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真好说课稿

时间:2022-07-23 19:53:19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领巾”真好说课稿范文

  一、 教材分析

“红领巾”真好说课稿范文

  《红领巾”真好》这首小诗犹如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晨曦下小鸟正唱着快乐的歌,梳理着漂亮的羽毛,无忧无虑地嬉戏着。可爱的小鸟能为林中树木看病。红领巾们来到林中,给小鸟安家,树木牌。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短短三段文字表达了保护益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并启发学生用实际行动爱鸟护鸟。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内容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易于唤起他们的共鸣。

  二、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带头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探索的空间。当然,二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目标还有点难度,需要教师认真引导。

  2、发挥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教训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到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四、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独立识字,感受阅读兴趣。为此,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小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熟悉的动物,但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设计思路

  1、先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鸟叫声)

  然后谈话式导入新课:你们喜欢小鸟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小鸟有关的课文。

  2、其次以课题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加引号?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教学。

  3、再次以鸟和“红领巾”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本文通过展现一只只快乐、机灵、活泼的小鸟和一群心地善良聪明可爱的“红领巾”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告诉我们要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时,先让学生研读第三小节,体会“红领巾”的好。再研读第一、二节,体会“红领巾”之所以这样爱护鸟是因为它们可爱、机灵、活泼,还会捉虫。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正常顺序,与导入的问题相衔接,显得自然。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所以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型。为了避免学生学起来枯燥,要采用多种形式来认读。)

  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三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读后讨论读课题后自己题出的问题,对重点句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节。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正常顺序,与由题生疑的导入相衔接。充分挖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能读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多种形式的读书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和感悟。用“因为……所以……”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进而明晰文章思路,明确认识,激发学生对红领巾的敬佩之情。)

  2、学习第一、二节

  (1) 学生带着“红领巾为什么要下决心爱护小鸟呢?”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一、二节。

  (2) 读后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同桌交流。

  (3) 全班交流。

  (4) 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自悟环节,追根溯源,增强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实效性。引导学生回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启发学生交流讨论,体会课文内容。读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临写。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时,要求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以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种自主、个性化的识字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水平和观察能力。)

【“红领巾”真好说课稿】相关文章:

“红领巾”真好教案06-01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08-26

小学语文《“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04-13

小班综合活动《球儿真好玩》说课稿12-02

小学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02-15

小学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11-06

小学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5篇04-13

小学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4篇11-06

红领巾事迹12-20

红领巾征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