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19 09:08:36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

  创新是一切突出成绩的动力源。因此,党员干部要想出色做好在本职工作,真正为部门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必须以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工作见实效为坐标,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用新的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远。飞速发展的世界把“不进则退”的形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党员干部要有勇于冲破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增强创新意识,还必须要在学习中坚持与时俱进。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去创新,这好比在空中建楼阁一样虚幻缥缈。所以,党员干部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就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

  增强创新意识,需要有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胆气。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前进、突破,某种程度又需要对现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传承、修定、调整,甚至否定。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敢干才能突破,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党员干部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作为自身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用进步的思维和举措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改革创新是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不懈动力和源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打破传统思想的定势,激发工作活力,抓住机遇,寻求更大的发展。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创造力,还要加强团队精神,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常面临着各种的`考验,需要我们付诸实践,认真思考,破除以往的旧思想,旧观念,集思广益,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更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多动脑,多创新,转变以往旧的工作作风,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探索,实践。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3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基础原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要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道理所在。因为没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我们的政治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其次,一名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根本上是因为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品质的学生。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4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精神意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培训和实践活动,我深刻领悟到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克服固有思维模式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我们常常受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了眼界和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创新精神,就需要打破这些限制,学会放眼全局,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一次创新思维训练中,我被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在经过反复思考和尝试后,我突破了固有思维模式,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式。这个经验让我明白,只有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真正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要素。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和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放弃创新的尝试。在一次团队创新项目中,我曾提出了一个看似离谱的想法,但最终却获得了成功。而在另一次尝试中,我的创新想法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然而,这并没有让我沮丧,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了尝试和创新的决心。我从中学到了,创新需要勇于冒险和接受失败的能力,只有不畏困难和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另外,创新还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个多元化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专长,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互相启发和促进创新的发展。在我参与的一个创新项目中,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想法,经过讨论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此外,我还发现培养创新精神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一次长期的创新项目中,我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力。但我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和改进,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给了我一种坚持不懈的信念,即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精神。

  最后,培养创新精神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教育和社会的责任。教育机构和社会应该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通过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和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培养创新精神。而企业和政府也应提供更加开放和有利于创新的平台和政策,为创新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培养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任务。通过打破思维模式、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育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推动社会不断创新和进步。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5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热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突破都离不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大学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世界高等教育普遍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为之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教育的培养要体现在各种课程之中。“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数学在创新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创新意识指主体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思想、方法和具有的能力,借助于其他的载体,通过自觉的调节,对客体实施某些开创性工作的心理活动。它不是对客体的被动或消极的感应,“而是折射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形成创新能力,主体可以孕育出一些独特、新奇并具有某方面价值的成果,包括知识、方法、事物产品等。

  基于上述对创新意识的认识,大学数学的教学就是高校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之一。大学数学课程是一门十分系统,需要严谨推理思考的数学课程,通过教师有条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这个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良好载体,创新意识培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思维的培养是人类的共识,其中创新思维就是之一,大学数学包含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具有普世的价值,为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世界,提供了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来源,是承载创造性思维的不二载体。通过大学阶段大学数学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将得以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发展。

  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着力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亦应是其职责之一,当使数学教师关注并实施。

  二、大学数学教学中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当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火热进行的情况不同的是,大学数学的教学相对平静,其中阻碍创新意识养成的现状包括:

  (1)存在于高校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依然单一,还是以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接受的单向模式引领教学过程,此种现状压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难以发挥创造性和培养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以结论为重,忽视思想、过程与方法,以理论与数学抽象系统为重,重视传授知识、解题技巧,专业应用轻或无视,联系学生现实相关的应用少且微,造成学生兴趣低下,产生逆反心理,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况,阻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造成创新意识的淡漠;

  (3)组织教学中课堂提问少、互动少、不深入,基本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缺乏思考提出问题的锻炼机会;

  (4)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滞后,依然定位于学生考高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流于形式;

  (5)学校和人们对大学数学的认识不到位,当下,很多高校对大学数学的课时压缩很多,很多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也很难再谈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和数学素质等综合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三、创新意识培养对策研究

  笔者从以下方面来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数学教师在教育理念上需转变

  实践要进行,理念要先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进行具体工作的先导。教育理念能否跟进、上位,常常是使得创新性人才培养结果的关键。这就需要确立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性教育理念,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针,持之以恒地实践、积累方能有所建树。钱学森就指出,国家提高投入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如果高校、教师就不具备,缺乏这样的理念,那么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就只能是空谈,亦难真正做好这件工作。

