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说课稿

时间:2021-06-05 15:14:32 幼儿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小班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我说课的题目之后,首先就会想到是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的是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随着季节的变化,万物复苏的季节已经到来了,小朋友们脱去了厚厚的衣裤,换上了轻便美丽的衣装,可以无拘束的游戏、玩耍。小动物们也从长长的睡眠中醒来了,所以我预设了这节有关于小动物的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是适合于小班孩子的,因为5—6岁的孩子对小动物很敏感,也很乐意与小动物交朋友。所以我为小班幼儿设计了一节有趣的手指点画课,其次我还收集关于幼儿美术的研究资料,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现在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春天的使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春的讯息, "青蛙"、"小蝌蚪"作为表现春天的"使者",也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来到了活动室的自然角里。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现在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小班的幼儿都是刚刚接触美术这门课,还不懂得什么是美术。记得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啊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让幼儿爱上美术。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要求,我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体会分享的快乐。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评价,分享成功的快乐。主要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因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2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经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过程:

  活动程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欣赏"四个部分。

  (一)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游戏和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引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引起学习的兴趣

  1、幼儿说手指歌:一个手指头呀,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爬爬;两个手指头呀,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兔子呀,蹦蹦蹦;三个手指头呀,三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四个手指头呀,四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青蛙呀,跳跳跳。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客人。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好棒哟!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它们可真开心,这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现在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导入课题后采用"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且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采用"示范讲解法"教授小蝌蚪的画法,"示范讲解法"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小朋友们请看一下,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在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幼儿先徒手在桌上练习,让幼儿在纸上作画时增加一次就成功的几率。"小朋友我们画小蝌蚪的时候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 为了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欣赏与评价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都找到了她,真高兴啊!她到我们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环节当中还要注意幼儿语言的完整性,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指导。

  七、活动延伸:

  这是一个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球是儿童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在秋天这一季节,人们应该增强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防秋天带来的腹泻、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里、幼儿园里到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铅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滚球、投篮、抛接球、踢球、拍球等,儿童虽然知道各种球,但是对球的种类、质地、作用、形状、特点、玩法等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有关球的知识,通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培养儿童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儿童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儿童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儿童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认了认知、能力、艺术、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达的部分,目标是:A、通过操作摸弄,激发儿童对球在水中沉浮现象感兴趣。B、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C、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油画棒进行涂色、滚画,从中感受多种色彩配合的效果。D、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夹球,发展儿童手的操作能力。E、能和音乐一起快乐的游戏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儿童分组探索,老师重点指导儿童能分组探索,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力较弱的儿童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球滚画。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幼师除了和儿童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幼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和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运用实物展台观看各种球的图片,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和区分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球,让儿童对球的种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吸引小班儿童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儿童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幼师在提供丰富的才袄做材料时,要使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有几组操作活动:A探索水中的球。B、滚球画。C给球宝宝设计服装。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来。本次活动主要引导探索球的外形特征、特性、玩法的多样性,让儿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画一画、滚一滚、夹一夹中来认识各种类型的球。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儿童获得探索球的兴趣,知道有的球水中会浮上来,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工具会把球夹出来……,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儿童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儿童探究能力,更让儿童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儿童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儿童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球的图片,让儿童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幼师再出示准备的游戏材料,激发儿童探索球的兴趣。

  2、尝试法:《纲要》指出幼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探索活动中,我们把材料分成四组:A玩水中的球、B进行滚球画、C尝试用各种工具夹各种类型的球,D给球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通过分组探索,儿童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有的工具能把球夹起来,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夹出来……。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爱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师让儿童体验观察球在水中的变化,增加儿童探索球的兴趣,同时,让儿童在游戏学会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分享等方法,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程序,活动的流程为:激发兴趣、观看图片——分组探索——交流探索体验,展示作品——游戏《大皮球》。

  (一)激发兴趣、观看图片:《纲要》提出:幼师要为儿童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儿童与幼师、同伴的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活动开始,幼师以球宝宝来班级做客为线索,通过实物展台观看球的图片,让儿童说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征,从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二)分组探索:

  当老师带领儿童参观准备的材料时,儿童对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水中的球是什么样子的,想用夹子玩玩球会发生什么样?想把珠子放在盒子里滚一滚会出现什么图案……,儿童就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儿童不知不觉的在边玩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三)交流探索体验,展示儿童作品。

  《纲要》指出:幼师要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儿童在分组操作完后,同伴间会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后的感受,因此及时设问:“你在玩时发现了什么,你给球宝宝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你用了什么珠子进行滚珠画……?”儿童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会浮出来,珠珠球在水中会沉下去,大夹子不能夹起珠珠球,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看,从而发展儿童手的操作能力,老师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儿童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夹子与球的关系,代替传统的教学的方法,又能让儿童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四)游戏“大皮球”

  活动结束,我让儿童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乐一起玩游戏,

  让儿童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大皮球》来游戏,增加儿童活动的乐趣。

小班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阅读故事。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熊哥哥和黑猪弟弟请客的对话来练习幼儿的合作表演能力,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复述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故事,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中的对话。

  2、学故事表演,能大方、自然、较准确地表现角色的语言及心理,提高幼儿表演的兴趣。

  3、理解故事的含义,我觉得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角色之间的对话,感受角色情感上;难点应放在故事表演中如何准确地体现角色的语言和心理上。

  三、说教法

  结合语言活动自身的特点,依据纲要的精神,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感知法和模仿教学法

  第一种是欣赏感知法,就是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教具演示讲解故事;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和想象;以谈话法指导幼儿故事表演。

  第二种模仿教学法,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的内容结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再根据幼儿思维直观性特点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心理,准备了头饰、 挂图、幻灯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说学法

  语言教学目的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语言和认知能力,因此发挥幼儿主体性,结合教材特点,我应教给幼儿一些学习方法。

  1、以比较法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培养幼儿的合作表演能力。

  2、学会根据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及语境特点,表演故事,培养幼儿 表演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首先,我出示教具中的动物形象小兔头饰,说:“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引起

  幼儿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帮助幼儿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幼儿看挂图、了解故事内容,了解几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1.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各种食物

  小熊小猪今天要到草地上去玩,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物,要请谁吃呢?(引导幼儿说出画面中的食物)

  2.逐图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含义。

  片段一: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熊哥哥在吃什么样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红红的苹果。

  ——是谁来了呀?(黑猪弟弟)

  熊哥哥见到了黑猪弟弟可能会说什么呀?(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黑猪弟弟又会怎么说?(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小结:熊哥哥和黑猪弟弟真懂礼貌,见面了会互相问好和分享食物。

  片段二: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黑猪弟弟在吃什么样的饮料)我们一起来说 1

  一说:甜甜的可乐。

  ——是谁来了呀?(熊哥哥来了)

  黑猪弟弟见到了熊哥哥可能会说什么呀?(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熊哥哥又会怎么说?(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小结:黑猪弟弟和熊哥哥真懂礼貌,见面了会互相问好和分享食物。

  (三)、分角色表演表演故事,学说礼貌用语。发散幼儿思维

  1、教师请几名幼儿戴上动物头饰,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讲故事,鼓励幼儿模仿小动物进行对话,加强语言能力,提醒幼儿在表演时注意礼貌对话。

  3、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师生一起表演黑猪弟弟和熊哥哥请客的情景。

  4、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幼儿合作表演黑猪弟弟和熊哥哥请客的情景。

  5、鼓励幼儿进行扩展性表演

小班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意图

  我今天选择说课的主题内容为《长长和圆圆》。我的教育对象是小小班小朋友。小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于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有着较强体验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小班安排的活动内容更需易贴近幼儿的生活。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我在“长长和圆圆”这个大主题的背景下,选择了“长长和圆圆的蔬菜”这个小主题。

  大家都知道,蔬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对于小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识是具体的,只能根据外部的特征来区别事物,蔬菜中的不同最直观的是外形,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明显的外形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称,认识蔬菜某一明显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某一特征归类。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称,认识蔬菜某一明显的外形特征。难点是: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某一特征归类。

  三、说教学准备

  1、各种长长的和圆圆的菜,如:胡萝卜、芹菜、洋葱、花菜、黄瓜、番茄、土豆、竹笋、大蒜、蒜头、辣椒等各若干(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萝卜娃娃和南瓜娃娃(在萝卜和南瓜上分别粘贴纽扣做眼睛、红色玻璃纸做嘴巴)

