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摩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1 08:33:06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观摩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

  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2

  “全国小学数学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于4月14日至16日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教育专家及教师代表37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交流会设在云南大学体育馆和云南大学附属小学两个会场,向与会代表展示了31节有特色的现场课堂教学课例,专家对现场展示课进行针对性的评议,并做了专题报告,旨在对课例进行解读,贯彻落实《标准(xxxx)》的基本理念。

  此次会议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品尝到了一顿丰盛的“数学大餐”。我们学校也派出教师观摩了本次交流会,很荣幸我参加了此次会议。所以,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帮助,给了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亲临观摩交流会,并且作为与会者,亲身领略了全国几十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绚丽风光,身临其境感受了大会浓郁的教改氛围,亲耳聆听了专家的数学思想和课改思路。我不由地感叹:改革的道路无尽头,课堂艺术无巅峰!

  这次活动带给了我很多新的信息和思考,首先我谈一下个人听取的16节课后的肤浅认识:作课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部分不是名师,不是专家,都是比较年轻的一线教师。他们有激情,有潜质,教学风格多姿多彩。可以说,他们辛勤的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教学盛宴。就算有不完美的地方也很正常,因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寻觅到我们自己教学的影子,从而更可以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成长。当然这16节课节节出彩,不过最给我留下深深印象的是其中的三节课,它们分别是来自天津的孟庆阳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自克拉玛依北师大附小的何立娇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还有就是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

  孟庆阳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上的与众不同,他不但让学生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了分数基本性质表象背后的本质,帮助孩子打通了其与商不变性质、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建认知结构,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可能我们更多的老师只能完成其中的部分作用,所以这才是孟老师的独到之处,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来自克拉玛依北师大附小的何立娇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是本次观摩课上获得观摩老师掌声和互动信息最多的一位老师,她的课在这次观摩会上是独树一帜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她的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课前研究,还是课上讨论,都是学生在学习、在互动、在获得和在发现。何老师上课伊始就直接点题,这样做是因为课前已经发了研究单,学生已经先进行探究了,所以当然知道课题,直接点题省时省效。然后老师让学生小组活动,检查、交流、分享、发现,在互动过程中分享伙伴的智慧。接着在全班交流,看似学生自主完成,其实都是在老师不断引导性提问中进行的讨论。何老师完全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去争去交流,在争辩过程中得到统一认识,获得结论,并且巩固认识,还把结论串联起来。总之她让学生在讨论、质疑、互动中步步递进,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何老师的课不仅学生的课上交锋最多、而且还得到了专家的极大认可。

  我是第一次听徐长青老师的课,我被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虽然徐老师的课我们模仿不来,但是我们可以欣赏和学习以及借鉴,这次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上的是《数与形》,徐老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感受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并且将中学的《勾股定理》和高斯公式的知识在本课的学习中有了很好的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样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也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你说,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爱呢?

  当然其他的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风采,都值得我学习和尊敬。

  组委会在每个半天之后都安排一位教育专家对现场展示的示范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评议,并做专题报告。他们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的解读,通过交流使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经验,聚焦课堂、直面问题,围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落实“四基”、“四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是落实“四基、四能”,还是落实十大核心概念,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教师先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要依据课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知识本质,突出重、难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设计核心的数学问题,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及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孩子走近数学、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使我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总之,云南之行让我受益终生,我会努力把所学所想所看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为了我们的孩子上好每一节课,不虚此行。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3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吴正宪,张齐华,杨皎,许卫兵,朱国荣,陈亚明,沈洋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

  1.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皎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卫兵《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4

  20xx年12月3—4日,德州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刘松老师现任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刘松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刘松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5

  比的认识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张晓艳老师在教学中抓住关键问题,探究教学概念本质,让学生经历概念认知的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丰富而有趣的事实中提取有关比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比的概念,深入理解不可度量的量需要两个量的比来刻画。

