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6-27 16:27:53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刚拿起《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我想来这必定是个美丽安宁的地方,是有着桃花源式的浪漫,生活着可爱素朴的人民。然而萧红的这曲童年挽歌却唱得我撕心的痛、彻骨的寒。

  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深受其害。但令我奇怪的是:那里的人们说拆墙的有、种树的,但是就没有一个人提出将这个没有丝毫用处还影响大家生活的坑填平。

  情节发展的重点是围绕当地的封建习俗。老胡家跳大神的“热闹”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小团圆媳妇是个美丽而脸上常挂着笑容的姑娘。年仅十二岁的她,本该是个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女孩,是啊!她仅仅是个女孩。但她却被过早的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被彻底的丢到了大染缸里。

  这个单纯的姑娘,来到陌生的环境里,只懂得拼命的干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然而生活给她的是什么?这个家庭给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残害,更可怕的是心灵,直至毁灭她最后一丝想活着得欲望,一步步将她推向死亡之门

  这个女孩到底是做了何等伤天害理的事情,竟处处遭受为难。理由的荒唐无理,依照我们的眼光看来。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无事生非、故意找茬!责怪女孩走路太快,说话大声、不知羞耻,不像团圆媳妇,因此对她便施以无尽的拳脚。以至将好好的一个姑娘硬生生折磨的有些痴傻。因为是用钱买来的,还有利用价值“货物”变想法子给她“治病”。用一种名为“抽贴”古法子,在她们的眼里钱真真是比人命重要太多。这不免让我想起萧红的另外一部小说《生死场》,比之战争年代的人命如草芥,确是尤过之而无不及。

  团圆媳妇经历无尽的折磨,生命终于走向尽头……生前饱受磨难,甚至连死都死的痛苦无比,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中一直盘桓着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什么”?将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扔进滚烫的开水中,开水从头灌下……昏迷时,竟用水激、针刺等方法将人弄醒。这是面对极恶的犯人嘛?不然手法何以如此残忍,残忍到让我这个“置身事外之人”竟不寒而栗。此法比之满清十大酷刑又能好多少?直至生命走向最后一刻,她终于离开了这个或许对她“残忍的生活”。我到底是该庆幸她的死让她终得解脱,还是应该悲伤她的死。事实的本质是她的所有都是值得同情,呼兰河的童养媳,呼兰河的所以女人,甚至是呼兰河的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值得同情,他们似乎都在一步步将自己逼到绝路。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她们的死对于呼兰河的人们来说似乎是司空见惯了的,只是胡家人对于一个花钱买来的“免费劳动力、生养工具”的死 有些懊恼之外,别无任何触动。好像那是个人心死去的村落,闭塞、封建、愚昧的村落,无可挽救。

  灰暗的村庄、愚昧迷信的人民、冰冷无情的心……让我心寒,让我心痛。此书作为萧红对于故乡的回忆录,不仅是心痛的心酸的回忆,也伴随着童年的美好。

  萧红的童年既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应该是她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她的一生本就充满了无尽的磨难,虽为才女,却是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萧红在她最为困苦的时期有此创作,希冀以童年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的留恋与希望。

  眼前浮现出一个极端困惑的女人。她的身心饱受煎熬,在回忆快乐童年的时候,就不得不揭开那条丑陋悲惨的伤疤。这是一位女性,看过了无数的死亡挣扎,才可以将生命写得那般力透纸背,才能写的出“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我同情、我悲悯、我痛恨、我理解在那个时代困苦挣扎的活着的人,在那样的被遗忘的世界的角落。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很小的时候或许已经听闻过这本书的名字,起先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这个书名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虽然当时我还小,虽然当时我对于世界的见识度也十分的低,可是我能够做出这样的确定已经十分的不错了。