  3、长方形的盒子和圆形的盒子,各贴有长形和圆形的标记。

  4、两位老师同时参与游戏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一)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根据小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蔬菜娃娃形象,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融入到说蔬菜名称、认识蔬菜外形、给蔬菜分类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2、直观法: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3、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另外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说出一种蔬菜名称和它做好朋友。第三个环节,把蔬菜宝宝送回家,我采用了尝试法

  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神秘的口吻激起幼儿的兴趣:“你们看,今天谁来了?”出示萝卜娃娃和南瓜娃娃,通过回答蔬菜宝宝的问题:“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引发幼儿的观察。托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情形,多数以单词的表达形式出现,如长长的、圆圆的,等等。这时老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表达,如教师以蔬菜宝宝的口吻,鼓励幼儿和它们一起念:萝卜娃娃,长又长,南瓜娃娃,圆溜溜。过渡到下一环节,此环节为目标1服务。

  (二)认识蔬菜。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在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多种蔬菜,引导幼儿观察,教师介绍及幼儿指认说说它们的名称、形状,小朋友结合以往经验大胆表达。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是引导者,在轻松的活动氛围当中,幼儿摸摸、看看、说说。此环节是为目标1服务的。

  (三)蔬菜分类。

  小小班的孩子们好动、好玩,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蔬菜分类”的游戏,就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强调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让孩子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此环节是重点、难点的聚集之处,难点的解决主要是采用游戏操作法、尝试法。

  整个活动是围绕着蔬菜展开的,以充分展现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学习、感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幼儿认识蔬菜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主体。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并帮助胆小的孩子能大胆地去游戏,去表现;也要保护敢说敢做的孩子的积极性,并给予肯定;还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得到发展。

小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是两个主题的交汇,又是两主题之间的桥梁:本次活动是《我爱我家》和《冬天来了》两个主题的有机融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吃着火锅,即温馨又热闹;即暖身又暖心;同时也因为本次活动“吃火锅”的情景,很自然的将“冬天里怎样让自己暖和”的话题抛于孩子们,自然“冬天”的主题也就由此拉开序幕,因此可以这样说《吃》是《家》与《冬》过渡中的必要桥梁。

  教学活动内容的多元性与整合性:《指南》中指出:“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体现全面、整体的要求,有利于对幼儿经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活动中有许多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内容,体现了以上的教学理念:认知上的——认识各种常见的食物;初步了解并会区分荤蔬菜;知道吃火锅能让自己变得暖和;行为习惯上的——知道样样东西都是有营养的,不挑食;尝试着与同伴合作着玩,学会协商、谦让、合作的游戏;情感体验上的——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感受家的温馨与温暖;在扮演游戏中体验做爸爸妈妈的快乐,满足长大的情感倾向;语言表达上的——学说完整的话;乐意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用语言表达出来;能说完整话“我喜欢……,火锅里要放……” ;创新思维上的——“与别人说的不一样”的引导,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再现并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运用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虽然在以上内容的阐述中有许多的教育价值,但相对来说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总是有侧重点的,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为:1、喜欢听故事,乐意尝试仿编故事。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在模仿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以“体验”“尝试”为主的教育目标对小班幼儿来说是较为适宜的。

  对教材的改编顺应幼儿的认知特点,适宜小班幼儿对故事的仿编:将原教材中的人物“小猫”“小狗”“小兔”改为“妞妞一人家”,因为《家》的主题是孩子们熟悉的,又是孩子们乐意模仿的,因此本次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孩子们丰富认知经验之上的,由此在活动中宝宝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的说、与别人说的不一样,仿编故事的教学目标也在自然而然中得以实现。

  二、说教学法:

  二期课改赋予我们这样的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在整个活动中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情景创设法:在《指南》中说道:3岁儿童可以叙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只是在叙述时不很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本次活动是以语言为主的学习活动,结合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了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相仿的情景——一家人在冬天里吃火锅。

  角色扮演法:《纲要》中指出:3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因此,整个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扮演家人来再现“吃火锅”这一故事情景,在角色扮演与模仿中自然的学着讲故事,甚至是仿编出故事。

  游戏体验法:3岁幼儿得年龄特征中有明显得一点,即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他们得思维大多是由行动引起得,往往会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结合这些年龄特征,在活动中运用了游戏体验得教学方法,旨在让孩子们在亲自操作、游玩中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荤蔬菜;在游玩中乐意开口说一说;在与同伴一起的游戏中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从自我中走出,更自然的接纳同伴……种种的教学目标由于游戏的介入更容易被孩子们主动的内化。

  三、说过程:

  本次活动共有四个部分组成:情景感知 —→ 交流体验 —→ 游戏迁移 —→ 延伸

  第一部分直接以“妞妞家真热闹,让我们去看看”的情景性语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紧接着多媒体的演示,给孩子们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而故事内容也在演示中自然而然的跃入宝宝的耳中。为了了解孩子对故事的掌握程度,更为了帮助宝宝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就以两个紧扣故事内容的问题帮助幼儿尽快的通过理解故事来进入故事情景中,为后续的活动做好铺垫。

  老师在对幼儿的回答做相应的小结时,又自然的引出“我也很想吃火锅”这个情景,以情景化的言行为仿编故事起到了规范示范的作用,而后紧接着问“谁想和我一起吃火锅”这样的情绪调动,又将孩子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幼儿的个别示范也让老师有机会看到不同能力幼儿的不同表现,并及时做出反应与调整,将“在人数较多的集体活动中很难兼顾集体”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所缓解——多个同伴的示范,给了幼儿在自己游戏时的模仿雏形。

  当幼儿个个想上来与老师一起吃火锅时,在激起幼儿迫切想参与的内区动力时,“你们想吃火锅吗?”更为幼儿对活动的主动参与推波助澜,于是将“人太多怎么办?”的现实问题抛给这些小班孩子时他们也能积极的调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解决。而分家家,扮演家人一起吃火锅的情景游戏也在幼儿浓厚参与的兴趣下拉开序幕。孩子的游戏体验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老师以做客的情节、客人的身份参与活动并给予及时、适时的指导。最后的分享是对孩子们整个游戏行为的梳理,特别是形式多样的、结合整个情景的分享,如以“家庭”为单位的介绍,旨在激发每个孩子对自己游戏行为的回顾、关注;在情景中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更是在这一环中,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仿编故事,体验仿编故事的快乐。

  此活动对我班幼儿来说是较具吸引力的,而活动本身也很有教育价值可以挖掘,如荤、蔬菜的识别,分类;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火锅料来丰富吃火锅的游戏等等,因此活动并没有因为这次集体学习活动而结束,可以说,本次活动只是“我爱我家”主题活动的一个延伸;也是“吃火锅”活动的一个导入;更是进入冬天主题活动的一个引子。

  活动名称:吃火锅

  活动目标:1、喜欢听故事,乐意尝试仿编故事。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在模仿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重点:尝试仿编故事,能和别人说的不一样。

  活动难点: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

  环境与材料:

  经验准备:

  1、在小社会中重点引导“小菜场”活动,熟悉各类菜名,对荤蔬菜有初步的了解。

  2、每个孩子在家都有过吃火锅的经历。

  材料准备:

  1、广告纸上剪下的各种食物图片。

  2、圆形铁盒7个、各种食物仿真玩具、纸杯、碟子、筷子、小勺

  3、实物投影仪、妞妞、爸爸、妈妈、火锅等图片

  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 ——→ 交流体验 ——→ 游戏迁移 ——→ 延伸

  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知:

  1、导入“今天妞妞家真热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多媒体演示,欣赏故事:冬天的天气真冷呀,爸爸妈妈说:“我们来吃火锅吧。”妈妈说:“我喜欢吃青菜,火锅里要放青菜。”(边说边将青菜放入“锅里”)……爸爸——鱼;妞妞——肉

  3、问题:妞妞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的眼睛亮不亮,耳朵灵不灵。

  今天妞妞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吃火锅)

  火锅里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谁爱吃的?(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的话)

  二、交流体验:

  1、过渡:火锅可真好吃,里面的菜又多,吃着又暖和,我也很想吃火锅。瞧,今天我也带来了火锅。沈老师说“我喜欢吃香菇、萝卜和贡丸,火锅里要放香菇、萝卜和贡丸。”谁也想来和我一起吃火锅的,一定要把你喜欢吃的菜的名字说出来,才能把菜放近火锅里哦。

  2、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演示。

  要求①幼儿说出要吃食物的名称后才能将相应的菜放入锅里。

  ②能说完整话“我喜欢……,火锅里要放……”

  ③鼓励幼儿说的和故事里的、和别人说的不一样。

  3、老师结合幼儿的表现用故事中的语言小结:天气真冷,沈老师说……

  三、游戏迁移:

  1、问题:你们喜欢吃火锅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说说吃火锅的心情——暖暖的、热热闹闹的)

  2、小结并过渡:原来吃火锅是件这么快乐的事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大家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锅里,大家一起吃,亲亲爱爱、热热闹闹,而且菜总是热热的,不会冷掉。你们想吃火锅吗?