  二、引导学生经历基于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引入一一形成一一应用的全过程,逐步深入理解比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突出比的度量价值,体验比的优越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表达、交流、质疑、反思。

  张老师这节课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6

  20xx年6月16日,元谋县能禹小学组织全体数学名师成员参加活动,学习观摩了昆明明通小学组织的,云南省教育厅名师工作室专家主导的,“以学为主”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学展示及其经验交流学习培训活动。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参与了此次学习活动。真的很厉害!真的很震撼!想不到两位老师上得如此美好!很优秀!不用课件,都能把课上得这么好!这难道不是我多年教学所追求的吗?是啊!每个老师都在思考每一天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去上,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点。归根到底就是备好课的问题,常规的做法就是去找各种各样的课件。而这两节展示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课堂教学改进的依据。

  1.课堂教学的本真就是回归课堂,返回课堂

  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永远是每个老师追求的根本。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本次活动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都是自始至终做到了,也体现到了。从学生学习的点滴细节入手,从学生自身学习思维方式,思想转变出发,引导学生动起来,比划起来,练起来,最后达到理解知识,熟练起来,掌握起来,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空间推进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课堂教学的本真就是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平时我的课堂也是这样追求呢!但是总是有不会上课和听课的孩子,总是有先积极,后倦怠的学习时机。这两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复习。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组织学生,学生当老师,提问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动了起来,积极动手操作了起来,积极主动性很强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3.课堂教学的本真永远都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我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包办代替的多,放手让孩子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确实太少了。巫老师的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利用操作白板通过拖拉拽,平移,旋转等手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知识,复习知识,巩固知识。既做到了知识之间联系和转化,又突破了知识点的重难点,又处理了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得清,学得深,记得牢,掌得久。

  真得是很震撼!真的是值得推广和鉴借!值得我终身的学习。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学习,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旧模式,学习和推广这两位老师新教学模式,砥砺前行,继续努力。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7

  张齐华老师,之前听同事说过这个名字,我也百度了,他被称为“数学王子”,听过他的课和报告之后才知道这个称呼他受之无愧。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简约大气的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彰显出其教学的智慧,折射出其深刻的教学思想。课前张老师先说了一下课堂要求回答问题要干脆利落,不拖沓,然后就进入课堂:

  一、探索与发现

  情境:茫茫大海中一艘航行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出示方位图,有灯塔,船和东西南北方向,找个别孩子说自己的见解)

  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遇险船只的具体位置?

  学习任务:四人小组,每组有一张“确定位置”学习单,在图中画一画,量一量,你能想办法描述出,船在灯塔的什么位置么?(学习单上多了一个长度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能精准的描述船的位置。

  合作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有用数对的,有只用方向不用距离的,有只用距离不用方向的等等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观察,这样对么?好么?有想法么?有建议么?大家共同找出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理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抓住几个关键词:观测点、基准、角度、距离),肯定每个学生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知识。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完善了自己片面的认识,从中也体会到了学习数的乐趣,。

  二、练习强化

  在得出可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后,张老师设计了练习,对知识进行了提升,出示了船1、船2、船3进行练习,在练习船3的时候船在灯塔的南偏西方向(这是一个面,用ppt出示,)加上一个条件45°,就成了一条线,再加上距离5km处,就成了一个点,总结今天的`学习其实就是从面———线————点的过程。

  三、联系旧知,进行升华

  在讲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后,这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全部讲明确了。可是张老师的下一个环节令人叫好。出示“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图示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明确既给方向又给距离就有交点,就能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二维平面都需要2个点确定,立体平面需要3个点确定。深化了本节课的讲课内容,把孩子们带入另一个学习天地。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8

  20xx年11月,我在我校录播室有幸聆听了十几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的课堂展示课,结合听课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精彩纷呈。