  总归还好,我还是有幸的读到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被列入我们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当然,我选择读它的缘故,还是因为书的名字。“呼兰河传”顾名思义,必须是为呼兰河做的传,可是作者不是有问题吗,为什么不给人做传,偏偏是要给一条小河做传呢?我怀着这样的好奇与冲动,最终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我当然觉得这本书十分的好,因为它不断的是在弘扬一种我们此刻难以寻觅到的纯朴的民风,我明白这种感觉十分的难得,也是十分的难忘,我们每一个人此刻生活的地方已经完全被人声的喧嚣所覆盖,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自我心目中想去做的事情,我们只是一味的沉默下去。

  可是,萧红看见了这样的一切,看见了当时的人们或许正如此刻的你一样,不断的沉默,沉默,最终甚至是无为而做就离开了,可是我想这样的一个生命有意义吗,有什么能够让我们感到万分敬佩的理由呢?通通都没有,留下的或许就是一个过眼烟云罢了,难道不是吗?

  虽然经过萧红的描述,我们能够看到在那一座小城中的繁华,这种繁华是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融洽的交流,当然,没有交流也能够说是生活,可是没有交流的生活终究是无声的,让人感觉十分的厌恶与不自在的。

  萧红真的是对人生,对于世界完全的看透的态度,此刻的我们老是喜欢追逐名利,或许名利对于我们来说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有谁会记得,有谁懂得我们这一生匆匆忙忙的来说,必然要匆匆忙忙的结束,如果我们在我们最完美的年华之中没有抒写下最壮丽的诗篇的话,我们对得起我们自我,对得起一向以来喜欢我们的人吗?

  匆匆流逝的还有那样的光景,虽然我一再觉得呼兰河城是一座封建的旧思想的小城,生活在城中的人们难免要被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缚,所缠绕,或许会因为这些不能够产生或者萌发一种崭新的力量,一种崭新的精神世界,我渴望新鲜的空气能够带给所有的人,我也渴望我们世界的曙光能够有一天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我明白这样的做法十分的艰难,可是我们必须要去尝试,谁说尝试就是错的,我们不去尝试怎样能够明白我们是对是错,我们不去坚持怎样能够明白我们是对是错。

  很多时候人们头脑中想到的与实际作出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人们的做法有时候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我们想去努力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尽我们的全身心去做,可是,当我们不想去做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万个,甚至是上亿个理由让我们自我放弃,我觉得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的苦短,许许多多的事情总是不归我们管,所有的事情总是不归我们去做,可是我们都想管,我们都想去做。

  《呼兰河传》这样的一本小说每每翻开时,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旧时期的一种厌恶之情,我觉得这种精神十分的良好,能够鞭策我们,能够鞭策这个社会。

  我看过萧红的人生简介,她也没有过多的享受安逸的生活,她也整日的生活在无止境的战争之中,可是她带着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带着一种大众所具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其中夹杂了她自我独特微妙的`感受,我觉得这是十分的珍贵的,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感受十分的恰如其分,同时又是能够代表当时那一代人的思绪,所以她所写出的文字正的如同有着号召力般,将人与人之间的那样一种人性上的冲突和人性上的磨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我真的觉得萧红如果活在此刻,或许她的人要比她的书要红,这是我个人的见解,经过不断的实际检验,我的说法都是对的。

  《呼兰河传》向我们传递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夹杂着对于未来的完美憧憬,怀揣着战争岁月时期的梦想,想着新时期不断的前行着,那么我们呢?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在不断的努力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呢?加油,我们必须会成功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去年暑假其实很认真的读过《呼兰河传》,但再一次的阅读,感受却不近相同。作者萧红不是给某些人作传而是给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作传。对于家乡,萧红既思念留恋又困惑徘徊。

  小说中第一二章对于家乡布局的描述,东二道街、西二道街上有什么店铺,他们是怎样进行营生的,作者描写得很细致,家乡的布景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就连一个小小的泥坑作者也记忆深刻。虽说有些东西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有一种深深的刺痛感,但一旦呈现在眼前,原来也是如此亲切的。