  3、过渡:人太多了,我们就分成7个家吧。苹果家、桔子家……家的名字有了,那先来商量一下,你做这个家里的谁?(以组为单位,幼儿相互商量所扮演的角色)

  4、“家里的人挺多的,所以在把吃的东西放进火锅里之前先要像我们刚才吃火锅那样说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把什么放进了锅里,否则锅里的菜太多了,等一会儿你会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的。”走,让我们一起回家吃火锅咯!

  5、幼儿游戏,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指导。

  不开口的幼儿:教师多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幼儿开口说一说。

  能力一般的幼儿:引导幼儿将多种菜名在一句话中说出,如爸爸喜欢吃青菜、粉丝、鸡爪,火锅里要放青菜、粉丝、鸡爪。

  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着在自己喜欢的食物上关注“家人”的喜好,会将同伴的话编进故事中。

  6、分享:以组为单位,交流分享:如“请苹果一家来介绍一下”

  形式:一组内能力弱的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喜欢吃的菜、在火锅里放的菜;能力强的,将一家人的行为编成故事。

  四、延伸:

  在区域活动内投放,并开展美术活动“吃火锅”,利用各种材料和替代物丰富火锅内的食物。

  活动亮点:

  幼儿对活动的热情、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勇于表现,大胆的表达;由此可见本次活动是较为成功的。

  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注重活动是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的建立,真正体现“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为“吃火锅”的内容是小班宝宝所熟悉的,又因为与实际生活的的紧密联系——冬天到了,在家里经常会吃火锅。因此在活动中,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说,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这种积极调用自己已有教研的过程,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体现,与二期课改精神所要赋予我们的。

  活动是教师为幼儿学习、发展搭建的平台,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纵观整个活动,孩子们在其中有许多的亮点之处是老师在预设活动中没有想到的。这并不是说老师的预设活动没有价值,相反的,如果一次活动,孩子的所有反应、行为与老师的预设相一致,那么孩子的“创新”又如何得以体现?如文静这个“妈妈”在游戏后会说“我把喜欢吃的鸡腿给宝宝天淇吃”,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是对故事内容的仿编,也是孩子积极思维的呈现,同时这种“及他”的情感更是作为小班宝宝难能可贵的精神体现。

  由此思考:教学活动不在于老师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在老师预设的活动中;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互动,在集体的交流、展现中,将个人的经验化为集体的经验;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与环境的互动中每个幼儿有所获得,有所发展。

  不足:

  作为一个引导者,老师将关注更多的放在目标的达成上,因此在活动中未能更好的根据幼儿的现实表现,将更多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如在游戏时,发现孩子用手抓起“锅”内的食物时,老师只是用情景性语言对这名幼儿进行引导,导致在观察中发现其实这是个比较共性的问题,但也没有及时的在集体中交流,失去一次很好的与生活经验相整合的教育时机。

  思考:

  “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二期课改的精髓,于我,在思想上有了这样的认识,但如何将这种意识转换成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实践,还需要我在今后的各种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反思。

小班说课稿 篇7

  一、说活动选材:

  我的“着眼点”:源于幼儿兴趣,进一步提升与整合。

  蝴蝶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内容,所蕴含的知识点多,可以选择不同的领域来进行教学活动。本次活动,在之前的小班教材中,已进行过“蝴蝶”这个主题,幼儿有所接触。活动后,幼儿间常常互相谈论着关于毛毛虫与蝴蝶的话题,并对区域中“三只蝴蝶”的故事操作材料非常感兴趣,玩得乐此不疲。同时,我也发现:幼儿虽然对蝴蝶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但掌握的知识点还是比较零散的。考虑到幼儿的兴趣所在和发展需要,我设计选择并实施了本次科学活动: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①通过观察、交流与操作,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②尝试用肢体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2、活动重点:进一步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3、活动难点:能准确说出蝴蝶成长过程中的四个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并进行正确排序。

  分析:目标1是本次教学的主导目标,旨在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所在。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其中“能说出蝴蝶成长过程中的四个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并进行正确排序”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因为当幼儿能独立进行操作、正确将虫卵变蝴蝶的图片对应排序,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将新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进行实践运用了,从接受、理解、内化、再到运用,这个过程对幼儿来说是更高层次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多媒体教学中形象感知。教师通过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刺激幼儿的感官,从而帮助幼儿直观地感知蝴蝶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思考与讲述,为解决活动难点做好铺垫。

  2、自主操作中实践运用。幼儿的认知能力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本活动,我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四个生长阶段用数序表示,降低幼儿排序的难度,鼓励幼儿自主操作与排序。考虑到不同幼儿能力的差异性,我前后安排了两次操作,步步深入,引导幼儿在“同伴互学”和“教师引导”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肢体表现中生动体验。小班幼儿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阶段,活动最后环节,我运用开头巧虎的多媒体动画片段,通过播放一段轻松、充满童趣的音乐,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肢体表达、和老师进行愉快的互动体验,使幼儿的技能伴随着情感进入学习兴趣高潮,也为本次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说活动准备:

  教具:1、“虫卵变蝴蝶”的课件、歌曲音乐磁带

  2、“虫卵变蝴蝶”图片四幅,活动教具:卵、毛毛虫、蛹、成虫。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四、说活动过程:

  环节铺陈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蝴蝶”玩偶,引发幼儿思考: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可爱的玩偶形象自然地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当中来,积极参与讲述。 ★此环节主要目的:提取幼儿已有经验。

  观看视频

  1、 完整欣赏巧虎视频 2、 鼓励幼儿展开讲述与表达。提问:蝴蝶是怎样长大的呢?你们知道它的生长过程吗?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四个蝴蝶的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 生动、充满童趣的巧虎视频将幼儿自然地带入蝴蝶的成长世界,引导幼儿直观感知,四个生长过程的图片给幼儿呈现了一个最直接的知识点,幼儿接受得水到渠成。 ★此环节是解决难点前的铺垫环节,主要目的:引导幼儿重点认识蝴蝶的四个生长阶段。为下一操作环节的成功排序做好必要的铺垫。

  幼儿操作

  1、第一次操作: ①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幼儿自主进行操作。 ②操作后交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幼儿作品进行交流与讲解。 2、第二次操作:以“幼幼互学”的形式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鼓励幼儿自行改错。 3、教师梳理与小结。 ★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所在。两次操作排序,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取了“同伴互学互助”和“教师引导”策略帮助幼儿成功建构新知识点,正确排序。最后的教师小结:“有序的图片陈列”为幼儿成功完整建构本课的知识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尝试表现

  播放音乐蝴蝶飞,鼓励幼儿互动表演。最后“蝴蝶飞”飞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说活动特色:

  其一,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怎样的活动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最佳效果呢?在本次活动中,我巧妙地选择了幼儿喜爱而熟悉的巧虎形象,直观地为幼儿展现了蝴蝶由卵壳中爬出,吃食后日益长大的身躯,破茧成蝶后的生动画面,达到了传统教具演示无法达到了逼真效果。

  其二,“做中学”思想精髓的运用。

  活动中,我注重让幼儿通过操作去理解与掌握。创设机会,放手大胆地让幼儿自己去听、去看、去想、去讲、去做、去表现。支持、鼓励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尝试、自主探索、独立操作、发现真知。

