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第一课时76页《套圈游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创设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渗透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探究、交流去探索创新。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为了避免单纯计算而带来的枯燥无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按排了四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运用观察法-获取已知的条件,用估测法-体会估算必要性,用引导法-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游戏法-扩展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也生动丰富起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前和学生课前谈话问学生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引出课文所学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你能狜狜谁会赢。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1、估算.
学生通过分析统计表上的数据,初步估计淘气是赢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此处,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去进行估计。
(1)、比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
(2)、比较赢的次数;
(3)、通过移多补少比较赢的次数;
小朋友说得都真不错!但是你的估计真的对了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呢?
(1)学生说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较。
(2)揭示课题. 生说师板书:淘气共得多少分?24+29+4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套圈游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年级下册数学《套圈游戏》说课稿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三个数连加)以前我们也学过,你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生:从左到右计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2、探索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通过预习,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计算三个两位数连加)
(2)反馈,交流算法. 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讲解。
(3)优化算法. 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结:
通过计算,可以验证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其实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要运用它。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出示一个举重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情境,让学生记录课件中运动员每回所得的分数。当裁判,观看比赛,记录分数。先估估谁会赢。然后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此处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型以外的知识,赋予学生在数学深层次上思考的机会。
(四)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总结部分。我以这节课你学会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充分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是我对《套圈游戏》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生动力的特色。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我的说课稿内容是“九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九加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与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首先以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做运动,育才小学的同学们也很喜欢体育运动。他们学校举行一次全校运动会。好的,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运动时热闹的画面。(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说)运动会上,学校给运动员们准备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现在还有多少盒?
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组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 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
1、谈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谈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纸张逐一示出各种解决方法:
a、 依次一个一个得数1、2、3、4、······12、13;
b、 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凑成十,“10+3=13”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提问:要算剩下的饮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板书: 9 + 4
师: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操作后)
提问:盒子有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十盒?(再加一盒)
这一盒从哪里来?(从盒子外边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边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后,还剩下多少盒?(还剩下三盒)十盒与剩下的三盒合起来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的多,并给予表扬。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九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合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三个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的“九加几”
3、归纳算理,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时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纳“凑十法”算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 从9根里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1、从7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从9根里拿出3根和7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树”,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课本P—98做一做的1、2两题。练习时通过图片,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鸡蛋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寻宝藏。寻宝藏要经过很多障碍,这些障碍物就是“九加几的算式,能解决这些算式的同学就能找到宝藏。
3、抢桃子,我把“九加几的算式写在这些桃子上,让学生抢答,看谁最先抢到桃子。
练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巩固新知。
(四) 拓展练习,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运用直观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九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巩固了九加几的知识。让学生算出九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有对的计算窍门。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评价时,我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六) 课堂作业
课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课本第86--87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习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准备了:
1、媒体课件一套。
2、用实物把教室布置成临时的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现场进行交易活动。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说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先说一下整体设计。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主导下,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样传统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因此,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探讨方法、模拟购物活动、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由电脑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购物情境,进入角色。
第二层:模拟表演,实践体验。(约20分钟)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第三层:活动汇报,体验交流(约10分钟)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第四层: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约5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下面我就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放一段热闹喜庆的音乐: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的“小小商店”顺利开张了。(出示课题)熊猫经理特别欢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小朋友,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言),让学生交流物品名称和它们各自的价钱重点是说清楚画面上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及时作以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吗?父妈给你的零用钱,你平时怎样使用的?分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钱。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对花费不恰当的学生给予纠正引导。
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商店”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的名称其金额、购买理由等记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活动要求:
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物的时间控制。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品的趋向,鼓励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好“两卡”以便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
3、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4)、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5)、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6)、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4、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平时你喝完了饮料之后会怎样处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矿泉水瓶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电脑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个非常勤俭的孩子,他经常将家里用完以后的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换钱,然后把这些钱攒起来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通过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和矿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尝试,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
总览整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整节课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体验交流。在经历了之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分页标题#e#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页标题#e#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习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习: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习)。
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游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习,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分页标题#e#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文章。
2.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1.复习铺垫。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我就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例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着两颗珠子分别代表什么。
2.激发兴趣,探索求知。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四人小组合作,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谈话激趣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复习铺垫
1.数位顺序。
2.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4,13,22,31,40。
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每个数与前面
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1.用2个圆片摆数。
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预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
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
板书:2个圆片。2,11,20。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
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
师:你讲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板书:3个圆片,3,12,21,30。
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
2.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
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好!大家真勇敢!你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老师佩服。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4.学生汇报。
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
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
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
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
5.勇于想象,探索规律。
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
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发现规律,使我们的学习能提高效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习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习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习,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习,应用规律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习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内容。它包括课本96-98页的例1、例2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一、说教材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指定了以下学习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目;同时,学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打打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凑十法”,因此,我确定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一年级的孩子认识事物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的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品总的来说还很低,思维过程往往只依靠具体的表象,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更高效的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各项学习目标,我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与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旋律,结合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世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他们入学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充满约束的课堂容易产生烦感,虽然孩子们身上有这些小缺点,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惊讶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得出极端9加几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凑十法”,本节课我准备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准备18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称个,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呈现。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体现“身边的数学”这一特点。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件展示我校学生在运动会上精彩表现的照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追问孩子们是否想继续参观,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此时的学生一定都是情绪高涨的,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让学生接受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继续参观。
挑战的目的就是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件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关计算10加几练习,然后以天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一个数可以分成1和几”,最后,让学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这三项挑战内容的设置层层递进,为本节课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做好了准备。
顺利闯关的孩子们一定很兴奋,适时用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加以控制,让孩子们用数学的视角去参观运动会的场景。
第二个环节: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时我将例1和例2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来教学。
第一步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步骤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过程,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回报结果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汇报的情况可能会有三种:(1)数数法,即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先将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将一盒放进箱子里和原来的9盒凑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例1的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包含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归纳算法,巩固记忆,这也是本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深刻理解“凑十法”的过程是有难度的,必须将这个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转变成自身的时间,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此时,我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例2的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活动后进行汇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操作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在计算9 + 3时,可将3分成1和2,1和9凑成十,10 + 2 = 12;同样的,计算9 + 7时,可将7分成1和6,1和9凑成十,10 + 6 = 16。(板书)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三个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算式都是关于9加几的加法,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产生“分小数”的想法,对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要加以鼓励,可以让学生采用像板书上呈现的方法来验证“分小数”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
通过本环节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真实的掌握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部属。一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高,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我安排了3个练习。首先,用课件展示菠萝、苹果的实物图,色彩鲜艳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此题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个练习时根据图意写算式,先让学生互相说题意,然后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第三个练习时,我将简单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再把他们放在“梯子”的剪贴画背景中,让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再让学生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都是9,每个算式中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这个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少1,适时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了十,从而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全科总结,完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对于本节课的小姐,我也尝试着让学生来参与。学生通过说本节课的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方便日后复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已经都呈现在黑板上,在设计板书时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简洁易懂。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习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习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习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认识么?看课件说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规范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刚才大家认得都很清楚,记忆力真不错!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平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对了这就是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习,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自主权。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01-03
《小学数学乘法》说课稿08-14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8-20
小学数学面试《面积》说课稿09-23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10-15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10-14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数豆子》说课稿12-01
《口算除法》小学数学说课稿12-03
《乘法估算》小学数学说课稿12-02
小学数学说课稿:小数除法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