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与分析

时间:2020-09-13 09:59:43 心理测试 我要投稿

心理测试与分析

  下面是一个片段梦境,根据你的意愿做选择,然后让我们一块来给你的梦做解释。

  1,你正走在一个幽暗的林间,脚下是:

  A:一片松软的,有斑驳水草的沼泽。

  B:一条平滑,长满青苔的石板路。

  2,我小心地走过它,来到一座房屋前,那是你的家:

  A:它矗立在草坪上,完美且漂亮。

  B:它在森林的边缘,侧面是悬崖,底下是海面。

  C:隐没在树林的深处,有几缕阳光照亮了它。

  3,你走进去:

  A:迎面是一个宽大的客厅,冒热气的火炉和宽宽软软的长沙发。

  B:屋内光线弱,看不清摆设和家具,似乎零乱而布满灰尘。

  此处选A的往下看:

  4,你坐在沙发上,

  A:眼前是一个明亮的窗户,能很清楚的看到外面的风景,看到玫瑰色的鲜花和飞鸟。这时,你仿佛感觉屋子里有人,躲藏在阴影里,让你有点害怕。

  B:你觉得这不像是你的家,你有了陌生的感觉,但一只小猫跑过来,依偎在你的怀抱里。

  5,这时,你发现:

  A:你已处身在自然的怀抱中,躺在一片冷冰冰的草地上,房子消失了,但你并不急着去寻找。

  B:自己躺下在自己的床上,有一个陌生的人说爱你,但你总是看不清他的脸。

  此处选B的往下看:

  4,你小心地走进去,

  A:迎面是一个窄小弯曲的楼梯通到楼上,很难的爬上楼梯,又有一个长长的走廊,伴着昏暗的灯光,你感觉有点窒息。

  B:你希望休息一下,于是卷起袖子动手打扫屋子。你找到了一个凳子,上面的灰怎么拍也拍不掉,你只有小心的坐下。

  5,你似乎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你好像是在找自己的卧室,有点不确定,但你最终还是来到一个房门前,

  A:你想打开它,但打不开,它似乎卡住了,于是你想找个人来帮你打开门。

  B:你勇敢的推开门,看到有一张双人床,占据了房间大部分空间,你很想躺下去,但内心提醒你说“这不是你的家,你走错了房间”,你掉头离开。

  解释:

  把你选择的句子留下,删掉未选的。事实上,正常的人很难有完整的梦,因而这也是一个梦的片段。仔细阅读你所选定的内容,看看此刻你能联想到什么。一般说来,做选择的时候,等于你自己在解读自己。其实,心理医生从不相信特定的梦境内涵着特定的意义,我们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分析元素,通过它来影射做梦者的内心世界。释梦的过程其实是给梦赋义的过程。所以,真正的解释有待你读后的自由联想和自我印证。?

  1,选择A的人,并不怕陷入一种困境,基本上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选B的人就有一种安全感的需要,做事情会谨慎一些。

  2,选A,有明显的掩饰倾向,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选B,是一个比较骄傲的人,喜欢出众,但内心有孤独感。

  选C,快乐的神秘主义者,喜欢新奇的体验和多重的生活角色。

  3,A类:内在理性很强大,自我看似被无条件接纳,实则是个内心压抑而缺少创造确动力的人和弹性的人。

  接下来4,选A:渴望内心被敞开,幻想摆脱烦恼和被人了解。但又怕内在的阴影被暴露,处在一种内心的两难状态。

  选B:你是个对自己内心冲突不太在意的人,尽管有些灰色情结,你希望通过爱情来平衡自己的内心。

  5,选A:意味着想逃避对自我的观察,压抑内心的冲动和好奇心,使你拥有宁静的生活。

  B:说爱的人正是你的本我,你对他有戒心。基本上,你是一个愿意对自己做分析的以赢得内心坦荡的人。

  B类:显然你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内心压抑着复杂情感,想把自己掩藏起来,但骨子里的完美主义一刻也不想让你安宁。

  接下来4:选A:意味着你在为是否探索深度自我有些犹豫,弯曲的楼梯象征着你难以被别人理解,你总和别人保持亲密距离。

  选B:你希望立即改变自己,尽管有些事情是你一生的痛,你决定渐渐的遗忘它。

  5:选A:你有依赖思想,真正想了解自己你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或许,找心理医生是个好主意。

