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1-09-01 09:21:26 培训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两天的新课程培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一些观念的思考:

  1、树立新的语文新课程目标理念

  20xx年新《课程标准》把历年《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发展为“课程目标”。从“教学目的”到“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自有其内在的理念转向,洞察课程目标理念的转变,是理解语文新课程发展走向的基础和根本。纵观20多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其中语文课程目标理念的演变,经历了“突出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维语文素养”的轨迹。

  20xx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程目标的结构之中,构建起多维的、立体的新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多维语文素养”取代了以往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

  2、树立新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以本为本”、“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3、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二、语文新课程总目标的改革走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加以融会整合,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贯穿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总目标内在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2、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三、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它的工具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心灵的触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新的课程标准拨乱反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我们不要人文性张扬有余,而工具性落实不足。过分强调人文性,特别重视这种人文性的挖掘,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鲜有提及,至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却难以表达出来,也算不上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即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强调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而忽视教材本身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未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削弱教材本身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过多或过频地把学生引出教材之外,补充其他的内容: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和整合。教材本身受到冷落,进而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语文应用能力遭到削弱。导致学生在写作追求华丽辞藻,滥用排比句,内容空洞,文字表达不规范,等等。据广东省的统计,2005年高考结束后,古代诗文阅读题得零分的超过万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关系,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4、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随着学习化创新型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之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教育专家庞维国对新课程目标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这样解释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学习策略上的会学,是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但这是理想,就当前而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还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释疑点评,对学生讨论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补充讲解。这种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看上去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培养,重视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当紧跟新课程实施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顺利地进行下去。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经过一段时间远程新课程培训,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不再是用来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而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和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新课程改革,无论是改革课程结构,还是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管是改革教学目标,还是改革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新课程培训活动为每一位教师的进步成长提供了保障,通过培训学习,本人受益匪浅,下面就从“新课程,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学习意识”这一问题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课程改革同时也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既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又要避免一味的课堂形式上的创新,要时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牢记教育过程的不可逆性,肩负历史责任感。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二、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的知识体系,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了“听着学科学,坐着看科学,纸上算科学,脱离社会想科学”的局面,这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有其长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教学有利于短时期内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不定都是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许多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实验验证经常被结论、定理和考纲不要求所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哪有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引入模块选修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建立健全学生完美人格。个性化选课,学分制管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必将更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亲近科学。

  三、密切注意课程改革试验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马上就要来了,有些人欢呼雀跃,展望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还在疑惑观望,消极迷茫。的确,新课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化知识支持,新课程改革也将会“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走进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在理论培训中,培训给我们许多启示,例如:

  1、合作学习不是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教师不应失去教学主导作用,不要把课堂变成“小组合作秀”。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一定目标,达到某种效果(如学习目标,科学方法、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学习方式,讨论不是漫无目的、漫无时间、漫无探究欲望的讨论。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学习理念,但绝不是学生想到哪,教师就讲到哪,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有主见。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决定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不能等同于自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诸如这样思辩性的观点还有许多,如:课堂不等于课件展示会,探究活动不等“满汉全席”宴,问题意识不等于提问,对话不等于问答,教学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避免走进课改误区,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四、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课程改革会不会半途走样?

  2、考试评价能否作相应改革?

  3、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支持?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和班主任及辅导老师对我们的细心培训!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信息技能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综合能力和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全面推广,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英语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话题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着手、练习、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习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

  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

  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习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习他过人之处。二是从磨课开始,磨一堂课,磨同一类课,让自己成为这类课的权威。三是从读书开始,每天给自己哪怕十分钟也好读些书,看些书,总能从书中有所体会。四是从反思开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每天对自己所上课的否满意,把满意的不满意的做一些记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都是很好的积累。五是从写作开始,自己对某些东西有想法了可以将想法付诸笔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可以写写精品案例,现场课堂评断,或是自己的教学反思。

  只有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了才能进步才能更专业,别人也就无从仿效了爱我工作,爱我学生,也就能从中体会出我工作的伟大之处了。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

  一、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造型学生。

  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三、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历史新课程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原则,重建历史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仍然有几点顾虑,需要得到同行的帮助:初中新课程历史课内容繁多,想说爱它确实不容易。如何处理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处理——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为止?