  2、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学生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行为。那么一个为支撑创新而设的氛围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是必须和有效的这样的氛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

  首先,数学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讲科学。问题是创新意识生成发展的驱动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开启探索的翅膀寻求解决的天堂。大发明家爱迪生、微积分的创立者牛顿、莱布尼茨无不是因为对问题解决的孜孜追求,才开创了一页一页的伟大发明创新。大学数学不缺问题,要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角度上,也要善于提问,善于启发,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等,与学生共同面对问题、面对质疑,积极回应质疑、不敷衍。教师处理以上的方式与态度会在积极性、主动性上对学生形成直接的影响。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多提问、多互动。对于提问,要留出适当的`时间,对回答多宽容、多鼓励、多启发、多表扬,错误的回答也要肯定其有益的想法、正确的成分,避免伤害学生心灵的语言,走出培养创新意识的踏实一步。

  其次,重视数学作业布置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的场合。创新是在实践应用中培养的,大学数学的学习实践离不开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技能来解题,尤其对于大学数学课程的现实特点,几乎没有机会或者条件将其实践于实际的应用中的,最好的舞台就是做数学题了。再者由于大学的扩招,有部分学生学学数学会有不小的困难和畏难的情绪。鉴于这些因素,教师在对作业的布置上需要慎重对待,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做作业促进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促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达成教学要求;另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是一个鞭策和约束。但是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不能为作业而作业,通过不同形式作业提高兴趣和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安排通过查阅资料或是小型的数学建模题目,就是有益的尝试。

  比如:小明在妹妹的生日晚会上,买来一个边界形状任意的蛋糕。妹妹指着蛋糕上的一点P,让小明过点P切成一人一半,能否做到?

  第三,教师角色定位在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性。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就需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引领取决于教师,因为课题上的话语权为教师所掌控,为此在大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教师需要拥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功底。数学教师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方面引领创新,定位于是数学课堂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民主平等相处、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自觉的主动性,成为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者,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方可为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构筑起一个生动的平台。要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高校数学教师拥有浓厚的创新意识、能够付诸创新实践的能力、乐于探索、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执着精神。

  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

  当前,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围绕着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打造的是善于学习的一代,漠视了数学素质及创新意识的养成。为此,需要将课堂教学改革,从重知识学习而桎梏其主动性、探究性的学习形式,毫无创新可言,向课堂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多样化及个性化模式转变,更需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本能与自觉反应。例如,在教学中适时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大学数学教学更趋于成熟,常见的如,通过多媒体制图,可以使图像更清楚更具动感,节约课堂时间。例如:

  (1)二次曲面的学习,有些图形不太好理解,能够结合多媒体的制图并展示图形的形成与结构,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2)对三重积分的学习,要定积分上、下限,需借助于较精确的图形,由教师来绘制一个较精准的图像,不仅费时而且很难将立体层次感展现好而误导解题,解题的思考进行就会想当然,学生找不到抓手如在云中。另外多媒体课件对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度有益。这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也需要高校的支持,离不开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参与。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难以成功的

  4、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大学生依然是教师进行工作的对象,他们将来能有何进步,也代表着教师能创造出怎样一件作品。在学生漫长的学习成长道路上,学生人格的发展形成受到教师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很多教师更加侧重的是他们的成绩和是否将所学知识掌握了,忽略了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呵护浇灌;相反,受到了很多的挑剔、批评、斥责或是心理的直接打击,如说他们笨、那些都学不会,或是都不会做、做不好等等。这样学生就难以有自信,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勇气、胆量,本身大学数学就已经让相当一部分同学生畏了。故而,教师应该注重大学生学学数学的自信心的养成。对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动机、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情绪较难受意外干扰,更集中于倾听课堂教师的语言传输,更专注于大脑的思维运转,有效性高更易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学习任务直至取得成果。教师与学生相处中,要善于多发掘学生的亮点,赞扬其进步,鼓励其新奇的思想,不盲目否定甚至斥责。人们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欣赏,教师这样做会给以学生动力,包括作业的批改等,适当的评价有益于自信心的提升,为向创新意识的培养辅以心理的促进。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大学数学教学目标不能局限定位于掌握一些定理、结论、能够做一些常规性的题目,还要多触及应用,因为大学数学常常是为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以后在专业上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数学工具服务的,最终止于如何利用大学数学。而这个利用一方面是大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它蕴含的丰富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也是创新进行的载体和有力武器。大学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很多,很有典型性和普适性,比如:

  (1)极限的思想,在求瞬时速度引入导数时、在求曲边梯形面积引入定积分时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

  (2)定积分的应用,就是提炼出了“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加以凝练而来的,在解决问题中很有用很有效。因此,大学数学的教学中不单一地强调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要把关注知识点、提炼思想方法与学以致用结合起来,在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发展创新意识。

  总之,大学数学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转变教育理念,创建有利的教育环境,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激发学生的自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注力,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作出努力,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贡献力量。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6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改革创新的过程并非易如反掌,需要每个人都具备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本文将向大家介绍如何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改革和创新经常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才能从旧的局面中走出来,获得更好的结果。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改革和创新,我们就难以在现有的社会中有所发展。

  其次,我们要摆脱思维定势。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这会限制我们的思考和创意。为了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试图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再者,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的事物,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头脑风暴能力,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加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可以是通过参加课程、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参加知识分享会等途径实现。

  最后,我们要鼓励自己接受失败。作为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的人,我们必须要知道,在每次创新中成功不一定是必然的结果。有时候失败甚至是必须经历的一部分。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有意义的教训,反思自己的错误,寻找下一次创新的机会。

  总之,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通过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拥有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的能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7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培养学生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容

  1.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他的创新活动的希望就越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他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投入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3.健康的创新情感。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锐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展开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创新意志的目的性。现代创新者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其次创新意志的顽强性。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要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造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指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

  三、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高科技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成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获得创造性成果,成为有所建树的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源,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2.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新素质高低,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些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竞争人才的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日俱增,学校的生源也就必然会增加,这样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3.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一理论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成才就需要掌握包摄面广、潜移性强、容纳度高、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忧患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9

  为了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引导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争先进位,泰安市从4月份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在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心得体会。

  活动以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为载体,以改革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在思路措施、行动重在实践落实为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

  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主题,搞好专题培训,完善学习制度和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调研。

  二是创建创新型机关

  结合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市直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各自改革创新、争先进位的目标和措施,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完善工作督查、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机制,推动创新目标和措施的落实。

  三是创建效能型机关

  着眼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梳理和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机关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机关效能投诉和暗访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诫勉。

  四是创建服务型机关。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机关服务承诺。开展“机关与基层(企业、社区、村)结对服务”活动,积极为基层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

  五是创建廉洁型机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和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整个活动按4个步骤组织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动员部署。制定市直机关创建“五型机关”具体标准和考评细则,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对照标准、学习整改。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对照创建标准,查摆问题不足,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推树典型、交流提高。认真总结创建工作先进经验,推树一批先进典型,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四是总结考评、表彰先进。结合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文明机关考评,对市直部门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集中活动结束后,将创建“五型机关”作为机关建设的常规性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创建内容和考核标准,形成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

  1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学处组织的关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列举了国内最早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受到很大教育,感受很深,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思考针对我们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高度,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培训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我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目标,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景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我校在课程改革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意识到国家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提到现在的重要地位,因为职业教育离社会最近,离经济最近,是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作为职业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要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距离教学做一体化的距离还比较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教职工思想观念上还未改变,还需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许多人消极观望或不愿意改变已经熟练的教学方式。

  第二,目前实训基地设备不足,设备状况完全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脱节。

  第三,师资队伍素质较差,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室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能力不足,缺少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教职工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更加影响教学,影响毕业生质量和产学研合作。

  第四,产学合作困难重重,要想实现合作,必须具有双赢的运行机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过硬的科研队伍,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足,对企业没有引力,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

  三、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授课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中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景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在实际授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任务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完整、接近实战的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找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某一门课,动态实施,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监控并评估。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以实现职业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2)转变授课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把教师转化为生产教练,把教材转化为训练手册把教法转化为训练方法、把课堂转化为工作现场。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纽带,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发挥教师的生产教练作用和教材的训练手册作用,通过合适的训练方法,在工作现场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品得、形成素养。