  其三,整合教育理念的体现。

  本次活动遵循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肢体表现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蝴蝶由卵到成虫的成长过程,感受科学操作活动带来的乐趣,个人能力也得到发展与提升。

  当然,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由于幼儿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可能今天这次活动两次操作后,有部分幼儿还是未能独立进行正确操作,我想我们允许问题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就此终止。幼儿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展下次教学的源头所在,我想这也正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和 “以人为本”的特点。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次更精彩的教育之旅吧。

小班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用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激发幼儿爱吃水果。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

  (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交流讨论法:

  在活动中,教师以水果皇后的身份让幼儿动手制作拼盘。主要采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个别讨论的形式,最大限度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制作完水果拼盘后,又及时的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上,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同伴一同分享制作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小班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蜗牛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形象,亲切可爱,很适合幼儿的学习,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经过几乎一个学期的泥工活动之后,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泥工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已经能够掌握,所以这样的一个泥工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并不大,就是

  很多泥工技巧的结合,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去体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符合《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要求,注重艺术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也适合在小班年龄段开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纲要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制定了此次活动的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型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产生喜欢、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难点: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来制作蜗牛。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做好了如下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课件。

  三、说教学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除了以爆满的精神来感染幼儿之外,还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示范法、操作法、启发提问法等教学法。

  四、说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了解蜗牛外形特点

  1、师:“宝宝,今天蜗牛宝宝来到了我们班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蜗牛宝宝长的什么样的?”

  2、播放多媒体课件,师作简单解说。(蜗牛在散步、在睡觉、在说悄悄话等)

  3、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

  “宝宝,刚才我们看了好多蜗牛宝宝,它们长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蜗牛有头、颈、身体、尾巴、触角、眼睛、还有象小房子一样的贝壳。)

  4、师:不过,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特别的蜗牛,一起来看一看,它是用什么做的呀?那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老师做一做吧!

  设计意图:以可爱的蜗牛宝宝的形象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以课件中生动的图片供幼儿观察,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去直接感知和观察到蜗牛的外部形象,为下一环节的制作蜗牛做铺垫。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展示活动工具:橡皮泥、火柴。

  “这是我们做蜗牛要用到的工具,橡皮泥和火柴,小眼睛要看仔细,小耳朵要听仔细哦。”

  2、师示范讲解

  (1)“我们先选一种颜色的彩泥,橡皮泥呀真漂亮,小朋友来捏一捏,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提醒幼儿蜗牛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

  (2)再选另一种颜色的彩泥,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卷成蜗牛小贝壳,最后在头上可以用火柴插小蜗牛的触角。(要卷得紧一点)。

  (3)我这只小蜗牛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更多的小伙伴好吗?

  设计意图:以特别的蜗牛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并通过求助的方式,向幼儿提出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激发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和愿望,在示范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制作的步骤,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三)、幼儿操作,教师辅导(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1、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提醒小朋友橡皮泥、火柴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彩泥,每个小朋友只拿两根火柴就够了,不要多拿。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用口诀引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

  3、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设计意图:在制作前提出制作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烦发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地指导,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因为幼儿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有所侧重,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并播放符合情境的音乐,更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四)、展示、讲评幼儿的作品

  1、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里是蜗牛的温馨小家,请幼儿将做好的蜗牛搬到小家里来。大家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们制作的蜗牛吧!(个别评价幼儿的作品)。”

  2、师:小蜗牛悄悄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小蜗牛说他们最喜欢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喜欢在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出来玩,最怕太阳晒了。所以,小朋友在外面看见蜗牛时,能把它放在太阳底下跟它一起玩吗?能踩它,欺负它吗?对,我们要爱护小蜗牛。

  设计意图:在送蜗牛宝宝回家,欣赏同伴的作品及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同时也在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最后在介绍蜗牛小秘密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小班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彼此建立起信任、了解和友谊。

  这个音乐游戏的由来是这样的:我班幼儿很喜欢听故事,经常要老师讲故事给他们听。有一次在讲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后,他们对故事中出现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尤其喜欢,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还缠着我说:“老师,你再讲一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于是,我就又讲了一边。过后的几天里只要是课间一有空,孩子们就要听这个故事,我就在想他们这么喜欢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不如把这两个人物形象放进游戏中,他们肯定会很喜欢。因此就有了音乐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让幼儿先是观察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身高,得出高个子和矮个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2、说目标:

  (1) 能感知明显的高音和低音,初步培养幼儿听觉能力与动作反应能力。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

  (2)在玩的过程中遵守游戏规则。

  (3)进行创编游戏: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

  3、说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对游戏内容的理解,加强游戏的趣味性,我适当地使用了能活动的教具,本次活动我作了以下准备:

  (1)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各一张。

  (2)用纸做高高的帽子和平顶的帽子,每样都是人数的一半,达到幼儿人手一份。

  (3)乐器:沙球和木鱼各一个。

  (4)大小标记各一个。

  4、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让幼儿会听音乐进行高个子和矮个子走路。通过观察比较、参与体验、分组游戏、师生交流等,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自始至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活动的难点是遵守游戏规则,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高个子走路,什么时候矮个子走路,并进行创编游戏,这时我就利用上数学活动时学过的大小标记,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示范讲解法、游戏法,让幼儿学会并掌握正确的玩游戏方法;在游戏过程中用引导法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从而获得游戏带来的快乐。我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践体验、大胆探索等学法,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法与学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目标能得以落实。

  三、说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并进行创编高个子和矮个子。

  出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

  (1)这是谁呀?(白雪公主和小矮人)

  (2)你们看看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样高吗?(不一样)谁高?谁矮呢?(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

  师:我们把比较高的呢叫高个子,比较矮的叫矮个子。

  (3)接着问:谁来学一学高个子、矮个子呢?提醒幼儿学高个子时应尽量地踮起脚尖、双手往上伸;学矮个子时尽可能地往下蹲。最后集体模仿高个子、矮个子。

  这一开始部分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启发想象来进行创编模仿高个子和矮个子,为后面要进行的游戏做好铺垫。

  2、学做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

  (1) 刚才我们学做了高个子和矮个子,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游戏,师出示两顶帽子,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这两顶帽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顶高高的,一顶平平的)

  (2)猜猜看,这两顶帽子给谁戴的呢?

  (幼儿自由猜测)师:高帽子给高个子戴,平平的帽子给矮个子戴。

  (3)介绍游戏规则:高个子和矮个子不是一起走路的,要听钢琴的“命令”——高个子听到高音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高音区奏和弦),这时矮个子不能走;当矮个子听到低音时才能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低音区奏和弦),这时高个子不能走。请幼儿仔细听两段音高完全不同的和弦,清楚高音时高个子走,低音时矮个子走。(教师可弹奏两遍音乐)

  (4)请两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分别戴上高帽子和平顶帽子,扮演高个子和矮个子听音乐走路,让全体幼儿进一步熟悉明白游戏的玩法。

  (5)全体幼儿分两组游戏:一半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另一半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应按规定的音乐做高个子,矮个子听音乐走路。

  (6)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7)小弟弟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小妹妹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进行听音乐走路游戏。

  (8)交换角色,再玩一遍游戏。

  3、运用乐器游戏:

  (1)出示沙球和木鱼:

  刚才我们的高个子和矮个子听着钢琴的命令进行游戏,接下来我们要听沙球和木鱼的命令来做游戏。介绍游戏规则:沙球声——高个子走路,木鱼声——矮个子走路。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

  (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4、引导幼儿创编游戏:

  (1)小朋友刚才的游戏真好玩,看有两个标记朋友也想来和我们一起玩。(出示大小标记)你们高兴吗?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个别幼儿上来示范表演,全体幼儿做一遍动作)。

  (2)大标记做高个子,小标记做矮个子,等一会听到高音时大标记走路;听到低音时小标记走路。(先请两个幼儿上来进行表演)

  (3)全体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一半做大标记听高音走路,这时做小标记的不能走路;另一半做小标记的听到低音走路,做大标记的就不能走路。

  (4)交换角色再玩一次游戏。

  5、结束部分:

  我们班还有好多小朋友呢,他们可都喜欢你们今天做的这个游戏,我们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精选】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精选】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07-10

