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笑话故事(精选29篇)
现在的汉字经常都会搞出一些笑话,更别说古代那些汉字搞笑故事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古代汉字笑话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
县令审问犯人什么年纪时,犯人对答了属猪,不料县令大怒:“本县属猪,你也敢属猪?”
犯人赶忙说:“老爷,小民实在是属猪,冬月二十日生。”
县令这才知道犯人没有骂他,叹口气说:“本县正月初八生。”
犯人这回乖多了,大声回答:“这就对了,老爷是猪头,我是猪下水!”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
宋国人曹商受宋王派遣出使秦国。宋王送给他几乘车马。到了秦国,秦王又送给他百乘车马。
曹商回国后,得意地对庄子说:“当年我住在穷街陋巷,编鞋度日,面黄肌瘦,这是我的短处;今天我凭借口才,打动了万乘国君,受赠车百乘,这是我的长处。”
庄子笑笑说:“我听说秦王有病时让医生治疗,论功行赏:吸脓吃疮的,可得车马一乘;舌舔痔疮的得车马5乘。治的病越肮脏,得的车马越多。您大概是为秦王舔过痔疮吧?不然怎么会得到那么多车马呢?
快走开吧!”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3
古时候有个地主识字不多,花钱买了一个县官,上任第一天就升堂问案,师爷递上犯人册,又将犯人带上了公堂,第一个犯人名字叫再往俊,县官一看,心里就纳闷:这个犯人名字怎么叫再往后?但为了显官威,便一拍惊堂木,大喊:“再往后”!再往俊一听,心里也很纳闷:“以往县官都是先叫名字的,怎么这次却先叫我再往后?”但他还是往后退了一步,县官一看,心说:怎么叫你名字你却往后退。
于是有一拍惊堂木,大喊:“再往后!”再往俊一听,又退了一步,县官一看,心说:怎么第一天就给我找麻烦。于是大吼:“再往后!”再往俊一看,知道动真格的了,便说:“老爷,不能再退了,后面是墙了。”县官说:“我叫你名字”“小的不叫再往后,叫再往俊。”县官一听,脸就红了,说:“俊个屁,一脸麻子!”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4
教士:小和尚这么早就在练习写字哪。
小和尚:是的。师傅刚教了我四个字。
教士:那么你怎么只写一个“王”字?还有三个字呢?
小和尚:我是四个字一起写。
教士:我怎么没看到另外三个字呢?
小和尚:另外三个字是:“一”、“二”、“三”,然后当中加一竖,就是这“王”字 了。
教士:汉字了不得。划四划就是四个字。那“一”、“二”、“三”倒是一看就明了,可是那“三”字当中加一竖,怎么就成了“王”,the king了
小和尚: 师傅说了,上面一横是天,底下一横是地,当中一横代表人,人在天地之间,对不对?
教士:对,有道理。那么,那一竖又代表什么呢?
小和尚:师傅说,当中一竖 表示通天地人,能通天地人的就是“王”了。
教士:Holy cow。汉字真奥妙。怪不得,你们把‘God” , 叫做“主”。
小和尚那也有讲法?
教士:有啊,你看“主”这个字,写出来就是“王”字上面加一点。原来,你们祖先早就知道大“王”不过通天地人,而我们的“主”却在天地人的上面!你还是信“主”吧。
老和尚冲出:一派胡言!
教士:啊哟,怎么说来就来,把我鸡皮疙瘩都吓出来了。
老和尚:别装秀气了,你们皮肤那么粗,还是像你们那样叫“goose skin” ———鹅皮疙瘩吧。你以为我们老祖宗也这么写“主”字的?
教士:他们怎么写的呢?
老和尚:看看我们的《说文解字》吧: 。
教士:这是什么啊?
