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体会(15篇)
新课标培训体会1
通过自学《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分成五大块,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不敢说学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几点感触,抓紧记下,渴望大家批评指正。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反观教师,新的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面长期地、精心地“浇灌”。而语文课程可谓责任重大,是语文直接挑起了培养祖国栋梁的重担。我认为,标准虽是框架,但要求细致。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标准的要求,我想,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没有太大问题。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只看成绩。如何将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如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接纳多元的文化、教法、思维方式?这些都应该是我思考的问题。当然,育才的前提是育德,作为中华儿女,语文也需要非功利性的.学习和积淀。作为教师,我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内涵去影响孩子们。
我有幸担任过少儿国学教师。带领幼儿(3-6岁)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一百首》、《孝经》),是日常工作之一。我认为,如果经典诵读能够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去,那对学生的专注力、普通话的发音、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感受优美诗文、初步获得情感体验能有较大的帮助。甚至能够自己体会古人的智慧。当然,这需要成体系的、规范的进行安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既能放松学生身心,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还能育德树人,何乐不为呢?
2、注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求、不硬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有一位男士对故意制造麻烦刁难幼儿的父亲说,“人生已经够艰难了,你为什么还要制造这些莫须有来伤害他?”我放在这里,是想说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如此。既然能选择让他快乐地学习,就不要让孩子太难过了好吗?我并不容否认寒窗苦读的艰辛,也不否认教师该有的严厉。只是对于小学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答应我,在规矩之中,引起他学习的动机,保护他的自尊,保护他学习的劲头,保护他的可爱。
当年我在ICA任教的时候,中文部主任是一个要求极高又细致的华人。每次LearningCircl,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引起动机呢?”一开始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导入。她期望我们能够运用精彩绝伦的、别具一格的导入。我记得我和HY,想破脑袋,也憋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时候的自己好笨,不知道多请教,不知道多看书。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逐渐找到了感觉。有一节课是学习与十二生肖有关的课文。我将十五个动物的简笔画画在小卡片上。讲课之前,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用中文怎么说吗?”——“哪些是十二生肖,说对的同学,我就把卡片送给她”(好像还有涂色的环节,不太记得了)总之,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那节课,我上的很有成就感,孩子们很开心,学的也很好。我大概懂得了,主任说的,引起动机。(问题讨论、调查分类、游戏、魔术等)
教师智慧灵感的火花,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和激情。如何做语文教育中的引导者、推动者?是我应该专注的问题。我要学会相信学生,学会引导学生。质变与量变,实践与积累,时间和汗水,缺一不可!
3、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归宿。我们想的、说的、用的都是语文。如何将课文知识融入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二者的转换?如何在一次次学习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升华?最终,如何将语文生活变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就有集中体现。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说对;与同伴一起讨论,有该有的情绪,并且能够大胆准确地表达。
ICA的学生,我问她们为什么想学中文?她们说,因为要去中国玩。因为爷爷是中国人。因为老师。因为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电影。在她们还暂时不能体会中文的独特魅力的时候,运用,是她们最渴望学会的技能。小学生,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两段工作经历,带给我弥足珍贵的体验。写完这篇文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感谢相遇,感恩命运!
新课标培训体会2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培训体会3
前些时候,县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回来后,我又通读了一遍。读完后,我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有了更明确的目的。
在这次新课标中,一些修改过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针对性,对于传递祖国的汉字文化无疑是更有益的。现在我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目标上减少了会写字的数量,减轻了学生会书写汉字的负担,也减轻了一些学习压力。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更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把他们牢牢锁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让他们失去了开发自己兴趣和培养自己爱好的时间,适当的减轻一些学习压力,可以让学生尝到更多的童年乐趣,在这些童年乐趣中积累的经验和经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2、在阅读目标上增加了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学习贵在有疑,针对疑问可以提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现在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的阶段,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都不足,而发现学习已经几经论证,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而反三,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习作目标中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目标的提出比原先“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更具体,也更明确了。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在写作时突出重点,抓住细节描写。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和释放学生天性以及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进的一面,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接手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有幸参加和林三小联片教研活动,学习本年级段的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以下是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标培训体会4
20xx年8月27日我参加县里的初中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那么下面我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更注重英语课的人文性,注重英语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多读英语。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每个单元的对话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英语,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
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并进,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新课标培训体会5
一、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二、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四、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
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我觉得,如果我们对新课标学习掌握的不到位的话,其结果必然是轰轰烈烈的学习,平淡无味的实践。可以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所以说,加强学习是工作的重心,实践是学习的核心,这次我们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课标吸取来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还得要再接受考验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的良好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课标的实施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透视种种现象,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调整、完善自己,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新课标培训体会6
课标,是我们学习,教学的前提依据。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课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工作站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学习了新标准,新旧内容的变化较大,但个人认为知识还在简化,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要更注重一下能力的培养:
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新课标的知识变化上看,数学核心素养在新课标里体现得更明显,是数学教学与人行为(思维、做事)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发展,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三方面构成:(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2)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次新课标的修订,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更注意学生核心素养和阶段保持一致。不在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是学习的其中一个目标。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而是靠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最后到达入心入脑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在平时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认知,尤其新课的引入。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加减法》中,异号两数相加时,学生特别易错。我就用他们知道的笑脸哭脸作为计算的依据,学生就特别容易接受,普遍做题不错,但是用书上的法则理解套用效果就没有那么好。线段认知时,孩子们反应到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对学困生还是有难度,加之他们上课的专注度不够,我就用“狗吃骨头”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在一笑而过后做题记忆很快。我平时提倡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那就要观察生活现象才能用于学习。那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内。例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中测湖泊、河流的距离学生的理解能力普遍比较差。想不出来为什么老红军炸碉堡的实测方法,应用能力较差。那就领出教室实地体验感知,大多数学生会恍然大悟。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面对新一轮的学生,新的课标体系,我们也会再接再厉。
