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育心得10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教育心得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教育心得10篇1
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书教育心得10篇2
窦桂梅——吉林市走出去的教育专家。在她《回归教育原点》一书中,对如何有效的听课和评课提出了具有特色的观点,从她的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称职的校长,不仅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要强,而且在教学业务上也要精,“校长应是所有学科的通才,某学科的专家”每一位校长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范围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校长必须要让教师相信,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是应当成为自己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窦桂梅。
作为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应该是在三尺讲台——也就是课堂。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很好的学校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校长,为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我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规范。
在严格遵守《吉林省义务教学常规》、《吉林市教学管理规范》等常规管理制度的同时,我提倡开展了“四轮备课”“调研课”“推门课”“团队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做到了对教育教学全程的常态化督导。
学校每周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教学领导包保年组并深入其中和老师们一起研学。每周二为集体备课推门跟踪,每周三为行政领导教学调研,每间周周五为全校业务讲座,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推行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每周三的第一二节课,校长都要带领全体行政领导共同走进课堂,有不定年段,不定班级,不定学科的随机调研;有针对特定特定学科及学科教学领域的专项调研;有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式调研;有针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的跟踪调研。我们对书法课、法制课、成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体育课及起始年级班主任课堂教学进行了重点调研,在调研中及时发现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调研的过程就是老师们接受指导的过程,也是帮助老师实现高效教学、师生减负的过程,我们调研到哪就现场解决指导到哪,行政领导调研课的开展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最有力的助推。我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市区进行了展示,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把校长,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我对领导班子提出了“听课听得出门道”和“评课评得出名堂”的具体要求,使得我校的课堂教学听评课逐渐显示出其独具魅力的味道。
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教师的年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科分类等条件,精心选择进行听课,听课后与教师充分交流,教师要写反思,领导要有小结,还有的要形成博文,通过这些文字及时的记录听课的点滴感受,让流过耳畔的声音变成白纸黑字的印记,对于教师,对于领导,对于通潭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梳理的过程,都留下了成长的足迹,最终形成了宝贵的资源。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如何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性主动的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听课,变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须,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这样的一种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人说的意气飞扬,最终的效果却是“萝卜炖萝卜——于事无补”。我鼓励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不要听了就评,而是应该明确你要评课的这位老师身上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的重点是什么,既能发现教师教学的亮点,同时又能锐利的之处存在的缺点,并可以准确剖析。几年来,在我的努力下,学校的评课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后的“盛宴”,大家能围绕共同的话题占课对话,平等交流,虽有“主”“从”之分,但也改变了“领导说了算”的局限,在开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评课的过程。给广大授课教师树立了一个重要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而是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较强的业务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胜任校长工作的前提。“一校之长应是师者之师。”校长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构筑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成为内行校长,成为全体教师的引路人。
读书教育心得10篇3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读书教育心得10篇4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后感触颇多,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类老的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教育就是增长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的活动。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
1、 "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用平等的原则尊重善待学生,不偏爱某些学生,嫌弃另一些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是素质教育中整个师生关系系统内最为坚实,最必不可少的基础。
2、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
3、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当他们得到老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快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诲的倾向,就会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老师所教学科目。与此同时,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须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爱护,了解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应信任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最后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4、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一点已为国际教育界所公认。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出拥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因为创造性素质是现代和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时代适应性的一种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教学的重头戏,我国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创造力,当自己的新颖创见被人接受,赞赏时,会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做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植和帮助,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综上所述,我认识到: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应力争尽早建立这种师生关系,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读书教育心得10篇5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读书教育心得10篇6
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动人的故事,文末更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
(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爱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倪美英老师在序文中提到: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靠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读书教育心得10篇7
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员的教育主张 。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
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篇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于我们所有年轻教育者来说,这既是作者的真诚规劝,更是作者的殷切期望。从本书里,我还读出了作者成功的秘诀——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
另外,文中作者的一些简洁而准确的说法,让我感到很新鲜。如:传统智育的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就一个“精神侏儒”是何等的新鲜、形象。
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读着这些贴心的话语,虽然觉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知道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书教育心得10篇8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
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
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
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
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读书教育心得10篇9
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写出了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爱的教育》,以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平凡、但却是最真实感人的生活。亚米契斯将“爱的教育”巧妙地融入了这些故事,让孩子缓缓流淌在“爱”的旋律中。 题记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爱的教育,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认为爱的教育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
1、爱是尊重。尊重是爱的契机,尊重孩子的独立存在,尊重他的独立个性、情感、和特殊的成长规律,平等与之相处,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书中有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安利柯结束三年级升入四年时,新换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看似相当的严肃,所以学生们对他都有些敬而远之。但在一节上发生的事,让所有的孩子对他开始喜欢起来。在那节课上,有一名学生趁着先生没看见,便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老师一回头看见了,这名学生赶紧坐下来等着挨训。当时我觉得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会对这样贪玩的学生大发雷霆,可这位先生却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事了。”就转身走开了。当全班学生默写完,他深情地对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心声: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有规矩。我没有一个亲人,你们就是我的亲人,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可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现在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就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我一个都不愿意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我们全班成为一家,成为我的荣耀。我现在并不要让你们用口来答应我,但我却已经知道你们在心里已经答应了我,我感谢你们。话间刚落,下课铃声响了,所有学生都一改往日的吵闹,都静静地离开了教室,而那名玩洋娃娃的学生听了他这番话以后,也走到先生身边,哆哆嗦嗦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短短的篇幅被我抄来大半,我读着这些文字,也品着佩尔波尼老师凝重的爱。当一个老师那么真诚地袒露心扉,向学生说起自己的家事、自己的情感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脊背不觉会挺直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尊重,老师完全像是对待大人一样对自己说话;他们则要向成年人一样用事实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2、爱是理解。理解是爱的前提,这本书中还有个懂事的《小抄写员》,为了帮助父亲,每晚半夜起来抄写资料贴补家用,宁愿受到不明原因的父亲的批评责备……大千世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进行语言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融洽。老师家长应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
3、爱是关心。安利柯一年级时的老师每年都会找到曾经教过的学生交流,甚至于每逢月考,她都会到校长那儿打听曾教过学生的成绩,有时还会站在校门口等着,检查他们的作业,看看是否做得认真,是否学习进步。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具有怎样的博大胸怀女老师,但我相信,这位一年级的老师一定是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她真正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爱护着。然而这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初学者来说又是多么幸运,他们从这位真诚博爱的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怪不得那么多已经上了中学、大学,乃至成家立业了的人都忘不了她,常常回校来看望她。这也使我明白为什么这群好朋友那么爱戴老师,当老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他们是那么诚恳地接受。
4、爱是责任。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教师责任感的最好量化。”责任心的体现,就是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它要求我们老师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丝丝缕缕: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既关心学生,又关注生活;既注重大处,又注意小节因此,当学生思想出现情绪波动时,我们不妨同学生谈谈心,了解第一手开导情报,以便展开教育、指点迷津;当学生学习表现疑惑难题时,我们何不主动与他沟通,或辅导方法,或补习知识;当学生之间呈现误解、沟壑时,我们做老师的应做好调解员、当好裁判员,让学生重拾友情、再温友谊……林林总总,我们不能不说这就是责任,这就是爱的教育!
读书教育心得10篇10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读书教育心得10篇】相关文章:
2.实习教育心得
3.教育实习准备心得
4.初中教育实习心得
5.幼师教育实习心得
6.实习教育心得每日
7.骆驼祥子读书心得
8.读书心得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