有关小班说课稿模板十篇06-15

有关小班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06-04

关于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06-19

精选幼儿园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7-13

【精品】小班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06-16

精选幼儿园小班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08-11

实用的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07-07

精选小班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6-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班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小班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我说课的题目之后,首先就会想到是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的是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随着季节的变化,万物复苏的季节已经到来了,小朋友们脱去了厚厚的衣裤,换上了轻便美丽的衣装,可以无拘束的游戏、玩耍。小动物们也从长长的睡眠中醒来了,所以我预设了这节有关于小动物的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是适合于小班孩子的,因为5—6岁的孩子对小动物很敏感,也很乐意与小动物交朋友。所以我为小班幼儿设计了一节有趣的手指点画课,其次我还收集关于幼儿美术的研究资料,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现在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春天的使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春的讯息, "青蛙"、"小蝌蚪"作为表现春天的"使者",也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来到了活动室的自然角里。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现在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小班的幼儿都是刚刚接触美术这门课,还不懂得什么是美术。记得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啊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让幼儿爱上美术。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要求,我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体会分享的快乐。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评价,分享成功的快乐。主要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因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2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经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过程:

  活动程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欣赏"四个部分。

  (一)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游戏和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引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引起学习的兴趣

  1、幼儿说手指歌:一个手指头呀,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爬爬;两个手指头呀,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兔子呀,蹦蹦蹦;三个手指头呀,三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四个手指头呀,四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青蛙呀,跳跳跳。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客人。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好棒哟!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它们可真开心,这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现在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导入课题后采用"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且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采用"示范讲解法"教授小蝌蚪的画法,"示范讲解法"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小朋友们请看一下,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在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幼儿先徒手在桌上练习,让幼儿在纸上作画时增加一次就成功的几率。"小朋友我们画小蝌蚪的时候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 为了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欣赏与评价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都找到了她,真高兴啊!她到我们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环节当中还要注意幼儿语言的完整性,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指导。

  七、活动延伸:

  这是一个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球是儿童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在秋天这一季节,人们应该增强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防秋天带来的腹泻、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里、幼儿园里到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铅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滚球、投篮、抛接球、踢球、拍球等,儿童虽然知道各种球,但是对球的种类、质地、作用、形状、特点、玩法等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有关球的知识,通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培养儿童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儿童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儿童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儿童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认了认知、能力、艺术、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达的部分,目标是:A、通过操作摸弄,激发儿童对球在水中沉浮现象感兴趣。B、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C、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油画棒进行涂色、滚画,从中感受多种色彩配合的效果。D、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夹球,发展儿童手的操作能力。E、能和音乐一起快乐的游戏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儿童分组探索,老师重点指导儿童能分组探索,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力较弱的儿童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球滚画。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幼师除了和儿童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幼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和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运用实物展台观看各种球的图片,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和区分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球,让儿童对球的种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吸引小班儿童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儿童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幼师在提供丰富的才袄做材料时,要使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有几组操作活动:A探索水中的球。B、滚球画。C给球宝宝设计服装。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来。本次活动主要引导探索球的外形特征、特性、玩法的多样性,让儿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画一画、滚一滚、夹一夹中来认识各种类型的球。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儿童获得探索球的兴趣,知道有的球水中会浮上来,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工具会把球夹出来……,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儿童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儿童探究能力,更让儿童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儿童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儿童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球的图片,让儿童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幼师再出示准备的游戏材料,激发儿童探索球的兴趣。

  2、尝试法:《纲要》指出幼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探索活动中,我们把材料分成四组:A玩水中的球、B进行滚球画、C尝试用各种工具夹各种类型的球,D给球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通过分组探索,儿童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有的工具能把球夹起来,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夹出来……。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爱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师让儿童体验观察球在水中的变化,增加儿童探索球的兴趣,同时,让儿童在游戏学会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分享等方法,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程序,活动的流程为:激发兴趣、观看图片——分组探索——交流探索体验,展示作品——游戏《大皮球》。

  (一)激发兴趣、观看图片:《纲要》提出:幼师要为儿童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儿童与幼师、同伴的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活动开始,幼师以球宝宝来班级做客为线索,通过实物展台观看球的图片,让儿童说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征,从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二)分组探索:

  当老师带领儿童参观准备的材料时,儿童对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水中的球是什么样子的,想用夹子玩玩球会发生什么样?想把珠子放在盒子里滚一滚会出现什么图案……,儿童就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儿童不知不觉的在边玩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三)交流探索体验,展示儿童作品。

  《纲要》指出:幼师要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儿童在分组操作完后,同伴间会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后的感受,因此及时设问:“你在玩时发现了什么,你给球宝宝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你用了什么珠子进行滚珠画……?”儿童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会浮出来,珠珠球在水中会沉下去,大夹子不能夹起珠珠球,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看,从而发展儿童手的操作能力,老师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儿童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夹子与球的关系,代替传统的教学的方法,又能让儿童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四)游戏“大皮球”

  活动结束,我让儿童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乐一起玩游戏,

  让儿童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大皮球》来游戏,增加儿童活动的乐趣。

小班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阅读故事。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熊哥哥和黑猪弟弟请客的对话来练习幼儿的合作表演能力,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复述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故事,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中的对话。

  2、学故事表演,能大方、自然、较准确地表现角色的语言及心理,提高幼儿表演的兴趣。

  3、理解故事的含义,我觉得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角色之间的对话,感受角色情感上;难点应放在故事表演中如何准确地体现角色的语言和心理上。

  三、说教法

  结合语言活动自身的特点,依据纲要的精神,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感知法和模仿教学法

  第一种是欣赏感知法,就是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教具演示讲解故事;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和想象;以谈话法指导幼儿故事表演。

  第二种模仿教学法,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的内容结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再根据幼儿思维直观性特点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心理,准备了头饰、 挂图、幻灯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说学法

  语言教学目的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语言和认知能力,因此发挥幼儿主体性,结合教材特点,我应教给幼儿一些学习方法。

  1、以比较法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培养幼儿的合作表演能力。

  2、学会根据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及语境特点,表演故事,培养幼儿 表演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首先,我出示教具中的动物形象小兔头饰,说:“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引起

  幼儿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帮助幼儿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幼儿看挂图、了解故事内容,了解几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1.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各种食物

  小熊小猪今天要到草地上去玩,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物,要请谁吃呢?(引导幼儿说出画面中的食物)

  2.逐图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含义。

  片段一: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熊哥哥在吃什么样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红红的苹果。

  ——是谁来了呀?(黑猪弟弟)

  熊哥哥见到了黑猪弟弟可能会说什么呀?(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黑猪弟弟又会怎么说?(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小结:熊哥哥和黑猪弟弟真懂礼貌,见面了会互相问好和分享食物。

  片段二: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黑猪弟弟在吃什么样的饮料)我们一起来说 1

  一说:甜甜的可乐。

  ——是谁来了呀?(熊哥哥来了)

  黑猪弟弟见到了熊哥哥可能会说什么呀?(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熊哥哥又会怎么说?(幼儿自由说完后,师小结)

  小结:黑猪弟弟和熊哥哥真懂礼貌,见面了会互相问好和分享食物。

  (三)、分角色表演表演故事,学说礼貌用语。发散幼儿思维

  1、教师请几名幼儿戴上动物头饰,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讲故事,鼓励幼儿模仿小动物进行对话,加强语言能力,提醒幼儿在表演时注意礼貌对话。

  3、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师生一起表演黑猪弟弟和熊哥哥请客的情景。

  4、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幼儿合作表演黑猪弟弟和熊哥哥请客的情景。

  5、鼓励幼儿进行扩展性表演

小班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意图

  我今天选择说课的主题内容为《长长和圆圆》。我的教育对象是小小班小朋友。小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于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有着较强体验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小班安排的活动内容更需易贴近幼儿的生活。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我在“长长和圆圆”这个大主题的背景下,选择了“长长和圆圆的蔬菜”这个小主题。

  大家都知道,蔬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对于小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识是具体的,只能根据外部的特征来区别事物,蔬菜中的不同最直观的是外形,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明显的外形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称,认识蔬菜某一明显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某一特征归类。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称,认识蔬菜某一明显的外形特征。难点是: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某一特征归类。

