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假期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呢
假期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呢? 人的童年只有一次,做孩子的时候就该无忧无虑享受童年的时光,和小伙伴一起做着天真却有趣的事情。
其实,家长的心思我们能理解,给孩子报兴趣班是件两难的事情:不报,其他孩子都有这个那个兴趣班,自己的孩子将来没特长;报了,又挤占了孩子玩的时间,更重要的,那是孩子自己的兴趣吗?
重庆9岁女孩姗姗(化名)给父母写下了一份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这是前不久媒体上的报道。姗姗在3年换了6个特长班,仍无任何特长兴趣,而焦虑的父母则害怕在将来落不是,于是有了这一纸保证书。
兴趣,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我喜欢,我愿意,然而姗姗显然是"被兴趣"的。很难统计,中国到底有多少像姗姗这样"被兴趣"的孩子。一家都只一个,父母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给孩子报了什么兴趣班?"年轻的父母们互相探听着,比较着,而很多孩子则上着这个班那个班,少则1~2个,多则6~7个,全面普及,重点发展。父母们期待着:这么多兴趣班,总能让孩子培养出兴趣来吧?
"我还不如一条小狗!"
李海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工作者,中年得女,视如珍宝。女儿李玉从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现在,7岁的她,每天放学后、周末都奔波在学琴的路上。有一次,李玉偷偷对妈妈说:"我还不如一条小狗!"因为,李玉在弹琴的时候,弹错一个音,李海就会一个巴掌把她从钢琴的位置打到沙发上去。李玉经常问她家的保姆,能不能在爸爸的饭里下一点毒,这样她就永远不用弹琴了。
李海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是他特别喜爱音乐,他说自己上小学时,到同学家玩,第一次见到钢琴,特别想坐在钢琴前弹一下,但是同学的妈妈嫌他的衣服太脏,不让他弹,这件事李海记了一辈子。虽然,他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事音乐工作,并且小有成绩,但是他总觉得在自己最好的年纪没有受到音乐训练,因此女儿出生后,还没满月,他就兴冲冲跑到琴行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摆在家里。
杨丽一直喜欢二胡,她小时候缠着爸爸买二胡学二胡,都被专制的爸爸拒绝了,在她爸爸看来,学习好才是真好,其他都是瞎掰。因此,当杨丽的女儿5岁时,她毫不犹豫地给女儿选了二胡。虽然每次练习时,女儿总是磨磨蹭蹭,心不在焉,一会吃个水果,一会上趟厕所,她在边上陪着心里憋气到快要爆炸,考虑到为了培养女儿的艺术气质,杨丽还是咬牙坚持着。除了二胡,杨丽还给女儿报了国际象棋、舞蹈、画画。每到周末,就跟赶场似的,一个兴趣班接一个兴趣班,"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我小时候没条件学这些,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啥特长也没有。"父母如此的良苦用心,孩子能体会吗?
10岁的宇泽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还是班里的中队长,提起妈妈给她报的那些舞蹈、表演等兴趣班,她撇撇小嘴说:"妈妈说她没当成演员,就让我一定要实现她的愿望!"孩子的话也许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如果兴趣班是孩子自己挑选的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难免出现逆反。如果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的,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溪溪上小学三年级时,想要学习钢琴,爸爸妈妈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并请了老师,半年后,她不想学了。父母觉得孩子既然没有兴趣,也没有强迫,就停止了。等溪溪上初中后,又想弹钢琴了,父母很庆幸没有因为钢琴占地就给处理了。现在溪溪每周上两次课,风吹雨打都不会缺课。已经坚持了一年,弹得有模有样了。
戎戎上幼儿园的时候,共有7个兴趣班:泥塑、书法、轮滑、跆拳道、绘画、围棋、数学思维后来,经过很多次的淘汰,戎戎自己选择留下了围棋和数学思维,上小学后,还参加了围棋和奥数比赛。每次去上课也是高高兴兴的,回家后还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还把妈妈教会下围棋。
看来如果单纯地理解上兴趣班是给孩子施压是不客观的。专家李子勋说:"如果一个家长不是用功利之心去对待兴趣班,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希望为孩子增加一些乐趣,长一些见识,那么去上兴趣班本身就会达到这样的目的。"混沌理论认为,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如果孩子具有某类天分,当孩子成长到某个年龄段时,这样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李子勋建议:"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家长就给予鼓励、欣赏。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说明这种刺激已经完成,家长最好跟随孩子再去体验新的兴趣,并与之共情。"如此,上兴趣班就不再是孩子的压力,并且有一天,家长和孩子都会感觉到,这些培训并非多余。