老和尚:这才是“主”,底下是灯台,中间一点是火头。我们老祖宗说“主,灯中火主也”。你那点洋墨水,当个测字先生都不够,还想来收徒弟?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5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
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6
“沈”与“沉”
多数情况下,“沈”与“沉”通用。“沈”是古“沉”字,字典,多数都注明“沈”通“沉”。早年出版的辞典,在“沉”字下面可能只解“通沈”字,没有条目,而在“沈”字下面,却列了不少。如有代表性的《典》,在1937年3月初版、 1957 年再版,直至1962 年版本中,均是“沉”字下只写“同沈”两字,一个例句都没有;而“沈”字下面,做了“深入水中”等 12 种解之后,列了 59 个条目。
但 1965 年以后至今出版的典(名《代典》)恰恰相反,在“沈”字解中只是写姓氏,没任何,在“沉”字下共列了数十个。明了“沈”、“沉”通用,古以“沈”主,到今日在古仍可通用,却以“沉”代“沈”的演和新的范。在若非古原文需要,“沈”只是一个姓氏,其他情况下以写作沉浮、沉默、沉没、沉、沉重、沉痛、沉思?好。
感,希望能帮助您!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7
汉字“正”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干部自身行为端正了,让群众做事的话,群众们也会以他为榜样照着做;假如干部自己的行为不端正,无论叫群众们干什么事情,群众都不会做好的。这句话是班主任章老师上学期期末给我的寄语。汉字的“正”字不仅仅只有“行为端正”的意思,还包含了其他许多的含义。
“正”是一种态度和姿势。做什么事,态度一定要端正,才能做得好。比如写字,刚开始学写字,我的字总是写不好。要么大大小小,要么歪歪扭扭,要么就像虫子爬似的,难看极了。写字时,我总是心里很急,想一口气就写完,写得特别快,就像心里有一个人在不停地喊:“快点!快点!”爸爸妈妈提醒我,我写字的姿势不好,头是歪着的,脚一直在乱动。老师告诉我,写好字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正”:态度要正,头要正,身体正,双臂正,双腿摆正,心念要正。这就是写字的“正”。后来,我努力端正了态度,静下心来,头不歪了,笔不歪了,脚也不乱动了。写的字也渐渐地漂亮点了。
“正”是一种品德。人不能卑鄙小气,要正大光明,做人要堂堂正正,浩然正气。我们从小要正直,遇到不对的事要及时指出,防止罪恶的种子进入我们纯洁的心灵。
“正”是一种能量。有了这种能量,就能够消灭一切战争、邪恶。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那时我们全国军民有着宁死不屈,奋勇抗敌的正能量。
“正”是一个方向。只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正”还是一种方法。我们就经常用它作为计数的方法。
“正”字的意思还有很多。汉字像“正”字这样含义深刻的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8
水从门前流过
《说文解字?门部》:“阔,疏也。从门,活(guo念二声)声。”“疏”就是“疏远”的意思,或引申为“宽广”、“宽大”的意思。汉字的声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会意为宽大的门。
“活”有活动、灵活的意思。《说文解字?水部》:“活,水流声。”由于“活”为流水声,有人认为流水为“活”,因而将“阔”的意思会意为:水从门前流过。“活”的引伸义为“灵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将“阔”会意为:人只有在门内(屋子里)才可以活动。
据《世说新语》载:东汉末年,杨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时逢相国府修造门楼,当门梁修建竣工后,曹操亲自来查看,看后,他一言不发,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笔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后,便拂袖而去。此时,在场的人摸头不知脑,不了解曹操此举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们请来杨修。杨修看后解释说:“曹相国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吗?他嫌门太宽了,因此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就是‘阔’。”众人一听,方才明白曹相国是借门做的一个字谜。后来,这个门楼重新改建后又请曹操来看,这次曹操果然满意了。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9
大篆
大篆又叫做籀文。《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部分秦国金文,都属同一字体,统称大篆或籀文。大篆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当时官定的标准文字,曾长期使用。
隋唐之际,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十个石碣,样子像高脚馒头,又有些像鼓,就起名为“石鼓”。每个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诗。据专家考证,这些石鼓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东西,这些诗是歌颂秦王的;石鼓父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北宋时发现了三块刻字石头,文字内容是秦王诅咒楚王,后人称上面的文字是“诅楚文”。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0
隶书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称为八分。
晋代卫恒《四体书势》说:“下士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其实,秦人写简笔字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才有。历年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笔划省减、直多弯少的简体字都出于当时的工匠之手,已是隶书的雏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狱中对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简体字加以整理,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关于隶书的起名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这种字体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隶变之后的汉字形体,基本就接近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了。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1
宋体字的来源
中国文字有正、草、隶、篆、行五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欧询)体、严(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真是体中有体,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种字体,却不是创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来命名,这就是宋体字。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秦桧。这个秦桧博学多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