  三、说教学准备

  1、各种长长的和圆圆的菜,如:胡萝卜、芹菜、洋葱、花菜、黄瓜、番茄、土豆、竹笋、大蒜、蒜头、辣椒等各若干(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萝卜娃娃和南瓜娃娃(在萝卜和南瓜上分别粘贴纽扣做眼睛、红色玻璃纸做嘴巴)

  3、长方形的盒子和圆形的盒子,各贴有长形和圆形的标记。

  4、两位老师同时参与游戏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一)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根据小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蔬菜娃娃形象,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融入到说蔬菜名称、认识蔬菜外形、给蔬菜分类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2、直观法: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3、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另外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说出一种蔬菜名称和它做好朋友。第三个环节,把蔬菜宝宝送回家,我采用了尝试法

  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神秘的口吻激起幼儿的兴趣:“你们看,今天谁来了?”出示萝卜娃娃和南瓜娃娃,通过回答蔬菜宝宝的问题:“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引发幼儿的观察。托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情形,多数以单词的表达形式出现,如长长的、圆圆的,等等。这时老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表达,如教师以蔬菜宝宝的口吻,鼓励幼儿和它们一起念:萝卜娃娃,长又长,南瓜娃娃,圆溜溜。过渡到下一环节,此环节为目标1服务。

  (二)认识蔬菜。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在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多种蔬菜,引导幼儿观察,教师介绍及幼儿指认说说它们的名称、形状,小朋友结合以往经验大胆表达。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是引导者,在轻松的活动氛围当中,幼儿摸摸、看看、说说。此环节是为目标1服务的。

  (三)蔬菜分类。

  小小班的孩子们好动、好玩,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蔬菜分类”的游戏,就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强调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让孩子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此环节是重点、难点的聚集之处,难点的解决主要是采用游戏操作法、尝试法。

  整个活动是围绕着蔬菜展开的,以充分展现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学习、感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幼儿认识蔬菜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主体。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并帮助胆小的孩子能大胆地去游戏,去表现;也要保护敢说敢做的孩子的积极性,并给予肯定;还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得到发展。

小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是两个主题的交汇,又是两主题之间的桥梁:本次活动是《我爱我家》和《冬天来了》两个主题的有机融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吃着火锅,即温馨又热闹;即暖身又暖心;同时也因为本次活动“吃火锅”的情景,很自然的将“冬天里怎样让自己暖和”的话题抛于孩子们,自然“冬天”的主题也就由此拉开序幕,因此可以这样说《吃》是《家》与《冬》过渡中的必要桥梁。

  教学活动内容的多元性与整合性:《指南》中指出:“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体现全面、整体的要求,有利于对幼儿经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活动中有许多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内容,体现了以上的教学理念:认知上的——认识各种常见的食物;初步了解并会区分荤蔬菜;知道吃火锅能让自己变得暖和;行为习惯上的——知道样样东西都是有营养的,不挑食;尝试着与同伴合作着玩,学会协商、谦让、合作的游戏;情感体验上的——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感受家的温馨与温暖;在扮演游戏中体验做爸爸妈妈的快乐,满足长大的情感倾向;语言表达上的——学说完整的话;乐意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用语言表达出来;能说完整话“我喜欢……,火锅里要放……” ;创新思维上的——“与别人说的不一样”的引导,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再现并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运用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虽然在以上内容的阐述中有许多的教育价值,但相对来说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总是有侧重点的,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为:1、喜欢听故事,乐意尝试仿编故事。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在模仿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以“体验”“尝试”为主的教育目标对小班幼儿来说是较为适宜的。

  对教材的改编顺应幼儿的认知特点,适宜小班幼儿对故事的仿编:将原教材中的人物“小猫”“小狗”“小兔”改为“妞妞一人家”,因为《家》的主题是孩子们熟悉的,又是孩子们乐意模仿的,因此本次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孩子们丰富认知经验之上的,由此在活动中宝宝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的说、与别人说的不一样,仿编故事的教学目标也在自然而然中得以实现。

  二、说教学法:

  二期课改赋予我们这样的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在整个活动中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情景创设法:在《指南》中说道:3岁儿童可以叙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只是在叙述时不很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本次活动是以语言为主的学习活动,结合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了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相仿的情景——一家人在冬天里吃火锅。

  角色扮演法:《纲要》中指出:3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因此,整个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扮演家人来再现“吃火锅”这一故事情景,在角色扮演与模仿中自然的学着讲故事,甚至是仿编出故事。

  游戏体验法:3岁幼儿得年龄特征中有明显得一点,即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他们得思维大多是由行动引起得,往往会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结合这些年龄特征,在活动中运用了游戏体验得教学方法,旨在让孩子们在亲自操作、游玩中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荤蔬菜;在游玩中乐意开口说一说;在与同伴一起的游戏中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从自我中走出,更自然的接纳同伴……种种的教学目标由于游戏的介入更容易被孩子们主动的内化。

  三、说过程:

  本次活动共有四个部分组成:情景感知 —→ 交流体验 —→ 游戏迁移 —→ 延伸

  第一部分直接以“妞妞家真热闹,让我们去看看”的情景性语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紧接着多媒体的演示,给孩子们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而故事内容也在演示中自然而然的跃入宝宝的耳中。为了了解孩子对故事的掌握程度,更为了帮助宝宝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就以两个紧扣故事内容的问题帮助幼儿尽快的通过理解故事来进入故事情景中,为后续的活动做好铺垫。

  老师在对幼儿的回答做相应的小结时,又自然的引出“我也很想吃火锅”这个情景,以情景化的言行为仿编故事起到了规范示范的作用,而后紧接着问“谁想和我一起吃火锅”这样的情绪调动,又将孩子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幼儿的个别示范也让老师有机会看到不同能力幼儿的不同表现,并及时做出反应与调整,将“在人数较多的集体活动中很难兼顾集体”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所缓解——多个同伴的示范,给了幼儿在自己游戏时的模仿雏形。

  当幼儿个个想上来与老师一起吃火锅时,在激起幼儿迫切想参与的内区动力时,“你们想吃火锅吗?”更为幼儿对活动的主动参与推波助澜,于是将“人太多怎么办?”的现实问题抛给这些小班孩子时他们也能积极的调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解决。而分家家,扮演家人一起吃火锅的情景游戏也在幼儿浓厚参与的兴趣下拉开序幕。孩子的游戏体验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老师以做客的情节、客人的身份参与活动并给予及时、适时的指导。最后的分享是对孩子们整个游戏行为的梳理,特别是形式多样的、结合整个情景的分享,如以“家庭”为单位的介绍,旨在激发每个孩子对自己游戏行为的回顾、关注;在情景中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更是在这一环中,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仿编故事,体验仿编故事的快乐。

  此活动对我班幼儿来说是较具吸引力的,而活动本身也很有教育价值可以挖掘,如荤、蔬菜的识别,分类;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火锅料来丰富吃火锅的游戏等等,因此活动并没有因为这次集体学习活动而结束,可以说,本次活动只是“我爱我家”主题活动的一个延伸;也是“吃火锅”活动的一个导入;更是进入冬天主题活动的一个引子。

  活动名称:吃火锅

  活动目标:1、喜欢听故事,乐意尝试仿编故事。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在模仿中体验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重点:尝试仿编故事,能和别人说的不一样。

  活动难点: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

  环境与材料:

  经验准备:

  1、在小社会中重点引导“小菜场”活动,熟悉各类菜名,对荤蔬菜有初步的了解。

  2、每个孩子在家都有过吃火锅的经历。

  材料准备:

  1、广告纸上剪下的各种食物图片。

  2、圆形铁盒7个、各种食物仿真玩具、纸杯、碟子、筷子、小勺

  3、实物投影仪、妞妞、爸爸、妈妈、火锅等图片

  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 ——→ 交流体验 ——→ 游戏迁移 ——→ 延伸

  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知:

  1、导入“今天妞妞家真热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多媒体演示,欣赏故事:冬天的天气真冷呀,爸爸妈妈说:“我们来吃火锅吧。”妈妈说:“我喜欢吃青菜,火锅里要放青菜。”(边说边将青菜放入“锅里”)……爸爸——鱼;妞妞——肉

  3、问题:妞妞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的眼睛亮不亮,耳朵灵不灵。

  今天妞妞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吃火锅)

  火锅里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谁爱吃的?(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的话)

  二、交流体验:

  1、过渡:火锅可真好吃,里面的菜又多,吃着又暖和,我也很想吃火锅。瞧,今天我也带来了火锅。沈老师说“我喜欢吃香菇、萝卜和贡丸,火锅里要放香菇、萝卜和贡丸。”谁也想来和我一起吃火锅的,一定要把你喜欢吃的菜的名字说出来,才能把菜放近火锅里哦。

  2、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演示。

  要求①幼儿说出要吃食物的名称后才能将相应的菜放入锅里。

  ②能说完整话“我喜欢……,火锅里要放……”

  ③鼓励幼儿说的和故事里的、和别人说的不一样。

  3、老师结合幼儿的表现用故事中的语言小结:天气真冷,沈老师说……

  三、游戏迁移:

  1、问题:你们喜欢吃火锅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说说吃火锅的心情——暖暖的、热热闹闹的)

  2、小结并过渡:原来吃火锅是件这么快乐的事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大家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锅里,大家一起吃,亲亲爱爱、热热闹闹,而且菜总是热热的,不会冷掉。你们想吃火锅吗?

