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画》说课稿

时间:2022-12-19 16:29:05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画》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汇编15篇)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手形添画》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九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和光影结合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一年级。该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常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已经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他们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绘画的概念。初步掌握了运用各种线条、花纹,图案对画面进行装饰、绘画。他们在美术课及区域活动中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绘画,完成情况较好。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艺术的特色,因此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观察加想象的方法作画,认识手的外形特点。

  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玩手形游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关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观察感知不同姿态,不同角度的手形,发挥想象力,创作手形画。

  难点定为:怎么使普通是手变得有趣、新颖、有创意。

  五、说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游戏、魔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指导添画进行绘画过程的演示,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观察,创作,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具有以下几种:电子白板,网络

  课件,素描纸,签字笔、以及小粘贴等。学生则需要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手电筒、图画纸等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看、听、说、做、评等行为环节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喜羊羊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并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有关手的话题。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们的手都能做什么呢?

  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讨论后,教师要充当

  魔术师,变个魔术给学生看,瞧一瞧老师的手会变出什么东西来?然后学生观察讨论:老师的手变出了什么?我是怎样变出来的?通过这一环节,导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板画点拨本环节中,我将用电子白板展示一副关于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手指的名字,并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对手指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手形画的创作规律以及创作技巧,我将会利用屏幕展示一段手影戏以及手形画作品。通过感知、观察,分析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运用了哪些技巧,加深对手形画创作的理解。

  (三)自主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光影小组、拓印小组、彩笔小组、油画棒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评价体验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本小组的区域内展示,并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讲述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创作意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讲出各自的优缺点。

  并将自己手中的小红花粘贴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下方的评价栏内,

  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小组和优秀个人,并颁发奖状。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最后,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拓展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并把创造技巧编成一首儿歌,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图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八、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因此,为了科学地开发、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我在活动的自始至终我都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放在教学手段的首位,课堂上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交互使用,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网页课件的设计美观、新颖、灵活,易于吸引注意力。同时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看画识字真有趣》是一年级第一单元识字(一)中的看图识字课。本课所在的单元以集中识字为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识字内容是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后,所识的字大多是独体字。这些字不是作汉字的部首,就是作合体字的部件。为此,在这一单元,我要扎扎实实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要认真指导写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图学会日、月、水、火、鸟、马、虫、鱼、8个象形字和两个新笔画,教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掌握基本的按笔画识字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学完汉语拼音,急切需要接触汉字及一年级学生好动,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的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游戏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努力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学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说教法

  通过观看画面,对照生字,找出图和字的相似点,引出象形字的特点。通过组词、说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看画识字真有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二课。本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儿歌,第二部分是会认字和会写字的书写内容。儿歌分别写了红日、月牙、河水、火苗、鸟儿、小虫、马儿。此外,文中还印有一些图和有关象形字。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借助图与字的关系帮助识字。在老师和学生范写、书空、描红、仿写的过程中,掌握生字的笔顺笔画,能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 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让学生在感受美好的景色,感受美好的生活的同时,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通过多种游戏、猜字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使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现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

  四、说学法:

  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强化识字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日、月、水、火、鸟、马、虫、鱼、这八个字的演变过程。启发学生思维,掌握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充分利用本课的图画,帮助学生了解字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加强词语积累的训练,利用组词、说句子、猜字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注重字的笔顺训练,在学生自学生字跟随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范写和学生的书空、描红、仿写等,帮助学生掌握字的笔顺规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一种识字方法是什么?

  2.除了这种识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

  3.今天这节课老师教你们在来学习一种新的识字方法。

  4. 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看画识字真有趣)

  板书:(1)学生跟师书空写。(2)学生齐读。

  二、动画导入,激趣引新。

  1.打开书46页看图。

  2.出示课件:出示日、月、水、火、鸟、马、虫、鱼、的象、形字及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说一说。

  师:古代人真聪明,他们看见这些东西,就模仿这些东西的形状创造出文字了。这些都是古代的象形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方便书写,就把弯曲的笔画写直了,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汉字。现在的很多汉字都是由它们演变而来的,多奇妙呀!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看图学习这些有趣的汉字吧!

