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字转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转型心得体会1
观看了长沙迪迈科技公司董事长、中南大学数字矿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李管教授《矿山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国际一流矿山建设》的视频课程,结合校长《建设数字化校园引领现代化培训》的报告,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了一些体会。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大规模普及,尤其是近年来5G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网络资源不再稀缺,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主流。王教授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矿山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矿山生产技术智能化、矿山生产作业智能化和矿山生产与安全管理智能化等方面讲解了矿山企业如何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正如许多专家的观点,当前矿山企业要成功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还必须要改变企业经营方式,只有全面的组织转型才能真正推进矿山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然而其他行业,尤其是教育培训行业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呢?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行业也以开始向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降低教育投入的成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腾讯智能教育为例,智能教育能够依靠图像识别技术,识别试卷以及学生作业文本,实现智能阅卷与作业批改;通过AI教育技术深度学习,利用计算机自动对发音水平进行评价,纠错、缺陷定位和分析;通过AI教育技术手段判断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学习效率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营销阶段供语音质检、智能外呼、人脸融合等能力,帮助客户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再比如智慧校园,大多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统一平台入口,实现多学校多场景的智慧化管理,构建智能校园生态体系。以“AI+”教育系统为“骨骼”,以人工智能课程为“经络”,以未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为“大脑”,以5G网络为“循环系统”,通过多维度提炼智能学习模型,多方位联动形成智能教育样本,形成渐进式变革的智能教育成果。以上的智能教育、智慧校园都是通过技术革新,以AI等新兴技术赋能,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这些都给我们培训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而作为培训中心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只能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尽快搭上数字化转型的快车,在新的培训模式中发展自己,如果主动不转型,那么很快将会被淘汰。其实我们已经尝到了数字化的些许“甜头”,如今年上半年的线上培训,从1月23号武汉封城,到全国一级响应预警,从14亿人闭门不出、到“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成为常态,突然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破了我们原本的生活秩序,让很多人和许多行业都措手不及。但是同时也促使我们学校的培训工作,加速了线上培训工作的开展,大大缩短了开展线上培训的准备时间。再比如我们正在使用的钉钉办公审批,现在已经熟悉了现在钉钉审批流程,如果返回到以前的纸张审批,相信大部分员工都不适应。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培训业务应该是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以吸引大众、初级培训和前端引流为主,线下培训以实战、实操、实用为核心,同时在项目开发、办公运营等方面也要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手段辅助,将运营模式改变,从而真正的提升我们的业务质量和业务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思想上的数字化转变
思想上的创造才是真的有价值,一个企业不仅要有改变的意识,更要有不断变革的勇气,因此我们首先要全员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要适应数字化办公、数字化业务、数字化赋能,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不败。
2.工作中的数字化系统
内部管理要有数字化系统进行指导、运营,培训业务上也要跟上数字化赋能,线上培训要有方便快捷的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培训也要辅助相关的智能化平台方便学员学习和生活。
3.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在培训中简单的应用某个平台、辅助某个软件并不是真正的数字化,真正的数字化是要把各个培训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后,来辅助我们决策、开发、度量培训项目的。因此我们的数字化系统要注重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功能,真正让数据来度量培训赋能,要让我们的培训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相应的数据进行度量。
4.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
现在培训忙忙碌碌,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培训班都有,但是真正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从长远看,这对我们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入调研,对接集团部门或各个企业,先从重点业务、重点部门开始,把知识管理体系建立起来。我们只有依托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并通过有系统、有针对的培训学习方式,才能真正的化知识为力量,使其产生价值,帮助企业实现更低的学习成本和更快的业务提升。
5.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提升
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我们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数字化软件、平台的全面应用能力是基础,赋能别人要数字化,如果自己还天天用原始手段,这个肯定行不通;其次,培训专业能力是入门条件,课程研发、授课、经验萃取、师资运营、案例开发、项目管理等等,这些是必须应知应会的;再次,要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就是基于各种数据,能够持续挑战过往最佳水平的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最后,要有敢于正面市场的勇气,靠惯例性的培训项目只能越搞面越窄,我们必须敢于直面整个培训市场,做出自己的核心项目,这样才能真正的具有竞争力。
数字转型心得体会2
数字经济是更注重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度应用,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要变化,强调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在社会研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始终围绕数据资源这个核心要素重构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借助数据、算法和算力实现线上线下全链条、全流程、全场景的连接,使社会的分工合作达到高效协同。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网络主要形式,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智能技术群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在数字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实现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多种技术的集成形成乘数效应。
为什么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越来越重要?这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能够引领各类生产要素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并有效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适应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支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庞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够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加速器,将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当今世界,全球现代信息技术正不断取得新突破,各国利益联结因数字经济发展而更加紧密。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就必须通过数字经济这一产业变革的契机和先机,发挥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作用,以构筑起国家发展竞争新优势。
如何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关键是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逐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重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水平。大力培育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领域,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和生产能力,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努力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健全数字经济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和规则,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
