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什么时候该后退
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是煞费苦心,可是你知道身为父母应该在什么时候该后退吗?
如何和孩子沟通?我会提出一个假设:“不为对错,只为关系。”关系最重要,为了构建我们之间的关系,沟通是对对方的一种邀请,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尊重,一种接纳。构建关系的原则是:边界和程度。
边界是什么?通常,做父母的关心孩子,做教师的爱学生,做夫妻的爱伴侣,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边界”。
在一个家庭的结构当中,“边界”就好像每个人的国界线一样的。跨过这个界限的时候,我们要去征询对方的同意,或者说在我们要去跨界的时候,我们要去理解和了解对方的“边界”在哪里,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去避免沟通当中的雷区和冲突。
“边界”受到文化和家族力量的影响,比如说中秋节,这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我们会回家去看望父母。还有一些家庭规则,比如说回到家以后就必须把手机放到餐桌以外的地方,吃饭的时候不接电话,这就是规则,就是边界。这些规则反映的是爸爸妈妈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我们说教育孩子很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父母自己。我们的人格是否是完整的,我们是否乐于宽容和变通,我们要把孩子养育好教育好,我们自己是不是可以先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模范?否则的话,我们身上的这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会通过代际传承,受苦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影响“边界”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我们内在角色。
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妻来找我做夫妻咨询。通过跟他们的访谈,我看到他们当中的模式是“一个追一个逃”的互动模式。太太一直都很强势,不论是在咨询室里面感受的,还是通过先生的回应,都觉得她很强势。她会包办所有的事情,这会让先生感觉到自己非常没有力量,感觉自己永远像个小男孩。所以他选择的回应模式是不跟妻子发生冲突,而是消极的抵抗或者回应太太的所有指责。
所以当我跟他们去工作的时候,我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帮助这对夫妻去看到:在他们的家里面只有这个妈妈和儿子的角色,没有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因为他们的互动模式是非常典型的母亲和孩子的交往模式。
再进一步探索,发现先生回应他太太的模式居然也是他回应自己母亲的模式,这是非常典型的。这源于先生和太太双方内在的自我成长都不太足够,他们将过去的成长经历带入到了现在的角色当中来,所以他们的互动模式就是因为角色不清晰引发的一个冲突。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在角色是与我们个人之前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
怎么把握程度?过多的给孩子爱,看上去似乎都是为了孩子好,可能这只是我们借由孩子来弥补自己幼年时候成长的缺失,这样做法的后果可能会剥夺孩子成长机会,比较容易造成这个社会的适应功能的严重缺陷。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不太容易的,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努力,当我们能够去把握住“我什么时候该伸手什么时候我该后退”,这对沟通的进程和作用会有巨大的帮助。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四岁左右孩子的母亲,孩子突然间开始大哭,你会怎么去做呢?
可能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去问这个小孩:“妈妈现在可以为你做一点什么呢?”这么问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妈妈在这个时候需要往后退,腾出一个空间,让这个孩子自己来学习选择和学习对自己负责。
另外,我们可以使用“开放性的提问”的技巧,可以继续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沟通的空间来,例如:“你现在需要我做点什么呢?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们现在遇到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什么?”
类似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但可以缓解我们亲子关系的压力,也能成为赋予孩子能力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开放性问题”就像投在孩子心湖里面的一个石头。这时,不论孩子有没有答案,但一定会对孩子的内心有扰动,这个扰动带来的信息是:“妈妈相信你愿意去寻找答案,同时妈妈有一个邀请,我想听听你怎么想的。”
这个方法尤其适合进入青春期的家庭。当孩子表达出真实想法的时候,作为陪伴者,我们就需要去练习一些回应的技巧,让沟通更好的进行。但一定要记住,前提是我们需要创造出这个沟通的空间,这就是我们谈的构建关系的第二个原则——把握程度的部分。
构建关系的方法:第三种解决方案
在神经语言程序学学科里面有一个基础的假设,凡事都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案。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个假设,因为这个假设可以帮助我们去脱离“你和我”单一的选择,然后让我们去寻找第三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恰好就是沟通当中的一个弹性空间。也就是说沟通当中,“我和你”成为“我们”之后,一起构建出来的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帮助沟通的双方去寻找第三种方法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
这个空间恰恰就是用来构建双方关系的。因为当我们的方法只是看到“你”或者“我”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很单一,很孤独的,我们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但当我们进入到“我们”这个状态的时候,我们必然要发生沟通,我们必然要发生关联,而这个关联就是关系。
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妻,先生喜欢看电视,太太喜欢看书。然后双方看了一篇文章说:“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会怎样,是取决于人如何利用晚上八点到十点这个时间段”,所以两个人都决定说这个时间他们俩都只能做一件事情,而且都希望要跟对方做一样的事情。但是太太不喜欢看电视,先生也不太喜欢去阅读书籍,他们就会这个事情闹很不愉快。
可能对于这个情况,一些朋友们会觉得:“这是个事儿么?”但是我们说,如果当事人觉得内心是有冲突有困扰的,那这就是个问题,是个事儿。
所以我提供的帮助就是和他们一起寻找第三种解决方案。那我开的“处方”是:一是在他们约好的8点-10点时间段看一些评书的视频,比如蒋勋讲《红楼梦》的视频;二是星期一、三、五一起看电视,星期二、四、六一起读书,这个看电视主题/看书主题由当天的决定人来选择。
这个处方的好处就是帮助这对夫妻开启一个对话的空间。后来他们继续讨论和选择的方式是:这一周就是看书籍,下一周就是看电视,下下一周是夫妻交流的时间。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在进入对方角色和空间的这个能力上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变得顺畅了很多很多。
再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的。她分享过她和自己女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女儿一直在打游戏,并且打游戏的时间已经过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妈妈叫她吃饭,她不来,一直在打游戏。妈妈这个时候犹豫了一下,思想一下,最后她把饭端到了女儿屋子里面去,她选择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打游戏。结果,这个选择和过程,让她们两个人有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女儿觉得被理解和陪伴,妈妈的焦虑也得到了释放,她也在这个陪伴的过程当中看到了和孩子沟通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是否有第三种解决的方案,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在生活里面去邀请对方,邀请对方走入“我们”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中去,不论是你进入对方还是对方进入你的世界,都需要一个邀请,这个邀请就是“没有对错,只有关系。”
【身为父母什么时候该后退】相关文章:
什么时候该职场充电09-12
父母该如何早教07-22
什么时候你该职场充电了09-01
淘宝退货后退款流程11-22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舞蹈09-23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口才10-07
网球后退步训练技巧09-14
淘宝售后退货退款流程11-22
儿童泛灵心理父母该如何应对07-23
感恩父母演讲稿该怎么写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