  例如:《六个矮儿子》的指导朗读“我从早到晚,无论刮风下雨,都为八只脚忙”引人入胜;《伯牙绝弦》配着低沉的音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了子期死的伤痛;《真实的高度》,有效的引导学生尽然理解的那么透彻,“写作水平的高度”、“人格的高度”;不得不佩服能手们所占在的高度,这些课都以学生原有的情感因素为教学的出发点,唤醒学生心中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精彩课堂奠定了一个基础。

  有的老师的导入,以学生原有的情感因素为教学的出发点,唤醒学生心中积极的情感,为学生情感阶梯的攀登奠定了一个基础,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丰富的大自然,走进新课文。

  有的老师的语言优美,在老师激情的话语介绍中,激发了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已经走进教学情境中。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应尽求简、趣。所谓的简就是不复杂。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所谓的趣就是有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总之,老师们个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多样,对比中让我有了很多灵感,也让我反思着自己的课堂。

  二、我的收获

  (一)初读的'主导问题是简单,让学生很容易定位自己的初读目标,积极投入文本中。

  (二)分段朗读,更是让学生的初读做到天衣无缝。读中有指导,读中有浅层的感悟,让在座听课的老师无不为他扎实、耐心的教学态度所折服。初读要有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阅读像在长满果实的果园里闲逛,最终走出果园两手空空。初读中的目标一定要简单,让学生明确,复杂的目标就像小猴子下山,捡了西瓜丢了芝麻。

  (三)词语教学各有门道。

  1.词语教学,为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本课的语言特点。

  2.颇有特色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无形中把词语化静为动,赋予词语的无限生命力。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依据汉字的字形特

  点,对词语中各个字的解释,让学生豁然开朗。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却的一部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生硬的,呆板的,枯燥的,往往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唾弃。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词语教学也随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四)围绕目标,研读课文。

  1.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依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初读、想象,抓住关键词句,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对课本外延的想象,出示图片,让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再读,学生情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明显得到升华。

  2.明确解读文本的段落,先让学生自读,个别朗读汇报,这个汇报朗读的阶段中只是学生依据自己原有水平理解的感悟。教师顺势配乐范读,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和音乐的渲染下,得到了明显的升华,此时的朗读水平是在模仿、想象中提高的。课的最后还不忘让学生感悟所有这些都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引出语言文字的教学,实在是到位,实在是精彩!

  三、我的思考

  首先,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汇报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课堂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兵老师的汇报中提到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

  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再次,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子?最后,崭新的教学理念

  执教老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位老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思想,一千种教学方法。”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9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又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观摩了第二学段的数学优质课大赛。这对于新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的确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也格外的重视,每一堂课都认真听取,并且认真做笔记。每一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突出《课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几乎每一堂课都打破了传统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整堂课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丁玺老师的《分数加减法》先就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再提出问题,最后学生解决问题并且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老师只是简单的引导,话语不多但是学生却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深入学习,并且完全掌握知识。这不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吗?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书本、粉笔的束缚。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让教学更直观,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场景肯定比教师单纯的描述要强很多倍。比如在《折现统计图》教学的引入部分三位老师不约而同的展示了非典的场景,虽然各自的切入点不同但是都反馈了同一个信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了

  民族的强大。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素质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强

  都说小学教师是“万精油”,通过这次赛课我总算深刻的体验到这一点。在课堂上他们一会是老师,一会又如朋友,不时的变换自己的角色,但是却将孩子们玩转的不亦乐乎,学习的积极性也一次次的高涨。他们不仅应变能力强,而且教师基本功也相当的深厚,普通话、三笔字全都不在话下。

  在阶梯教室上课,不光环境改变了,而且有很多前来听课的.老师,学生难免紧张,老师们个个出奇招,运用不同的方法打消同学们的紧张情绪,有的聊天,有的做游戏,有的讲故事让学生们完全忘记了课堂之中。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本次赛课大赛中还是难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

  比如有位老师在作业中设计的判断题,如果能够改成xxx运用了简便计算那么他所列举的就正确了,但是却由于疏忽而导致了知识性的错误;还比如有位教师让同学展示的条形统计图本来应该是涂7格半,却涂成6格半,但是老师却没有发现反而认可了他的做法总之,由于疏忽出错的地方还是存在的。