  突然之间想到了我的家乡,它在一个小山村里,祖辈也是种田为生,这里的百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过着一种恬淡自由的生活。家乡的小卖部、戏台、水泥路、夏日里邻居们在小院里串门聊天的欢声笑语又一次呈现在眼前,眼睛不经湿润了眼眶。这个地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得大学毕业后,说什么也不想留在外地,只想回到这里。因为在这里才有安全感,才有自己的“根”。萧红一生过着颠沛流浪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家乡,她心底的柔软的情愫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和安慰。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萧红在这部作品中多次提到他的和蔼慈祥的祖父。在这座闭塞的小城里,祖父像一道光一样,指引着孤独寂寞的萧红,给她的生活带来色彩,给她的人生带来爱与温暖。祖父不仅教她读书写字,还陪她一起玩耍。祖父的菜园子留给萧红的是欢乐,是童年的幸福。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一个这样的“菜园子”。

  我的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家里的孩子比较多,但爷爷唯独对我最亲。去村里的小卖部下棋,下地摘玉米,到镇里去赶集。我总是他的“跟屁虫”。他总是笑眯眯地拉着我的手,让我陪着他。记得,上了初中的第一次作文投稿,也是爷爷陪着我去乡里的邮政局邮寄的。参加了工作之后,回家的日子就少了,爷爷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去世了。那时候爷爷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也不能进食,只能吃一些松软的食物。母亲给我打电话说爷爷想吃葡萄,我赶紧到小市场给爷爷买上葡萄。身体衰弱的爷爷脸色苍白,瘦削的脸颊骨头凸起,很是可怜。母亲拿着葡萄一颗一颗往爷爷嘴里放,他虽下咽艰难但很满足。我看到了他生病以来的第一次微笑,扭过头去,眼泪顿时夺眶而出。这就是家乡,有家人的陪伴,但也有离别的酸楚。

  萧红对于家乡的感情是沉重的。“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鸭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是呼兰河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残害百姓、迷惑心灵的工具。给小团圆媳妇用“跳大神”的方法“驱鬼治病”,“大神”用自己的“神通”得到百姓的信赖,给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只不过是拿弱者的性命在博得大家的观赏和围观。这里的人民是善良的,也是愚昧的。

  “跳大神”这种盛举,我的家乡也有。记得小时候,邻居生病了,如果吃药吃不好,就会找当地的“老爷”来看病,不用吃药,只要让“老爷”在家里叨念一段时间,用黄纸化成符,烧成灰给病人服下,不久就会百病全消,生龙活虎。如果不凑效,就是这位“老爷”段位不够,应该找级别更高的来进行治疗。小时候,哪家如果有这种盛举,我也爱凑热闹,去充当“看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现在想来,自己也是愚昧至极。

  其实,无论家乡有多么不堪,家乡的人民有多么的愚昧无知。对于家乡的怀念和热爱在每个游子心中都是最温情的。萧红给家乡作传,对家乡人民的灵魂进行挽唱,不就是对家乡的一种柔软的情怀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4

  终于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不长的小说,我整整读了有半年的时间,不是不用功,作品所流露出的"孤寂与苦闷"情怀,让我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茅盾先生说:"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呼兰河传》)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构思于1937年,完稿于1940年,全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呼兰河传》的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小说的第一章所呈现给读者的一个场景。呼兰县城我是去过的,今天的东二道街宽阔的马路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已经找不回作者小说里的丁点影子,感叹时光与文明、进步同行的伟大。

  在现代作家中,萧红不是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扛鼎之作《呼兰河传》集中体现了萧红对民族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命的思考,以及在精神上承继了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叙事的启蒙主义,也最能体现出她小说创作的风格。