  (1)学习日看图.(告诉学生看着图学习字,这是古文字是古代人模仿太阳的形状造的字,叫象形文字。后来慢慢的演变为古代一种字体小篆,再后来又变为现在的汉字楷书。)

  (2)学习月 看图.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3)学习水看图.学生用水字组词和选词说话。

  (4)学习火

  看图.学生猜谜语;(人们做饭离不开它,冬天取暖离不开它,它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难。是火。)(思考:火能给人们带来那些灾难和好处?

  (5)学习鸟看图.思考:你们都见过什么鸟?

  (6)学习马看图.观察图.

  (7)学习虫看图.思考: 谁最爱吃虫子?

  (8)学习鱼看图. 小鱼的家在哪里?

  3.出示生字卡片. (1)全班齐读 (2)开火车读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短文。(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合作识字,读短文。)

  2.检查合作学习生字掌握情况(出示12个生字)

  (1)指名读 (2)两人合作猜字游戏 (3)同桌合作猜字游戏(4)练习连线(5)师生合作猜字游戏

  3.抽查读文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师生合作读 (4)小组赛读

  4.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课文告诉了你什么?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书中上是几笔写成的?

  2.观察上在田字格中占什么位置。

  3.指名上讲台书写。

  4.评一评。

  5.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模仿事物的形状发明创造字,这是古代人造字的一种方法,他们还用了很多方法发明了很多字,同样又好记又有趣,这些字正在以后的学习中等着和我们见面呢!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3

  依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为:

  1、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

  2、使学生在质疑解读中理解文章的蕴意;

  3、帮助学生在想、述、读、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特点:

  (一)情感为线、深度感悟语言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到着急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教师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课文开始,教师抓住"满意"来理解"端详"的含义,"好的"这个语言的语气;课文中间抓住"着急"来体会"画弄脏了"的不同感受;课文最后抓住"克服困难的喜悦"来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样,学生在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析词品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向学生渗透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以读为本、尊重个性感悟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评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且激发学生对于读文的兴趣。让学生想读课文、爱读课文。充分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朗读,在交流、评价中理解朗读的方法,依据学生独特的感悟,读出自己的课文。例如: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可能会说出高兴、自豪、满意、激动、兴奋等多种感受,再让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心情。在朗读爸爸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爸爸的话,你会怎样说?可能孩子们会怀着沉稳、高兴、兴奋等多种自己感悟到的心情去朗读。

  (三)联系生活,拓宽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理解端详一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坏事变好事的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例如: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课文。这样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课堂反思: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例如: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特别在教师的语言上,提问应该更加准确,引导应该更加到位等。再有,教师还应该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底蕴,这样可提高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深度训练。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通过考虑,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从表演者的表情中去体会,读出玲玲的"满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觉时,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业做晚了,爸爸妈妈怎么催促自己时的语气来读爸爸的话;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词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的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分组读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胶片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六、说教后反思

  认真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8.业余时间多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著,用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形式和目前的工作。

  总之,自己教龄短,缺乏经验,还请各位老师在评课时,给我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今后努力改进,更好、更快地成长。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6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说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课件显示: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课件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

  ●“猜谜激趣,读题质疑”;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课件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课件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课件“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课件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课件出示: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课件: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出示课件:模拟网站)我试着让学生自主上网,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课件“饱览祖国美丽河山”,(课件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专家: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是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来;、去”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组反义词。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在哪结合图画,都能够理解其义,并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主题为“识字”,教学要点就是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画》是人教版新课标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识字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四是基于对一年级学生学情的把握:《画》这首诗表现的山、水、花、鸟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是非常亲切与熟悉的,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而且他们刚学完汉语拼音,现在孩子们学习汉字是很有激情的,课堂中要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2、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正确的朗读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教学难点为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除了随文识字,还通过偏旁归类,近反义词的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习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三、说学法