数字转型心得体会3
通过阅读数字化转型知识读本 (第一期),感触颇深。首先,明白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从国家政策、产业政策、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数字化转型都是企业发展的毕竟之路,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数字化转型也对我们影响很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那些能够成功的人必然是顺应企业发展趋势,擅长学习,勇于创新,数字化转型或许会淘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
其次,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是长期的事情。不是制定某个规则,然后埋头苦干,二是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发现漏洞及时补上,方向不对也要适时改变策略。只有不断排雷,不断创新,坚持到底,才能较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
再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是关键。虽然,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沉淀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获得组织管理上的“智能”。数据的沉淀和人工智能使得机器思维可以在很多层面替代、补充人脑的不足。但是人的思维确是不可替代的,人的潜力无穷,能想到的事情变化莫测,是决定很多事情的关键。
最后,作为个人,无论是从为公司发展考虑,还是从自身角度出发,都要积极投入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固有思维,提升自身能力。
数字转型心得体会4
未来一段时间,疫情引发的供给扰动、需求下滑、预期不稳等影响仍将持续,我国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承压。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畅通循环、拓展空间、强化政策、优化环境等4方面出台16项新招实招硬招。其中,《方案》就全面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堵点卡点、扩大需求、助推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系统部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发挥数字经济补链强链作用,畅通工业经济循环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化重塑、新冠疫情等引发“断链”风险加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顺畅成为确保工业稳定运行的头等大事。《方案》将“打通堵点卡点、确保工业经济循环畅通”作为首要任务部署。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和重塑的作用日益突显。敏捷补链固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数字经济实现全链条泛在互联贯通,有效减少信息摩擦,实现供需对接,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动态调整产品品类、优化产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敏捷反应。疫情期间,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防疫物资生产装备和产线的设计开发部署,既有效助力疫情防控,也抢占了市场先机。稳步强链延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既可以汇聚数据、软件等技术资源,助力开放式创新、实现制造技术、材料、工艺等产业链短板的突破,也能打通制造与服务、产品与市场壁垒,推动工业加快服务化延伸,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和价值蓝海。必须抓住机遇,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畅通工业经济内外循环的作用。
二、发挥数字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拓展工业需求空间
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重要原因。挖掘需求潜力,是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的有效抓手。《方案》把“挖掘需求潜力,拓展工业经济市场空间”作为第二大任务部署。数字经济是扩大有效需求的主引擎。信息消费扩大内需规模。信息消费是增长迅猛的新消费,已广泛渗透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层面,持续拓展增长新空间。据测算,2020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5.8万亿元,在最终消费中占比首次超过10%。数字贸易拓展外需空间。数字贸易的突出特征是贸易方式数字化和贸易对象数字化,前者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各环节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品贸易降本增效提质,为工业企业贯通供应链上下游和开展跨地区复杂分工提供支持;后者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程度,拓展了工业的服务化发展空间,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有效需求。近年来,我国5G、千兆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1—2025年我国政府与民间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合计将达到10.6万亿元,约占到中国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10%。必须更大力度释放数字经济在提振消费需求、扩大对外贸易、拉动有效投资方面的潜力。
三、发挥数字经济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工业供给能力
供给体系质量滞后于消费升级需要是制约经济循环畅通的深层次矛盾。《方案》部署了多项工业供给能力提升任务。数字经济能有效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高水平互动,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互联网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构筑了支撑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与关键赋能体系,驱动生产能力与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精准配置,提高企业设备运转效率、生产经营效益、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有力推动我国工业向智能、绿色、创新等方向升级变革,带动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并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数字技术助力培育形成新模式新业态。数字技术将推动生产经营、业务形态与组织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重构,构建数据驱动的工业新范式,形成智能制造、共享制造、产业链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企业带来新价值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赋能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工业质量效益。
四、发挥数字经济节能降耗作用,助推工业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方案》就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做出多项部署。数字技术赋能行业节能降碳,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能源集中管控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工业用能可视、可管、可控,助力能源优化调度。低碳产品开发上,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仿真等降低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满足低碳需求。生产运营管理上,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化工艺流程、物料调度,通过设备的精准控制和互联互通推动产线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运营效率。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上,通过先进网络、大数据、机器视觉等赋能质量控制,降低能源资源损耗;通过无人机巡检、VR技术等实现安全监测预警,助力安全生产;通过环境污染物排放系统、碳排放管理系统等实现污染物/碳排放核查诊断,助力开展针对性节能减排优化。一体化管控上,实现生产与业务协同及资源调度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加快推动绿色和数字化双重转型。