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争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可是却把字体命名为宋体。
虽然源于宋代,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2
妻
古代的“妻”是抢来的。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抢别人的女子为妻这在古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古代抢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过战争公开夺取,将战败部落的女子抢来作为配偶。也有的是暗抢,或者是夜间去抢另一部落的女子为妻。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
《说文解字1女部》:“妻,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从又。又,持事,妻职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 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 “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3
國(国)
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國”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國”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國家。
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國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國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4
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家庭的住所。学术流派。”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5
涉
“涉”的意思就是指赤脚过河。
关于赤足过河之事,《诗经》中多有记载。如《郑风褰裳》说:“子惠思我,牵裳涉溱。”这两句写的是一个女子对他的情人说:“你深情想念我,那你就应该卷起裤子过溱河。”
“涉”在古汉语中真正用于本义,即“卷起裤子过河”的情形并不多。常用的是由本义引申出来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河”。如《左传宣公十七年》:“所不报者,无能涉河。”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6
书籍
被视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步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它体现了先民们审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汉字,尤其是古汉字,在它的身上首先反映出的是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可以这样说,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完完整整地移植到了一个个的汉字之中,汉字也便从不同的角度沉淀了相应时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的化石,它们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内容丰富的“史料库”。它生动具体地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构形,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先民的社会生活及生产斗争的宏伟画卷。
由于汉字形体的特殊性,使得汉字除了反映词义以外,还可以反映其他许多方面的文化信息。先民在据义构形时,选择什么样的物象,采用哪些构件组合,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理念的影响,因而,汉字构形和汉字文化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文化信息便随之层层地积淀在一个个的汉字之中。由于文字超越时空的广泛使用和不断发展,其中文化信息的蕴涵和积淀,也便具有无比巨大的空间,因此,汉字的文化意义就无比丰富起来。如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的词汇意义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形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无从觅得,但可从古文“王”字的形体获得。在最初造字时,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于当时统治者必然拥有武器,人们看到武器极易联想到拥有武器的人,于是便用武器之形作为记录“王”这个词的字形。后来“王”字演变成了三横加一竖的形体,为此人们认为三横分别代指天、地、人,其中一竖表示通天、地、人之道,其意思是能通天、地、人者才能为“王”,因而又赋予“王”新的文化内涵。又如“安”字。何为安?从字形上分析,屋里有女人则“安”,说明我们的先人认为,家庭的安稳主要靠女人。可见在汉族人的.家庭观念中女人享有很高的地位。“弃”的创制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弃子”之说何其相似。它的甲骨文就像双手捧着一只装有婴儿的箕,准备将孩子丢弃。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曰:“(弃)字象纳子于箕中弃之之形,古代传说中常有弃婴之记载,故制弃字象之。”“弃”字所蕴涵的弃子故事与《诗经》和《史记》中记载的周人的始祖后稷(原名叫“弃”)的故事又何其相似。后稷初生的故事与“弃”字的造字意义十分接近,因此,我们认为古人造“弃”字,很可能受到了这一传说的影响。由此可见,汉字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先哲们的创造精神和智慧。
历代学者对汉字的研究,可说探赜索隐,成就辉煌,但多局限于对形、音、义的考释,而对于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问津的人却不多,尤其是对汉字同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诸方面的关系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20世纪末期语言学界兴起的文化热潮中,学术界不少人开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阐释汉字,破译先民造字的根据和意图,再现先民的古代生活画面,这无疑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要真正了解汉字的文化意蕴,只有从这方面着手对汉字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字的含义和奥妙。
