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

时间:2024-01-22 12:35:56 秀雯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说谎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撒谎,因为说谎就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身为家长,我们要重视但不必太过紧张。下面小编为您带来说谎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

说谎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

  似乎有着一种现象,当孩子说的和事实不一致的时候,很容易被定义为说谎。在现实中,成人之间也常常会有说的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形的,通常只会被认为是人际寒暄或者是吹牛皮。

  这是很有意思的情形,也是值得爸爸妈妈们想一下的,是什么让我们对孩子“说谎”那么“敏感”呢?

  要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要完整地看到一个事物都如此困难,就更不用说完整地看到一个人。若是一个发展中的孩子,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首先,从能力的角度来看,“说谎”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种内在特质。

  为什么首先是能力呢?因为它首先是作为一种能力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说谎”首先是人的一种能力,然后有人将这种能力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也就是具体的“说谎”行为,接着被其他人注意并发现他所表现出的不一致,随后才会被某些人作为道德问题来讨论。因此,当一个孩子开始出现说谎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看待。因此,说谎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既然是一种能力,它就必定符合能力产生发展演变的各种规律,也与其他各种能力有着相似的特性。能力通常会被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通常的说谎,是一般能力,也就是一般人都具有的能力。如果按照刚才的说法,“言行不一致,说的与事实不相符,全都算说谎”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说正常发展的人100%都有说谎的能力,都有说谎的行为。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说谎心理学》([英]伊恩·莱斯利)中就提到:“我们几乎从出生开始就有了说谎的能力——婴儿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已经拥有非言语方式的伪装行为。……孩子们几乎是在学会说话的同时,就开始说谎了。……3岁以下的幼儿说谎,只是为了达到简单的目的,或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是本能的、不假思索的,几乎不运用策略的、且很快就会供认不讳的方式。然而到了4岁时,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在实验中)一般来说,3岁大的孩子会立刻招认,4岁大的孩子则会否认,说自己并没有偷窥。而在6岁大的孩子当中,有95%的人会撒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到全世界3~5岁的孩子身上,无论他们是什么国籍的孩子。”由此可见说谎这种一般能力的普遍性。

  通常的说谎,当然会有人把它发展成特殊能力。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像一个普通的会奔跑的人,与一个能够在世界级体育比赛中取得良好名次的运动员。要将一般能力转化为特殊能力,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做到。既然是能力,就有它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那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从心理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够使“说谎”这个能力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有意识地通过说谎来影响别人的想法甚至感受,在现实中有效地去完成“说谎”这个行为,是需要孩子发现很多真理的。是的,没错,真理!而且常常是被成人遗忘的真理。

  第一条与之相关的真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起先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吃什么,胎儿就得到与之相类似的营养物,妈妈有什么样的情绪与体验,胎儿就会经历相类似的情绪与体验,这是一段可以说完全共生的阶段。随后,孩子出生了,但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妈妈的身体已经分离开了,自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了。他在心理上仍旧把照顾者和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一体。心理学家马勒把这一阶段成为共生期。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这个时期,妈妈通常会沉浸在一种原始母爱关注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妈妈在心理上也仍旧把自己与已经出生、剪断了脐带的孩子看成是一体的,这对孩子最初的存活发育发展是非常好的、至关重要的。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会慢慢地从原始母爱关注状态中退出来,一点一点,直到有一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系统。

  孩子会通过什么意识到这条真理呢?比如说,“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就是这样一些妈妈的感受说法与自己的感受不相匹配的小事,慢慢地堆积,终于有一天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着独立感觉体系的人,妈妈的感觉只是妈妈自己的。然后,他会把这个认识推广到其他人。

  可惜,当我们渐渐长大,为人父母的时候,又会有很多人把这条真理遗忘,于是“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就又开始启动下一个循环了。这个部分如果没有能够很好的分离开,有可能出现孩子被家长过度侵入的情形。父母无法看到那个实实在在的有着自己感觉想法的孩子,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强加给孩子。父母的确是为了孩子好,只可惜在以什么谁的感受为标准上,出了偏差。对于孩子来说,他自己的感受总是被否定,渐渐他就有可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极端地情形有可能会变得没有想法,非常顺从,没法自立,并且感觉充满痛苦,却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第二条真理,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