  本课我采用的是朗读法、观察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1)朗读法,一年级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2)观察法,本课我配有多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诗联系,并利用课件展示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

  (3)自主学习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适当引导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同偏旁的字,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找到识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猜猜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认真学习课文,由此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出示插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本环节遵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教给学生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点及关键笔画,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感悟书写规则。

  3、学生在书上描红,然后自己练写,加强记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把今天所学的生字书写在作业本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准备也不是足够充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8

  一、文本解析:

  《我的画》是鲁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以画画、送画为由,寥寥几笔,便描写了一幅色彩艳丽而又充满人文情感的“秋景画”,并把自己热爱生活、赞美秋天的情感真实地表达了出来。其中,优美而富童真的语言,适合学生阅读积累;贴近生活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已有经验,激发情感。另外,本课还有要求学生认识的11个生字,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这些生字,大多是学生生活中的常用字,从造字法来说,大多是形声字。所以,本文难易适度,文质兼美,适合此年龄段的学生学习。

  二、方法简述:

  1、综合实施

  《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综合落实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提高,其中包括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融合,以及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融会贯通等。

  2、以趣促学

  依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形式必须在“趣”上做文章,以“趣”激学,以“趣”促学。但形式的“趣”一定要建立在充实、合适和富有实效的内容之上,所以,本节课把多种教学目标和有趣的活动、游戏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3、分类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我把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分为三类来处理:第一类是与文中描写景物有关的,比如“苹果、梨子、枫树、桂”,这几个字基本都是常见字,可以与画对应起来学习;第二类是可以作为指导识字方法范例的,比如“桂、毯”,这样的字要引导学生重点识记;还有一类生字是意思比较抽象,二年级学生不易理解的,比如“却”,这类字就要设计巧妙的方法使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说话练习中理解它的意思。根据小学生的遗忘规律,本节课还采用了“小组合作识字、找字贴字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反复巩固记忆。当然,还有一些生字,不是教材中要求认识的,这类生字,我想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书中随文认识即可。

  4、多法解词

  对于文中像“一抹金黄”、“秋天的地毯”这类关键词语,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句中,放到生活中,放到图画中来理解,从而落实课标中倡导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借助图画阅读”等要求。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文特点及学生情况,本课学习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定位:

  1.认识生字;理解“秋天的地毯” 、“一抹金黄”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热身,突破难点

  为什么把“课前谈话”单列一项,原因有二:第一,我们都知道,一说“上课”,学生就进入了严肃、拘谨的状态,学习起来就“有板有眼”了。如果重视了课前的这段热身,就能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扫除情感障碍,为“无痕教学”打下基础。第二,课前谈话不仅是在“谈话”,更重要的是利用与学生原生态的对话情景,进行难点的突破,“却”字的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象:如果把秋天变成一幅画,画里都可以画些什么?跟随学生的回答,我随机板画“苹果树”、“枫树”、“梨树”、“桂花”,并板贴生字卡片识记“苹果”、“梨子”、“枫树”、“桂”几个生字词。在此过程中,我还随机引导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扩展训练。如:桂花是什么颜色?“金色、黄色”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桂”和哪个字长得很像?这样导入是综合学生、文本及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本文的题目叫《我的画》,主体内容也是描写一幅美丽的秋景画。所以,让孩子联系生活、共同描绘心中的图画,符合本文的特点,更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画面的创设让孩子很快走入秋天,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其次,字画结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他们愿意学习汉字。再次,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换词练习和字形比较,有利于丰富学生词汇,巩固识字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这些至理名言需要和实际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慢慢体会它的妙处。比如,在布置读书任务时,我引导学生回顾阅读中认识生字的方法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多读书,就是这个目的。而接下来运用“争夺第几段冠军”的形式鼓励全体学生自愿站立把课文读通,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核心理念。二是利用小孩子不服输的心理,培养自信心。三是给孩子一点“宽容”,让他们在“滥竽充数”中读熟课文,学会合作。