  (2)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哪些该探究?哪些不该探究?又如何探究?

  (3)教辅资料的的选择——选什么资料?如何使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进行教学反思,最好在每个班的每节课后都能写一个反思。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素养。除了要多读史学专著,还要多读一些文学、艺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做一个有情趣、有思想、不仅工作出色而且还要会生活的教师。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

  一、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评价方式与方法要多种手段并存,殊途同归

  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与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的数学课却处处存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无论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是错是对,只要他具有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就应提倡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当然也并不是要学生天马行空,任意思维,而是鼓励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全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作为数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三、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四、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五、激活内因,让进修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

  教师是课改培训的主体,无论何种方式的培训,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新课程“以人为本”,也包含着尊重教师自身的人格生命,所以在培训中,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改的实施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外在的培训也会内化为教师进修学习的需要。

  总之,施教为学,全凭教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和教学技艺。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出来,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也才算真正实现的了教学目标,真正解放了自己。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

  通过本次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新世纪课程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程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8

  近期,我在网上参加了xxxx市xxxx—xxxx年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这次培训,我解决了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迷惘和困惑,下面就这次的学习情况围绕“转变”一词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在教学中,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总之,我们应该要珍惜这样的远程培训的机会,更要好好地学习学习,采纳别人好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为自己所用,也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又快乐!有收获的同时,不能忘了感谢人,那就是远程培训项目组、指导老师以及一起学习探讨过的所有老师。在这里,我只想用五个字“你们辛苦了”来表达我内心最真诚的谢意!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相关文章:

创业培训课程心得体会09-13

采购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2-18

微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11-25

音乐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0-28

员工礼仪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2-08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12-23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12-23

财务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篇11-25

小学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2-09

财务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篇)11-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两天的新课程培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一些观念的思考:

  1、树立新的语文新课程目标理念

  20xx年新《课程标准》把历年《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发展为“课程目标”。从“教学目的”到“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自有其内在的理念转向,洞察课程目标理念的转变,是理解语文新课程发展走向的基础和根本。纵观20多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其中语文课程目标理念的演变,经历了“突出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维语文素养”的轨迹。

  20xx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程目标的结构之中,构建起多维的、立体的新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多维语文素养”取代了以往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

  2、树立新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以本为本”、“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3、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二、语文新课程总目标的改革走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加以融会整合,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贯穿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总目标内在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2、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三、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它的工具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心灵的触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新的课程标准拨乱反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我们不要人文性张扬有余,而工具性落实不足。过分强调人文性,特别重视这种人文性的挖掘,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鲜有提及,至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却难以表达出来,也算不上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即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强调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而忽视教材本身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未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削弱教材本身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过多或过频地把学生引出教材之外,补充其他的内容: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和整合。教材本身受到冷落,进而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语文应用能力遭到削弱。导致学生在写作追求华丽辞藻,滥用排比句,内容空洞,文字表达不规范,等等。据广东省的统计,2005年高考结束后,古代诗文阅读题得零分的超过万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关系,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4、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随着学习化创新型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之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教育专家庞维国对新课程目标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这样解释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学习策略上的会学,是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但这是理想,就当前而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还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释疑点评,对学生讨论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补充讲解。这种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看上去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培养,重视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当紧跟新课程实施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顺利地进行下去。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经过一段时间远程新课程培训,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不再是用来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而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和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新课程改革,无论是改革课程结构,还是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管是改革教学目标,还是改革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新课程培训活动为每一位教师的进步成长提供了保障,通过培训学习,本人受益匪浅,下面就从“新课程,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学习意识”这一问题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课程改革同时也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既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又要避免一味的课堂形式上的创新,要时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牢记教育过程的不可逆性,肩负历史责任感。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经验与误区;

  2、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专业意识:既要抓紧时间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丰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课程论、探究教学方法论等知识,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4、过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有效形成过程,而不是结论,还知识原有生命力,关注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评价;