中国的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我也常常为它那奇异、瑰丽的美感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但限于专门知识的贫乏,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神秘、幽远的领域。近年来,因致力于中国古文字的学习研究,每每上溯到文化史的源头,遂下决心对古代汉字这一颇为艰深而又趣味良多的领域作一番涉猎,为此,笔者开始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终于草就了《汉字的故事》一书。全书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从酝酿到结稿,历经十载。大胆地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希望它的问世,能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之家,也为汉字文化的开掘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向度,为汉字的研究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书中摈弃了把汉字看作是一个单体的记录符号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与深厚?汉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融会于其中的一种文化产物。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7
指事字有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指事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所构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或“”,就像一棵树,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树枝,下部是扎向土里的树根,中间是树干。可见“木”的本义就是今天所说的“树”,它是一个整体象形字。王筠《说文释例》就是这样说的:“木固全体象形也,丨象干,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木”的金文、小篆及楷书均为象形字。而《说文解字木部》却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下象其根。”许慎讲的显然不是“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他指出“木”为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于方位,则东方称“木”,这就是“东方之行”的意思。许慎对“木”字的结构分析也不准确,完全与“木”字的构形不符。
有人认为,一棵树木的种子,埋入地下后,种子很快从地下顶破地皮,长成幼树。一棵树,将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土壤之中,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它生长在村庄部落之中,保护着人类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叶庇荫着人类,因而“木”含有施恩于众的意思。这种解释颇有新意,说出了“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古人把树木当做神灵崇拜的原因。比如满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凯恩里,他创世后,大地上挤满了人,见此情形,天神下令将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树砍倒,将其接到地上,让人们沿着这棵树爬上天去。维吾尔族将树视为“母”,说它是一位保佑妇女儿童的善良女神。黔东南的苗族人将寨边的古树认为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为村民驱邪,保护村寨平安。
因为“树”砍下后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义。如《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而进入现代汉语后,“木”专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树木了,“木”的本义由“树”来替代。须知“树”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多用为“种”,因而古汉语的“树木”,就是种树的意思。
“本”字的甲骨文写作“”,金文作“”,小篆为“”。它们的形体基本相同,在一棵树的根部上都加一小点或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指出树木伸下土壤的部分,即树木的根部,是个指事字。《说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徐锴系传:“一,记其处也,与末同义,指事也。”可见“本”的本义就是“树根”。《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意思是砍树如果不是从根部砍,它就必定复活。“本”由树根引申为指事物的基础,或主体部分。如《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意思是君子做事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打牢了,“道”就会产生。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将指事符号一小点或一横加其上而成。金文作“”,小篆作“”。其中的“木”就是树,“点”或“横”指出其意义,即成今天的“末”。《说文解字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其意思是树梢太长,必然被折断;尾巴太长,就很难甩动。“末”由树梢引申为不重要的、次要的事物。如成语“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可见“本”与“末”在本义上分别指树的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其引申义正好相反。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8
汉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奇妙的魔力文字,有形声字、同音字……每当我在学习汉字时,我都感觉它很奇妙,很深奥,像不易破解的谜,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人的魅力。
要学会汉字,理解汉字,并不是一样容易的事。虽然我身为中国人,但我对汉字的理解也很浅显。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读音,每个读音的意义也不同;同一个读音,又有不同的字,单独一个字,便有好几个含义。汉字是多么博大精深,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去斟酌!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李老师教了我们两个生字:“寒”和“赛”。可我没有完全把这对“双胞胎”记下来,在作业里常常把这两个字弄错。于是,作业上便会出一些笑话:“比寒”、“赛冷”之类的词。
李老师教过之后没几天,我就被请到了办公室。李老师翻开我的作业本,指着那对我总弄混的“双胞胎”说:“你好象不只一次弄错了。”我低下头,羞愧难当。李老师并没有责骂我,她和颜悦声地对我说:“老师告诉你一个秘诀,‘赛’下面是一个‘贝’,在古代中,‘贝’代表金钱财宝,比赛赢了不就有奖金了吗?而‘寒’下面是两点水,这代表‘冰’,寒冷,冰让人在摸上去也会有寒冷的感觉。记住了吗?”