  关于“识字”教学,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通常的识字教学一般是在通读课文之后,运用一些能激发兴趣的手段进行集中识字。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识记,也能及时地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但我觉得,这种识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阅读教学彼此独立的,所以在复习课上我经常用到。而初学新课时,我是将识字、学文、生活、经验等很多学习因素有机结合,有时由一个字的学习联系到某句话的理解,有时又由某段话的朗读联系到一个字的识记,字不离文,文不离字。除此之外,还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多次巩固本课的生字,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复现”。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字规律,又体现了识字教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走进文本,丰富体验

  当我们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就应该走进那些经典的句段,在语言文字的涵咏中感悟、体验。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1、在实践中生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好动。他们乐于表现自己,更乐于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新知或是成功的快乐。所以,我请一名同学走下座位,动脑筋贴“毯”字,自选粉笔画草坪,这些都充分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一人动,大家动。这个孩子在想“秋天的地毯怎么画”,其他同学能马上联系课文找到“草坪”这段话;这个孩子画完草坪,其他同学又马上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孩子的眼、耳、口、手、脑得到了全方位运用,而且生生互动,集体合作,所以他们思维灵活,兴致勃勃。

  2、在体验中有效朗读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地毯”有多美,“一抹金黄”有多美,大自然的变化有多美,我设计了一个“想像说话”的练习。夏天是绿色的地毯,秋天是----的地毯,冬天是----的地毯,到了春天,就变成----的地毯。当学生描绘这些的时候,他的眼前一定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绮丽变化。当然,这是“假看”,接着又来了“真看”——通过评析修改草坪图来感受绿草带黄的情趣。这就是体验,一种思维体验、视觉体验、心灵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教者、学者、听者都与文本进行了深度对话,达到了心理共鸣,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效果便不言而喻。

  3、在无痕中综合提升

  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参与的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或活动,即使要思考问题,也是能引起他们探究欲望的问题,比如,大自然里的地毯怎么画?一年四季草坪的颜色怎样变化?而在“玩”中,他们却认了字、解了词、读了文、学了法,还懂得了细心观察生活。这一些,都是在不自觉中实现的。而整个教学流程,由“字”到“文”的学习过渡自然,“语文”与“美术”的融合衔接紧密,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在无痕实施中综合提升”。

  五、品文积累,情感熏陶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选段落有感情地练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提示卡背诵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有效降低了积累难度。在学习“小朋友”这段时,我还引导孩子们感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熏陶,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我们现在执教的只是一课时,不可能把文本资源开发的点滴不漏或尽善尽美。大家可以看到,在最后“品文积累,情感熏陶”这一环节,有的段落我进行了着重性的朗读指导,有的则进行了背诵积累,还有的一笔带过,甚至有的没有提到。正所谓“有舍才有得”,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取舍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就一篇主体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至少也得两课时完成。比如这篇课文的“写字”目标,我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进行。

  最后,我想用16个字概括我的这节课,这也是我长期以来致力追求的教学理想:综合构思、无痕实施、对话推进、全面提升。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9

  说教材:

  《画》是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认识事物比较表面)和他们的实际(对这首诗,他们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都会背了。)依据年段训练的重点,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汉字,认识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 2个偏旁,会写4个汉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本课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 2个偏旁。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学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我打算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老师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1 画)

  (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来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课件)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话)(随机板书:山 水 花 鸟)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景色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二)识字

  1、 你们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来练习读。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去认识更多的汉字。)

  3、(课件) 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同桌合作认读生字。

  4、 交流识字方法。(认识2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 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小老师领读(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春”是前鼻音。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随机认识2个偏旁。(齐读,开火车读)

  7、 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三、读诗想象,体会感情

  (一)朗读

  1、 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你们顺利过关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二)感悟

  1、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 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哪一句。)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明白诗的谜底是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4、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拇指教育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如:远远地看画中的山,念第一句;贴近画侧耳听,念第二句;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念第三句;到画前驱赶鸟儿,念第四句。

  先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四、巩固字词,课外延伸 (课件)

  1、找朋友游戏: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词说一两句话。(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2、读句子,找生字。