  在萧红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幼年生活的舞台便是她家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在大榆树下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百花和蝴蝶带给萧红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这让人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用自己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这座大花园对于萧红的意义如同鲁迅对百草园的情感,是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作者贯穿小说的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小说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妇女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每读到此,心中的伤痛油然而生,看着今天妇女们的工作、生活,她们虽有无比的烦恼,但却没有无比的痛苦。

  一部小说带给人们的应是阅读的快感,愉悦是快感,震撼是快感,思索也是一种快感。《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会带给读者触动和思考,不信,您读读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放假了,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能够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能够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够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能够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假期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自古至今名著一向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在寒假期间,我便读了一本名著——呼兰河传。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这天那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简单、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能够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明白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能够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能够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能够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够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能够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情绪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清晨,当太阳从美丽的东方升起时,我为自己泡了一杯清茶,将其置于写字台上,嫩嫩的茶芽散发出清香味,蔓延在我的小屋内,我顿时感到格外神清气爽。看《呼兰河传》时,轻轻呷上一口,似乎每个细胞都舒展了。随着这清醇的浓香,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本漫溢人间情的书。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轮回。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萧红的童年生活是灰色的。

  故事中的村庄乌云蔽日,无半点阳光,在这里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灾难。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那个更值得我痛恨,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其中文章的第一章中所说xx街上有个大泥坑,人、家畜,无论是睛天还是雨天都会受到伤害,为什么没有人把土坑填平呢?因为人们认为这坑是上帝赐予这小镇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啊!他们的脑海中只是顺从天命,真是他们的悲哀!”萧红在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当童养媳!

  刚来时那样活泼、健康,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有人打骂她。在人们的`眼中,婆婆打她是让她更加听话。

  可团圆媳妇没有多久便匆匆离开了人世,而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婆婆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亏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死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这个城市,在这个旧中国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那个年代,团圆媳妇这样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没有男女不平等!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寂寞又快乐的,她快乐的来源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花园里作者与祖父一起玩耍、干活,童年充满了乐趣。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现在的我和朋友一起踏青,感受无限温暖的春光,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到江湖河海戏水,在秋高气爽的秋天,几个伙伴一起去郊游,爬山,采下几片枫叶夹入书中,作为秋天最好的纪念;在飘雪的冬天,在雪地上打雪球、堆雪人。对比而言,我的童年比萧红更美好,所以我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效力!

  初中生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五)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8

  20xx年底,我去到东北。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户外,南方长大的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眼睫毛结霜,第一次从头到脚穿得严严实实,生怕不小心漏出缝隙让寒风钻了空子。

  自然界里,身体的寒冷只需合适的衣物便可抵御;而文字世界里的冷,非提升体温可抵御。那透着寒气的字句如同一块块在心上飄移的冰,封住内心的热情,让冰冻肆意地向全身传递。

  翻开《呼兰河传》,严寒扑面而来。无论你对这本书有多少期待,书的开头已经勾画出躲不开的伤痛氛围。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天寒地冻的呼兰河,地裂了,天会怎样?天像刀子,切开地、割裂手。勉强在冰地里行走的脚很快似踩上冰球,颤颤惊惊地摔在布满裂口的大地上。

  即便寒天有了“热”,那热还是会化成冰。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卖馒头的人走得“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猫耳朵和帽前沿都挂了霜。”就连跑得热气腾腾的马儿,停下来,皮毛上的汗水也会立即变成霜。

  再冷,水缸裂了,井冻住了,门也封了。呼兰河,这又冻又裂的土地上,除了冷,还有痛。

  那些纵横地面的裂纹似在萧红的心里,每个裂口涌出的红色还未泛起血花就嵌在冰里。冰血交错的心田里,有座萧红一生都无法越过的冰河。

  萧红童年时居住在呼兰河。这里的生活冷清寂寞,人们每天“天黑了就睡觉,天亮里就起来工作”,而四季只是棉衣和单衣之间的交替。

  ?小城生活里的趣事是跳大神、放河灯、看大戏,或者彼此聊着无人填补的泥坑子带来的麻烦、轻描淡写地说说邻里街坊的来去生死。然而这里发生的任何事都会被遗忘,如同没有发生过。“人死了就完了。”“命不值钱,死了就死了,一如大自然花花草草的凋零”,这是旧时呼兰河的生存状态。