  选B:你有些孤独感,那床空着,意味着你还没有找到你的归属,下次开门的时候,你的身边一定会有个不错的人。

  对情绪的这些误区,你有过吗

  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许该是淡定从容里蕴蓄着一份积极果敢,宽容大度中包含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然而,身处于繁杂多变的社会,濡染于庸常琐碎的现实,很多人无法从各种各样的情绪中超脱。因此,家庭、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不良的影响,情绪管理变得非常重要。

  人们对情绪的认知存在的误区:

  哭泣不是情绪,更不是负面情绪

  很多人把哭泣当作一种负面情绪,哭泣不是情绪,更不是负面情绪。一个人在悲伤时的确会哭泣,但是我们也见过喜极而泣、怒极而泣等情况。一个人在十分焦急、担心、激动、恐惧、感激,甚至当内心充满爱、祥和、满足、喜悦的时候,也会哭泣。既然什么情绪晨都会有哭泣的现象。哭泣本身当然不是情绪。

  “不开心”不是情绪,而是负面情绪的统称

  很多人被问及有什么情绪时,会回答说:“不开心。”不开心不是情绪的一种,而是一些负面情绪的统称。世上所有的情绪可以被分为两类:“开心”与“不开心”。这不过显示人们过去很少注意自己的情绪感受,对自己内心究竟是怎么回事所知很少。准确知晓情绪的种类,并不能帮我们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不少人认为:

  一、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天生就是多愁善感的。”

  二、情绪是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既无从预防、又无法驱走——“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惆怅!”

  三、虽然认为情绪是无法消除的,但同时又要求别人把情绪抛掉——“不要把情绪带回家!”

  四、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外界的人事的——“一见他那个模样我就生气!”

  五、情绪有好坏之分:愉快、满足、安静就是好的;愤怒、悲哀、焦虑就是修养不够——“不准备在客人面前这个样子!真丢脸!”

  六、不好的情绪,只有这两个处理方法:不是忍在心里,就是爆发出来——“我有什么办法不忍,难道发火”

  七、情绪控制人生——“最近没有心情,什么都不想做。还是等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吧!”

  八、事情与情绪牢不可分——“每次他这样我都生气,这十年我过得真辛苦!”

  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解。先不说它们可以错误,想想如果上述信念正确的话,那等于说: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完全由外界事物所控制,而情绪衍生出行为,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些效果的累积决定了人生里的成就(或者没有成就)。如此,人生岂不总是处于被动、无奈之中这样一来人如何才能突破困境、有所提升呢

  如何对待情绪呢

  通常人们认为“有修养鸡”就是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同义词,而“有修养”就是不会在人前发脾气,或者哭出来。其实,那只不过是压抑某些情绪而已,价值很低。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情绪呢我认为应该把自己情绪感应的幅度尽量扩大。这样,每天中每一件事给我们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我们便完全得到,心中充满人生的意义和乐趣。

  偶然有一次,事情给我们“负面”的情绪,虽然强度很高,但是因为每天所得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足够多,我们也能承受了。正面情绪我们充分享受、完全拥有,负面情绪我们有这么多的方法去处理,就算人生里的事情一半顺利一半不好,我们也会创造出成功快乐的人生。

  情绪管理是一门人生课,人生里的每次经验都让我们尝到一引起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为问题总是不断地出现。而明白这个道理的确,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

  教育孩子,用好八个“工具”

  管教孩子,远比照顾他们吃穿难得多。比如,太严会压抑个性,太松会放纵散漫,方法错了还可能引发逆反,产生反作用。正因如此,几乎管教孩子的每个方面都能出版一本书,指导家长如何针对不同孩子、不同情况来“量身定制”。不过,在众多的教育细节中,有“八个工具”是无论哪个家长都必须具备且不可替代的。——yjbys.com

  无条件的爱。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且这种爱不该被附加任何条件。它可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并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无论长相美丑,功课好坏,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约束的溺爱,溺爱更多体现的是放纵,是极不可取的。——