  3、猜谜语。(月亮、熊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朗读并背诵了课文,有些小朋友还进行了表演,还有些小朋友没有展示自己读书呢,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作业

  (1)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

  (2)请教家长,或者看书、上网等方法查找谜语,开展猜谜语竞赛活动。

  说板书设计:

  画

  山 有色

  水 无声

  花 还在

  鸟 不惊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0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武汉市硚口区古南学校的付凌,下面,我对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6课《画满画儿的圆月亮》进行说课,题目是:读进美好的童话世界,读出个性的童趣体验。

  首先,是对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课件:)本单元是以“快乐的想象”为话题组织材料。《画满画儿的圆月亮》是一篇文笔优美、充满童趣,极具想象力的童话故事。通过熊先生帮助小松鼠实现在“圆月亮上”画画的愿望,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从中可以体会出对兴趣的执着、合作的愉快、创造的成就。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在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之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认5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相互欣赏与支持。

  本课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认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件)

  本课难点:

  通过读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相互欣赏与支持。

  我的教学思路是:

  让学生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展开想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结合这篇童话故事的特点和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需求,我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多形式,充分朗读;重感悟、体验,关注学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反应,演绎童话;抓住关键词句,创设情境品析人物。根据以上教学思路,我精心的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是:

  一、师生对话,激趣激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析人物,情趣体验

  四、联系生活,拓展创美

  五、自主探究,趣味识写

  第一个环节:师生对话、激趣激疑

  一开课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一幅极具想象力的美妙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一轮圆月挂在森林上空。(课件),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紧接着,我让学生走进这个情景,想象一下:“月亮像什么”,进行说话,激活了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学文兴趣。在师生对话中,我又例举诗人李白的一句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学生知道李白小时候认为圆月就象“白玉盘”,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课题的引出也是极具想象的画面,(课件)我让学生读题后进行质疑,从而营造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真是:未读先有情啊!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是低段阅读教学重要的过程,是感受、体验文本的前提和手段,必须扎实落实。我采用了这样的层次帮助学生读通课文: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字、词、句,用多媒体设计了“谁能让月亮出现在夜空”的情趣识字,从而扫清了阅读障碍;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读题时的疑问,再读课文,并相机指导读文,将课文读通,达到初步整体感知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品析人物,情趣体验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三种教学方法:

  1、自主选择,交流互动。

  我让学生从 “小松鼠”、“熊先生”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然后默读课文相关内容,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入手切入,整体把握了课文,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了学生读课文时的初步体验和感受,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体悟人物。

  在学生对喜爱的人物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在文中找重点词、句、段的方法深入文本,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学习。

  比如,在品析小松鼠这个角色中,

  我抓住表现小松鼠特点的词句开展教学。如:在教学1——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小松鼠“爱画画”,抓住“…在…在…还在”这个句式及“发愣”、“伤心”等词进行品读,去感受小松鼠很爱画画,有丰富的想象力等特点。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抓住“画呀画呀”、“一大串”、“满是”这几个词让学生谈读的体会和独特理解,通过老师的评价语言呈现:是呀小松鼠画得多认真呀,瞧他画得真快乐,看他画得还真多呢,让学生读出个人的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小松鼠还会画些什么?”并仿照第二句用“有……有……还有……”说一句话。在这个读、说、想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小松鼠在生活中爱美,体会到发现美、表现美的乐趣。

  在品析熊先生这个角色时

  我带领学生抓住熊先生的语言、行为,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熊先生的心灵之美。

  我首先创设情景,移情体验。当学生读到熊先生安慰小松鼠的句子“瞧吧,我有一大堆圆月亮呢,给你画画吧!”时,我创设了对话情境引读,扮演角色合作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熊先生关心的语气,感悟到熊先生的热心和爱心。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实境感受,变“话”为“画”。在第六段的教学中,“又白润又光洁”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又是理解为什么拿瓷盘当月亮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学生真实地触摸瓷盘实物,去感受瓷盘的白润和光洁,有了真切感受后,再读“又白润又光洁”就显得格外有感情了。然后通过我做月亮升空的动作,再现比喻句中表现的画面,变“话”为“画”,呈现了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让学生依托文本体验童话情趣。