我恍然大悟,原来汉字不是要死记硬背,学会汉字也是有方法的。
汉字多么奇妙,多么神奇呀!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19
汉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我们从小就在接触汉字,从小时候刚开始的牙牙学语,到现在的看书写作,我们都在接触汉字,汉字就像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中华民族之歌。
汉字书法更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书法家,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汉字在他们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的魅力,有的像脱缰的野马变幻灵动,又似蛟龙飞天,苍劲有力。
说起来汉字真的很奇妙,读书报需要它,获得知识也需要它,可是这一个个形象生活的汉字却经过了很多次演变才变幻成了现在的方块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从草书至我们今天使有的楷书、行书。而这一步步的演变又有自己的特点。篆书和隶书,给人古香古色的感觉,行书流畅,而楷书端庄,草书奔放。欣赏着这些风格不风的作品,就好像在欣赏着一幅幅立体图画,美丽的汉字跃然于纸上,令人赏心悦目。
看着这些汉字,就好像一颗颗星星在纸上闪烁,一朵朵鲜花在悄然绽放,愉悦了眼睛、美丽了心情。汉字有着强大的魔力,却又优雅而直白,在中国人眼里,汉字就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在这奇妙的汉字间流传着我们神奇的中华文化,在这奇妙的汉字里流淌着我们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0
汉字,在我们的眼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你可曾想过,离开了汉字,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乏味:无法与别人交流,无法学习到新知识,无法看到有趣的书……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都将消失。
汉字最奇妙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字形。你瞧,把“值”的偏旁换成“木”的话,就变成了“植”。虽然读音一模一样,但它们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值”是和人有关的,例如:值日,值班,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而“植”却是植物,所以它就是木字旁的。哈哈,换个偏旁就能使这个字发生很大的变化,汉字的奇妙真是令人感叹呐!
它的造字法也十分有趣。太阳在天空中是圆的,还发出光芒。于是我们的祖先,便用汉字的形式,把它写作“ ”,经过年代的磨砺,才变成现在的“日”字,还有“从”字,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在后面跟从,多么形象啊!汉字的千变万化,多么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啊!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博大精深,引得许多外国人都神之向往,这更体现了汉字的魅力无穷。
让我们在汉字王国里徜徉,感受汉字那深深的古朴韵味,感受汉字那浅浅的淡雅清新,感受汉字那磅礴的宏伟气势。让我们在汉字王国中徜徉,领略汉字的深刻真谛,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书写祖国的美好明天。
奇妙的汉字,为我们的民族增光添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我爱你,汉字。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1
一个叫“戈”的老兵有三个孩子,他们分别叫做“载”、“裁”和“栽”,三兄弟在外貌上特别象,再加上有共同的爱好,又常常在一起,外人很难分辨清楚他们谁是谁。不过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分得开的。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首先外表上,他们都和他们的父亲“戈”很相象。同时三个人的额头上都长着一个像“十”字一样的胎记,而且这个胎记的颜色都是紫红色,所以一般人很难分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共同之处还体现在三兄弟都特别喜欢玩兵器,特别喜欢比试“戈”,所以尽管他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但总是戈不离身,难怪别人要分不清他们了!
其实,“载”是个司机,所以他总是开着车;“裁”是个裁缝,身上总带着他做的衣服;“栽”是个木匠,平时手里总拿着一把木制的小尺子。如果知道这些,看见他们就不难分辨了。
他们三兄弟特别团结,三个人穿的衣服都是“裁”做的,三个人家里的家具都是“栽”做的,而“栽”和“裁”出去玩都是“载”开的车……
老兵“戈”看着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又都那么团结,而且平时又受别人特别的注目,所以特别的高兴。三兄弟也觉得自己有个好父亲“戈”,有和自己一样长着“十”字胎记的好哥哥或好弟弟、大家彼此又有共同的爱好而感到特别的幸福!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2
今年的期中考试,我没有考好,原因之一是我写了错别字。
在语文期中考试时,试卷刚发下来,我就赶快拿起笔,写好班级、姓名、学号。
开始写第一大题第一小题时,我犹豫了——第一小题拼写“jùpà”,我把“惧怕”的“惧”字写好了竖心旁,到了写“具”时,我忘记了里面应该是写两横,还是三横。
我先写了三横,心想:会不会错了?于是,我用修正带涂掉了“惧”字里面的三横,改成了两横,我生怕出错,又犹豫了一下。
终于,我决定不该再改了。接着我心有余悸地写完了整张卷子。
交完卷子后,我提心吊胆地等着试卷发下来。我心想:希望没错!希望没错!
