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的核心

时间:2020-11-19 09:50:12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亲子教育的核心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那么在亲子教育中,它的核心又到底是什么呢?

亲子教育的核心

  

  母亲的眼神是孩子自我意像的重要部分

  在参加由约翰·贝曼博士带领的萨提亚模式培训师培训的工作坊中,一次有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来访者做个人体验,其中一个片断非常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当我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恐惧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抖,这是我非常不熟悉的体验。记忆中除了冻得发抖,从来不曾因为恐惧而发抖,贝曼博士引导我呆在这一刻,去经验内心发生了什么。我闭上眼睛只是去看和体验内心,此时没有评价,没有催促,只有温暖接纳的空间。

  接下来,我看到了一双恐慌不知所措的眼睛,最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的眼神,因为我身处恐惧和不知所措的情境中,这双眼神就像是我模糊的代表。过了一会儿,我仿佛能够更远距离地去看了,就像塌缩的空间被撑起来了一样,除了眼睛,我还看到了妈妈!“不,那是我妈妈的眼神,那不是我的,那是妈妈的眼神”,我好象是不相信,却又十分确信地说了两遍类似的话。

  这一刻,我泪奔了。为我自己,也为妈妈。

  我猜妈妈在看着婴儿时的我,一定有许多这样焦虑和无措的眼神,而我把妈妈的眼神当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因为爸爸是长子,我有一个姐姐,爷爷奶奶一直等着抱孙子。虽然我出生之后,父母在养育时并没有重男轻女,但在心里,妈妈是有惶恐的,好像做错事一样的没有那么坦然。妈妈曾对我坦言,直到三年后弟弟的出生,才算是在心理上完成了传统女性延续香火的义务和责任。

  其实在做个人体验(心理咨询师作为来访者去求询)时,我也有多次类似的时刻,只是没有这一次令我印象深刻。就像一团有魔力的让人滞息的黑雾,陪伴我多年如影随形,以至于把它都当作自己而觉察不到是外来的了。而今忽然现出它包裹的模样,在清晰的那一刻,伴着疼痛魔力也渐渐褪去。

  母亲的镜映,就是像镜子那样照出孩子本来的样子

  镜映,指对心理经验的确认和映证。简单而言,就是像镜子那样映照出来。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感到被理解,或者感觉到自己的感受存在于另外一人的感觉里,你痛他痛,你悲伤他难受等。不一定去谈论,但你能够感受得到对方与你在一起,并且被他放在心里的感觉。自己若被这样对待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是那种被准确映照的体验。

  更进一步,当你被镜映时,你的心灵会向前发展,就好像你本来呆在痛苦中,但有个人与你同在,不但痛苦变得可以承受,心灵也会向前走一步,看到更真实的世界,提升你的心智。如果痛苦不能被镜映,就变得难以承受,为了避免可怕的痛,心灵就会想方设法来压制这个痛苦,并被禁锢于此。其实,痛苦一旦能被言说,就变得可以承受了,而镜映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言说。

  对于母婴而言,母亲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以充满感情的、促进发展的方式来回应,就被称作镜映。如果母亲无法共情到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是体验着自己的焦虑或痛苦,孩子就把母亲的焦虑和痛苦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父母不能准确镜映,孩子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意象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就是通过父母的这面镜子,无数次地照出自己,知道了自己是谁,孩子通常把这个镜像当作自己。

  就像我在幼年通过母亲的镜子(无措惶恐的眼神)中照出惶恐的自己一样,形成了生命最底层的`颜色,影响深远却常常苦于不知来自哪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也难以真正地体察到。

  孩子从镜中照出自己,形成自我意象,就会以这样的自我意象去创造新的关系。如果从母亲的眼中较少看到与婴儿同在的喜悦和爱,婴儿的生命底色就有一个不值得爱的底色,形成最原初的自我形象。随后他会吸纳相似的部分,围绕这个底色不断地构建自我。并且会想办法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

  重复挫败的关系模式,却是为了保护真我

  如果父母的镜子总是照不见孩子,孩子的真我出现时就可能会被拒绝、忽视或羞辱。想象一个小男孩哭泣的时候,如果母亲这面镜子经常只照出自己的情绪,照不出孩子,无法与孩子的情绪同在,哭泣的真实孩子就可能会受到羞辱:“羞不羞,男子汉还哭”、“这有什么好哭的”、“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或者其他身体语言等的拒绝。

  孩子为了保护真我免受羞辱,就可能对别人类似的语言非常敏感,或者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恰恰把他人放在了一个羞辱自己的位置上,而自己呆在一个被羞辱的意象里。