  进行角色扮演是深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很好地采用了此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地、创造性地演绎童话。文中的“忙碌”一词能很好体现熊先生对小伙伴的支持、欣赏。我抓住“忙碌”一词,以“熊先生忙些什么?”来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行想象表演。在这过程中展开师生、生生对话:“熊先生,小松鼠开画展,你为什么这么忙呀?”“小松鼠,此时此刻你想对熊先生说些什么?”通过看似轻松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对话,让学生一下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升华情感体验。

  我使用的第三种教学方法是角色体验,赏美议美。

  对文章10-14自然段的教学,我借助多媒体呈现的美丽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带上头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动物,来到美丽的森林画廊。在互动交流、对话中完成文本的学习。在交流中我用“课文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用“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你看到的画?”和“你看过画展后有什么想法?”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创美

  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即生活”。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要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美好的童话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学生学会去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小松鼠和它的小伙伴们现在都能在圆月亮上画漂亮的画儿,你们想在“月亮”上画画吗?想画些什么?和小伙伴们说一说,画一画,我们也来办一个“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的画展”吧。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想画一个~”“我想画~”,“让我也来试一试”,兴奋的孩子们小脸胀得红红的,小手快乐地飞舞着,这何尝不是充满着童趣的场所,这何尝不是张扬个性的天地。此时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美好的童心世界里,被我的学生们感染着、感动着。最后,我用“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总结,让学生在感悟发言中对文本形成完整的认识,从而升华了主题。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自主探究,趣味识写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我是以这样的层次来开展写字教学的。首先,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对文中“图、够、报”等六个生字进行识记,巩固技能。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吮吸的动作记住“吸”字,激发了识记生字的兴趣,提高了记字效果。接着,我设计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直观地区别“极、吸”这两个字。最后,通过老师的范写,指导学生书写,在指导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以上是我如何教学这一课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童真和文本的童趣,相互交融,使学生读进了美好的童话世界,读出了个性的童趣体验。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2

  教材简析:

  今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流动的画》一课。

  本课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首小诗,通过一个孩子和妈妈外出旅行,坐在车窗边和与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觉保护祖国的自然环境的情感。这首小诗既充满了款款的深情,又充满了浓浓的情趣,更充满了灿烂的美的一首儿歌。这首小诗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

  教学目标:

  在教学这课时,我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12个;

  2、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理解儿歌内容,想像出祖国山河的美丽,明白要以实际行动爱护她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何凭借教材落实这一点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二、初读感知;

  三、自主识字;

  四、 总结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个性化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体验、感悟、思考,使学生获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思想。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根据汉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汉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从造字角度说,汉字的形声字又特别多,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地提高了识字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字理识字。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通过学生自学识字的实践,让学生领悟了汉字形声、象形等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来识记字形。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自主识字。然后出示课件,将汉字归类,使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字的特点,并说出识字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又培养了其识字能力,从而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2、自主识字。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识记字形的方法去记生字,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识字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识字后,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一个字,体现了他们在识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3、突出重点。在对待本课两个较难记忆的字“梭、橘”的教学上,我在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的基础上,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梭”字笔画的变化,给“橘”字的右上方数笔画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掌握难字。

  二、阅读过程注重实践、感悟、积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增强形象感受。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不进行分析讲解。而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直接感知课文中具体、生动的形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开课激趣导入,通过倾听火车开动的声音,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感知课文内容时,课件出示图画展开了想象,借助音乐渲染,使学生看着车窗外一幅幅的美景依次闪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山河美进而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不用讲解分析,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2、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朗读是一个把元声语音转化为有声语音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直接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蕴涵的道理。因此,本课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从语言因素入手,设计的对比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美读、背诵。学生在品读中增强了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第一小节的省略号,设计了发散训练:火车继续向前开着,每到一处都会看到不同的景物,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通过发散想像,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如,在学习第二节课文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又问学生“国庆节就要到了,假如你也跟随父母去外地旅游,会怎么做呢?”学生融入了自己生活的体验,纷纷说出办法。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很自然地渗透,使学生在内心油然产生爱祖国的情感。

