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1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新颖,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在此次培训中,我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幼儿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如何提升。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及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新时代幼儿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信息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了XQA3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XQA4教育资源的管理、XQB2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应用。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的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更大程度的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很实用,培训结束后,我要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争取使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长时有效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3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即基础性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是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二、分层教学的实验
我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八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的呢?首先,我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我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
1、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2、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3、课堂练习分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我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4、测验分层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
5、教学评价的分层我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都吃得饱。分层教学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4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要想机遇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真正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则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其中,最直接的参与方式就是通过学习,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实力。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无疑是传播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和中坚力量,我们肩膀上的使命既艰巨又神圣。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履行好自身的使命,我们就必须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有益的教学心得。笔者即通过本篇文章尝试分享几点教学心得。
一、教学心得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1.一直以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之所以会被教师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很多学生都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上存在片面性的认识和理解。有相当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一门副科,高考的时候又没有这门考试,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这门课程上。与其花费时间学习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还不如在课上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是趁机休息娱乐一下。学生站在应试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这门课程,无疑是片面的、目光短浅的。而学生的这种片面性的认识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课堂上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所以说,教师总结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有关的教学心得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改善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2.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教师偏爱说教的模式,喜欢在课堂上一遍遍重复信息技术学习的深远意义。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则更加喜欢听之任之,干脆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视而不见。其实,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因为一个端正的态度直接节省了教师之后教学的很多精力,避免了很多问题的产生。所以,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肯定是不可以的。其次,说教的确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但是如果教师说得不好或者是说的次数过多的话,也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既要说教,也要采取其他的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如说,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在强调这门课程实用性的同时,制定较为详细的课堂纪律和考试规则就是很有效的。
二、教学心得之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1.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发展历史上和完善程度上与很多传统的学科无法相较。尤其是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方面,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涉及到与网络、与数据有关的诸多内容,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左右。除了课堂之上,课下学生们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也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擅长的具体领域是有一定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也就体现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差别。学生的学习潜力能不能通过课堂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出来,靠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2.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非常有限,基本上只是每周一次的课堂上,因此,在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实现时间利用率的最大化。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教师都要集中注意力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具体潜力因素。其次,教师在开发学生潜力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与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互动,或者是交代学生一些比较有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判断出学生的潜力方面。简言之,观察是发现学生潜力的关键前提。再次,教师在开发学生潜力的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潜力的开发和彰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抱的期望值比较高,因此就容易在开发学生的潜力方面要求比较高,而这样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揠苗助长”不是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好方法,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才是正确的原则。
三、教学心得之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1.学生要想在课堂上有最大的收获,学习到最多的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学习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合理的。所谓合理指的是学生的目标一是学生正常学习进程中可以实现的,二是学生的目标与学生的能力相协调。
2.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们设置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在开学之初引导学生及时制定出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学生朝着目标努力的中途,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更新目标、完善目标。最后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帮助学生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有的学生性格上相对自卑,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制定出一些短时期内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以增强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的自信心。然而有些学生则比较容易骄傲,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制定一些相对更加难以实现的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谦虚谨慎地学习知识。
四、教学心得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教师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方面。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都是最新的,但是与当下最新的知识相比,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程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要知道,信息技术是目前更新换代最为迅速的知识领域之一,因此,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遵循本学科基本特质的一种体现。
2.在尝试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更新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教材的教学内容相脱节。尽管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最基础的内容,如果学生学不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的话,也就很难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而且,如果教师加入课堂的内容与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脱节的话,就会造成学生们学习上的一种不适应。二是我们要精心选择一些更加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最新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更新出来的信息容量非常大,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最新的信息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学生们也承受不了。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出一定的选择,选择出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内容。总之,不断更新出来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教师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做出的精心的、恰当的选择。
五、结语
总结有益的教学心得是教师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我们改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质量的必经之路。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5