  3、过渡:人太多了,我们就分成7个家吧。苹果家、桔子家……家的名字有了,那先来商量一下,你做这个家里的谁?(以组为单位,幼儿相互商量所扮演的角色)

  4、“家里的人挺多的,所以在把吃的东西放进火锅里之前先要像我们刚才吃火锅那样说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把什么放进了锅里,否则锅里的菜太多了,等一会儿你会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的。”走,让我们一起回家吃火锅咯!

  5、幼儿游戏,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指导。

  不开口的幼儿:教师多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幼儿开口说一说。

  能力一般的幼儿:引导幼儿将多种菜名在一句话中说出,如爸爸喜欢吃青菜、粉丝、鸡爪,火锅里要放青菜、粉丝、鸡爪。

  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着在自己喜欢的食物上关注“家人”的喜好,会将同伴的话编进故事中。

  6、分享:以组为单位,交流分享:如“请苹果一家来介绍一下”

  形式:一组内能力弱的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喜欢吃的菜、在火锅里放的菜;能力强的,将一家人的行为编成故事。

  四、延伸:

  在区域活动内投放,并开展美术活动“吃火锅”,利用各种材料和替代物丰富火锅内的食物。

  活动亮点:

  幼儿对活动的热情、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勇于表现,大胆的表达;由此可见本次活动是较为成功的。

  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注重活动是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的建立,真正体现“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为“吃火锅”的内容是小班宝宝所熟悉的,又因为与实际生活的的紧密联系——冬天到了,在家里经常会吃火锅。因此在活动中,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说,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这种积极调用自己已有教研的过程,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体现,与二期课改精神所要赋予我们的。

  活动是教师为幼儿学习、发展搭建的平台,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纵观整个活动,孩子们在其中有许多的亮点之处是老师在预设活动中没有想到的。这并不是说老师的预设活动没有价值,相反的,如果一次活动,孩子的所有反应、行为与老师的预设相一致,那么孩子的“创新”又如何得以体现?如文静这个“妈妈”在游戏后会说“我把喜欢吃的鸡腿给宝宝天淇吃”,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是对故事内容的仿编,也是孩子积极思维的呈现,同时这种“及他”的情感更是作为小班宝宝难能可贵的精神体现。

  由此思考:教学活动不在于老师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在老师预设的活动中;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互动,在集体的交流、展现中,将个人的经验化为集体的经验;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与环境的互动中每个幼儿有所获得,有所发展。

  不足:

  作为一个引导者,老师将关注更多的放在目标的达成上,因此在活动中未能更好的根据幼儿的现实表现,将更多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如在游戏时,发现孩子用手抓起“锅”内的食物时,老师只是用情景性语言对这名幼儿进行引导,导致在观察中发现其实这是个比较共性的问题,但也没有及时的在集体中交流,失去一次很好的与生活经验相整合的教育时机。

  思考:

  “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二期课改的精髓,于我,在思想上有了这样的认识,但如何将这种意识转换成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实践,还需要我在今后的各种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反思。

小班说课稿 篇7

  一、说活动选材:

  我的“着眼点”:源于幼儿兴趣,进一步提升与整合。

  蝴蝶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内容,所蕴含的知识点多,可以选择不同的领域来进行教学活动。本次活动,在之前的小班教材中,已进行过“蝴蝶”这个主题,幼儿有所接触。活动后,幼儿间常常互相谈论着关于毛毛虫与蝴蝶的话题,并对区域中“三只蝴蝶”的故事操作材料非常感兴趣,玩得乐此不疲。同时,我也发现:幼儿虽然对蝴蝶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但掌握的知识点还是比较零散的。考虑到幼儿的兴趣所在和发展需要,我设计选择并实施了本次科学活动: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①通过观察、交流与操作,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②尝试用肢体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2、活动重点:进一步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3、活动难点:能准确说出蝴蝶成长过程中的四个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并进行正确排序。

  分析:目标1是本次教学的主导目标,旨在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所在。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其中“能说出蝴蝶成长过程中的四个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并进行正确排序”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因为当幼儿能独立进行操作、正确将虫卵变蝴蝶的图片对应排序,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将新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进行实践运用了,从接受、理解、内化、再到运用,这个过程对幼儿来说是更高层次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多媒体教学中形象感知。教师通过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刺激幼儿的感官,从而帮助幼儿直观地感知蝴蝶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思考与讲述,为解决活动难点做好铺垫。

  2、自主操作中实践运用。幼儿的认知能力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本活动,我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四个生长阶段用数序表示,降低幼儿排序的难度,鼓励幼儿自主操作与排序。考虑到不同幼儿能力的差异性,我前后安排了两次操作,步步深入,引导幼儿在“同伴互学”和“教师引导”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肢体表现中生动体验。小班幼儿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阶段,活动最后环节,我运用开头巧虎的多媒体动画片段,通过播放一段轻松、充满童趣的音乐,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肢体表达、和老师进行愉快的互动体验,使幼儿的技能伴随着情感进入学习兴趣高潮,也为本次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说活动准备:

  教具:1、“虫卵变蝴蝶”的课件、歌曲音乐磁带

  2、“虫卵变蝴蝶”图片四幅,活动教具:卵、毛毛虫、蛹、成虫。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四、说活动过程:

  环节铺陈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蝴蝶”玩偶,引发幼儿思考:蝴蝶是怎样长大的。 可爱的玩偶形象自然地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当中来,积极参与讲述。 ★此环节主要目的:提取幼儿已有经验。

  观看视频

  1、 完整欣赏巧虎视频 2、 鼓励幼儿展开讲述与表达。提问:蝴蝶是怎样长大的呢?你们知道它的生长过程吗?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四个蝴蝶的关键阶段名称:卵、幼虫、蛹、成虫。 生动、充满童趣的巧虎视频将幼儿自然地带入蝴蝶的成长世界,引导幼儿直观感知,四个生长过程的图片给幼儿呈现了一个最直接的知识点,幼儿接受得水到渠成。 ★此环节是解决难点前的铺垫环节,主要目的:引导幼儿重点认识蝴蝶的四个生长阶段。为下一操作环节的成功排序做好必要的铺垫。

  幼儿操作

  1、第一次操作: ①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幼儿自主进行操作。 ②操作后交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幼儿作品进行交流与讲解。 2、第二次操作:以“幼幼互学”的形式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鼓励幼儿自行改错。 3、教师梳理与小结。 ★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所在。两次操作排序,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取了“同伴互学互助”和“教师引导”策略帮助幼儿成功建构新知识点,正确排序。最后的教师小结:“有序的图片陈列”为幼儿成功完整建构本课的知识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尝试表现

  播放音乐蝴蝶飞,鼓励幼儿互动表演。最后“蝴蝶飞”飞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说活动特色:

  其一,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怎样的活动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最佳效果呢?在本次活动中,我巧妙地选择了幼儿喜爱而熟悉的巧虎形象,直观地为幼儿展现了蝴蝶由卵壳中爬出,吃食后日益长大的身躯,破茧成蝶后的生动画面,达到了传统教具演示无法达到了逼真效果。

  其二,“做中学”思想精髓的运用。

  活动中,我注重让幼儿通过操作去理解与掌握。创设机会,放手大胆地让幼儿自己去听、去看、去想、去讲、去做、去表现。支持、鼓励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尝试、自主探索、独立操作、发现真知。