  固执的受伤害的逻辑却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人脸谱化回避真实的人际交往也可以避免真我受伤。这都是一个幼儿要活下来的生存智慧,把未被镜映的真我小心地藏匿起来,这个方式曾经帮助孩子活下来,本身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应对。然而,遗憾的是,过分执着于幼年获得的形象,看不到真实的人,随着真实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困扰。

  自我镜映,做自己的父母

  要想跳出这个挫败性的关系模式,需要在精神上冒险,与真实的人互动,允许自己矫正性地体验到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固执的模式才可能有机会松动。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两个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真实的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人际互动,而是在和自己构造的自我形象与他人形象进行互动。

  要想建立真正的关系,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更彻底,不是重塑,而是直接打破形象。这一点还是有点难度的。然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形象还是有可能给生活带来积极改变的。

  因为成熟到一定程度,反思和自我觉察则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通过自己看自己是谁,这就是做自己的父母。因为只要愿意,成长一直有机会。

  母亲如何做孩子的镜子?

  镜映不只是母亲的责任,也包括孩子的重要他人,使用母亲称谓只是为作为代言人而已。

  首先,母亲作为镜子的最基本的品质是容纳。镜子照出快乐的孩子通常较容易,而考验品质的是孩子痛苦时能否被镜映。通过传递共情性的理解婴儿,允许并接纳孩子的痛苦,他就可以安全地表达而不用担心受到羞辱和拒绝。

  第二,坦然应对的能力,提供稳定的支持。让婴儿知道,不管多么难以接受的感受,一切我都可以接受。不管面临着多么大的问题,有妈妈在,都有解决办法。如果妈妈看见孩子发怒,甚至大小便弄脏了衣服,就动不动大惊小怪、惊谎失措,或者自责内疚,孩子就获得一个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办法的意象。如果他的愤怒吓到了你,他就会得出一个愤怒是不好的,甚至害怕自己的愤怒。

  做到以上两点,孩子能够感受到安全,他的焦虑就会得到迅速缓解。否则,即使孩子在你怀里,仍然会不停地寻找心中的母亲,如果现实中一直得不到,就可能倾其一生去寻找。

  第三、跟随孩子的节奏并给情感命名。当孩子需要你拥抱时,你就抱他,当他挣脱出你的怀抱想要自己去探索去玩时,你仍然要求再抱一会儿,那就不是镜映婴儿的需要了。你跟随孩子的节奏,满足他想要靠近或离开的需求,孩子就会得到一种感觉,我是独立的个体,我可以影响妈妈。另外,镜映过程也是给孩子混乱的感受命名的过程,当然前提是你能准确镜映。“哦,我看到你涨红的小脸,宝宝生气了”、“哦,宝宝难过了”“宝宝困了,要睡觉了”。

  对于幼小的认知水平较低的孩子,我认为做到以上三点通常就是高质量的镜映了。然而,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年长孩子而言,母亲作为世界的代言人,不只是镜映孩子这个人,还要镜映外部世界,孩子透过母亲这面镜子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为主要经验构建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第四、超越早期容纳,变成两个主体间的互动。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给孩子的情绪调节和发展留出空间,由作为主体的他来选择决定向哪里去。比如:“我看到你很难过得哭了,如果哭能让你舒服一些,你可以哭一会儿。”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的表达,或者帮助孩子去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比如:我看到你生气,是否是因为气自己不能搭好积木?也可以更进一步提出建设性意见,“你可能认为搭不好就是失败,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真正的失败是拒绝尝试,真正的成功是失败了仍然不放弃努力,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掌握一个本领”。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并承担适宜的责任。

  最后,容忍镜映错误。随着孩子的成长,镜映时母亲可以、并且必须出错,因为只有会出错的母亲才是真实世界的人。重要的是出错后可以积极修复关系,母亲作为这个世界的代言人或镜子,向孩子展示的是不完美但仍存有善意的外在世界,随着孩子的心智发展,还要呈现并助推孩子学习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

  所以,足够好的母亲不是从不出错,恰恰是允许自己可以出错。同时能够积极地发现错误、调整和修复因为出错而断裂的关系。这不仅是示范,也有助于孩子学习人际合作、灵活地应变和积极地调整。

【亲子教育的核心】相关文章:

潜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核心08-16

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什么08-17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08-17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08-16

浅谈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1-14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大学音乐教育论文08-25

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论文09-25

浅谈亲子共读的教育意义论文11-05

营销的核心08-08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