作为一名从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对于如何在新版课程背景下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和学习中对高中信息技术新版课程的学习总结了些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知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要领,掌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是我们广东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的改革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下面,我简单地谈谈我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教学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版课程改革,我们首先应该深刻领悟新版课程理念。切实贯彻新版课程理念的精神,按照新版课程要求设计教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全面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人才。新版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不断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学能力。本人认为,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新课程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版(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超越了以往的技能训练模式,是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思想禁锢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参与能力。新版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体系。地方课程的实施,给教师研究、设计、实施、管理、评价课程提供了平台,教师们也应积极参与到地方课程研发中去。
二、教师要具备灵活调用教学模式的能力
新版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限于一种教学模式,否则课堂教学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要根据具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模式进行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新版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以上说到的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在教学中进行任务设计时,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在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三、授课中讲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迅猛增长的信息浪潮更加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个性发展。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平等、谐的课堂气氛,学生间互相协作的教学气氛,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新版课程所提倡得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有广阔的教学思路和形式多样的方法。每年高一新生入校时,有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不用学习课本的程度,而有的学生却连简单的操作都不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认真思考,最好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上好必修的模块,还可开展多种多样的选修内容。如网页、图像制作、程序设计等,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当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常常含有较多的原理、概念、模式和措施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就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很低的情况。教师要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像信息及其特征,就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课。信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产、IT专业术语大家常听,也常说,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呢?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授课,同学聊天,打手势,闻到饭菜香味,摔倒后的感受等等,由这些每天都会发现的事情引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信息,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总结定义、提供素材: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信息的价值性),萧伯纳名言(信息的共享性),空城计(信息的真伪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信息的传递性),最后,请同学们自己总结,教师点拨,完成本节理论课的学习,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理解透彻的效果。
四、注重教学评价与学生价值观念培养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教育实践中究竟采用何种方式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发挥出评价的真正作用、促进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当然也是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信息技术课评价所应坚持的目标。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现代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体系的结合,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也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此外,信息技术教师不能过于重视技能操作的培训而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即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为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有助于提高学生技能应用的迁移能力和不断探索、积极创新的能力。其次,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
谈到技能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讲授对信息技术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我们了解文学、数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情感的培养需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具体操作时,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做EXCEL时会涉及到数学中的函数式、代数式;物理学中的震动、波、交流电;化学中简单的化学反应等知识点。特别的,在进行绘画和编辑时,教师的艺术修养尤为重要。总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注重本身综合素养的提高,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我们用的是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总体感觉这本教材不错,一改原来单纯的讲授一些操作技能的面貌,将一些实践贯穿到理论中去。教材知识面教广,符合时代需求。对于有些相关科课时不多的班级内容可能有些太紧张,深浅不好把握,尤其高一阶段,或者说学生不全是非零起点的情况。另一方面讲,我觉得教材是一方面,更重要是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再处理教材的能力即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6
新世纪之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的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跟从,我们应以这场波及全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契机,使我们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合符科学性,更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教师来说有许多的压力,但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尝试各种教学设计,就一定能把新课改稳定的推向成熟阶段。以下是本人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过程的一些体会。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本人认为,至少需要把握这几方面:
(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美丽借口”,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
(3)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教材里的内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种“软件说明书类型”的教材,而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这样的课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点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我们的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
三、形式多样、体验过程。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一些任务,如何让这些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等,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技能。
三、正视差异、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有的同学家有电脑,对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都已经自己学会了;但有一些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到电脑,要在短短的45分钟里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新课程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前面的路肯定会越走越平坦。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7
近日,我阅读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等书籍,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感悟颇多。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育教育,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应该始终奉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我们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呢?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挥心育主体的心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3、深入钻研教材内容自然地渗透。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三章第三节《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就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情况,如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4、在实践练习中突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中的很多实践任务都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关,如果教师依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讲授同样的内容,势必会造成优生不愿听、不愿做,差生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互帮互助,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
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总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才能全面完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篇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8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上一节信息技术很容易,但是上好一节信息课很不容易。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搞懂每一个关键知识点,涉及操作的内容,我们也要提前上机操作练习;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还要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由学生的被动的学改为主动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再次,我们还要经常关注电脑科技的一些新知识,学会简单的操作应用,来解决新时代的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了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但做为指导者的我们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高中的信息技术研修日志10-2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研修日志11-24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日记10-15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日志10-20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研修培训学习总结11-25
高中信息技术国培研修日志11-26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日志精选3篇10-20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11-17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10-02
研修日志信息技术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