  其三,整合教育理念的体现。

  本次活动遵循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肢体表现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蝴蝶由卵到成虫的成长过程,感受科学操作活动带来的乐趣,个人能力也得到发展与提升。

  当然,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由于幼儿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可能今天这次活动两次操作后,有部分幼儿还是未能独立进行正确操作,我想我们允许问题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就此终止。幼儿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展下次教学的源头所在,我想这也正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和 “以人为本”的特点。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次更精彩的教育之旅吧。

小班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用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激发幼儿爱吃水果。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

  (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交流讨论法:

  在活动中,教师以水果皇后的身份让幼儿动手制作拼盘。主要采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个别讨论的形式,最大限度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制作完水果拼盘后,又及时的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上,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同伴一同分享制作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小班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蜗牛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形象,亲切可爱,很适合幼儿的学习,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经过几乎一个学期的泥工活动之后,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泥工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已经能够掌握,所以这样的一个泥工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并不大,就是

  很多泥工技巧的结合,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去体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符合《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要求,注重艺术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也适合在小班年龄段开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纲要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制定了此次活动的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型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产生喜欢、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难点: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来制作蜗牛。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做好了如下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课件。

  三、说教学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除了以爆满的精神来感染幼儿之外,还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示范法、操作法、启发提问法等教学法。

  四、说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了解蜗牛外形特点

  1、师:“宝宝,今天蜗牛宝宝来到了我们班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蜗牛宝宝长的什么样的?”

  2、播放多媒体课件,师作简单解说。(蜗牛在散步、在睡觉、在说悄悄话等)

  3、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

  “宝宝,刚才我们看了好多蜗牛宝宝,它们长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蜗牛有头、颈、身体、尾巴、触角、眼睛、还有象小房子一样的贝壳。)

  4、师:不过,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特别的蜗牛,一起来看一看,它是用什么做的呀?那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老师做一做吧!

  设计意图:以可爱的蜗牛宝宝的形象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以课件中生动的图片供幼儿观察,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去直接感知和观察到蜗牛的外部形象,为下一环节的制作蜗牛做铺垫。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展示活动工具:橡皮泥、火柴。

  “这是我们做蜗牛要用到的工具,橡皮泥和火柴,小眼睛要看仔细,小耳朵要听仔细哦。”

  2、师示范讲解

  (1)“我们先选一种颜色的彩泥,橡皮泥呀真漂亮,小朋友来捏一捏,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提醒幼儿蜗牛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

  (2)再选另一种颜色的彩泥,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卷成蜗牛小贝壳,最后在头上可以用火柴插小蜗牛的触角。(要卷得紧一点)。

  (3)我这只小蜗牛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更多的小伙伴好吗?

  设计意图:以特别的蜗牛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并通过求助的方式,向幼儿提出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激发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和愿望,在示范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制作的步骤,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三)、幼儿操作,教师辅导(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1、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提醒小朋友橡皮泥、火柴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彩泥,每个小朋友只拿两根火柴就够了,不要多拿。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用口诀引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

  3、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设计意图:在制作前提出制作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烦发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地指导,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因为幼儿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有所侧重,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并播放符合情境的音乐,更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四)、展示、讲评幼儿的作品

  1、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里是蜗牛的温馨小家,请幼儿将做好的蜗牛搬到小家里来。大家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们制作的蜗牛吧!(个别评价幼儿的作品)。”

  2、师:小蜗牛悄悄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小蜗牛说他们最喜欢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喜欢在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出来玩,最怕太阳晒了。所以,小朋友在外面看见蜗牛时,能把它放在太阳底下跟它一起玩吗?能踩它,欺负它吗?对,我们要爱护小蜗牛。

  设计意图:在送蜗牛宝宝回家,欣赏同伴的作品及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同时也在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最后在介绍蜗牛小秘密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小班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彼此建立起信任、了解和友谊。

  这个音乐游戏的由来是这样的:我班幼儿很喜欢听故事,经常要老师讲故事给他们听。有一次在讲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后,他们对故事中出现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尤其喜欢,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还缠着我说:“老师,你再讲一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于是,我就又讲了一边。过后的几天里只要是课间一有空,孩子们就要听这个故事,我就在想他们这么喜欢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不如把这两个人物形象放进游戏中,他们肯定会很喜欢。因此就有了音乐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让幼儿先是观察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身高,得出高个子和矮个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2、说目标:

  (1) 能感知明显的高音和低音,初步培养幼儿听觉能力与动作反应能力。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

  (2)在玩的过程中遵守游戏规则。

  (3)进行创编游戏: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

  3、说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对游戏内容的理解,加强游戏的趣味性,我适当地使用了能活动的教具,本次活动我作了以下准备:

  (1)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各一张。

  (2)用纸做高高的帽子和平顶的帽子,每样都是人数的一半,达到幼儿人手一份。

  (3)乐器:沙球和木鱼各一个。

  (4)大小标记各一个。

  4、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让幼儿会听音乐进行高个子和矮个子走路。通过观察比较、参与体验、分组游戏、师生交流等,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自始至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活动的难点是遵守游戏规则,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高个子走路,什么时候矮个子走路,并进行创编游戏,这时我就利用上数学活动时学过的大小标记,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示范讲解法、游戏法,让幼儿学会并掌握正确的玩游戏方法;在游戏过程中用引导法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从而获得游戏带来的快乐。我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践体验、大胆探索等学法,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法与学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目标能得以落实。

  三、说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并进行创编高个子和矮个子。

  出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

  (1)这是谁呀?(白雪公主和小矮人)

  (2)你们看看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样高吗?(不一样)谁高?谁矮呢?(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

  师:我们把比较高的呢叫高个子,比较矮的叫矮个子。

  (3)接着问:谁来学一学高个子、矮个子呢?提醒幼儿学高个子时应尽量地踮起脚尖、双手往上伸;学矮个子时尽可能地往下蹲。最后集体模仿高个子、矮个子。

  这一开始部分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启发想象来进行创编模仿高个子和矮个子,为后面要进行的游戏做好铺垫。

  2、学做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

  (1) 刚才我们学做了高个子和矮个子,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游戏,师出示两顶帽子,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这两顶帽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顶高高的,一顶平平的)

  (2)猜猜看,这两顶帽子给谁戴的呢?

  (幼儿自由猜测)师:高帽子给高个子戴,平平的帽子给矮个子戴。

  (3)介绍游戏规则:高个子和矮个子不是一起走路的,要听钢琴的“命令”——高个子听到高音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高音区奏和弦),这时矮个子不能走;当矮个子听到低音时才能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低音区奏和弦),这时高个子不能走。请幼儿仔细听两段音高完全不同的和弦,清楚高音时高个子走,低音时矮个子走。(教师可弹奏两遍音乐)

  (4)请两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分别戴上高帽子和平顶帽子,扮演高个子和矮个子听音乐走路,让全体幼儿进一步熟悉明白游戏的玩法。

  (5)全体幼儿分两组游戏:一半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另一半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应按规定的音乐做高个子,矮个子听音乐走路。

  (6)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7)小弟弟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小妹妹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进行听音乐走路游戏。

  (8)交换角色,再玩一遍游戏。

  3、运用乐器游戏:

  (1)出示沙球和木鱼:

  刚才我们的高个子和矮个子听着钢琴的命令进行游戏,接下来我们要听沙球和木鱼的命令来做游戏。介绍游戏规则:沙球声——高个子走路,木鱼声——矮个子走路。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

  (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4、引导幼儿创编游戏:

  (1)小朋友刚才的游戏真好玩,看有两个标记朋友也想来和我们一起玩。(出示大小标记)你们高兴吗?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个别幼儿上来示范表演,全体幼儿做一遍动作)。

  (2)大标记做高个子,小标记做矮个子,等一会听到高音时大标记走路;听到低音时小标记走路。(先请两个幼儿上来进行表演)

  (3)全体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一半做大标记听高音走路,这时做小标记的不能走路;另一半做小标记的听到低音走路,做大标记的就不能走路。

  (4)交换角色再玩一次游戏。

  5、结束部分:

  我们班还有好多小朋友呢,他们可都喜欢你们今天做的这个游戏,我们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