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吧!
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1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2
一、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七、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儿童青少年应是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3
1、学校恐怖症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2、焦虑
焦虑是指一种情绪,成人会有焦虑情绪,孩子也一样会存在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当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可以表现为胆小、缺乏自信、敏感、哭闹等。
分析:家长要学会对孩子安全感,多鼓励与表扬孩子,平时多与孩子交流,给予拥抱!
3、人际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玩,而是自己一个人玩耍,或者说与同伴玩时,也不会分享与合作,这些就是孩子所产生的人际问题。
微心理分析: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善于去引导孩子与别人交往,要鼓励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4、恐惧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分析:恐惧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也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所造成的。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要对孩子宽严并济。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行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此外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
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4
当前,城市里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同龄人长时间接触。到了幼儿园,有些孩子往往不适应,有的恐惧陌生人,有的特别不听话,甚至有的具有攻击性,这些都让他们很“不合群”。这些孩子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责怪”。专家指出,儿童时期情绪伤害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养成。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本版特邀请心理专家,就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给以指导,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拥有早期的友谊给儿童提供了社会支持,不但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且这种伙伴关系也是儿童以后建立新关系的可靠基础。因此,家长要肩负起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重任,让孩子更“合群”。
孩子不听话 家长身上找原因。
5岁的小力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平常说话慢,但爱跑动,经常有攻击性行为。与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但是如果真让给他了,他又觉得没意思了,似乎他的乐趣就在“抢”的过程里。结果,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有时还故意欺负他,经常是今天被某个小朋友抓破了,明天又被某个小朋友掐青了。和他一起玩,他只能赢不能输,只要输了就不肯再继续玩。大人坐在那里,他又会突然伸出拳头打你一下。而且,小力特别不讲理,他一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来不会好好说。家长被闹得没有办法,每次都不得不满足他的要求。这样的小力总是“挨批”,妈妈的苦口婆心,爸爸的粗暴打骂,对小力全都不奏效。每个认识小力的人,都觉得他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小力的父母为此深感无奈。
小力的种种行为,显示出他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长没尽到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责任。
小力的父母性格都很安静,很少和小力交流。爸爸像个孩子一样喜欢看电视,甚至于经常忘记吃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很少带小力出门,就连周末也经常呆在家里。可见,小力缺乏与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长辈交流沟通的机会,也缺乏与同龄小朋友交流和相处的机会,这才导致了小力“不合群”。因此,孩子不听话,家长应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不可一味怪罪于孩子。
儿童期情绪伤害影响日后性格。
4岁至5岁的孩子,逐渐由独自游戏、玩耍发展到与其他小朋友合作进行互动、合作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与其他儿童交往。儿童时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绝,不仅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出现害羞、恐惧、自卑等的不良心理症状,也会影响日后其他性格的发展。该时期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受他人暗示的影响,比较依赖于成年权威人物对他的评价,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毫不置疑。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与他的关系和相处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间接地也会影响他对自己的信心。
这个时期,孩子如果与同龄人缺乏接触,就没有充分时间实践交往技巧。另一方面,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足,会让孩子感到被忽略,那么孩子有可能会采取调皮捣蛋等错误的方式引起关注,这时候如果没有辅以正确引导,只是一味地批评、打骂,就会让他感受到别人的厌恶,他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自责“我不好”,“没有人爱我了”,从而产生深深的内疚。久而久之,不利于儿童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生活中出现的这些事情,难以保持探索的兴趣,反而可能变得更加退缩和封闭。甚至可能把来自父母的压力发泄到其他孩子或者大人身上,或者玩具上,发生更多的同伴间的冲突、破坏玩具的行为。
可见,儿童时期的情绪伤害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会对日后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体罚只能获得暂时的屈从。
对待儿童,家长千万不要采用体罚的方式。
确实,体罚可以使孩子马上遵守规矩,然而,经常使用体罚方式,往往只是造成孩子暂时的屈从,对孩子长期的行为改变并没有作用。而且体罚越多,孩子就越可能把压力转移到其他孩子身上,与同伴发生更多的争吵,甚至打架。如果孩子根本没明白为什么训斥他、体罚他,以及怎样做才是对的,那么这样的训斥和体罚并没有意义。
孩子哭闹、无法劝解时,可以把孩子带离这个环境,带他到他自己的房间,让他自己反省,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直到孩子做出适宜的行为。或者限制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为惩罚。
家长应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既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伤害他人。比如玩一些费体力的游戏,并帮助孩子获得团体的认同。孩子犯错后,家长要和孩子探讨错在哪儿,还要和孩子说明自己为什么生气,让孩子认识到这么做的不好后果,以及提出希望孩子以后怎么做的行为建议。在这些情况下,父母要采取温和的态度,与儿童就事进行探讨、交流,指导孩子如何做事,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5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这里我们推荐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标准,仅供每位家长参考:
1.满意的心境
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总感到相当满意。他们总是乐于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聪明才智虽然各不相同,但没有心理障碍,其智慧能充分发挥出来,并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盲目地为自己长得丑、不够聪明而羞愧万分,或者总嫌自己命不好没上一个好学校,或者总抱怨他人不给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而终日苦闷失望,怨天尤人,以致把学习和生活看成负担,就不是心理健康了。
2.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孩子均有自己的伙伴,总乐于和别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均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做出一定的个人牺牲去谋取集体的幸福。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与集体格格不入,没有伙伴,不愿意和别人来往;或者不会以诚恳、谦逊、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不会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而和别人吵闹,不尊重人;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就轻易地怨恨、敌视他人,总认为别人是靠不住的;或者认为别人是可以欺侮的,总想糟蹋别人以取乐,这就不是心理健康了。
3.统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基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它为中心把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人生观和信念作为人格的核心,一般来说是很少变化的,而个人具体的需要、愿望等,则会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与其人生观和信念相一致,并受其制约的。如果不是这样,欲望背弃了信念,私欲和良心相冲突,行动和思想互相矛盾,主体的自觉意识统一不了这一切,就会导致人格分裂(所谓人格分裂,就是一个兼而有两重或多重相互对立的人格特征,随着个人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交互出现,分别表现其片面的人格),这就不是心理健康了。这样的人,一阵子慷慨大方,一阵子悭吝小气;一会儿待人温柔宽厚,一会儿又冷酷无情,过后却又悔恨自责。
4.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均有比较切实的了解,有着正确的自我观念。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才能努力地发展自己。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去做他力不能及的事,做不好就责怪环境,或者把过错推诿给别人;他可能自轻自贱“自作孽”,甚至对自己命运漠不关心;他还可能自觉形惭,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地学习、生活。这样的孩子当然不是心理健康了。
总之,心理健康的儿童是高高兴兴地学习和生活的,是有自己的友伴并乐于和别人交往的,其健康的心理与人格是统一的,是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是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
建议家长试着和孩子多沟通,创设轻松的环境气氛,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不一定要您多说,试着让孩子说出自己所思所想。
【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相关文章:
职场的那些事11-16
感谢那些人,那些事08-03
关于儿童心理健康10个禁忌有病那些09-13
关于感冒的那些事11-24
毕业留言的那些事01-15
职场中的那些事11-02
说说营销的那些事02-22
游学网的那些事10-05
过年那些事征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