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2
一、 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学生的层次不同,并要求学生配备直尺、绳等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周长,依所测数据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三个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所准备的教具有直尺、圆形硬纸板、绳子、剪刀,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的学具有直尺、圆形硬纸板(大中小各一个)、绳子、剪刀。
四、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这样设计课堂结构: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用什么计量单位?再启发学生说出圆周长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理解圆周长的含义、认识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接着安排练习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我的设计意图是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加深理解,随后安排的基础题和实践题,及时地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
五、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用生动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归纳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摸一摸,叙述出圆周长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合作交流,用学具试一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引导总结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
2、 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疑问一:用滚动法帮小兔出跑道的长吗?那绳测法呢?
疑问二: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那圆的周长我什么有关系呢?
层层设疑,利用学具(大、中、小三个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本63页的表格填完整。圆的周长(cm)圆的直径(cm)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并且是直径越长,周长越长。通过计算、汇报,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比较数据,学生就会自主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倍感合作探究的乐趣
3、自学圆周率,引导推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我顺便升华本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课件介绍圆周率,并利用汇报的形式得出本课的重、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活动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落实三个教学目标。】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础题帮助小兔计算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
2、第二层次:判断题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大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3、第三层次:拓展题老师想知道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链,同时又能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四)归纳总结,共同提高老师问:能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答:我知道了……我学会了……
六、说板书:设计意图: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设计理念:课前,我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笔。课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习的多样化 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3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导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接着问: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生可能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再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
4、描一描平面图形的周长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让学生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钟面、树叶、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
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2、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也可以(长+宽)×2;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一类: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殊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将重点放在特殊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操作练习
(1)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43--44及练习题。
教材简介:《比的意义》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本节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的,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教学重点。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中数学价值观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微调,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应用。
1.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课在设计时引用飞船的有关内容引出比的载体,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从而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2.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数学中蕴涵着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3. 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使学习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6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7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2)×43×4+2×4
②2×(11+9)11×2+9×2
③20×5+4×5(20+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2×(6+5)=2×6+5-----〖
②(25+7)×4=25×4×7×4-----〖
③35×9+35=35×(9+1)=350------〖
(二)连一连: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四)做一做:①103×32②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22元25元
六.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8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9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小黑板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谁能写出这个数?
(1)学生通常会写作每秒300000千米。
(2)教师写作“30万千米”。
(3)让学生读一读,两个量是否一样。看一看,两个量写法哪个方便。
2.导人揭题。
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出示课题: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多位数。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例6(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30000 40320000
(1)学生尝试解答。
(2)反馈:230000=23万 40320000=4032万
(3)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
2.例6(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 1100000000
(1)学生尝试。
(2)学生归纳方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0,写上亿。
3.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4000000( )万 70840000( )万
500000000( )亿 2300000000( )亿
(三)归纳小结
1.回顾例6,小结改写方法。
2.提出改写注意点。
(1)去掉万级或亿级后面几而不是去掉末尾所有的0。
(2)不要忘记添写级名“亿”或“万”。
(四)反馈调节
1.练习“练一练”第1、2、3题。
2.在下面○里填上>或<(“练一练”第4题)。
18460○1980 2990000○300000
75443○76320 59800000○60000000
填好后说说比较方法:(1)位数多的比位数少的大。(2)位数相同,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五)课堂总结
1.用万、亿作单位写数有什么好处?
2.怎样改写?
3.想一想有没有学过类似的例子。
作业:
《作业本》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0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1
一、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 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2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我将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 》是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 )年级册第()单元()的第()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 )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或数与计算等内容)的学习中,占据()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老师需要做如下的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教具:
3、学具: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三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四是小结评价,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前三个环节。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 )导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我分成了()个层次进行教学,逐步递进;首先是( )学生活动,目的是:
其次是()学生活动,目的是:
再次是()学生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这( )个层次的学习,分散了重难点,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 )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尤其是()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三个梯度的练习内容,一是判断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再现,需要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三是拓展运用,这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研究,同时也为下节课或()知识作铺垫和准备。
总之,本节课总体上是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3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在课本上的第84页上,共有三个例题,是一节新的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事还可以向学生初步参透函数思想。
二、说教学过程
1.“变”中求“不变”,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先出现一道除法算数“8÷4=2”,然后变化被除数和除数,使之成为:
16÷4=4
24÷8=3
40÷2=20
使学生看到犹豫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商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出现“80÷40=2”,让学生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却不变,从而引出课题。
“商的变化”是学生经常见到一般的现象,“商不变”则是一种特殊现象。教学中,打破老框框,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从中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学,这样引入,手法新颖,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兴奋,产生探求“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2.突破重点,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变的规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现的,如下表: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3
400
800
商
观察:
1.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第4、3、2、1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新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
例1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
(例1:口算3600÷6004800÷400 )
这个例题的教学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讲完例10的练习中,最后出现一道这样的判断题:
(150÷10)÷(30÷10)=5()
学生判断后,请与150÷30进行比较,这两题的结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题容易计算?学生回答:15÷3容易计算。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例11的学习中去,这时教师列出下面几个自学提纲:
①这两道题是什么类型的口算题?