  二、时间没有把握好

  本次赛课有9为老师但是至少有一半的老师都超时,可见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是存在问题的,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们,问题是

  多方面的。

  通过观摩本次赛课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教学确实是一本永远研究不透的书,以它的不变应万变就看自己是怎么驾驭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也能步入优胜者的行列。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0

  10月21-23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玉溪市教育局、易门县教科所牵头主办,由龙泉小学承办的“20xx年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我观摩了来自八县一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此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感受到了参赛选手们背后强大的教研团队,更让我从中感觉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向身边的优秀教师们学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轻松的课前交流,让孩子们更容易进入状态

  这10位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课前交流,有的介绍自己家乡的人文特色,有的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猜谜、唱歌、舞蹈来缓解学生课前的紧张气氛,有的以笑话的形式、自我介绍的形式??02号老师用他风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帮三年级的孩子们克服了紧张的心理,从而使整节课师生互动默契。06老师用不同的掌声(× ×× ×× ××)既缓解了气氛,也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他们都给学生营造了轻松地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巧妙的情境创设,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浓厚

  在这10节课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引导孩子揭示新知识,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让课堂氛围更融洽

  教师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看到每个老师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语言、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四、及时精当的课堂评价,让孩子们学习更踊跃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不断,如“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谢谢你给课堂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同意的同学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他”,“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五、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让教学更引人入胜

  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为了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一天半的学习,共听了10节课,细细地品味下来,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对每一节课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我将努力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路漫漫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1

  20xx年12月14日我有幸在清丰县明月湖小学参加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了左亚红老师和王迷次老师的公开课,并听取了幸福路王老师和和义路罗老师的“双减”活动下的专题讲座,最后聆听了县教研室候主任和徐瑞娜老师的精彩总结。此次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沟通,拉近距离。

  左亚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由通知643人转换为15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二、吃透教材,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王老师讲授的《平行四边的面积》为学生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剪纸,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双减”政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王老师和罗老师的微讲座,讲述了“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两位老师都讲到了分层设计,即基础题(A类)、巩固题(B类)、延伸题(C类),通过这样的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候主任和徐老师的点评中,徐老师以“感动”贯穿整个报告,感动的不仅是执教教师,还有与会的所有数学老师。徐老师讲到:“没有什么是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这都是那些优秀的教师的真实写照。候主任的点评中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的语言赢得了在场所有老师的掌声。候主任讲了3点非常好:(1)数学不要过于复杂化;(2)研读教材;(3)必要讲解是必须的。这三点中尤其第三点,候主任多年前便提出的了,当年许多专家教授也为之称赞。

  那么,作为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更应该,不忘初心,奋进前行,吃透教材,看透学生,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他们的精彩报告和学生独特的思维,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期待下次学习的机会。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2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

  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如罗明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

  几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当我再次翻开听课笔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课堂上俞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却用一支粉笔成就了一堂“智慧”与“生动”相遇的数学课!俞老师摒弃了原教材中关于“间隔数和棵树”的抽象模型建构,从“20米绳,每5米分一段,能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对比入手,在充分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与“点”的区别,抓住“段”与“点”的关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

  与此同时,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正宗”植树问题模型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即“一端不种-1”和“两端都不种-2”,轻重缓急,学以致用。

  当课堂上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时,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明白了植树问题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记住口诀。

  这就是大师的教学,总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难的问题。

  植树问题看起来复杂变化多端,俞老师将它们归结为一类问题,即种在点上的问题,再由这类问题产生出一些特殊情况,点和段的问题实质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应模型,学生只要循着头脑中知识的结构去寻找相应的模型,对问题进行转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整节课在俞老师幽默而独特的语言魅力鼓舞下,在俞老师似是信手拈来而又步步深入的思维辨析下,在俞老师形散神不散的数学思想指引下,学生的思维每时每刻都经历着强烈碰撞,与会师生堪称享受了一回思维大餐。