  呼兰河在萧红的记忆里有些快乐的片段,比如和爷爷一起度过的时光、后院里的`童趣、旧物里的寻觅、美丽变幻的火烧云,可这些都没有赶走童年的落寞,她太不讨喜,太被人忽视。这些少有的快乐在小说结尾无影无踪,“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蜒,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缓缓道来的结局,分明透出荒在世间,凉在心间。

  幼年的萧红只有祖父关爱,有家似于无家。她离开呼兰河后,漂泊是她人生赶不走的场景,但每一次漂泊都会帶上新的伤痕。尽管她是一位追求自由、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女性,一生用尽力气保持坚强、奋力挣扎,可不谙世事及内心无处可依的孤独感,使得她的人生和感情倍受挫折,末了还是伤痕累累。

  萧红不应有双敏锐的眼睛。她的目光过早地捉住世间的冷漠和寂寥,并把它们刻在心上,成为抹不去的荒凉。即便她逃离寒冷的呼兰河,内心的冰凉也挥之不去。

  《呼兰河传》不像小说,没有主要人物,没有贯穿文章的情节,全是萧红幼年时小城生活的经历,更像散文。但全书的情感统一:荒凉、冰冷、哀伤。

  有人说“萧红没有在她的作品中沈溺于个人的情感和经历,更没有随意放纵和宣泄自我”。我想说萧红根本不用放纵、宣泄自我,她心上的裂口蹦出来的悲伤,全落在笔下,一笔一划皆是痛。

  萧红描写的小人物,或愚昧、或冷漠、或悲惨,她以悲悯之心书写社会,又何尝不是在书写内心的孤寂和苦痛?她讲述时代的痛苦,也传递自己的痛苦,努力寻求着得以解脱的答案。

  萧红从1930年出走北平后的十二年间辗转十几个城市,所到之处皆为过客,无处安置她想要的家,想要的爱。

  历尽漂泊的萧红在1940年完成了悲情凄凉的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年年初带着不甘与满心的冰凉芳华早逝。她的一生终究没走出寒冷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9

  祖父,不管你在做什么,我都想跟在你的身后。

  因为在你身后我感受到了生命最初的温暖。

  萧红所描写的小小的我与祖父在院子里度过的日子,带着一种绝对的美感铺天盖地而来笼住我全部的心神,美得让人窒息。那样绝对的明亮的不带一丝杂质的日子,将周围的一切反衬得灰暗无比。这里没有残忍,粗暴和冷酷,没有愚昧无知和痛苦,有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完整的爱,美好得让所有的目睹者泪流满面。

  我在想,多少年过去了,成年的她依旧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仰头看着绵软的白云在蓝天的怀抱中奔走嬉戏。它们依然是那么无拘无束的快乐,而她只能在回忆中温习祖父给予的温暖了,这让人多么遗憾。

  仿若就在眼前,初夏温暖的下午,祖父戴着大草帽弯着腰拔草,身后小小的孩子戴着小草帽装作认真的样子,却把菜苗拔掉好几根。除草时也把谷子锄倒,留下狗尾巴草。就算这样,不管做错什么祖父都不会责骂,反而是更亲切的叫她怎么做,虽然她只是马马虎虎答应下来,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摘下来就吃,若看见一个大蜻蜓飞过便又丢了黄瓜去追蜻蜓。是那么的好奇而且贪玩的孩子,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她释放了孩子所有的天性。

