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8-06 16:41:06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1

  很幸运在我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之际遇到了这本书——《致青年教师的信》。本书的作者是于洁、李润于。这本书是全国模范教师于洁写给青年教师的44封信,融合30年教育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真诚建议,老班真诚对话新手,让青年教师不再迷茫和焦虑。

  接纳不同学生是教师宝贵的财富

  班级里也有很多调皮的孩子,有很多敏感的孩子,有很多乖巧但又不怎么表现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在课堂上调皮告状,他们会迟迟完不成布置下去的作业,他们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紧张得声音带着哭腔,他们会在被我叫到讲台前时犹犹豫豫不敢上来。但他们也会在课下开心地围绕在你身边,他们也会在知道我生病的时候关心我病好了没,他们也会在你嗓子不舒服的时候,帮你拿来水杯,说一句:“老师,记得喝水。”简单的一句话,温暖了你的心……

  天真顽皮的瓦特、有点木讷的牛顿、上课爱鼓捣小物件的爱迪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标准里,可能都算不上表现正常,更不用说优秀了。但就是这些在童年时代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后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与众人真的不一样的了不起的人。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今天的不优秀,并不代表着明天不优秀,更不预示着永远不优秀。历史一再证明,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其童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常人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不一样,才成就了他们长大后杰出的大不一样。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班级里每个学生就像钢琴键一样,音色可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广博爱的胸怀,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包括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足,让学生有尊严、不自卑、不自弃。对于那些不爱学习、顽皮、叛逆的学生,我要善于换位思考,循循善诱加以教导,不能讽刺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部分不一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接纳、善待和关爱。

  做一名赏识学生的“伯乐”

  教育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就像播下一颗种子,需要你悉心去栽培,让它生根、发芽、长大,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也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当然了,真诚也必不可少,要有责任感,更要有良心,记得好多人这样评价教师,这是个良心活,教的好有工资,教不好我也照旧饿不着,当然了,说的也有些片面,他们说的教不好是指用心去教了,可那个学生就是学不学,遇到这种学生,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于洁老师也在这本书中说了,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能有的学生他就不是学习的料,不要一叶障目,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学生未来会走多远,因为你不可能永远陪着他。

  努力去教他,培养他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是渡人;已经努力了也没有回报,也不要气馁,这叫渡己,可能他就是不擅长学习,但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尽是缺点,努力去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无限放大,比如有的人学习不好,但擅长绘画,学习不好,但擅长唱歌,生活中这种人大有人在,渡人渡己,尽心尽力,即使效果甚微,也不留遗憾。

《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2

  最美的相遇,莫过于人与书的遇见,我遇见《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是幸运的。书中主要记录了王维审老师利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理念的实践历程。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王老师的教育智慧,它像极了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图书中的第四本,主要记录了王老师用故事“经营”教育、“改造”教育的实践以及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的'探索,直至提出“叙事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育主张。读书时我很喜欢读“自序”与“后记”。书中,王老师没有给后记取名字,但我却深深喜欢这一篇。王老师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他的成长路程,但每一个熟知、热爱他作品的读者都能够从这“简短”中读出“厚重”。而后记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认真,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感触。

  一、做一个会写故事的老师

  写故事对教师来说意义非凡,却容易被人忽略。写故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马克斯·范梅南说,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出和不断写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写故事的过程就是以研究的视角审视自己或他人经历的过程。

  二、学会用故事经营常规德育

  这一部分分成了六个小部分——让故事走进班级晨会,当“活动”里有了故事,我的故事型家长会,在国旗下讲故事,学会用故事丰盈课堂,班级里的“故事银行”。王维审老师用一个个文字告诉我们德育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实施德育的方法,这一个个文字都弥足珍贵。

  让故事说话,就是以生动贴切的小故事为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无形中把美德与力量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

  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的转变,是王维审老师带着故事走向教育深处的一场探索,也是王老师形成叙事教育理念的标志。

  教育叙事是行动也是研究,王老师说教育叙事有双重任务,一是实施德育,二是进行反思。

  四、在叙事研究中走向专业成长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故事进行的行动研究。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只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或事件进行教育性反思,形成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或者把日常的教育经验编制成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故事,使琐碎的常规教育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韵味。

  这本书凝聚了王维审老师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仔细思考。我很庆幸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就读了这样一本书,这是我工作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3

  读书,这么好的事,但读书究竟好在哪?人生经历、心性阅历不同,对读书的感悟反思也在深化。承载家长殷切希望,带领孩子沐浴书香、湿润心田,作为老师一直感觉读书,可以让孩子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阅读理解和习作表达能力。而内化教育的故事,在与阅读共舞中,更可以引领、激发孩子们内心向善、向美的主动追求。参加学校“新桥读书人”,我在五月书香中与王维审老师的《做有故事的教育》相逢,认识到故事教育的独特魅力,明晰了自己专业潜行的方向。

  “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是啊,在教育中植入故事,犹如在微风细雨中与孩子心灵相通,坚守明德的真善美,笃定中借由故事散发出人性光辉的吸引力,这比生拉硬拽强“饮水”强多了。强制的规范压迫,内心的不满会在翅膀硬时反叛;故事情境的感悟,发自内心的追寻,成长的拔节会诞生毛竹般的奇迹。时间车轮碾过,更能看到故事教育的芬芳硕果。

  读“教师为什么要写作”章节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几乎每个教师天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应付着相同的人和事,面对着相同的困惑和麻烦,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各自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境地:有的人还在重复,有的人开始沉沦麻木,而有的人却走上了教育的高地。走上教育高地的人往前多走了一步,多做了一点点而已。”这是王老师对现在教师整体现状的一个公正的评价。在上课之余你比别人多做了一点,写反思、写经验、写随笔、写教育故事,慢慢的你就会在“教育高地”占领一席之地;如果只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麻木的'、不加思考的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就会带来身体的疲惫,大脑的迟钝,职业的倦怠。

  这个章节引得我深深自我反思。作为新老师,忙忙碌碌度过一个半学期了,语文教学中努力充实自己,阅读相伴中积极静品书香,各项工作竭力高效完成……一切喧嚣过后却有些许迷茫——原来都是自己在被动应对,没有树立目标去积淀潜行。而上面的章节给我当头棒喝,我不就是那重复麻木的人码?不禁如芒在背,迫切希望自己寻得指引前方的光亮,王维审老师接着循序指引,做老师要多做一点:多用点心观察学校课堂,在鲜活素材中觅得最真实的教育故事;多静心思索故事的本真和内涵,结合真善美的明德追求,提炼出故事的本心和精粹;多笔耕记录心中稍纵即逝的故事积淀,让瞬间凝成永恒再不断改进;多讲故事反馈学生,这一切的教育故事都是为了陶冶孩子们地初心成长。

  掩卷沉思,浮躁的自己,感谢有幸有缘得到《做有故事的教育》的指导,多少前辈通过故事教育传递着最温暖的的教育坚守,使我醍醐灌顶。我要在“新桥读书人”的激励下,坚守阅读反思的勤勉、故事积淀的育人,努力去做以故事春风育人、坚定自身专业潜行的人民教师。

【《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11-07

做有根的教育读书笔记01-08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08-30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12-07

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5篇11-07

有教育意义的励志故事8篇12-12

求职故事:做鸡头还是做凤尾11-18

有故事的成语11-02

做SEO有什么流程?03-20

有哲理的句子做摘抄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