  俞正强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看似平云流水,缓缓流淌,实则暗藏急流险滩,平缓中述说着深刻。

  正如俞老师的那句话:不要催促,让河流以自己的速度前进。

  俞老师低头找孩子们的幸福,而我们最需要学会低头思考。

  在这次学习中,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吴正宪老师和华应龙老师。

  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饱含着她那浓浓的师生情感味,她柔和的声音,亲切的笑容,贴近生活的事例,精湛的设计,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如一汪清泉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以新颖的阅兵为研究背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考性为一体,在阅兵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五天的专家引领、课堂教学展示,无不深刻贯穿了“新常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正如一句教育格言说的那样: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用心做事,用爱育人。

  谢谢大家!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3

  我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为期两天的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收获还是蛮多的,下面就这次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4月17日,听了张静老师讲的《开火车》,乍看题目觉得应该是游戏课,但实际上是一节关于二年级表内乘法口诀的复习课或者说是练习课。张静老师设置的这一节练习课,它不仅让学生完整的复习了乘法口诀,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掌握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静老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归纳总结的枯燥乏味,非常适合低段的学生。张老师特别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去开展教学。比如在“开”火车时,有一个同学只开到了两节,她就关注到这个孩子情绪不是很好。于是,张老师就借助这个资源,问同学们谁能帮一帮那位同学,把这个火车开的更长一点。于是其他同学就开始思考,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火车我们可以往后开,其实也可以往前开,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照顾了孩子的情绪。

  接下来,张静老师还做了《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讲座。我特别喜欢她提的这个尊重儿童视角的观点,尤其她举过几个例子以后,我更加认识到这个尊重儿童视角是有多么的重要。比如说她举了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说7+2=5,4+6=6。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的作业本上出现7+2=5,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学生把加减混淆了,可是这个学生接着做4+6=6,那么可能就不仅仅是混淆的问题了,当老师与孩子沟通之后才发现,孩子用了手势进行运算,他把7用手势表示出来,2也用两个手指,这样的话7用到了三根手指,2用两根手指,数来确实是5根手指。还有这个4+6=6,就举了4个手指,而6却是用两根手指(大拇指和小拇指)来表示,这样的话,确实是4+6=6。所以我们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思考他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的去理解并掌握知识。

  听到张静老师说尊重儿童视角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澎湃的。因为我本来是教初中数学的,也就是说,主要是跟稍微大点的孩子沟通。自从教了小学数学之后,我似乎把这个角色转换的不是太好,有时候真的不能以的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做法,总觉得孩子们应该是懂事了。可是想想8、9岁的学生又真的能懂多少事呢?想想自己可能也因此伤害了一些学生。我觉得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我觉得以后不管是当班主任还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尊重儿童的视角。真的去了解孩子,从而去更好的教育他们。而不是总是以大人的视角想当然的去要求他们,要求他们达到什么样子,而没有明白他们真正的问题所在。

  还有一节课是许卫兵老师讲的人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我印象非常深刻。这节课自己以前也讲过,但确实没有许老师这么高的站位,他把整本书和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了整合。这个整合让知识的渗透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比如他说这个整数概念,“整个整个的数”。分数是什么呢?是因为有分才会有数这样一个概念。另外,他的板书真的是惊艳到了我,我本人的平时做上课的时候,这个板书确实做的不够好,我自己这一段时间本身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这次看到许老师的板书以及后面学到徐斌老师的板书,我真的觉得板书的真的是特别的重要,以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自己的课堂修养。把知识的脉络以及构建的过程,完整的利用板书呈现给孩子,这可能是发挥板书的最大价值。当然,做好这些最主要是认真研读教材,研读课标,对整个知识体系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才能把自己的每节课去上好。徐斌老师上的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用他的话说就是“三无课”。没有课件,没有情境,也没有固定的教案,但是他的整堂课知识的传授是非常的稳固,而且锻炼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全是一个“生本课堂”。