  通常,孩子是通过成人的言谈与情绪来发现这一点的。孩子们会注意到自己的父母或者主要照顾者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反应,针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他们渐渐明白人与其他的东西是不同的,在人的内部必然有着一个什么,这个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各种事情做出各种与当时的情形相适应的解释,然后这个解释会指导人们去做出相适应的反应。而一般的东西,比如木头、玻璃,无论里面还是外面都是一样的,没有内外之分,也无法做出随环境变化的反应。在明白这个部分之前,孩子有可能把自己看得和木头玻璃一样,把内部等同于外部,比如当他们遭遇到不好的对待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但随着对这一真理被孩子所发现,他们可能就会倾向于认为,外部遭遇之所以如此是自有其原因,但这个原因可能和自己相关也可能不相关,因此不能依据外部遭遇的好坏推导出自己的好坏。

  当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也是有着内外之分的,内在的感受想法与外在的行为言谈是不同,并且可以不同,由自己来让它们不同。这个发现为孩子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内在广阔空间—想象界。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感受、心情,去想象的世界里创造一些角色或物品,甚至自己在现实中不具有的品质。孩子们会发现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在遭遇不舒服的境况时,可以进行自我安抚。这些发现通常是在孩子1-3岁的时候发生的,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因此他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但孩子们会通过游戏来表达这些部分。

  而这个真理在很多时候,也会被成人世界遗忘,爸爸妈妈时常会仅仅依据孩子外在的表现去评价他们,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有着内在精神世界的人,忘记了孩子遇到一些境遇并不一定就是孩子导致的,完全有可能是孩子所处的环境系统的原因。

  第三条真理,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不是直接可见的,但通过外在语言(身体语言或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了解认识与影响他人。

  身体语言方面,就像前面《说谎心理学》中提到的,婴儿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已经拥有非言语方式的伪装行为。

  而在言语方面,要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发现,当孩子发现语言的这一功能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努力让自己掌握语言这门技艺。一旦他们掌握了一些语言,他们就不再需要哼哼唧唧哭个不停(还经常被误解),他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与意愿了。

  于是,在想象世界被打开以后,在孩子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之后,孩子会把语言和想象组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他们会需要一段时间去认识它。就像得到一个新玩具,他们会花时间去看、去琢磨、去敲打扭动,总之是努力探求这个东西的形态、结构、用途等等。这也就是在3、4岁的时候,会出现孩子“说谎”的小高峰的原因。这是孩子在探求想象世界的边界、结构、用途、意义等等方面的一种表现。当然这条真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发现他可以通过语言给出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说法。特别是,当他不希望自己的内在世界被他人进入或侵入的时候,他可以通过说谎来进行防御;或者,当他不希望被拒绝、不被喜欢时,有些孩子也很可能会想要通过说谎来得到接纳与喜欢;或者是其他什么特别的原因。

  第三条真理同样时常会被成人所遗忘,爸爸妈妈或照顾者时常会无意识地侵入孩子的内在世界。比如“你怎么可能不饿呢?”“这点事情有什么好哭的!”“那个洋娃娃不好看,我再给你买一个吧。”“哎呀呀~!你摔倒了,一定非常非常痛吧。”通过这些话语,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照顾者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强加给孩子,同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强加影响。如果按照我们之前的定义,“所有言行不一,说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全都算作说谎”,那么当家长说的这些与孩子内在的感受想法不一致的情形,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说谎,一种无法看到孩子并强加自己的意愿地,无意识地说谎。这时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也许他所能做的就是用谎言来抵御谎言。

  以上三条真理与说谎能力是直接相关的。那些没有发现这三条真理的孩子,是不具有说谎的能力的(他们要么只会实话实说,要么不说。但同时他们也无法明白普通人的一般感受与想法,以及普通人可能会对某些日常事件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与想法。

  这个部分想要强调的是,不要孤立地去看待说谎,说谎所反映出的孩子内在的能力与其他的外在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具体的说谎行为是一种内在需要的反映。这时孩子还只是被内在的需要推动着去完成“说谎“这个行为,一般发生在1-3岁的时候。

