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时间:2024-11-23 15:40:32 偲颖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通用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1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工作坊每周推送坊员读书笔记一篇,使坊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一百多年以来,儿童绘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艺术家的不同人群的目光。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纸张、软笔、颜料和画笔等,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总内在的绘画愿望。他们能够非常独立的发现表达自己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创作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

  阅读此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图画发展的最早阶段,马休斯认为,当幼儿所绘画的线条伴随着相应的言语和语调变化时,就标志着有意义的绘画活动和表征性绘画活动的开始。在图画活动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动作带来的快乐,画出的`图形使他们感到惊讶,赋予动作以情感意义的心理表象和联想成为构成各种各样人物的基础。这使我想到在大学时期实习的时候,有一位小班幼儿用不同色彩的圆形旋转线条所画出的一幅画,当时看起来唯一的感觉是杂乱无章,但是孩子在创作时却有非常高的兴致并且将这幅画命名为“彩虹的光芒”。

  总的来说,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活动,我们不要过于追究幼儿图画中的关联。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2

  想要教儿童绘画,首先你要先读懂他们的画。这样你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从而为更好的教学提供动力。儿童绘画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艺术学家等不同人群的目光。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绘画心理,是通过孩子的绘画作品,结合孩子选择的画材、颜色、象征物、涂抹方式、涂抹位置、空间构成来解读孩子的心理状况、兴趣和特长。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的著作《儿童绘画心理学》,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剖析绘画的诸多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我知道了在一开始时大多数人认为处于涂鸦期儿童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无预期的视觉性动作记录。但是经过了马休斯的实验证明这些手势是所有后期绘画活动的基础,并且在建立空间象征体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凯洛洛的分析记录,更加明确的总结了20个基本的涂鸦单元,认识到了儿童涂鸦期无意识的训练,对后期的绘画也会有很大的启发性。手势,是人类非常早期的表达交流的系统,在珍格格人生历程中都很活跃。艺术创作根植于身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反映了意图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规则。儿童用自然而然的发展出来的表征能力去吸收人类已有的特定类型的绘画形式和经验的过程。儿童的大脑创作出来的蝌蚪人,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画卷。在本书里我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儿童每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儿童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许对于我们来说他还不足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但是当你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幅画,去一颗纯真的心去体会时你会懂得他们的快乐。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通过孩子对于画面构图的处理,把画面整体画的居中的孩子是自己意识比较强的,如果喜欢画在纸张偏左的位置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留恋过去的怀旧的孩子,反之喜欢画在纸张偏右位置的孩子常常憧憬未来,如果他们在画在了偏上的位置就说明他们有着浪漫的情怀,喜欢幻想,偏下的则是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如果孩子喜欢把画画在分散的角落,这时就请你注意,这个孩子可能有心理压抑。再通过对于儿童人物画、动物画、植物画等等进行分析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画眼睛其性格中多疑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有比较浓厚的怀旧心理,敏感,善于观察。通过线条索要表达的语言。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孩子所用的线条也可以反应孩子的不同状态。用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是正常的,这些孩子的情绪稳定。爱画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胆小、自己压抑。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的孩子,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或者通过这幅画来发泄愤怒。用线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的孩子,则是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己。这里尤其要说明下,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比如不断的圆或迷宫。

  除了构图、空间、形状外,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儿童的成长与当下的心理变化。儿童使用颜色的变化趋势以及变化与儿童的表征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年幼的儿童就会随机选取单色,目的是创造出可以分辨的形状和图形。2岁时儿童的个体偏好在年长儿童的身上也发挥着作用。在4岁时,早期不考虑颜色、单独关注于形式的倾向开始减少,因为在4岁的儿童以已经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表征能力。5岁时儿童更依赖于主题来使用颜色。6岁和7岁儿童能够创造出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形象。8岁和9岁的儿童的主题却更为多样,不时地表现出个性化的东西。儿童在绘画时喜欢偏爱暖色时,表明儿童有着活泼的性格,生活中充满热情,精力充沛。同时,画面中大量的暖色也可以表示儿童在绘画时心情愉快。反之,儿童在绘画时喜爱使用冷色时,在一定程度上表面儿童有着安静和思考的性格,在学习上追求一种严谨的态度。大量的蓝色倾注于画面之中表明了儿童内心悲伤心情烦闷。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儿童绘画因儿童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绘画呈现分阶段的特点。有天分的儿童的早期会表现的更加不同,在创造力上有更加突出新奇的表现。儿童在画画的时候不会注重于形,不会注重于“像”或者“不像”的问题,他们所看到的事物,就用自己的画笔展示出来。天才的儿童画家:不同的发展轨迹——对绘画充满浓厚的兴趣。在欣赏书上的一些小孩子所创造的出来的图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绘画的模式状态,缺少了那些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想法,局限在传统的绘画构图方式之中,看到了他们的作品,是那么的富有生活的气息,富有生活的朝气,不得不说孩子的创造力超过了我们想想的范围,他们单纯可爱,思想还没有受到拘束,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吸引人的眼光。