  “玩腻了便又去找祖父玩,祖父在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并且不是规规矩矩地往菜上浇,而是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嘴里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多么美丽的画面。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她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仿佛将读者也带入她所亲历的画面中去,真切地呼吸着夏日干燥温暖的空气,看见孩子扬上天空的水滴在太阳的折射下散发出灿烂的光芒,看到满园的自由生长的生命。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好似真的回到童年,那样稚气不讲语法的语句表现的是当时无畏的天真。孩子对一切事物的感觉是最敏锐的。在他们的眼里,空间里的一切事物拥有最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是自由的。所有童年的场景是那么的真切,显出无比真切活泼的情调。勾起所有阅者共同的童年记忆,引人无限遐思。

  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其实是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萧红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这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这篇文章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的原因在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十分值得借鉴。

  可是回忆越美好越让人心痛,刻骨铭心的美好只能在回忆中。是不是只有在童年人才能全身心的感受到生命所带来的喜悦?大家都说越长大越孤单,可是谁又能够回去呢?只有故事中的彼得潘,将他童年的时光无限延长,永远不长大。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毕竟要面对成长这一无法逆转的事实,在遗憾美好逝去的同时,何不让童年成为永远美好的回忆,让长大的我们不断温习,汲取前进的力量。

  书写童年的小说不少,但萧红在描写童年生活上面格外引人注目。这样童话般的园子,给予她的不只是一时的欢快,而是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相信所有人都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我们每个人共有的童年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这是作者的故乡——呼兰河,一个不太繁华的小城市,一个一到冬天就将水缸冻裂、房子冻住的小城市,一个延续了多少年旧传统却依然不见改观的小城市:静静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萧红成长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喜悦,亦有她的悲伤。透过历史的橱窗,我仿佛看到年幼的萧红在大花园里忽而和蝴蝶、蜻蜓玩耍,忽而与祖父讨论各种植物的名称。

  她的快乐唯独在这里得到释放,这广阔的天地,告别了房子里那狭小的世界,在她眼里这里的东西才那么鲜活富有生命力。她爱的是祖父,因为祖父爱她疼她,祖父陪她玩,给她念唐诗,于她跟家里其他人的表现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差别,难怪作者把许多笔墨和难得的回忆都放到祖父和后花园里,这里就是她唯一的乐土呀!可以想象,当作者经历了那么多的颠沛流离,世事变迁后,这段童年经历于她还是非常美好的。然而,时代带来的不幸是难以抗拒的。每当看到那封闭落后的小城市上演的一幕幕荒唐至极的情节时,我想发笑,可每每此时,我的心头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似的,我笑不出来,甚至想流泪。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痛心,为那个时代痛心!

  马路中间的大泥坑,害惨了多少途径的车马行人,甚至有一次有一个小孩跌进去,人们不找坑的原因,偏偏说学堂教坏了孩子,只因学堂老师告诉孩子们没有龙王,人们便认为这是老天在惩罚他。即便如此,都没有一个人想办法把大坑填上,任由它害人。那专门为死去的人预备的扎彩铺,让死人在阴间尽享荣华富贵,这不是说笑么!还有通过跳大绳的方式来给人治病,多么的愚昧无知啊!当然,最让人难受的要数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子嘴老婆的死,她们的死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却又各自有着各自的悲哀。小团圆媳妇,年纪轻轻嫁到婆家,只因身高太高不符合自己的年龄,只因走路快了点,吃饭多了点便被周围的人说闲话,甚至遭到婆婆的暴打。才十二岁的小姑娘,便要忍受这般人世的痛苦,被夺去做自我的自由不说,最后竟被活活打死。再来看看冯歪子嘴的老婆,在她没嫁给冯歪子嘴之前,人们都夸赞她是个好姑娘,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可一得知她嫁给了冯歪子嘴,闲话便铺天盖地的.来了,嫌她力气太大的有,说她嗓门太高的有,总之之前的一切优点都被否定,可受伤害的还是这可怜的女人,经受着来自丈夫和周围舆论的双重折磨。她最终也得病而死。这生活于旧时代的两位女性,本该享有自己自由的生活,却偏偏被当时那些封建愚昧的世俗观念套上枷锁,她们不再是自己,而是周围人茶余饭后极力批判的对象,她们没有权利掌控自己的命运,任由婆婆和自己男人在自己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宰割,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当我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好沉重,而故事的结局也同样是悲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但我想作者在成年之后才写下这样一部似自传而非自传的书时,我想她还是非常怀念那段对她来说还算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吧。

