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
1999年,《爱心与教育》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1958年9月生,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了19部著作。他的书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类畅销书。本人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xx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初读这本书,感悟颇深。
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确实如此,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的,从古到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切教育都不能离开情感。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在这一点上,李镇西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李老师给学生举行生日晚会;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对于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对于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情绪波动很大的宁玮,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等等。
李老师为我们重新解读了什么是“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这才是爱的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对于“后进生”,李老师认为“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
对于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我们还要从多方面角度去关心,比如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个人方面,以及对于他们的教育方法。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2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读完使我感到一种震撼,使我更加深入的反思自己。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李镇西老师的爱是一种博爱、恒爱,是无私的,是不折不扣的爱,同时这种爱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假,然而我们必须审视这种爱或者是假以爱的名义。我不断的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书中记录的李镇西老师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事例我都做过,那他为什么能成为名师?而我还只是一个平庸的老师。原因在哪呢?不能说我没有爱,只能说这种爱带有功利性或者是一种偏爱,是一种通过伤害一部分学生自尊赢得另一部分学生的爱,这是爱吗?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3
假期里一日在街头地摊上看见《爱心与教育》一书,作者李镇西,书和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每年一篇有关教育方面书籍的读后感使我不禁拿起了它。随手翻了翻感觉是他在教师生涯中教育教学中的故事,我想在这讲经济的时代像这样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故事能出书,一定不是热门并且销售量不会好的书必定有它特别之处吧,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后用二元钱买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阅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说句老实话,看了前面几页的时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觉得是在说道,看到的全都是什么理论的东西,而我最讨厌说什么道讲什么理论的书,对纯理论的书从来不感什么兴趣,所以直接翻过去十几页来看,看着看着发现我感觉错了,这本书写得还真不错,书里讲的全是他和他多年来教的学生们的感人故事,这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虽然我不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好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但《爱心与教育》中的许许多多的“爱心”故事确确实实地在感动着我。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4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这是李镇西教育手记里的一句话,说的是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什么是民主、科学与个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阅读了李镇西关于这方面的手记。
我感觉教育学生要有爱,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尤其是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该是为了追求某种教学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教师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用爱赢得心灵,当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他们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用的人”的自信。
另外教师的爱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技巧,而应该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
《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多年在四川省几所重点中学任教。大量的教育实践,使他悟出教育的真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真诚之心!
李镇西老师在这本书中通过七个“手记”,将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在每个手记的前半部分也有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很强,很浅显,不俗套,不空洞。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记录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教育案例,最让我敬佩的是李老师那种把学生作为一辈子的朋友的亦师亦友的真感情,最让我难忘的是李老师那种“真爱、真诚、真心、真情”的真教育。
给家境贫寒的宁玮送钱让他补充营养,并与他保持八年如一日的联系,演绎师生间最长情的告白。跋涉三十多里山路,给因家庭欠债想辍学的伍建送去捐款和物品,与学生齐声大喊:“伍——健——你——好”,那是老师对学生最深情炽热的呼唤。
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写生日祝词,温暖了学生最浪漫的记忆。周末轮流把一个小组的学生请到家里做客,暑假邀学生游山玩水,和学生欢度春节……这一桩桩,一幕幕,无不令人动容泪目,亲人尚做不到这样,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分明是胜过了亲人。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是我最受启发的一部分,可能是与我现在所教育的学生有关,也可能这是李镇西老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所以很贴近实际,也很有操作性。先把这部分精华摘录下来,然后再谈谈我的感想。
后进生的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对“后进生”的爱,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怀的自然流露。时刻记得: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学生就格外感动呢?错误面前,人人平等。
后进学生教育需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的坏习惯不可能一个早晨就根绝,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长与进步。
教育者要允许“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自己进步的信心。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
我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相比起来,对于学生的爱还太少太少。
通过阅读此书,我收获了很多。教育是一件需要付出爱心的事业。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我也会继续揣摩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让它指导我的教育越走越远。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范文01-20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1-20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1-18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8-23
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02-06
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02-05
《读爱心树》后感10-15
读简爱心得体会500字10篇11-12
爱心+教育=成功的教育者10-06
关于爱心的教育格言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