  儿童绘画作品反映儿童情感、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特别对于孤独症儿童等特殊群体,绘画作品有一些普遍性的典型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主观世界的综合反映,外在行为更须考虑客观条件的统合综效,儿童绘画应该考虑到环境、过程、工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固守经验,一概而论,要时刻以发展的眼光和探索的态度研究,绘画作品所反映的儿童心理;儿童因心智发展的规律,在各个年龄段的绘画作品构图和表现手法上有差异,很多时候他们的绘画作品反映他们特殊的情绪状态;孤独症等神经症儿童,患绝症的儿童,他们的绘画作品很具有情绪上的代表性,让我看了之后不禁有些难过与同情。儿童的家庭成员画很写实。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绘画有更真观的感受,我想应该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研究上多夯实基础。才能更全更深地了解儿童心理。通过绘画孩子不断的绘画,我们还能了解孩子智力的发展,在一些孩子智力发展不健全的时候,我们还能通过他们所画的图画了解他们,及时的发现。这不可谓是一种对孩子最低的伤害,通过画画反应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通过更好的方式回归于“正常”的生活当中去。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活动,每一次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都会被深深的吸引。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笔下那些充满董贞色彩的童心世界。

  虽然孩子们的画可以被拿来“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不要过于追究其中的关联。画画,更应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自由的形式。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另外,画画也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请让孩子通过画画来发泄内心的愤怒、悲伤或者不满,让孩子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或者人物,这样做可以放松和调节心情,达到心理平衡。所以通过孩子的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除了可以教会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能及时的帮他们调节心理状态,让他们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以一种更健康的状态成长。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3

  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关注、投入。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已无从追溯,但它确实强烈的存在。因为关注,一直期待了解儿童的绘画世界,经常努力去解读他们的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Cathy的著作《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剖析儿童绘画的诸多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术发展黄金时期”的介绍。

  在学校的时候就曾接触过儿童绘画发展水平的理论,也曾经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过这一理论。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相应阶段联系起来,更加清晰的论述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发展特征。指出对儿童美术发展进行过详细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处于6-9岁左右的儿童,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性,不受约束,代表了儿童“美术发展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之后的阶段,则更趋于写实,反而缺少了那种迷人的创造性。对比我所接触的孩子,他们很多就处于这样一个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应该就是儿童画长久以来吸引我的最直接原因吧。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幼儿园孩子的绘画,反而比小学生的绘画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原因。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所指代的也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象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艺术追求。

  以往对儿童画的解读,虽然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但往往是凭借着个人的.直觉去解释儿童画。很多时候成人对儿童画的点评,也只是源于这种直觉的感知。这本书让我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更科学的去解释、了解了儿童绘画中的很多现象。正如蒙台梭利对儿童发展九大“敏感期”的提出一样,儿童绘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而且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的,了解这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来理解儿童画,也为我开展儿童美术教学提供了指导与帮助。

  英国艺术家瑞利曾说:艺术是个人经验和自己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的投射。儿童画所包含的因素也是及其丰富的,画面只是外化的一种形式,解读儿童画永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正如安东尼在《小王子》一书中的描述一样,成人看不到大蟒吞食大象,因为我们很容易就对儿童画作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少一些判断,用开放的眼光去理解儿童画中的多种可能性。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4

  本周杨老师进行了随堂课调研,正好听到我一节美术课。在课后的交流中我发现了自己在上美术课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呢?让自己的美术课生动起来,讲评时也不要流于俗套呢?