  让我们重听那“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重看那让大白狗变成红色,小白猪变成小金猪的火烧云,重温那灰色年代夹杂着的点点美好,也为作者的灵魂送去一丝慰藉。最后请允许我放飞作者的希冀: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对,但愿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

  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她在里面哪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蜻蜓,便丢下黄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还有那家里的储藏室,两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无数的蜘网蛛丝,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却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头翻找着,找出了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育她。

  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向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说落井的好吃。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在原来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无忧无虑,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了。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她的爸爸对她很冷淡,而妈妈对她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她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她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她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折磨,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她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失去了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精神上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鱼失去了海水。而今天,我就读了一本让我有前所未有的感受的一本书——《呼兰河传》,让他来作为我的营养品。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代表作,小说共分七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在那个灰色的年代里,人们平凡而卑微的生活。那里有明亮的天空,有美丽的后花园,有和蔼可亲的外祖父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命运悲惨的小团圆媳妇,有杀人无数的大泥坑,有愚昧无知的百姓和性情古怪的有二伯,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红颜薄命的小团圆媳妇了。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是旧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象征。

  还记得那双骨碌骨碌的眼睛,记的.那张微笑着的脸,那一头齐到膝间的又黑又长的秀发,她才十二岁,花一般的年龄,却因身材高大而被说成十四岁,她原本应该跟我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却做了别人的童养媳,刚进门没几天就受婆家的气,而那些邻居不但不同情反而说她该打。“正义”儿字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渺小,那么的不值一提。直到婆婆把媳妇打出了毛病,婆婆才知道悔改,但为时已晚,且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犹如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地严严实实,因此,她仍然无法摆脱旧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思想,于是花大手笔左次右番地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说长的、道短的、说死的、说活的样样都有。最后婆婆为了给团圆媳妇“治病”决定给她大规模的“洗澡”还记得在此之前,作者给了她一个玻璃球玩,可她却东张西望,等她的婆婆走远时,才敢坐起来玩,可怜的团圆媳妇连玻璃球都不能正大光明,这样小的年纪却被套上了枷锁,失去了本应属于这个年纪孩子的自由······我的内心感慨万分——当晚,小团圆媳妇 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尽管是这样残忍的场面,却能引来成千上万看热闹的人,而且各个眼睛发光、精神抖擞,多么让人心寒的场景······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不饮不食,似睡非睡,但她家的人,却认为这是要真魂附体,因此不但不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就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百般折磨、百般蹂躏之下被残忍地剥夺了,永远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谁呢?那就是我们旧时期的中国——千疮百孔、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百姓民不聊生、众亲流离,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更不要说什么精神和思想了,他们愚昧无知、迷信盲从,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有任何的目标和希望······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十二岁的时候,又在干什么?或许是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或许是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也或许是在全神贯注地听课。有父母关心、同学关爱、老师关注、无忧无虑、没有烦恼,这幸福快乐的童年与那个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再看现在美丽富饶的中国,我不禁感慨:世事变迁,岁月蹉跎,几十年前的中国贫困潦倒,而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决定着人们思想的巨大变革!

