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2-10-17 09:08:02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 篇1

  一、学龄前儿童容易有的心理问题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也是科学早教的重要分支,虽然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来自与同龄的压力,父母的过度期待以及溺爱心理的影响,使得很多问题儿童出现,孩子的心理疾病会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中,细心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早给他们心灵上的辅导。

  无端啃手指是异常表现之一,当孩子采取这个动作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心情感到紧张或是害怕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看见他们如此,要细心的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变化等,找出引起孩子异常心理的原因,解决孩子的困扰。

  有些孩子非常内向,对于外人没有丝毫的回应,这样的孩子心理表现比较自闭,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逐渐打开心防,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加行要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和安全感。

  抚摸生殖器,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经常喜欢抚摸外生殖器,裤子太紧或是内心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可能促成孩子的这个行为,且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他们从行为中获得了身体快感,就会高频率的进行,这不仅容易感染生殖器官的疾病,而且容易引起肾虚疲乏,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家长平常要给孩子做好细致的清洁工作,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学龄前儿童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是学龄前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这跟孩子的精力旺盛以及心理成长有关,有些孩子每天精力很旺盛,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无意间会破坏掉东西或是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错误要及时纠正但不要太过苛责,而是让孩子自己能够有反省的时间,学习控制自己。

  总结:家长和老师是是学龄前儿童的指导人,通过言行动作以及相关的教育帮助孩子能够及时改正错误,端正生活态度,有一个健康正确的情感疏泄方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是现代父母都要重视起来的。

  二、孩子教育的注意事项

  1、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2、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

  3、 忽视与孩子沟通

  孩子自二岁起,即存在思想意识。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最初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不成熟的看法,然后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无理训斥,或是打骂。若家长蛮不讲理,孩子会感到委曲,继之产生对立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 篇2

  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孩子入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学前,孩子的接触面比较狭窄,在家庭生活中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上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不得不一个人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孩子的成长心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化。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看,孩子的心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着重注意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

  一、学习中的心理卫生:

  师长应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以此为基础,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不了解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对学生要求偏高偏急,采取一些不适当的作法,给学生布置过重的学习任务,把学习作为惩罚手段,儿童就会产生苦闷,畏惧甚至厌恶心理,阻碍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正常发展。

  二、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产生:

  儿童不良心理和性格的产生,常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以下几种情况是应竭力避免的:

  1、过分照顾。不敢放手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性格变得消极、依赖、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力,出现难以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无主见的不良意志和品质。

  2、过于溺爱。易造成儿童撒娇,放肆、神经质,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品质,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3、过分冷漠。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爱抚和必要的引导,会变得喜欢惹事生非,行为易带有攻击性,有的出现感情冷漠,缺乏爱心。

  4、过分严厉。缺乏对儿童的内心情感交流导致儿童出现胆怯逃避或凶暴反抗两种极端,使儿童养成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言行不一的坏习气。

  5、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会造成儿童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能力。

  学龄期的孩子,其心理还处于一个过渡期。一方面学龄前的心理特点还有保留,另一方面,环境的变化让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性格各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渡期,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注意合理地引导,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变化,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予以适当的引导,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 篇3

  一、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征

  学龄前期儿童指3-6周岁的儿童。学龄前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随年龄增长,内抑制迅速发展,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一阶段感觉迅速发展,3-4岁一般可辨认5-6种颜色;思维活动以思维为主;在言语中开始使用我这个代名词,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在活动或游戏时自言自语,这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言语,对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起推动作用;情绪不稳定,以易变性和冲动性为特征;社会降需要发展很快,他们有同情心,也有了初步的友谊感、道德感和理智感。

  二、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保健

  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训练儿童的各种运动技能,如在游戏中对儿童提出更高的协调使用手脚的要求,训练身体的平衡功能,训练儿童的反应速度。

  2、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温暖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气氛,对儿童具有特殊的感染,对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性格,对形成终生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家庭不和睦,争吵不休,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

  3、口头言语的进一步训练

  学龄前期是培养儿童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发展连贯性言语、完善句子结构的重要阶段。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应该经常给他们讲故事,并要求复述。鼓励孩子多听、多说、多看、多想、多问,以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4、儿童的社会化训练

  学龄前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为了适应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应该让儿童与同伴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交往,学会合作、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等。儿童上幼儿园是他们社会化的开端,在幼儿园中应学着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的关系。

  5、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

  对儿童的过失和错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打骂、不压服;

  ②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正确地认识过失,改正错误;

  ③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

  6,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龄前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如:

  ①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衣服、刷牙等;

  ②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以体现自我的价值;

  ③学会独立处理此简单的人际关系,在客人面前应顺其自然的让孩子自己回答问题,如果孩子出现此失误,也应以适当方式加以指点,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回答客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

