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他们阅读有关“我”与中年闰土再次见面的片断。巨大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现实中的中年闰土形象为什么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呢?从而产生再读书的愿望。
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再去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
总之,“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作者构思之路,还要遵循学生的思维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08-13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10-10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10-10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10-09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10-08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10-05
实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08-16
有关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08-14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