  首先,是能力发展的需要,能力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过程,发展自己的能力是孩子们一种必然具有的内在需要。

  在2~4岁孩子的想象世界被打开并掌握了一些词汇之后,孩子们会去磨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想象力。这时,他们可能会说一些根本没有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去过海边”、“我可以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或者说得过于夸张(“我跑得比风还快”、“妹妹哭得把房子都淹掉了”),或者说一些成人看起来太卡通虚幻的事(“我爸爸被怪兽吃掉了”、“我妈妈有时候会变成巫婆”)。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一些“谎话”通常不会被看做“谎话”,反而会得到成年人的某种赞赏。

  另一方面孩子是一个有着情感需要的人,他们那些谎话是他们内在情感的需要的反映。比如,有些做哥哥姐姐的,可能会极端夸张地说“妹妹哭得把房子都淹掉了”,也许表达的是对妹妹总是哭的不耐烦,但不耐烦是不被允许表达的,于是他们转换成这样被允许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其次,说谎成了达到某些目的的策略。

  这时有些孩子或者同一个孩子的有些说谎的行为,已经到了有意识地讲说谎当做一种策略来使用的阶段了,这个年龄段通常在4、5岁以上了。

  目的有很多种,大致是以下几类:

  一、为了得到。希望得到食物、玩具、某人的赞赏、依恋对象的关注、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在某个时间段看电视啦,等等。

  二、防止失去。不想被讨厌、不想失去玩具、荣誉、奖励或者某些特权等等。也包括避免惩罚,比如的确是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或者做了某人特别讨厌的事情,希望通过说谎避免受到惩罚。

  三、安抚自己。非常希望自己拥有某些现实中并不拥有的事物、权利或品质,当孩子不清楚如何才能得到时,有可能会通过说谎来让自己认为或想象已经拥有,比如大人说谎我也可以啦,比如其他小朋友说家里住大别墅而羡慕不已等等。

  四、防止被侵入。说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内在世界,这个部分在前面已经有提到,当孩子的内在世界总是被侵入,他们就可能会使用说谎来应对。

  我们内部世界有很多情感想法,不见得每一个都符合外部世界的要求。于是,为了适应它活下去,每个人都会发展出一些策略来掩饰那些不被外部世界接纳或允许的情感或想法。为了不让对方获得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他们就开始努力发展自己说谎的能力,从而保卫住自己的内在世界不受侵扰。

  这些目的,可以看到无一例外的与情感相关,这就涉及到孩子的内在情感世界了。

  综上所述,孩子一般性的说谎是很常见的,通常应对这种类型的说谎行为,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是每天或每周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耐心地听孩子讲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不做道德评判而是充满好奇地去听。“通过充满情感地与婴儿沟通,以及在对其身体进行照看的语言中,父母可以容纳婴儿的痛苦情感。父母这样做是在告诉婴儿:(1)他们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和其对情绪的影响;(2)他们能够应对痛苦并减轻痛苦;(3)他们能够识别出孩子正在表露出有意图的姿态—这意味着孩子能够推断出行为背后的意图,尤其是父母行为背后的意图。”(选摘自《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通过不断地与孩子进行这样的互动,孩子会与父母之间的安全型依恋关系会得到强化。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意愿,也能坦然地接受对方的拒绝,自然就不需要时时通过各种其他的策略(比如说谎)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不过,作为一种能力,孩子们还是会去探索,因此还是会有说谎情形的发生。这时,父母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小时候说谎的故事,然后请孩子说说他说谎的故事。努力去理解孩子内在的情感与发展需要,不加评判地去听。有时候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下“开玩笑”式的说谎,或者是通过玩打牌、角色扮演等游戏来帮孩子练习“骗人”技巧。当然还要记得和孩子讨论,思考说谎和骗人的利弊,以及在什么时候使用这种能力与策略是合适的(比如对坏人说谎就是合适的。

  但有些孩子的说谎行为让人担心,通常这些孩子说谎的动机与原因也会非常复杂,会有很多指向,也可能有一段演化过程,其中还纠缠着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照顾者的很多情绪。

  作为家长需要记得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塑造作用,以及孩子是一个具有内在世界的独立个体,因此当发现孩子存在频繁说谎的情况时,家长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孩子说谎是为了什么?是否只有说谎,他才能得到他想要的?