  三、学龄期儿童的心理特征

  学龄期儿童是指6-12周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其社会地位、交往范围、生活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促使儿童的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学龄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各种感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能自觉集中注意力,注意的稳定性渐渐延长,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注意的转移逐渐灵活协调,逐渐学会较好的分配注意;记忆能力从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发展,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度;想象力丰富,富有幻想;儿童言语发展迅速,书面言语在这一时期进行着大量的正规训练,这此训练不仅促使口头言语的继续发展,而且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情感的表现仍比较外露、易激动,但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学龄期儿童的心理保健

  1,培养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龄期应培养儿童迅速地默读及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初步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让他们学会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想象等。

  2,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此期主要培养的良好习惯有:

  ①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儿童做到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缺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独立完成作业,自己整理学习环境;

  ②培养集体意识。让儿童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集体的光荣就是自己的光荣,要为集体争光;

  ③学会有始有终。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要养成有始无终的坏习惯;④学会替别人着想,不打扰别人;⑤培养儿童对家庭的责任心,帮助孩子学做此简单的家务劳动。

  3、及时纠正学龄期儿童常见的不良行为。

  ①逃学。儿童在学校如学习成绩不好,受老师批评,同伴排斥,便会引起学习积极性下降,交往障碍,甚至产生厌学、逃学。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了解其原因,针对原因子以纠正。

  ②说谎。儿童的兴趣极为广泛,自制力又较差,他们常常会因玩游戏而忘了时间、忘了学习,同时又担心家长及教师的批评,所以采用说谎来补救自己的错误。若发现儿童有说谎行为,不能过分严厉地责备也不能置之不理,应以说理的方式教导他,并让他自觉改正错误。

  ③偷窃。有此是因为对物质的羡慕或贪小便宜,有此则是精力得不到正当发泄而寻找刺激。对个别行窃的儿童要说服教育,切忌当众令其出卫,引起同学的嘲笑,伤害自尊心。对集体行窃的儿童,要注意引导他们的精力正当发挥,注意榜样教育,如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注意防止同伴间不良行为的影响。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 篇4

  一、注意学龄期儿童心理变化

  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生活是从小学开始,更早的话算就是从幼儿园开始。这时候的儿童心理开始有所变化,此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这个时候起,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当孩子开始上小学后,从原来以游戏活动为主导活动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导的校园学习生活。孩子进入学校,便能初步掌握使用书写工具(铅笔、蜡笔等)的技能,言语上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与言语的表达能力,这时,儿童能有意识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与同学、老师在一起友好相处。因此,有的家长常常会吃惊地说:“哦,我的孩子好象在几天里长大了许多。”

  儿童开始在学校从事正规而有系统的学习,学习与游戏已完全分开。学习是在教师制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这些,都具有了社会意义。儿童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都是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延续,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儿童的学习具有了与成人工作劳动同等的社会意义。

  儿童的入学,标志着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的开始,从人的一生中的游戏、学习、劳动几大实践活动来看,儿童已从原来的游戏实践活动跨进了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一重大转折显示出社会对儿童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显示着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了。

  在学习过程汇总,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合于学校要求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和老师要求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自己并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课程。这和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完全不同了,游戏活动可以尽力去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而学习则有时要带有强制性。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必须能适应这种客观的要求。正常的儿童,一般都能适应这种要求。比如,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在家庭中、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有时表现任性、懒惰,但到了学校,只要老师提出的要求,就能做到每天准时到校、按照老师安排认真地做卫生值日。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依然是在新的社会要求及个体发展的自身需要促使下,使心理发展必须承受住面临的重大转折。具体表现在口头言语能力有了很大发展,情感活动也丰富起来,初步具备了言语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智力有明显增长,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意志活动已经形成。这一系列心理上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一系列的学习、生活上的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下而发生发展的,显示出学习和要求的提高与心理发展互相促进的规律:更高的学习与要求,促使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心理发展的结果,又保证了较高的学习与要求的完成。可见,有的父母或家长担心学习太费脑子,会把脑子用坏,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孩子从童真的生活状态进入学校生活状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其心理活动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老师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设置详细的策略。此外,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严格要求和经常督促儿童按时完成作业。在学校、家长、社会统一要求和培养下,儿童的心理活动将会不断地向着新的水平发展。

  二、批评孩子的技巧

  1、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

  2、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3、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4、平时在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学龄期儿童心理的特点07-20

学龄期儿童心理特点10-17

儿童的心理问题04-14

探析学龄前期以及学龄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心理保健10-06

儿童的几大心理问题07-13

关注儿童的心理问题12-28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0-29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10-28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