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歇后语

时间:2020-11-08 10:32:26 歇后语 我要投稿

不到黄河心不死歇后语

  导语:黄河水浑浊,很少清澈,古人才说“河清难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认为黄河水清,时久难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不到黄河心不死歇后语,欢迎阅读参考。

不到黄河心不死歇后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歇后语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南宋?马远《黄河逆流》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还用“河清海晏”来形容天下太平。难道天下太平、圣人出现,真的与黄河水的清浊有关吗?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上游穿行内蒙古时流经高原峡谷,水质较清。而黄河中游流至陕西、河南时,穿行黄土高原,泥沙含量骤然增大,于是水色变得浑黄混浊。此时的输沙量和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流中居于首位。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就是基于黄河水流浑浊,难以洗涤尘垢这一现象才得以流传。

  正因为黄河水浑浊,很少清澈,古人才说“河清难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认为黄河水清,时久难待。但是在某些特殊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黄河水质有时也会变得相对清澈。这在热衷“天人感应”的古人眼中,自然而然地被视作祥瑞的征兆,预示着天下升平。故此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将黄河水清看作是天下太平、圣人降世的预示。

  扩展内容: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造、保存、传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品的质量。这篇歇后语专题:歇后语的由来,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感谢你阅读歇后语专题:歇后语的由来。

【不到黄河心不死歇后语】相关文章:

歇后语作文01-24

有趣歇后语08-18

对歇后语03-31

矮子歇后语11-19

山羊歇后语11-16

棉花歇后语08-25

鹰歇后语01-26

天津歇后语01-20

茄子歇后语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