  孩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谎的?

  他在说谎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是兴奋的、害怕的还是洋洋得意的?

  这些情绪反映出孩子与你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孩子是否曾经成功骗倒过什么人?他是否为此而自豪或者被什么人夸奖?

  如果孩子说谎曾被发现,是否得到适当的“惩罚”?那是什么样的惩罚?

  如果孩子坦白过,是否仍旧被过于严厉地惩罚?那是什么样的惩罚?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决定使用说谎策略?是什么使得孩子把这个策略保留了下来?

  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孩子,是否明了孩子最渴望的是什么、最害怕的又是什么?是否能够不带有色眼镜地去看待孩子?对孩子能否做到“情人眼里出西施”般地喜爱?

  拓展:如何杜绝孩子说谎的行为

  要杜绝孩子的恶意欺骗行为,原则上讲,关键是要杜绝该行为的“获益”。

  惩罚要合情合理合度

  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在该案例中,妈妈的做法在这方面显然欠妥。对孩子撒谎的无情揭露,有可能证明妈妈的“精明”,但也证明了孩子的“无能”,证明了孩子是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当发现孩子说谎时,首先要了解情况,弄清孩子为什么要说谎,然后,仔细分析,区别对待,该肯定的肯定,该指正的指正。即使孩子是恶意欺骗,应该惩罚,也必须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尤其是抑郁质、胆汁质的孩子,更要把握好惩罚的“度”。

  让孩子用正当方法获得尊重

  靠“忽悠”获得的“自尊”,不是真正的自尊,也不会长久。渴望被尊重,被接纳,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择手段,甚至恶意欺骗去“取宠”,引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蔑视。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想活出自己的尊严,首先要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尽量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撒谎不一定是坏孩子

  如果笼统地说,撒谎的都是“坏孩子”,那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好人”了。因此,一定要给孩子说明撒谎的复杂性,例如,有善恶之分,有自我保护功能。例如,“坏人可以骗”,“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好人也可以骗,但必须是善意的谎言。例如,自己住校条件不理想,但是,又无法改变,怕家人担心,也可以骗家人说“挺好的”。

  宽恕孩子的小错

  世上没有一辈子不犯错的人,另外,人不经历错误、挫折,能力、承受力无从增长,没有较好的能力、承受力,人无法成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而在于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对错误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因此,经常撒谎肯定不利于心身健康。家长应引导孩子,从正视自己的小错做起,成长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从承担自己的小错引发的后果做起,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待的人。

  揣摩孩子的心理

  别以为幼儿不懂心理,其实幼儿非常会揣摩大人的心理,不但会揣摩,而且会应用心理战术来对付大人。比如:早晨,大人急匆匆地忙完早餐,希望孩子吃快一些,催孩子“快些,快些”,以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快些上班。而孩子却慢吞吞地有一口没一口地吃,其实孩子的肚里有“小九九”。晚上,大人想把孩子安顿好后,自己可以做些事情。可孩子就是不理不睬,不肯洗脸,不肯洗澡等等,惹得大人很恼火。这实际是孩子对大人的安排不满意,或者没有达到孩子的期望价位。于是,孩子就用慢吞吞,不理不睬的方法来对付大人大人用不着发火,也用不着摧促或逼迫孩子,只要告诉孩子,现在是几点钟,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玩。或者告诉孩子,你到几点钟应该做什么事情。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让孩子考虑。尽量把后果描写具体些。孩子会感到他使用这个方法失败了

【说谎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相关文章:

如何发展孩子的心智能力11-16

孩子成长心理发展五个阶段03-11

国际象棋助孩子心智成长08-12

OA系统发展阶段05-15

个人发展阶段小结08-04

如何纠正孩子爱说谎的表现10-26

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03-19

职业生涯发展五个阶段08-14

绘画的四个发展阶段06-16

客户关系发展的5个阶段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