  (3)转变考试形式

  即结果考试转向过程考评,从传统考场转向工作现场(模拟)。要在工作现场进行过程考试,边学边考边评,不断反馈,不断纠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开阔了视野,确定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我明白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我们大家的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使我们的学校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0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1

  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发展经济必须依托知识创新,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止让我们必须以新的人才观念审视我们的教育,确立新的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创新知识将由人们的一般追求发展为激烈的集团竞争和国际竞争。

  创新即生存,创新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而体育教育将其具有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必须从两者的关系说起。

  一、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谓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和通过身体活动对身心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包括两个含义:一个为身体的教宵,既促进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形成健康而美的体格;二为通过身体教育,促进体力、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育教育在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着感和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体育教育如何和创新相结合呢?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个性培养。

  二、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潜力

  (一)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民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上我都会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立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创新意识会更为强烈。

  (二)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禁钢着各位体育教研人员,一味地遵循着“讲解一示范一分组练习一巡回指导一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使得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个体差异,与当前素质教育背向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考虑什么。何不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育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小团体体育”等等。

  2、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研究认识问题的途径。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式,探索研究知识创新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力求达到知识的创新。例如,发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索研究开拓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在情境教学法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像、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语言描述,以音乐渲染情景,例如在游戏“抢救伤员”中配上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而迅速进入角色。这样,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绪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3、发挥体育的自身优势

  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某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这样学生就会很被动,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好象在逃避,其实内心深处也想学,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体会冠军乐趣,给予鼓励,这样才会让他们去思索、创新。又例如在练习前滚翻和后滚款时呈圆形摆放体操垫,这样,做前滚翻时如葵花向阳;做后滚翻时如百花齐放。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场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及时鼓励、肯定,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培养创造能力

  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素材,改革教育方法。不能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创造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又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和“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三、依据创新教育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2

  通俗的讲,创新就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从本质上看,创新又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扩充和丰富,从最初的经济学角度的创新,发展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循规蹈矩、冷静有余、创新不足的思维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善于观察,又能从观察中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二是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能准确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把握方向,预测未来,选择出最佳方案。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创新由实践提供源泉和赋予动力,由实践来检验和修正。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实践能力,要通过实践成果来体现。因此,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完成创新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课堂,加强创新实践尤为重要。

  创新过程首先起始于人的创新意识,即创造性思维。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产生不满足感和创新的欲望,并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有别于现状的设想,然后将设想付诸实施,从而完成创新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想象,更不会有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企业管理者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思维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思维的优秀思维品质,表现为如下特征:

  1)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的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善于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既抓住关键问题又不忽略个别重要的细节,既看到矛盾的一般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性。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思考,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有人把这种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侧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剖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思维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而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不拘泥于传统习惯的束缚,克服惯性思维、定势思维的影响。

  3)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在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首先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立性,不囿于现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走前人没有走的路。美国企业家史密斯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史密斯在继承了其父亲的遗产之后,不是投资于人们所熟悉的高利润行业,而是瞄准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一创办了第一家联邦特快传递邮件公司。当时这种隔夜送信到户的特殊服务业能否得到承认,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史密斯从各项调查的推断中认为这是大有前途的行业,坚持干下去,终于成为直接连接世界各地的特快传递邮件公司。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不是天生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

  1)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观察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思维)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借助观察力对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系统、精确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从而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能捕捉到别人尚未发现的信息,从而及时采取对策。如有一位企业经理,在气象杂志中看到一条信息,下年本地区雨量将大增,雨期持续较长,他即预测下年雨伞需要量将增大。因此,决定把外地一家公司积压的20万把雨伞全部买下。第二年果然多雨,20万把伞一抢而光,企业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培养观察能力要做到耐心细致,时时注意有关的事物信息,进行丰富的联想,不然就可能熟视无睹。

  2)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建立在既有知识成果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思维同问题是紧密相连的,而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倘若一个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其思维必然受到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他的思路就越宽,思维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解决问题就会越正确。古语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创新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在以知识决策和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又是用途最广泛的控制力的来源。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3)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条件

  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去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培养系统意识。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系统,每一事物作为具有独立功能系统的同时,又都是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要素离开整体,其机能和作用都会失去意义。因此,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并从系统相关的角度去分析认识它。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每一项活动都是在相互联系中进行的。

  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当人们一旦习惯于从某个角度认识问题之后,便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必须努力摆脱这种思维的羁绊,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思考。