五、发挥数字经济要素升级作用,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优质要素的支撑保障。《方案》就“健全工业经济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系统部署。数字经济要素支撑作用日趋显著。数字技术推动产融合作,优化融资支持。依托互联网平台,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对接渠道更加畅通,为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新途径,为中小制造企业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产融结合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独特模式。数字技术提升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破解用工难题。数字技术搭建了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实现精准就业,提高就业效率,缓解企业用工难题。比如去年各地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有效地解决了疫情下棘手的企业用工需求问题。数据成为新要素,激活工业发展活力。工业正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数据驱动是主要特征。数据驱动、工业机理与智能科学结合,正有力地推动制造业生产率跃升、产业链优化和竞争力重塑。必须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工业发展的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升级,保障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数字经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正与工业经济加速融合,前景广阔、潜力无限。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发展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加速融合,大力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经济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助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转型心得体会5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数字化发展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动能,并将重构产业价值链条。对县域而言,县城总体经济实力相对偏弱、数字化水平偏低,综合考量县情实际、发展基础和财力可能,可按“众筹、联建、共享、多赢”原则,以普惠方式拿到数字化“入场券”,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
抢先机,数字转型开新局。从这个意义上,县域发展数字经济,可从加快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入手,将其作为构建全域数字化生态的“牛鼻子”来抓。可制定“企业优先转、政府跟着转、社会民生同步转”的全域数字化转型策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相互交融、互为支撑。近年来,中小微企业普遍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非对称打击,“转则可能生,不转则一定淘汰”,需要大力发展轻量化、低成本、广覆盖的“上云用数赋智”解决方案,助力中小微企业“困境突围”。同时,数字化转型初期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主动构建与新经济、新业态相适应的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的目标。此外,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的数字化转型体系也有条件逐步构建起来,进而系统性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
抓基建,编织网络链。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当前,以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为先手棋和主抓手,快速完善数字经济的网络底座。特别是县域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聚焦其“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点、痛点和关注点,提供以“全域性、普惠型”为特点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域“拼多多”。可建立“政府补一点、服务商优惠一点、企业出一点”的“降费上云”联合激励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上网上云。伴随“上云”企业数量增长,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边际成本逐渐减少,进而可让更多企业入网,拿到数字化“入场券”;随着这样的正向反馈逐步形成,则可顺势拓宽产业覆盖和地域覆盖,带动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同步推进物联网和5G网络覆盖、数据中心全网共享,形成泛在互联、数据驱动、协同融合的新基建体系。
挖场景,政企协同出智慧。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不少数字化领域的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已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技术,但其解决方案往往缺少大规模应用场景的打磨,“英雄无用武之地”。要坚持政企两端总动员,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协同配合,政府要为企业尤其是正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创型企业搭建“入场唱戏”的广阔舞台,同时也要主动当好企业的“产品经理”。首先可按照“小切口、微服务、大集成、全运用”的思路,把大场景细分做小,以场景引企业、企业带产业、产业建生态。例如,政府可从“政用、商用、民用”三个维度,将新型智慧城市这个最大的应用场景分类分细,靶向开展场景招商、挂榜招商,招引有实力企业和投资项目集群式落地,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在典型场景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也可把小场景提升做大,既复制推广了数智化解决方案,又能在短时期内快速做大企业能级;其中,部分高成长性企业的产品还有条件从企业级提升到行业级或区域级,快速形成新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强主体,精准服务优环境。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没有“休止符”,也没有“毕业证”。地方党委政府要始终保持“赶考”心态,既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又主动当好“服务员”“店小二”,积极融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大力营造与引育企业相匹配的数智化营商环境,为持续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以“政府即服务”(Government as a service,即Gaas)为核心理念,在线上打造区域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综合体,推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将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各方数据汇聚“反应”,有效转化为“对路子”“合口味”的中小微企业数智化服务功能,实现以政府端的“一”集中服务企业端的“多”。例如,金融服务方面,可在为中小微企业用户更精准画像基础上,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新产品,让企业愿贷、银行敢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首贷率,还可通过持续反复的贷款还款行为闭环,有效修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信用不良问题。又如,政策服务方面,可在深度识别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提供个性订制、批量分发、精准匹配的服务功能,推动各级各类利企政策直达企业,提升政策转化率和企业获得感;在此基础上,还可持续叠加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用工、财务、法务等全量服务。线下可以同步开展“千人联千企”等专项行动,发动领导干部“一对一”认领企业,入厂入户当好政策服务员和产业推销员,“点对点”精准服务市场主体,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广集成,强化治理促效能。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随着全域数字化场景应用的铺展叠加,必然也必须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水平,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坚持审慎开放原则下,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协同合作,形成共用“数据池”。在此基础上,有序整合地理信息、空间规划、遥感气象、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城市数据库,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加快绘制“城市镜像”,打造城市数字孪生体,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逐步建设并持续升级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同时,坚持需求导向、试点先行,以成本可控、功能好用、系统安全为标准,分区域、分场景、分步骤有序推进“新城建”。例如,可以依托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率先集成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建造、交通路网、城市管理等应用场景;又如,可将社会治理服务资源集成到网格、下沉到社区,打造全要素、全科式智慧网格,推进城市综合服务“一网统管”,敏捷响应城市治理诉求。当然,在全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关键要侧重实现数据自身安全可控。要重视和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构建可信体系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加强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保护,在打通数据“融合路”的同时,挂稳数据“安全锁”。
【数字转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字转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08-24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10-01
思科推出数字网络架构加速客户数字转型08-08
数字转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8-26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解说08-11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考11-04
传统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09-27
转型发展的心得体会11-18
论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