  在偶然间翻阅杂志时看到了《情境教学法在幼儿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学前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当时具体情境的影响,因而活动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那么怎么才能从情境中,较好的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呢?文中从四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因为有许多的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极其适用的。

  如“将玩的因素渗透到学中,是美术活动为游戏”创设一个充满游戏趣味的'活动情境,能很好的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又如“情境引导,鼓励幼儿个性的表达”绘画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而一般的绘画活动均已教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讲评为基本模式,注重的是幼儿的表现技能和活动结果,这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因此自活动指导(讲解示范)时,教师因采取幼儿乐于接受的各种手段进行引导。可利用儿歌,拟人化的口吻进行故事讲述等等。

  再如,在情景评价中,调动幼儿创作的热情。在平时讲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问孩子“你喜欢哪一副,为什么,觉得那里好了。”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过于呆板,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表述心中的想法。如果抛出去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回应,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其实也算一种失败吧!在文中提及在评价时,我们要重视幼儿情感态度的发展,要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上,而不是以成人的、专业的、唯美的眼光来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活动内容来设计一些相应的角色和情景进行作品的评价,将评价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5

  今天,我怀着对张大千的崇敬之情,读完了《国画大师张大千》中的《启蒙期学绘画》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热爱学习、酷爱画画的张大千在童年时代努力学习画画的事迹。张大千8岁就可以画出许多复杂的花卉画和人物画,写的字也佷工整。12岁时,第一次靠画画赚到了钱。

  “张大千曾说:‘我从喜欢画画那一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懈怠过任何一天。’他认为一个画家的成功,七分人事三分天,任你天分如何高,不努力,不坚持总是不行的。”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张大千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坚持也是他成为国画大师的主要原因。张大千画画是很刻苦的',一年下来,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天从未间断,有时睡到半夜醒了,都会起来开灯作画。到13岁时,他知道了:只是画画得好没有用,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多门功课。到了中年时期,张大千每天都会读一些诗歌,提高自己作诗的水平,但更重要的还是画画,数十年如一日。

  看到张大千从幼儿时期就坚持画画,一直到逝世,这倒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做什么事都是凭心情。就拿近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看见班里好多同学都在学习乐器,我也想学一种。经过几天的“慎重”考虑,还几次到别人练琴的地方去感受。最终,我对弹钢琴动了心,三番五次地求爸爸妈妈,终于如愿以偿了。第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很不好,弹琴得天天练,我哪有那颗持之以恒的心?再说了,这学钢琴的五线谱就够我学上半年吧?我能有这耐心吗?于是,出于种种原因,我又改学了吉他。刚上了两节课,能不能坚持还是个问号。如果我又不刻苦练习,又有什么用呢?就这一点,我与张大千老先生可是天壤之别。不过这一次,我会尽力刻苦练习,希望自己能走得越远越好。

  张大千老先生的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真值得我受用一生。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6

  在没有看到《小顾聊绘画》这本书之前,我还是把塞尚、梵高之类的大名鼎鼎的画家奉若神明,他们是天才,更是大家,与我们遥不可及,即使知道其中几个画家,对他们的作品也知之甚少,一方面是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着实有限,另一方面对这些大家始终是“渴望不可及”,觉得他们是专门领域的人,对他们的专业实在不知道如何欣赏,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划分门派,各自的绘画风格又是如何,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又是怎样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小顾聊绘画》的,真的是非常有趣,单说语言就是充满了当下流行语言的特质,有幽默,有自嘲,还有点亲民,甚至运用了很多网络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把欣赏“高大上”层次的艺术作品当成了一种拉家常,非常平易近人。

  作者对他笔下所描写的几位大师级别的画家,经过提炼加工,用自己的那套标签给他们命名,有的是根据身世比如“逃犯”,有的是根据他们所擅长或者成名的艺术作品比如“苹果男”、“睡莲”、“舞女控”,有的是其艺术贡献比如“光影大师”,有的是根据作者的性格比如“幸福画家”、“疯子”……这些章节的摆布也突破了以往1、2、3、4章节的摆布,全部围绕着一个头像,发散开来,但看目录就足见作者的“艺术范儿十足”。