  恰当的鼓励。鼓励应当无处不在。面对成绩时,要鼓励孩子继续加油,做得更好;面对挫折时,父母也不该忘记为孩子缓解压力,鼓劲加油,使他们产生动力,下次进步。在这样的反复鼓励中,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够慢慢形成。比如,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表示肯定,“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多了”;鼓励孩子面对困境时,可以说“你肯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孩子更勇敢时,不妨直接跟他说,“去大胆锻炼一下不是很好吗”

  适时的表扬。在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多不会挂在口头,他们更习惯指出不足;有些家长即便知道要表扬,也常常是口头一句“还不错”而已。事实上,适时的表扬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表扬忌空洞无物,忌敷衍了事,随口而出的表扬不仅没意义,还会给孩子造成听觉疲劳。年龄小的孩子,内容越具体越好,利于他们理解受表扬的原因;大点的孩子理解力增强,可概括一些。此外,还要讲究表扬的节奏,比如,考试成绩不错,家长应先肯定,“这次考试有进步”;然后提出不足,“有些地方还是粗心,扣分可惜了”;最后做出鼓励,“下次细心点,咱们再接再厉”。

  帮孩子确认。孩子在成长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要在关键时刻帮他确认对错。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寓言、童话以及生活中的生动例子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分析,并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平时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比如,在人行横道遇到红绿灯时,家长坚决做到不闯红灯,这比单纯告诉孩子“红灯停、绿灯行”有用得多。

  信任。在很多权威型家长看来,如果孩子与小朋友打架,首先应该批评的是自家孩子,这才是有素质、家教好的体现。但在很多欧美国家,家长首先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并选择相信他们的解释,这是亲子间的基本信任,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信任———这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应当被更好地普及于现代中国家庭。

  陪伴。陪伴是给孩子的心理支撑,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在西方,陪伴是照顾幼儿的重要方面,甚至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家长不得让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在家。这既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同样也涉及心理需求问题。陪伴的实质是沟通,因此,与孩子呆在一起时应多多互动,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

  批评。现在的孩子早熟、脆弱,批评时重不得轻不得。前不久上海市就发生了一起孩子因无法承受父母的批评,继而跳楼自杀的惨剧。每个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都要分清场合,讲究方法。一般来说,批评的'总原则是问清事实,有理有据,忌劈头盖脸地训斥。比如,被老师通知自家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应马上厉声训斥,而应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分不同情况耐心教导。当然,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孩子,批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抗挫折能力较强、比较皮的孩子,可以批评得稍微重一点;本就内向、敏感的孩子,需要语气轻一些,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要记得,批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基于爱。

  理解。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内心,以及他正在做的事。比如,孩子成绩下降,家长不应高高在上,一味批评,而应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帮他分析原因。这“八个工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就像表扬伴随鼓励,批评需要理解,一切都基于爱。

  遇见更好的异性我们要变心吗

  前几日一密友跟我提起她近期的亲密关系:

  她:我要换男友,现在的这个简直太糟糕了,我要换个更好的!

  我:怎么糟糕了,以前你总说他对你很好。

  她:那是以前,现在他完全无法理解我,他根本满足不了我现在的需要。

  我:你的意思是以前他能满足你的需要,现在他却不能了,那你的需要发生了什么变化?

  她:以前我想要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而我现在只想要自由,我觉得被他搞得已经完全没有空间了,生活中到处都是他。

  什么是更好的伴侣呢?从内在需求看,“更好的伴侣”意味着这个人可以相对满足自己当下的需要。在稳定的两性关系中,我们总是会有各种形式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的位置呈现出来,哪些需要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当最初主要的需要被满足后,那些曾经的次要就会上升到新的主要需要的位置上。

  就像我的密友一样,男朋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满足了她想要“被无微不至照顾”的主要需求。但现在,男友已经无法满足她想要“自由和空间”的主要需求,也就是说从现实层面看目前男友能做的和她现在的需求已经无法匹配,所以她不满意并想要换一个她认为可以满足她现在需要的“更好的男友”。