新课标培训体会7
12月14日参加区“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了新标准出台的背景,区别实验稿与新课标在性质、理论、内容、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内容上的区别,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基于儿童发展的编写理念,对教师的指导更准确明了。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
1、在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做社会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内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过活动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避免课堂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做法。
2、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品德与生活》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质量,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3、《品德与生活》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交流和领悟。综上所述,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理解。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门学科不够被重视。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它是儿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门学科,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学习、锐意创新,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新课标培训体会8
0xx年x月x日,在冰溪小学参加了小学英语新课标培训。我认真聆听教研员沈佳红与瑾山小学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积极参与研讨,研讨的过程中,从同行那里学到很多,同时体会到自己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不足,我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本职工作。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小学英语课标方面很多理论:20xx版课程标准的要点、课程标准与小学英语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建议以及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理论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分析和灵活应用。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本位,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容器,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
有个人的追求,有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经历,这些正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
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我清晰地记得沈老师是那么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的一个理论,让学生能用英语做完整的事情,使我很受启发,以往我们关注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和技能块,而不是一个面的累积。要根据课标所描述的“能做某事”为主线,实现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思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一种重要的教学观: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同时坚持“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时间、空间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条件,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在更轻松更愉快的环境下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真正做到快快乐乐学英语,扎扎实实打基础。改版后的《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想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的工具性。
三、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新课标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层次的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
的提出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使评价体系除了具有基本的检查和选拔、筛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使评价具有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尊重个性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还倡导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本地经验,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
新课标培训体会9
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此《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xx版)》应运而生,为新时代下的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研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xx版)》并参加包头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标解读研讨会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研修心得。
一、课程性质
1、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物理学的发展和作用: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3、物理课程定位: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4、物理课程任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
5、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xx年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价五个维度阐述课程理念,具体内容描述更精炼、准确。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20xx版课标的基础上,增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主题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主题,并强调知识的情景化、结构化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物理观念。
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情景化教学,加强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思维教学和实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也要有所体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评价直接指向课程目标、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培训体会10
忙碌了一个学期的老师们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无论是选择休闲娱乐,还是继续充电,或者是为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
准备。作为老师,我是幸运的!假期我有了一个这样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那么在这里我想说谢谢小教部给我们林区教师提供一个
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这项活动能永保青春,让每位林区的教师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十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分别从师德修养、教育叙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法、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导
论、数学课题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南、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信息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这十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
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不断的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每名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学环境自然的形成民主、合谐、平等、愉乐的教学氛围,成为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的主阵地。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
教学目的的新构想,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素质,。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
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标培训体会11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我获益匪浅。课堂上每一位学员听得都很认真,杨老师及授课老师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细雨如丝,我们如小草般贪婪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从两个方面阐述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
我所任科目是七年级语文、思品。说实在的,在没有参加培训以前,学校虽然让我教思品,但是我始终都没有好好的上过,没有认真的去对待它,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听了杨老师的讲课以后,我现在非常自责,我觉得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上好思品课是多么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思品教师,我们肩上的胆子太沉重了,正向课上老师所说的我们得自己把思品当回事,我们必须把它上好。
其次是理念的转变。
1.教材的变化
这次新课标培训,我们的教材又有了新的变化,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
2.课堂的变化
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太陈旧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3.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在这次培训中,几位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一点肤浅的体会,希望杨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杨老师!
