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骆驼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下面是关于骆驼歇后语,欢迎参考阅读!
骆驼进羊圈 —— 不入门
骑骆驼背大刀 ———— 阔马大刀
骑着骆驼吃包子 ———— 乐颠了馅
骆驼推磨 —— 大手大脚
骆驼想吃隔山草 —— 妄想;痴心妄想
骆驼走路 ———— 昂首阔步
茉莉花喂骆驼 —— 无济于事;不济事
羊圈里骆驼 —— 数它大
草原上疯骆驼 —— 见人撵
牵着骆驼赶着鸡 ———— 高不低
当差放私骆驼 —— 假公营私
黄鼠狼拉骆驼 ———不识大体
光讲骆驼,不讲蚂蚁 —— 拣大说
见惯了骆驼 —— 看不出牛大来(比喻眼光太高)
见了骆驼说马肿背 —— 少见多怪
见着骆驼不说蚂蚁 —— 光拣大说
金针菜喂骆驼 —— 不够本钱;不够本
拉骆驼放羊 —— 高高,低低
老鼠拉骆驼 —— 野心太大;野心勃勃
骆驼蹬蹄 —— 没法治;没治了
矬子骑骆驼 —— 上下两难
骆驼走路 —— 昂首阔步
骆驼身上拔根毛 —— 无伤大体;无足轻重
许不下羊羔许骆驼 —— 巧言哄人
用茶杯饮骆驼 —— 无济于事;不济事
附:关于歇后语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可以领会跟猜想出它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跟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一毛一,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关于骆驼的歇后语】相关文章:
形容骆驼坚强的歇后语11-07
关于兔的歇后语08-12
关于蝎子的歇后语09-22
关于石头的歇后语08-16
关于火车的歇后语08-15
关于光头的歇后语12-23
关于演戏的歇后语11-18
关于嘴巴的歇后语11-18
关于宴席的歇后语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