  作者用他特有的语言风格为读者介绍了一位位大家,看似轻松幽默,其实每篇介绍的文章里面作者都下了很多功夫,作者的生平事迹、发展轨迹、艺术贡献、绘画技法、代表作品等各个方面,不仅没有因为文章的'语言风格埋没掉,反而因为作者的拉家常方式介绍给读者,让读者更容易记住,作者就像一个整理加工者,把关于这些大师的各类事情杂糅在一起,取最精炼最具代表性最容易说明这个大师的那些事件,串联成这个大师的“标签”,不论说的是哪方面,都与这个“主题”密切相联,作者对于这些大师有自己的解读,并把这些解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写到了这本《小顾聊绘画》之中。

  在我们看来,艺术从来都是“高雅”的,也从来都是与某一特殊群体或者说上层阶级相关,普通读者尤其是对艺术没有一点功底的人来说,想了解一个大师或者读懂他的作品,不仅不易,说不好会被人耻笑的,而《小顾聊绘画》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让艺术不仅仅属于“高大上”人群,更属于我们普通读者。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7

  今天我读了《绘画天才达·芬奇》这篇小故事。它是这样写的。

  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的芬奇镇。达·芬奇非常喜欢大自然的景色。常常一个人坐在草地上,仔细观察附近的花草树木。傍晚回家时,还常常带几只小虫子。回到家后,便拿起纸和笔来,照着画。慢慢地,他的画比以前画的好多了。达·芬奇的父亲皮埃罗很想让达·芬奇成为一个律师。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皮埃罗的想法又变了,他希望达·芬奇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一天,一个邻居请达·芬奇画一幅盾面画。达·芬奇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一个月的.时间,达·芬奇就画好了一个吓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鼻孔中冒着火焰和毒气,长得十分可怕。达·芬奇叫父亲来看。父亲一进门就吓得哇哇叫。达·芬奇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那位邻居让我画的画。”皮埃罗知道了达·芬奇的绘画水平很高,就把他送到一位著名的画家那里学画。达·芬奇的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达·芬奇的第一堂课是学画蛋。老师在桌子上摆了一个蛋,让达·芬奇比着画。达·芬奇很快就画好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好几天都是画蛋。终于,达·芬奇想画点别的,所以他就不耐烦了。达·芬奇就问老师画蛋要画到什么时候。老师说:“要做一位著名的画家,就得把基本功学好。”达·芬奇听了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不断地学画蛋。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艺术大师。

  读了这篇小故事,我明白了不论做什么事,都得从小事做起,并且要有毅力。认准了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8

  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地步了,大家对报班学习水粉画,甚至尝试油画,在多年以后的今天,在这个没有人逼着你学习特长的时候,开始自己给自己‘加戏’,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在中国,大家早已习惯应对考试中的各类试题,其实,最应该在学习课程之前了解的就是这门艺术的历史,就像一个国家的历史,从历史中看一个国家的过往兴衰,看它的过去预测未来,看一代人如何把它发展壮大。这样看来历史是了解一个艺术,最直接的途径,但是,不知道在过去有没有对它有所了解呢?

  这本书《中国绘画史》的作者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早期的三代汉朝,到近代的清朝,无一不是绘画发展中的繁荣分支,也是这样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叠加,造就今日的绘画现状。作者是陈师曾,民国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书画家兼作史论探讨,开中国绘画史研究之先河。先生与鲁迅、李叔同等民国大师皆为好友,发掘推崇齐白石更是一段画坛佳话。先生去世后,被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可见陈先生的地位如何。陈先生的画作还被入选到大学美术鉴赏的书籍中,在大学时期就通过老师的'赏析,拜访过陈先生,早有耳闻。如今看到陈先生的作品,不禁买来细读,回忆起当时上课时的情景,他的国画让我有学习画画的冲动。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编排上费劲心思,文字的画的分配需要耐心考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书的封皮,硬皮质感,中国绘画史五个字被放到最大,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质在面对画上一点没有偷懒,所有的画作都是用光面质感的纸做打印,遇到文字又变换成薄薄的油墨纸,很是在转换中体会历史的兴衰。还有就是,在书籍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当属逻辑思维,一本书如果真是乱写,读者无法跟随作者的思想,也是遗憾。在这本书中目录是按编年史是顺序作书写顺序,看起来简直让不喜欢历史的人都对历史有了兴趣,总之,书在各方面都胜于其他关于绘画的书籍,让人爱不释手。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9