新课标培训体会12
面对下学期的新教材,新课改势在必行,很困惑,但是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新课标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新课标在界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语言的工具性众所周知,那其人文性表现在哪里呢?在我认为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一) 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新课标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教材理念,我认为其学习方式如同学母语和学外语之区别。以往的教材学习主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侧重死记硬背,是一种填塞式的教学。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在以后的外语学习上,困难重重,最常见的莫过于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学习,思维较为僵化。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贴近母语学习,思维较为灵活开放,摆脱了单一的语法的死记硬背,更注重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注重听、说的实际语言应用。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新颖,贴近生活。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很具有综合性,含盖面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其词汇,语言表达方式较新颖地道,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以及日常交流。
其次,新课程的教材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同。 新课程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最根本的不同是教学目标的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目标是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法形式,重点是讲解和辨析形式的'构造,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其表现在具体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法教学的内容不同。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语法形式的能力;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教学重点放在形式上,而忽视用法教学。
(二) 语法结构的呈现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反对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法教学中,新课程尽量使用归纳法,即在语境中呈现语法结构,通过对多个例子的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而传统的语法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呈现语法结构,即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规则造出句子。
(三) 练习形式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涉及听、说、读、写多种语言技能。既有口头练习,又有笔头练习;不仅注重操练,更注重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性的应用。这种把语法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有利于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而传统的语法教学练习形式单一,多为缺乏语境的机械练习,使得学生虽然能够做对语法考题,但在交际中却不能够正确使用语法形式进行得体的表达。总之,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感触颇深的两点。这次培训学习,给我们老师竖立了教学的航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课标培训意义的深远和给我们老师带来的显著成效。我们会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下,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新课标培训体会13
4月21日,重磅消息来袭,新课标正式发布,这也是双减后的第一个课标,意义重大,能够帮助我们指明方向。因此,新课标发布后,我们都在认真地研读着,探索着。
5月6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不禁陷入了沉思,思索着新课标的“变”与“不变”,以及今后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从吴老师的讲座我了解到了,新课标主要涉及了五个重大变化。
首先,强调文化自信,学好语文是一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学科第一次和国家的战略挂钩。课时量上,语文占到了20—22%,如此大的课时比重,相信语文的题目广度会越来越大。
其次,传统文化分量继续加大,小学原来学129首古诗文,现在增加到了160首,懒得背诵的孩子要吃大亏。
再来,语文的考试也有重要变化,除了考基础、阅读、作文之外,还会考整本书阅读,主要考察孩子的提取信息能力,评价人物能力,品味语言能力。
第四,本次还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原来高中的概念,现在下移到小学初中,原来孩子是一篇一篇的学、现在要一组一组的学。尤其是里面涉及到的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跨学科学习能力,对学生要求非常高!
最后一点,靠刷题想考好语文的时代彻底过去了,以前语文考试有套路,很多孩子把套路熟悉了,刷题刷多了,语文成绩差不了,这次明确规定了学业质量的标准,以后教学和考试会高度统一,命题也会更加科学精细,考察的方式会更加灵活,考察的内容会非常主观,甚至还会和互联网相结合,孩子想考高分确实就更难了。
那么,要想知道怎么学,我们需要逆向思考一下,在新课标下,学生将面临的语文检测会有哪些趋势呢?
在新课标下,语文知识的检测会有四个大趋势。
第一,生活化。接下来语文所考核的题目,都会设置生活的情境,让你在生活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的知识进行解答。
第二,能力化。以前我们正常学语文,就觉得语文就是多读书,多背书,感觉背得越多,积累得越多,语文就越好,但那样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知识,跟你的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在未来的语文检测中,它检测的将会是你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第三,跨学科。在语文学科的检测中,它所跨的学科主要结合的是什么呢?比如,结合地理知识。例如语文阅读理解,考一篇说明文,南水北调工程,它会在这篇文章里给你一幅地图,让你在这幅地图里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起点和终点,这些属于常识。再比如,结合数学知识。语文检测中会出现一些图表题,例如图表题考的是现代中学生上网的数据,然后问你通过数据得到了什么结论?这里就可能涉及到一些加减法,由加减法得出变化,再由变化得出趋势,这就是跨学科。
第四,五大核心。首先是成长,学生时代是成长的时代,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就是在不断地成长,所以成长是语文考核的第一核心。其次是生活,因为我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你必须对你所处的'环境有所了解。接着是家国情怀,目前来说,应该是整个语文考核的重中之重,国家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呢?国家需要的是将来能为这个国家做贡献的,能够热爱这个国家的人才。如果心中一点家国情怀都没有的孩子,可能有些语文题目,你根本看不懂。最后是文化,在新课标里提出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其实文化的自信,它包含在家国情怀之中,当你热爱我们的国家,你就自然而然会热爱我们的文化!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新课程标准像灯,照亮夜行的路;新课程标准像路,能引我们走到黎明。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新课标培训体会14
通过体育课程的培训,我对体育新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体育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舰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其次,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在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特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观察,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内容。
(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进一步尝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上课的效果。
新课标培训体会15
我们教研组进行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新课标在以下几方面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注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和功能。这对我们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新课标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过程性评价是义务教育评价的一个新要求。之前可能只是在某些课堂中关注过程性评价,现在新课标提出来了,就必须是今后教学中常做的一个规定动作。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也可能是今后教科研重点研究的课题。
3、新课标对作业布置的量、方式和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在“双减”政策后,就对作业设计和布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作业布置少而精,布置方式多样,要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一直强调教师在批改作业后要及时反馈和真心赞扬。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有备而来,并不慌张。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对作业的'布置和评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而言之,这次的培训有很大的收获,明确了国家今后对义务教育学段语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会虔诚地学习,而后积极地实践。
【新课标培训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标培训体会02-25
新课标培训体会15篇02-25
新课标培训体会14篇02-26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6-17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1-24
2022新课标培训体会(通用9篇)07-29
新课标品德的培训心得体会07-29
2021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8-29
教材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