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

时间:2020-09-15 18:19:12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1

  11月11日,我们一行4人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学习机会。4天学习,非常充实。观摩了各个名家的精彩语文课堂,尽管一天听10节课,身体很劳累,但是每一堂课,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神上很是享受。

  郑玮瑜老师的课,我第一次聆听,《呼风唤雨的世纪》我感觉这是一节引人深思的好课。郑老师的课设计精巧,对文本把握精准。教师教得聚焦,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提问闪亮,教学疏密有致。细细咀嚼,别有风味。

  一、关注文本文体特征,探寻规律

  郑老师抓住科技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紧扣“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话题,让学生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划出感受到变化的句子,探寻说明文的写作密码。围绕“变化之大”“变化之多”展开对话,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地走进说明文的内部,弄清科学小品文的内容,同时探秘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让学生对科学小品文有一个整体、初步的认识。

  二、关注文本,挖掘独特之处

  郑老师非常善于钻研教材,与文本深刻对话。对于这篇《呼风唤雨的世纪》说明文,筛选了有效教学内容,设计了精妙无比的教学环节,凸显了这篇说明文的独特性,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风景这边独好。

  郑老师研读教材慧眼独具,眼光独到。他从第三自然段中显性的四个“没有”,引发学生看出第四自然段中隐性的六个“有”,这样学生灵动的回应,富有思维张力和跨度的回答,是课堂教学中弥足珍贵的美妙瞬间,令人赞叹。

  师:依赖。谁来用个词语来回应老师

  生:探索。

  师:就用这一个词吗?

  生:登上、潜入、洞察、探索

  师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回应继续。“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你怎么回应我?

  生:以及……等。

  生:有……有……也有……

  师:这些字书上并没有。藏在哪里?

  生:有电视,有程控电话,有因特网,有民航飞机,有高速货车,还有远洋船舶。

  三、注重语感培养,富有艺术

  郑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朗读的不同,让学生练习上下文揣摩正确的读法。

  师:这是一句长句子,有点难度。

  请学生指读“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读得很好。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师:老师是这样读的“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谁读得是正确的?

  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师:读明白了吗?谁正确?

  学生会意地笑了。

  师: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刚才老师在历史后面停顿,就把上百万年读好了。

  郑老师此处的教学留白巧妙,渗透自然,不着一字,竟得风流。

  四、关注资源,开发利用

  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善于钻研教材、解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教材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其他老师容易忽视的“思考泡泡”,在郑老师的手中却被重点演绎,成为有效资源。

  科技类说明文与学生的生活看似很近,其实离学生也存在一定距离。郑老师让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事例。

  师: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人们所有的担忧。你能不能举一个生活的例子来说说。

  生:比如说,我的爸爸妈妈要见外婆,以前路远,没有电话,联系也不方便。如今爸爸妈妈不仅可以和外婆打电话,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外婆进行视频聊天。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美好。

  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较为枯燥的科技类说明文就变得鲜活了。

  郑老师的课朴实自然,体现本色,真实有效,凸显本质,这也是我对常态课的诠释。以后,我的课堂也朝着这样的目标看齐,比以前做得更好!

《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2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性说明文,文章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是紧跟时代步伐,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让学生在思想上热爱科学,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之强大。纵观赵君华老师的整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堂扎实、自主的语文课。赵老师的课如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心田,是那样的清新自然。教师娴熟流畅的语言,巧妙大气的教学环节无不体现了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就如海边的风一样朴实。

  其一:语文味浓,理念超前。什么是语文意识?王崧舟是这样定义的: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话语形式”涉及什么呢?“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而“话语意图”又涉及什么呢?“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光有语感没有境感,那是小语文;光有境感没有语感,那叫空语文。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满的语文意识。

  赵军华老师所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语文意识极为强烈。在课堂上,他老师始终都在强调“语文意识”这四个字,而这也是我们语文课的一个宗旨。在课的一开始,赵老师就把语文意识这四个字书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后来的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中,赵老师也都在渗透这个语文意识,如教学词语时,他出示了上下两组词语: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都是四个字组成的,第一组是动词加名词,是人们发现的,第二组是人们发明的。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知道了20世纪有哪些发现和发明,更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学习了词语。在句子教学时,也着重引导学生从句子的言语形式上去关注、体会,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是一句排比句,并进一步提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而课的结尾更是简洁明了,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诗句不但概括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之多,更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的精妙。

  其二:目标明确,落实到位。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用词准确,赵老师在教学中,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渗透说明文用词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赵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如剥笋般层层深入,学生通过朗读激发了对二十一世纪的赞美和热爱,实现情感目标。听了赵老师的课,能够明显觉察到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三维目标明确,落实到位。如第一课时的认知目标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和感受,提出有疑问的地方。第二课时的认知目标是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能区别“发现”与“发明”,并能运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一目标赵老师也体现得很明显,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学老师交流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更是巧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骆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如剥笋般层层深入,学生通过朗读激发了对二十一世纪的赞美和热爱,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抓住契机引用居里夫人的格言,然后问学生:“我们小学生要实现梦想,要做些什么?”仿佛把学生从遥远的梦境中拉到现实中,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要做的是什么,把理想、空谈化为动力和实际行动。

  其三,把握精确,轻松驾驭。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才能把握对每个环节都把握精确,轻松驾驭课堂。如板书的形成,当学生学习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后,汪老师问“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学生说是发明、发现。教师很自然的把科学、人类与“发明、发现”之间的关系板书展示给学生,简单明了。又进行“发现”与“发明”的区别教学。先让学生说说两词的区别,然后选词填空运用,最后结合板书汪老师让学生先在黑板上找找,你认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这一环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动到概括,从理解到运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丰厚扎实。

  其四,设计巧妙,朴实无华。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赵老师却能把它上得生龙活虎,情感饱满。如在揭题后理解“呼风唤雨”一词时,教师问学生:“看到‘呼风唤雨’你们想到了谁?”学生马上说想到了神仙,想到了法力。教师问:“都有哪些神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在课题中“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马上让学生查字典理解意思,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又如在理解“因特网、程控电话、原子核”等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更能形象地理解,印象深刻。在品读课文时骆老师抓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句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让学生深入感受二十一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把朗读结合起来,通过美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所蕴藏的情感。在品读课文时赵老师抓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句以点带面,环环相扣。特别值得学习的是,随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第四段的同时,以点带面方式推进教学,学习第三段内容。另外,汪老师在注重课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填动词:( )月球,( )天体,( )深海,( )奥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用词的准确性。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另外,赵老师在注重课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总之,赵老师的这堂课相当成功。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我感觉赵老师与学生的亲密度不够,。其实有时要深入学生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摸摸孩子的头都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和表扬。另外,学生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教师关注的面还不够广。

【《呼风唤雨的世纪》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1-01

微博世纪的危机管理08-10

观《冰河世纪4》有感12-30

世纪馒头幽默故事笑话10-20

世纪华联超市员工培训08-21

读《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08-29

“综合创新”,共创人类文化的新世纪08-27

新世纪中国财政的发展目标探讨10-18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形象文化论文08-05

张爱玲《创世纪》 精彩语录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