  特别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常进行非程序化决策,这一点尤为重要。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3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首要和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统称。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教育观念不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同。教育观念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否成功。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想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主体。教师对学生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有的往往对我国的历史和国情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认识不足,看问题难免存在片面之处。同时,有的学生个性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容易走极端。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首要任务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帮助身边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帮助残疾人和特困老人等,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通过开展磨难教育,如以班、系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部队、训练营地接受军训,到农村参加艰苦劳动等,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品格与意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行为习惯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创新成为学生自觉自主的行为。

  构建文化育人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教育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应当因材施教,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应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重点就是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理念,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才能把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落到实处,实现变继承教育为创造教育、变客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变君子教育为动手教育。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4

  阅读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毫无例外也应把教学的目标之一定向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何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弥补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的致命缺陷,并在增强阅读教学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素质提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的过程。如:在和学生共同研读《孔乙己》一文时,为了理解本文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路可向不同方向发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认识,有对封建教育的反思,还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等。看来学生的确读懂了课文,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彰显。

  2、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是运用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概括出最基本的要领和系统的知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阅读知识益于理解的目的。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局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小孩子说出真相时,皇帝“抖”了一下?有学生说因为他没穿衣服太冷;有学生说他被揭穿没穿衣服心慌;有学生说他也意识到自己被骗感到丢人;有学生说他为了炫耀新衣故意为之等不同看法都表明学生在积极思考,但很显然,有些学生的看法离题太远。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到底怎样理解这一问题才更为准确,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启动,他们经过思考讨论后,答案趋于“同”,他们在比较中得到了最佳答案,从而认识到有些问题是大家的“共识”,创新思维不但求异,也要求同。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与发问,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思维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5

  在现代社会,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掌握改革创新的核心意识,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并不断创新和进步。但是,如何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强化对改革创新意识的认识。改革创新是实现持续进步的关键,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对创新和变革的紧迫感和动力感。

  其次,找到自身创新动力。人人都可以创新,但创新要有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自身的要求和目标。因此,要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要坚定追求更高水平的信念,还要认真分析个人独特的优势和优点,找到更多的自我激励。只有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功和价值创造。

  再次,要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改革创新的源动力,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了解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和数量变化,认真分析市场瓶颈和发展机遇,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策略和决策。只有与市场同行,才能保证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要拥有一流的.团队。强大的团队是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协调能力,在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指引下,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机智和智慧都需要不断地增强,这可以通过内部交流、学习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实现。

  综上所述,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和意识,找到个人创新动力和源动力,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拥有一流团队的推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作为个人和企业,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追求自我,才能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实现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成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6

  创新是一切突出成绩的动力源。因此,党员干部要想出色做好在本职工作,真正为部门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必须以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工作见实效为坐标,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用新的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远。飞速发展的世界把“不进则退”的形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党员干部要有勇于冲破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增强创新意识,还必须要在学习中坚持与时俱进。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去创新,这好比在空中建楼阁一样虚幻缥缈。所以,党员干部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就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

  增强创新意识,需要有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胆气。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前进、突破,某种程度又需要对现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传承、修定、调整,甚至否定。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敢干才能突破,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党员干部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作为自身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用进步的思维和举措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7

  “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国外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德伯拉爱弥顿的“知识创新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特别强调“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2006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高校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

  有关创新,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研究最多。最早研究它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在他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他研究了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之后,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以及1930年心理学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两本著作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以吉尔福特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力”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造力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十分重要。70年代后,创新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教育议程高度上来。

  我国较早关注创造性的是陶行知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那时他对创造性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到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1世纪的研究比较关注创新人格。

  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及定式思维,打破常规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与新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善于综合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Edward)认为“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勒(Heller)将测量创造性态度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Schaefer研发了一套创造力态度测量(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标准化修订。巴塞德(Basaduer)与华德福(Hausdorf)设计了一系列创造性态度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产生新思想的途径以及评价手段优劣等。另外,我国许多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对创新意识进行研究。

  3、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创新人格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本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特征的概念。其研究始发于19世纪后期,早期侧重鉴定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20 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倡导:创造性并非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的观念。在现今的研究中,阿比勒(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发展。戈登(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相关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该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目标。