②课本上是怎样做这两题的?
③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例2是一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笔算除法的简算题:
(例2:8760÷120)
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这道题只需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倍,即可达到简单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学习了笔算除法的简便运算后,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全划掉,而忽视了缩小相同的倍数。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这里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想一想,下面各题中的哪些零可以划去?
230√920 450√9900600√90600 400√5060
这样做既突出了新知识的难点,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正确进行简算扫清了障碍。
在第2题中,我编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训练题:
90÷18=(900○□)÷(180○□),这道题要求学生充分应用商不变规律,使等号两边的式子相等,同时提醒学生“0”不能作除数。第3题的难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最后一道1200÷25=( )÷100,除数由25变成100,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并能正确应用规律进行口算和简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能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在这堂课中既注重基础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我相信,这些举措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4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学生学习初中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动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就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及一个圆柱和两个圆锥,另外还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一份,
四、说教学过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合理科学的教学程序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综合归纳;四、合理应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课总结。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节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一具体情况,本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淘气。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淘气的学校门口有一个卖瓜子的小摊,老板为了省事,不用称称着卖,而是用硬纸板做了两个容器,(大屏幕出示底为12。56平方厘米,高为6厘米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老板总是这样给同学们宣传:我的这两个容器,底一样高也一样,如果你用圆柱形容器买一元钱只能装一次,如果用圆锥形容器买一元钱则可以装两次。同学们,请你们帮淘气想一想,淘气应该用那种方法卖瓜子呢?问题抛出后,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当然答案也就不同,这是教师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要想知道那种方法划算,必须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计算体积时,就会发现所学知识不够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时出示课题:圆锥的课题。
二、探索研究
此时的学生极想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在我们学习圆柱体积时我们已经清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求得,那么圆锥的体积能否用底面积乘高来求呢?学生通过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不难发现,底面积乘高求得的是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能否利用圆柱的体积来求圆锥的体积呢?为每组同学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只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利用圆柱的体积求出圆锥的体积。究竟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将圆锥放入圆柱中估计一下。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引导学生做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组长要明确分工,确定检测员、操作员、记录员。
2、各小组做两次实验,两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证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
让学生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确定实验的结果。当学生完成后,请各组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板书。为了再次向学生强调等底等高,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的学具都等底等高吗?让各组学生举起自己的学具。老师发现我们各组之间的学具大小不同,结论怎么相同呢?使学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总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教师再次质疑:如果不等底等高还会存在这层关系吗?小组之间交换圆锥再次做实验,再次强调等底等高。
三、综合归纳
利用板书,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出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所得的结论,你认为哪些字、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对公式的辨析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出现错误。
四、合理应用
上课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本环节我安排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采用哪种方法更划算?让学生利用条件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这样做不仅前后呼应,而且也能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圆锥的计算公式。
第二个问题,则是利用例2改编的一个情境:淘气的同学晶晶看到同学们帮淘气解决了问题,也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利用多媒体出示:麦收季节,晶晶家把收的小麦堆成了一个近似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教师做简单引导: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有些满足,如果继续毫无意思的练习,必将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这一环节我就将练习题起了两个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圆锥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又一次体会。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实是几道判断题,希望同学们能像孙悟空一样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识别出几句话的对错呢。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
通过这样几句话的判断,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判断的正误上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对这类应用题已经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则是在判断题的基础上,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挤压,最后能挤出多少水?还剩多少水?如果有学生不明白题意,可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直观演示。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六、全课总结:
学生学了一节课,究竟学会了什么,让他自己说说看,当然,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上的是否成功。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15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实践引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动形象地操作实例,借助于"用12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画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想象,自觉主动地完成动作与思维的建构。同时,让学生用乘法表示出来,为学生脱离操作情境、主动寻求数与数之间的"因倍"关系进行了铺垫。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系列自主操作、想象思考中充分体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学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五年级数学:找因数。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10到12岁之间。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良好,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不喜欢学习。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氛围比较浓。
这节课以拼图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拼图中探索找因数的方法,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乘法,对"因数"这个名词已有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结合拼长方形列算式、找因数,学生很容易接受。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分析、比较、归纳。
2、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渗透迁移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准确、有条理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交流探究,体会方法
1、拼长方形
请你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卡片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2、画长方形
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拼好的长方形画在书中相应的位置上。
让学生把刚才拼的方法在教材第8页的方格上画出来,边画边思考:每种拼法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用乘法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长方形。
拼法一: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1×12=12
拼法二: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2×6=12
拼法三: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3×4=12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把自己拼、画的想法与同伴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⑵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即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全班交流汇报。
各组由1人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12的因数有1,12,2,6,3,4。
4、引导思考
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有所发现。
结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对的找。
三、知识应用,拓展提高
1、填空
24=1×24=2×()=()×()=()×()
24的全部因数:X
2、实践操作
在方格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cm2,边长是整厘米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
3、思考
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有几种排法?如果有37名学生呢?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此时此刻有何想法?(学生自由总结,师适时给与点评。)
五、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6-26
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数学广角》04-30
优秀的小学数学说课稿12-11
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模板07-24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12-21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1-06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精选范文12-09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12-06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圆的周长》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