星期四,也就是期中考试后的第二天下午,试卷便发了下来。我看着我的卷子,心里暗暗难受——我居然才考了91。5分。
老师开始讲评卷子了。看着卷子的第一大题——我一直犹豫不决的那题,最终还是错了。我心想:真不该犹豫,谁让我没有记熟呀,下次一定得记熟!
我难过地订正完了整张试卷,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把汉字认好、读好、更要写好。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3
汉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东西,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因此,我和汉字之间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呢!
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认识一些比较简单的字,所以我还闹出过许多的笑话,令我至今羞愧不已。
有一次,妈妈让我上街去买酒,怕我记不住,便写张纸条给我。那时我正困得厉害,根本不知道妈妈说了什么。直到后来,妈妈跟我说让我去买东西时+,我就拿了钱就跑,根本不管妈妈在后面说了什么。
我在去商店的路上,看了一下纸条,看着写了个大大的“酒”字,因为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字,就把它乱读,读成了“sa”,因为那时我觉得,妈妈可能是因为粗心,所以才不小心在“酒”字的下面加了一横。
想到这里,我不禁放快脚步,一路小跑去了商店,结果我跟老板说了我要买的东西之后,老板哈哈大笑:“你是不是要买酒啊?这个字不读‘sa’,读‘jiu’!”我羞愧地点了点头。
汉字很奇妙,加一横,少一横;加一点少一点,都有可能使你写错字。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免得再闹出笑话了。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4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想起另一部书,《圣经》,也是这样开头的: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真是简明又壮阔的大笔,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元气淋漓,如洪钟之声,震耳贯心,令人读着读着竟有坐不住的感觉,所谓壮志陡生,有天下之志,就是这种心情吧!寥寥数字,天工已竟,令人想见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峡谷乍降及大地寂然等待小草涌腾出土的刹那!
而那一年,我十七,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想来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之余的神来之笔。这件事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的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阳光把她微微毛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渐渐沉黑的黄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预期——当然,也有可能是噩梦,但因为有可能成为噩梦,美梦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继继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上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5
从前,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仓颉。他是个爱动脑子,很聪明的人。他的兴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许多的东西编成文字。
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
有一次,仓颉很早起来,他看到太阳在树木的上面。于是,他又造了一个字,就是“早”字。
仓颉造了许多有趣的汉字。后来,这些汉字不够用,仓颉的弟子们又帮他造了很多的汉字。这些汉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6
爷爷站在书桌旁写毛笔字。元元看见了,惊奇地问:“爷爷,您是在画鸟吗?” 爷爷说:“我是在写古代的‘鸟字。”元元不明白,又问:“怎么像画画儿呢?”
爷爷说:“开始,人们只会用图画出事物。像大山,当时就画一座山;像羊,当时就画个羊头,后来慢慢写成了‘山’和‘羊’。”
元元又问:“有些意思画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爷爷笑着说:“古代人很聪明,他们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造出了一个新字来了。像‘口’和‘鸟’合在一起表示鸟叫的意思,就是‘鸣’字;在‘木’的左边加上单人旁,表示人靠在树边休息,就是‘休’字。”
元元听了,佩服极了:“古代人真是太聪明啦!”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7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8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 篇29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精选29篇)】相关文章:
关于古代汉字笑话故事03-11
古代汉字笑话故事三篇09-23
2017年古代汉字笑话故事09-16
汉字笑话小故事09-17
古代长篇笑话故事09-27
幽默古代笑话故事09-27
古代精彩笑话故事11-21
关于汉字笑话的故事10-02
谐音汉字笑话故事大全03-08
汉字不同的笑话故事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