  创新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Kessler和Alok整合了创新速度理论,认为创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从而会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最终成功。Robert D。 Hisrich与Michael P。 Peters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技能和创新个人能力技能。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也就是要革新的心理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55%靠心理准备(即意识),10%靠积极暗示,35%靠行动。目前很多学生不能说不用功,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需要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这就要求对自我过去的否定、现状的挑战、未来的向往。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者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法,认为最核心的修炼就是“超越自我”。自我超越也是创新意识的实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把追求自我超越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个人在实现成就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培育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核心。

  另外一些学者将创造精神称为“创造性人格”,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包括: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以及自信等因素。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艰苦的耐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其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也难有成效。当然,创造性人格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的目标。

  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管理机制来保障实施。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策略,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独特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确定创新人才的类型,探讨创新成功的路径。其次,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坚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技术与创新技能的综合把握等优势。最后,采用课堂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识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培养方案。

  首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方案总体上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个环境:营造一个适应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二类基地:完善大学生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三种能力:培育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扩展知识的能力。四维结合: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结合、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人格的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构建“一条龙、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此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目的在于体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其次,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后续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如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传统专业意识。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当然,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宽口径与厚基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对一部分课程设置不同的深度,同时开设丰富的任选课程,以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深造。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课程交叉渗透”的理念,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设置总揽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加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淀提供一个更宽阔厚实的知识平台。

  另外,注重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这样不仅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制高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兼修一些理科和文科的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8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特征是什么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进行深入探索、不断延伸或大力推广,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严密的系统和推理,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的合理性,使它成为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不需要翻译,只要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即可传达我们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时代呼唤着数学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等特征。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并且对于克服困难具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兴趣是使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主动”发生于学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困难和失败的正视,数学是由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且困难重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如果及时克服了困难,就会向前迈出一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也就会更积极、主动,把学习上的困难看作是取得更大成功前的必要的心理情绪,而不是失败的前兆,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积累经验或教训,敢于尝试的人,他的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厚,学习的干劲越来越充足。成就感会越来越高,他也会很快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其次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生对学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对老师讲解不透的内容、对奇特的现象都会产生疑问,怀疑感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为不轻信既有结论,能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9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一切将无从谈起,只有的是反反复复、停步滞留和一味的因循守旧。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三、激发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20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聆听了六节观摩课和六位名师的专题发言,亲身体验了在名师引领和各位同仁互助下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掌握了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眼界也开阔了很多,思考问题也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以解决。不仅提高了业务素质,同时也深刻感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观摩课与专题讲座,我从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更应当掌握一些对小学生创新思想意识的培养。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以下是我参加教师研讨会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通过研讨学习,让我能以另一种思维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让我知道了怎样去定位、去思考、去摸索、去创新,以使我的课堂充满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说出自己的想法,获得必要的数学创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多样的、持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会上徐大有老师曾说过,一个因循守旧的老师非常可怕,这样不但自己不能进步,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今后我要在教材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二、语言魅力无穷,时刻要注意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六位老师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她们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恰当及时的表扬孩子,同时他们的语言已经做到了严谨简练,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

  三、同课异构,风采无限

  在着六节观摩课中就有三节课是同一个课题---重叠问题,虽然课题一样,但她们都上出了自己的风格,从不同的情景导入,环节环环相扣,从易到难,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如无棣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的秦桂华老师她在上这节课时让学生运用两个圈在展示区展示,怎么样才能把重叠的人既表示在小交警的圈里又表示在小记者的圈里,在人名就给一次的.情况下,学生经历了遇到困难---想办法---尝试解决---再遇难困难---再想办法---尝试解决的反复过程,最终找到了用韦恩图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形象直观的两个圈,让学生拿着它动,比起原来在课堂上的画圆要好的多,这就是一个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四、做好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实践课程改革的途径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更新,是对教师这个实践者的严峻考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提问、讨论、探究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分析;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点评,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注重课堂实践和资源整合,要学会运用专家的教育智慧补己之短,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教学的行为的变化。

  五、作为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学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这次研讨,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开辟了新天地。我要把汲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让此次研讨的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搞好体育创新教学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12-12

浅谈巧妙激活创新意识 灵活培养创新能力11-15

浅谈英语教学的创新意识03-04

试论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12-06

析语文教育与创新意识11-26

报纸编辑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的论文11-14

关于培养卓越班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工作研究03-06

谈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01-14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意识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