帮助孩子接受各种知识信息的刺激
琬林的妈妈就是一个兴趣班的温和派,她给女儿报二胡班的目的,就是以自己的人生现实作为参照。"人长大以后,有时会非常孤独寂寞而无法排遣,如果你学会一种乐器,它就会成为你最忠实的好朋友,成为你释放压力的方式。"现在有很多关于减压的新闻报道,比如白领到超市捏碎方便面、深夜逛马路,发明了千奇百怪的减压招数,却仍然难以排遣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重压,在学校和家长的精心教导下,很多人也许早早学会了如何发挥理性面对运算,却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琬林妈妈的想法和杜威是一致的,就是音乐不是人生多余的东西,而是丰富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
"的确,目前国内很多孩子都是被逼着在苦学一种乐器,在俄罗斯,有一些孩子可能从来就没有学过任何乐器,但是,当他们坐在钢琴前时,就很有那个优雅的范儿。也许是因为他们平时就浸泡在这种音乐艺术的氛围里吧!"一位刚从俄罗斯访问回国的音乐学院美声系老师说。
学家李子勋也主张在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帮助孩子接受各种知识信息的刺激,尤其是艺术--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的启蒙,发展孩子对自然形体、色彩、质感的感知。
"不管孩子是否是天才,足够的信息在恰当的年龄最终会让孩子受益。没有条件的家庭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免费资源帮孩子补上这样的课。西方社会整体人群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比较高,正是因为从小让孩子浸染在艺术的氛围里。"
"我没有给他报任何兴趣班"
孩子一定要上兴趣班吗?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人生的智慧绝非是在简单的学习特长之中培养的,主张孩子应该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在出版社工作的余梅,儿子已经8岁了,她没有给他报任何兴趣班。"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已经负担挺重了,再上兴趣班,多累呀。孩子就是孩子,应该有童年。"
但她也很担心。她记得,在《月刊》上曾看到王学兵的《自画像》,王学兵曾埋怨父母在他小时候没有培养一些兴趣特长,结果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以后,在有众多才华的同学面前有点自卑。王学兵说,父母听了他的话,特别受伤。"我也很担心儿子到了王学兵那样的年纪,在一堆有这样那样特长的同龄人面前,忽然埋怨我们没有给他培养任何一项特长。"不同的是,余梅只是担心,她当然不会逼着孩子写将来不怨父母的保证书。
教育专家徐国静认为:就学习本身而言,无所谓内容量多还是量少。高明的教育者,即使纵容孩子游玩嬉戏,也会成为一种学习,平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可能化为各种思维启蒙和潜能开发。
甚至可以说,人生本就处在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而在不正确的教育下,培训内容就算从10个简化成1个,估计最后也只能成为不堪重负的压力,逼出苦不堪言的逆反情绪。
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生命空间
一位在中国大剧院内刊工作的记者,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一些国内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他们从三四岁开始练琴,和他们的交谈非常枯燥,简直像挤牙膏一样,他们很像一架练琴的机器。他们很愿意展现自己的成就,但是他们有时候也非常恨自己的父母,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已经丧失了真实的生活。
"儿童依据外在坏境和内在环境创造一个自我,这一历程需要18~21年,所以,早先的时候,儿童只有自我的意识,如果家长不让儿童完成这一历程,而是让儿童去做对外在世界感兴趣的事情,那是占用了儿童的生命空间,就可能错失了一个真正生命的存在,就是人们说的没有自我。"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
杨振宁在《论文选集》"评注"里说:"在每一个创作领域里,兴趣、品位加上学力、性情和机缘,决定了风格的高低,也决定了贡献的大小。"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始动力,但是如果兴趣脱离了品位、性情、学力,那就会变成一个人成长中的灾难。
【假期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呢】相关文章:
孩子的零花钱该不该给呢10-17
家教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体罚?04-25
大家觉得笔试有没有必要报个培训班呢?08-08
负面新闻该不该给孩子看?06-05
电脑兴趣班总结12-07
舞蹈兴趣班总结12-24
兴趣班活动总结11-08
合唱兴趣班总结11-09
美术兴趣班计划10-17
如何引导孩子画画兴趣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