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3-12-25 12:27:02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上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 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的课堂设计将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度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估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长度单位千米,以及千米和米的换算。在建立千米概念的基础上去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生活中实物如:铅笔、课桌、硬币、北京到黄山的距离等。组织学生对应实物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够准确填写铅笔、课桌、硬币的长度、高度、厚度等单位,但是对于北京到黄山的距离单位认识模糊。此时我会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首先创设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时进行设问:

  问题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活动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提问学生: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并完成课件出示的问题: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根据学生的回答阐明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同时进行板书:1千米=1000米。

  接下来利用课件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同时提出问题: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活动三:实际感受1千米

  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长。

  活动四: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为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利用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活动五: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课件出示问题,提问学生: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个1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个1千米?

  组织学生分小组思一思,想一想,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3千米=3000米;5千米=5000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置两道闯关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升了他们的乐学品质,丰富了课堂内容。

  第一关:填一填

  第二关:思一思

  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个这样的长度?

  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概念。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千米的概念。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第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第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小数的认识说课稿02-07

小学数学《认识乘法》说课稿02-23

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说课稿06-10

小学数学说课稿:《认识乘法》11-07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12-06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17

《直角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03-11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篇11-17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