  孙敬斌老师的《变化的量》这一堂课,这是基于这个正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因为这节课,内容并不是特别的具体,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变量,从渗透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孙老师把这节课上得非常的轻松,他注重了知识的情境化。另外,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数学语言就是由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及普通语言相结合的。孙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理清条理,表达准确规范。孙老师整堂课都是让学生来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生活中气温的变化与穿衣件数,以及蟋蟀鸣叫次数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是经历了一个学得、习得,从而悟得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

  潘岳老师,作为观课、议课点评的专家,他并没有准备稿子,但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都感觉真的是非常真切,非常符合一个教育人真正的心声。比如说他提到了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依赖于课件,一张一张幻灯片的去放,而没有真的去注重到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可能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这种现象。再比如说情境化的处理,有时候不需要情境的时候,我们为了上好一节课,非得给他找一个情境,而没有注重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他还提到了一个词语,叫知识体系,我感觉这个词语我们之前老说,但是现在好像又不怎么提了,可能我们更注重于课堂的“热闹”,但有时候热闹的课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可能更多反思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效,这也正如这个学期我们一直在提倡“有效课堂的构成”。这确实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真的是有效的课堂?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学生,有利于孩子更好的发展,更利于孩子形成这个知识体系,应该就是有效的课堂吧。我感觉这几位专家,现在越来越重视这个“生本课堂”、“裸课”更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的再去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什么情境导入、动态课件等这些问题,我感觉让教师回归于课堂,认真的去研究每一节课,做到对教材的完全把控,以学生学为主可能才会形成更有效的课堂。

  听了很多教育理论,我觉得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特长之处,但作为我们一线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模仿,照搬他们的教育理论。应该做到活学活用,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适合学情的教育方法。当然,如果能集每一位专家的优点在里面,那就更好了,但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消化,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课堂能力。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4

  11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开展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通过观看穆桂鹤、张齐华、强震球等老师的观摩课,倾听他们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下面谈一谈我的收获。

  这次听课我主要听了《用字母表示数》、《圆的认识》、《数学教师的三项新修炼》。其中《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是本地老师和南京老师各上一节。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这样,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各抒己见,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个人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

  《用字母表示数》是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教师穆桂鹤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老师上的同一节课。他们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发现、探讨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在教学中张齐华老师幽默轻松的语言,有趣有思的设计环节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年龄是X ,儿子的年龄是X-26 ,使学生一目了然,儿子年龄比爸爸小26岁,然后又显示一张带有?的未知照片,标明年龄是X-1 ,让学生思考照片上有可能是谁。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题目中学到了知识,明确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间不变的关系。之后张老师变换思路,把儿子的年龄设定为X,学生马上反应出爸爸的年龄是X+26 ,神秘人物的年龄是X+25 ,,不但让学生明白了带有未知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让学生理解了同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变换未知数的表达方式。

  上完课之后,张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在重新审视“备课”、“上课”、“听课”方面深入分析,结合教材和教参、课标、案例,说明解决策略。如他指出带着教材看教材,就是要在多版本的教材中有所取舍,取长补短,把握内容实质。带着儿童看教材,强调要基于儿童经验和困惑的课堂才有效。

  《圆的认识》是江苏省优秀教师强震球老师上的。强老师结合教具:用手连续甩连着小球的绳子,让同学们回答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形状,既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很快揭示了本课主题。接着通过场地画圆,针绳画圆,圆规画圆,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圆都有一个中心点,且不能动,引出半径、直径等概念。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智慧碰撞,让参与者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会对我的帮助很大,既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改进教学的兴趣,我将通过对比、思考找出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5

  12月3—4日,xx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xx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xx老师现任xx市xx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xx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xx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线上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精选8篇)01-10

数学观摩心得11-30

数学线上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01-12

幼儿园数学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范文12-19

小学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06-04

听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11-30

小学数学线上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01-11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03-07

小学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范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