  5、研究意识:熟练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6、困难意识: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初期教师都普遍欢迎,踌躇满志,一旦实施,将会面临巨大困难与困惑,教师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7、开放意识:教学中要不断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开放教学培养开放学生;

  8、社会意识:此次课程改革采用模块教学,弱化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树立社会意识,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教学。

  二、新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的知识体系,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了“听着学科学,坐着看科学,纸上算科学,脱离社会想科学”的局面,这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有其长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教学有利于短时期内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不定都是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许多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实验验证经常被结论、定理和考纲不要求所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哪有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引入模块选修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建立健全学生完美人格。个性化选课,学分制管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必将更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亲近科学。

  三、密切注意课程改革试验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马上就要来了,有些人欢呼雀跃,展望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些人还在疑惑观望,消极迷茫。的确,新课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化知识支持,新课程改革也将会“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走进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在理论培训中,培训给我们许多启示,例如:

  1、合作学习不是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教师不应失去教学主导作用,不要把课堂变成“小组合作秀”。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一定目标,达到某种效果(如学习目标,科学方法、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学习方式,讨论不是漫无目的、漫无时间、漫无探究欲望的讨论。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学习理念,但绝不是学生想到哪,教师就讲到哪,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有主见。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决定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不能等同于自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诸如这样思辩性的观点还有许多,如:课堂不等于课件展示会,探究活动不等“满汉全席”宴,问题意识不等于提问,对话不等于问答,教学有效性不等于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避免走进课改误区,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四、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课程改革会不会半途走样?

  2、考试评价能否作相应改革?

  3、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支持?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和班主任及辅导老师对我们的细心培训!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信息技能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综合能力和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全面推广,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英语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话题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着手、练习、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习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

  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

  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习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习他过人之处。二是从磨课开始,磨一堂课,磨同一类课,让自己成为这类课的权威。三是从读书开始,每天给自己哪怕十分钟也好读些书,看些书,总能从书中有所体会。四是从反思开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每天对自己所上课的否满意,把满意的不满意的做一些记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都是很好的积累。五是从写作开始,自己对某些东西有想法了可以将想法付诸笔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可以写写精品案例,现场课堂评断,或是自己的教学反思。

  只有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了才能进步才能更专业,别人也就无从仿效了爱我工作,爱我学生,也就能从中体会出我工作的伟大之处了。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

  一、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造型学生。

  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三、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历史新课程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原则,重建历史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仍然有几点顾虑,需要得到同行的帮助:初中新课程历史课内容繁多,想说爱它确实不容易。如何处理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处理——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为止?

  (2)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哪些该探究?哪些不该探究?又如何探究?

  (3)教辅资料的的选择——选什么资料?如何使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进行教学反思,最好在每个班的每节课后都能写一个反思。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素养。除了要多读史学专著,还要多读一些文学、艺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做一个有情趣、有思想、不仅工作出色而且还要会生活的教师。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

  一、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评价方式与方法要多种手段并存,殊途同归

  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与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的数学课却处处存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无论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是错是对,只要他具有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就应提倡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当然也并不是要学生天马行空,任意思维,而是鼓励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全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作为数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三、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四、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五、激活内因,让进修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

  教师是课改培训的主体,无论何种方式的培训,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新课程“以人为本”,也包含着尊重教师自身的人格生命,所以在培训中,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改的实施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外在的培训也会内化为教师进修学习的需要。

  总之,施教为学,全凭教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和教学技艺。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出来,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也才算真正实现的了教学目标,真正解放了自己。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

  通过本次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新世纪课程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程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8

  近期,我在网上参加了xxxx市xxxx—xxxx年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这次培训,我解决了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迷惘和困惑,下面就这次的学习情况围绕“转变”一词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在教学中,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总之,我们应该要珍惜这样的远程培训的机会,更要好好地学习学习,采纳别人好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为自己所用,也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又快乐!有收获的同时,不能忘了感谢人,那就是远程培训项目组、指导老师以及一起学习探讨过的所有老师。在这里,我只想用五个字“你们辛苦了”来表达我内心最真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