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陷入儿童的心理误区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家长们的心愿。如今,追求高学历、高收入更成了众多家长的育儿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的家庭问题和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却令人担忧。
在一些家庭,孩子的考试分数成了家庭气氛的晴雨表,孩子的失败成了父母互相埋怨而对家庭失望的理由。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要求严格,生活上百般迁就,过多呵护,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要求都可满足;还有一些家长往往本身比较成功,对孩子的行为吹毛求疵,总是希望孩子做得最好,不容许孩子犯任何错误;另一些家长则因为忙于工作,或担心自己教育不好,而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或他人,让孩子长期寄宿学校或由他人代养,损害了亲子感情。凡此种种,不但使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远,而且还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旦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家长的各种误解常延误问题的解决,使后果更加严重。常见的误区包括以下几点:
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学习行为一些家长从孩子入学起就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指标,却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等到孩子出现学习成绩的滑坡,则往往已积重难返。
只埋怨孩子主观不努力不了解孩子客观困难学习困难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较常见的因素,如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多动症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障碍,前者表现为阅读、书写、计算等学习技能的障碍,后者则为难以自控的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需要通过功能训练、行为矫正和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儿童的情绪、环境、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习状态,片面埋怨孩子,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小小年纪哪来情绪问题?
儿童自出生起,就是一个具有情绪反应的个体,至幼儿期已能体验几乎所有成人的情绪反应,只是其诱发因素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在儿童中同样存在着抑郁、焦虑、恐怖、强迫等情绪障碍,可表现为兴趣缺乏、自卑、注意力不集中;好担忧、易紧张、与年龄不相称的害怕独处、不敢发言、因害怕而拒绝上学;出现重复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行为等等。这都影响着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绪障碍问题常伴随躯体的不适,有时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呕吐、抽搐,也可能出现遗尿、睡眠障碍等行为表现,容易被误认为是躯体疾病而延误问题的解决,造成严重后果。
不合群没关系
一些孩子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去,除了家人外,不敢和别人说话,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和小朋友交往,家长常常认为这样的孩子听话,不会闯祸,只是性格内向、胆小一点而已,没什么大不了。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往往造成孩子社交障碍,影响孩子的自信,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切等待长大
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依赖父母、发脾气,一些家长常常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自然就好了,担心看心理门诊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对孩子采取听任迁就的`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来的却可能是儿童的自卑、幼稚、脆弱或随心所欲、目中无人以及更严重的品行问题。其实,在适当的解释下,孩子们是非常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问题的及时解决将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打骂,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很多家长并不赞成打骂,但总是因为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而不得已为之。分析原因,打骂孩子的行为多发生在家长情绪激动之时,与其说打骂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宣泄了家长的情绪,虽然打骂有时也有短暂的“效果”,但更多的却是伤害了亲子感情,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暴力的榜样。因此,家长在决定打骂孩子前,不妨先问一下自己:我是否足够冷静?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对待药物治疗的两个极端
对存在的心理行为障碍,有些家长谈“药”色变,惟恐影响智能,吃出毛病,坚决拒绝药物治疗。另一些家长则完全依赖于药物治疗,希望一药百了,而忽视环境教育因素的作用。前者往往延误了孩子的治疗,而后者则可能使药物很快“失效”。根据医嘱,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行为治疗,注重环境教育因素的配合,才是治疗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
【切勿陷入儿童的心理误区】相关文章:
切勿陷入儿童心理误区08-28
幼儿早教勿陷入这些误区11-23
练瑜伽经常陷入的六大误区09-12
初学者容易陷入的英语背单词误区10-01
创业者在融资中容易陷入的误区12-06
了解韩国留学常见问题以免陷入误区11-1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常见误区10-29
考研政治复习要讲究技巧避免陷入误区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