  三、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课教学中,我也注意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合作识字,自己动脑想记字方法,自己选择对象交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得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学习课文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进入角色谈感受,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对这幅画的感情表达出来,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我们将继续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二)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四、教师教法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八、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

  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4

  一、说活动背景及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很高,不管在午餐后还是个别化活动中都喜欢拿起画笔画他们想象中美丽的图画,然而,单纯的记号笔和蜡笔已经让孩子们感到厌倦,但同时对颜料的丰富色彩又很感兴趣,跃跃欲试。在《常用的用具》这一主题中,通过歌曲《粉刷匠》的学唱,幼儿又对粉刷匠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我尝试让孩子把自己制作的“房子”刷上颜色,孩子们在做粉刷工作中找到了无限快乐和没有过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对颜料、粉刷的兴趣,用生活中的废旧牙刷作为创作的工具,尝试让孩子体验不同作画工具的乐趣,所以结合主题,我设计了用废旧牙刷来作画,希望孩子们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本次活动制定了一些活动目标:

  1、体验生活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尝试用牙刷创作各种刷画,能在其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三、说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感受共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

  难点:掌握用牙刷和小棒刷画的技巧。

  四、说教学方法

  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整体教学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官认识,使教法和学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目标得到落实。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目标教具准备:

  1、经验准备:用颜料能均匀涂色。

  2、物质准备:桌布、牙刷、小棒若干、颜料、画纸、各种图形纸。

  六、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试一试的方法,让幼儿与教师共同验证这幅画所用的工具,让幼儿在情感上感受猜测后验证,失败后继续猜测验证的方法,激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教师演示操作

  先出示刷画所用的牙刷和小棒,让幼儿继续猜测,如何用这两样东西画出画来,在猜测中演示刷画的过程,通过儿歌让幼儿掌握刷画的重点和步骤:

  (1)先摆图形,确定位置不乱动。

  (2)牙刷蘸一蘸,多余颜色撇一撇。

  (3)小棒刷一刷,动作放放低。

  (4)颜色均匀洒一洒,蘸蘸刷刷真好玩。

  (三)拼一拼、刷一刷

  通过老师的演示和儿歌所要掌握的要点,根据老师所准备的卡纸与小伙伴共同完成拼画,确定不动后,商量着一起完成用牙刷和小棒刷画。

  (四)共同欣赏

  在最后这一环节,幼儿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已经体验了快乐,也达到了兴奋点,通过完成的作品,幼儿会发现每一组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风格,欣赏玩后让每一组幼儿给自己的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自由发挥。

  七、说活动效果

  作为一次展示自己的课,自己也做了很多次的尝试,在出现的问题中不断尝试调整,如颜料的稀稠度上的把握,教具的准备上,为此我精心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按照我预计的展开着,但遗憾的是幼儿用手感触刷画与其他画不一样时,幼儿不能很好的表达,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毛糙”这个词,缺乏之前的经验准备,所以表达得不理想,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结果。在操作刷画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第一次尝试用牙刷和小棒来刷画,对于手势的要求我没有表达清楚,所以在活动中对个别几个幼儿有很多次的提醒,这是我对要求没有考虑周到,我认为作画最重要的是把要求讲清楚,这样幼儿的操作才能更加完美,虽然颜料的把握上还不是很好,但幼儿呈现的作品还是挺美观的,风格也不一样,让大家眼前一亮。我想每次活动总有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让自己再开展类似的活动时有经验的积累和进步的空间。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难点: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的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

  师: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

  4、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0-31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5篇12-1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5篇)12-1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集合15篇12-1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集合15篇)12-19

小学语文《画满画儿的圆月亮》说课稿12-28

小学语文第四册《玲玲的画》说课稿10-02

《画》说课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