  因为祖国富强,我们告别了愚昧无知;因为祖国富强,我们迎接了科学时代;因为祖国富强,我们端正了人生态度;因为祖国富强,我们确立了人生目标。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为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安定的祖国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我们有责任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前段期间,我便读了一本名著——《呼兰河传》。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

  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

  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

  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

  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的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

  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萧红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便成就了《呼兰河传》。

  在萧红的记忆里,童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童年有烦扰人们却走不过去的泥坑,呼之“盛举”;童年有化子们吐不尽的悲哀;童年有扎彩铺为死人准备的大排场;童年有害五个孩子大闹一场的麻花,和人们花光积蓄也要吃的豆腐;童年有美妙无穷,变化无穷的火烧云;童年还有在精神上的盛举;童年还有和蔼的祖父和承载欢乐的大花园;童年还有令人讨厌的祖母和奇怪的有二伯……

  这些记忆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正值青春,作者的玩伴却是丰富多彩的后花园。春,作者爱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或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也很美,一会儿像一匹马,一会儿又像一条大狗,变化无穷。秋天,后花园要封闭一次的,但秋雨之后,后花园中便开始凋零了。冬天,无聊了,就翻开储物室里的大箱子,里边总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总会带给作者生命中最初的'期冀和梦幻。童年,那是作者最享受的人生中的纯真、没有被世俗侵扰玷污的青春年华。

  但是,可能童年中的乐趣加起来也就这么多了吧。但还有一个一直陪伴着作者的玩伴,祖父。祖父总会包容作者调皮的一切,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还教她唐诗,讲实在听厌了的故事。

  可是到了第四章后,作者渲染气氛,语言稍有沉重,每节开头都是一句:“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因为那些小小的乐趣,已不足够满足作者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欲望了。院中摆着的破旧物,没有缘由,任其自然,更没什么乐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内容空虚;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邻居们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单调,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呼兰河的人是寂寞的。他们都是像作者这样由小长到大的,但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所以他们抓住一切看热闹的机会,不放过呆板单调生活中极少有的乐趣。他们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这是精神上的盛举。

  呼兰河的人是愚昧的。节日的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相比起来,作者没有鲁迅那样强烈的批评和嘲讽,而是以点滴的笔墨,缓缓地叙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团圆媳妇是书中被迫害最深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而周围人呢:“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他们眼见如此残忍的行为却大声叫好,一个人的死若是能带来点乐趣的话那就是好的。作者悲痛地描述了这种践踏,蔑视生命的行为,批评却又同情他们。是啊,这能怪他们吗?他们其实还是善良的,实在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们同是被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生活方式所害,最终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呼兰河的人是消极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着歌,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顺受,人生是苦多乐少的。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都是这样。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冯歪嘴子,他本该绝望,却镇静下来,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那样无意的反抗,而是虽受限制,却寄寓着希望。

  读到最后,心头很沉重,苦闷,直到心中五味杂陈难以平复。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本书,风格明朗,却笑里含着沉痛。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出中国的一个大时代。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这两天读了《呼兰河传》。

  一开始读,觉得味道怪怪的,老有一种调侃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间;再往后读,心情逐渐变得沉重起来,感觉作者的平实的叙述中似乎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再后来,感觉就更复杂了,一时间觉得说不清楚。于是,去了解作者萧红,了解此书的创作背景。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葬于香港的浅水湾。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作者写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在艺术形式上是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多么典型的东北小镇,多么有意境!

  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大泥坑子、卖麻花的、卖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祖父的后园、玫瑰花、狗尾草、火烧云……读吧,小镇的童年生活皆历历在目。“拉大锯,拉大锯,老爷(外公)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听吧,有趣的童年歌谣亦声声入耳。作者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造作。

  小说的后几章写了漏粉的生活,虽贫苦却能苦中作乐,让人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写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评头品足,使人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最后写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读文章,感受作者娓娓道来,感受语言中透出的机智的幽默。你绝不会因为一个个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让我们既同情呼兰河镇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

  最喜欢“祖父的后园子”,有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有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恣意的任性的成长快乐。真好!

  合上书,觉着茅盾先生的评价真是太到位了,《呼兰河传》——如诗、如画、如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4-02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5-1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1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2-11

呼兰河传优秀读书笔记03-2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1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优秀范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