  与其说更好的不如说更适合的。我们总是会有一双慧眼看见那个可以满足当自己当下需要的人,看见所谓“更适合”的伴侣。

  在现有的稳定两性关系中,有的人会因为不满意不断寻找那些可以满足自己当下需要的人,会经常看见到更适合的ta并频繁的更换伴侣,我无法从更换的数量和频率就断定这样的行为就是存在问题的,但有时这可以让我们发现这样的人会不断地追求心目中完美的伴侣,无法在现有的伴侣中获得满足,而是经常陷入不满足,这就像一个“不满足的陷阱”,掉进去而无法自拔,这往往与ta身边的伴侣无关,而是与其内心的空洞感有关,这是ta内在情感经历形成的一种强迫性重复,当这种强迫性重复存在的时候,这个人无论更换多少伴侣都会很少感受到幸福。

  偶然的吸引和伴侣的更迭则是人生的常态,但对于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挑战,挑战的一部分在于:当我遇到更适合的伴侣时我该如何选择?

  选择伴侣不像选择物件,在外在物质条件层面,比如我可以选择更好房子更好的车或者更漂亮的衣服,在面临着这种类型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显得熟悉和从容。而两性关系中选择更迭伴侣显得复杂的多,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内在更多的情感世界,面临着冲突和害怕,很多的我们并不了解的潜意识驱动,以及我们身上肩负的社会伦理道德等等。

  其实,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最终都会回到能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基础之上:能否为更换伴侣后带来的情感和现实层面的变化带来的后果负责;能否为自己和新伴侣相处后可能带来的不幸福负责…

  在解读“遇到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份自我成长的契机。我们通过他人以及在关系中看见和发现自己,有一句话叫做“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相信每段的关系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它可以帮助我们看看现有的两性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被那个“更合适的伴侣”什么吸引了,为什么会被吸引,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打算离开原来的伴侣也可以看看有什么是你可以在原有的关系上做些调整和改善相比与如何选择而言,这份对自己的认识和成长显得更长远和深刻。

  通中的五大心理效应 中考生家长你掌握几种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

  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从而谈起了“恋爱”,很多家长怕影响学习,所以就使尽各种办法让两个孩子分开,可是越是这样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越好。这就是禁果效应的效果。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

  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它的强大而神奇的威力。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寒风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春意上身,纷纷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也称为南风效应,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经常采用狂风暴雨似的批评,还是细雨润物似的鼓励呢

  成年人追捧“萌文化”缘于心理“退行”

  最近,你是否发现,“头上长草”发夹在沈城一夜之间火了起来,各种小花、小草、蔬菜、水果等仿真植物发夹“攻陷”着繁华的商业街,朋友圈里也随处可见大家晒的“头上长草”图,一时间,男男女女可谓集体卖萌。——yjbys.com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萌萌哒”,也有部分网友表示不屑:“太幼稚啦。”更有网友表示,这纯粹就是“插草卖身”,根本不值得炫耀。喜爱“头上长草”系列萌物的,除了一些少年儿童外,多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这些成年人在追捧萌物的热潮背后,到底折射出怎样的心理现象,专家就此进行了解析。——

  “有些成年人在遇到萌物时,会卸下平日一本正经的外表,用孩子的心态去喜爱和欣赏,对于这样的现象,精神分析中用‘退行’来描述。”“退行”是一种防御机制,指当我们在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会自动选择用退回到孩童时代、放弃成人处事原则,来回避现实、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减轻焦虑。

  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加上儿童时期过早学习教育,占用了本可以“萌”的时间和机会,而工作后,繁忙、紧张、焦虑充斥着日常的生活,不少年轻人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弥补心中陈欠的亏空,找回这些单纯、简单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人痴迷看动画片就是这个道理。

  “‘头上长草’体现的是一种‘萌文化’,图个开心,借助各种‘萌’的表现来舒缓压力并无不妥,传统的‘插草卖身’与现在的流行无关。以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的流行,未免有失偏颇。”

【心理测试与分析】相关文章:

心理测试题与答案分析09-30

心理测试:MBTI性格分析06-28

人树房子心理测试分析07-19

心理健康测试及分析09-25

心理测试题及答案分析10-02

2017年综合心理测试分析07-19

色彩与性格的心理测试07-14

哈佛性向心理测试性向测试结果分析07-19

抑郁症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