  因为孩子喜欢画画的原因, 不是很擅长的我, 想多了解一些关于绘画这方面的知识, 于是就有了我看的这本《中国绘画史》 ,相对于西洋的油画, 中国画更多的是用墨汁的, 之前就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用一滴墨汁在纸上做了一副梅花的画, 整个过程是用嘴吹和用手指点的方式, 整个过程看起来让人觉得墨汁的能力和展现力还是很大的, 小小的墨水, 在纸上呈现出了一株雪后梅花的画面。

  国画的美和作画的过程看的让人赞叹。

  以前参观画展的时候也在画展里面看到过一个朋友的画, 很精致的工笔画, 对于画画没有天分的我, 其实是看不太懂, 但是每次看他们画画的时候那种专注, 还是能从那样的姿态里看到他们对画画的热爱。 闺女也开始学画画之后, 我也就有了一种想从最基本的地方去了解中国画的想法。

  提到中国画, 不知道大家都能想到什么呢? 如何去鉴赏一幅画,如何能从一位画家的经历来看待这个人的作品。

  这个时候我的朋友推荐了我这本《中国绘画史》, 这本书第一版发行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 至今有将近百年的时间了, 我拿到手的这本就是之后多次再版里的书了, 这本书的装帧很精美, 光看封面的设计就让人觉得透着那么一种精致。

  都说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为一个外行来说, 这本书里面的插图和文字, 能更多的让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欣赏这幅画, 对于理解一幅画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作者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 绘画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都有所涉及。 所以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去分析和讲解中国画历史的时候, 更多的是画家对绘画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古史;第二部分,中古史;第三部分,近世史。 按照不同的朝代划分,梳理中国绘画史的脉络, 同时将尽百幅画里面也是作者精选出来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是在绘画的长廊里行走, 而每每走到一幅画面前都有关于这幅画的讲解。 相比去看画展, 看个热闹, 这本书更有看头。

  之后再去看朋友的画展的时候, 虽然还说不上来哪里好, 但多多少少的, 能从画面上看到一些关于绘画的精妙的地方了。 作为外行, 这本书让人受益匪浅。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10

  前段时间《国家宝藏》热播时,也饶有兴趣的看了几集。那一件件国宝背后的故事在众明星的演绎下,令人无不动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登场的第一件国宝《千里江山图》和之后的《洛神赋》。他们所呈现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幅画,更是中华艺术文明的承载与展现。

  绘画艺术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字始于象形,而象形又含有图画之意,我们由此也可以认为,有关于中华文明的记载,其实是由绘画而始的。那么在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中,绘画艺术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呢?面对一幅传世的国画作品,我们又该如何去鉴赏,如何去体会它的精妙之处呢?

  爱好中国绘画的人,应该大多都会知道陈师曾和他的`《中国绘画史》。要知道说起来他可算的上著名的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伯乐。这本《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他将中国的绘画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篇章来讲述,自伏羲造字之时开始讲起,直至清朝绘画结束。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技法派别、以及绘画题材一一进行了细细梳理,全面细致的将整个中国绘画史呈现在绘画爱好者的面前。

  对于艺术这东西,对于我们这种并不精通的人来说,看的往往只是一种感觉。我们或许不懂得如果去创造艺术,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去欣赏艺术。绘画也是艺术的一种,对于画的鉴赏,我们或许能够凭借第一印象来感觉到它的好,却又不明白好在哪里,其精妙在何处。此书既是陈师曾先生的讲座记录稿,那么其语言内容并不繁琐,读起来甚有一种精炼之感。《中国绘画史》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算起来已经历经接近百年的岁月,期间曾数次再版。此次的这个版本,采用的是硬壳精装设计,内附精美名画海报,显得更加细腻精致。书中还配以历朝历代大量的中国绘画之名作,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此版本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这样使其内容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之美的感悟也会更加的深刻。

  对于中国绘画的爱好者来说,此书不妨可作为学习中国绘画的入门书籍,想要学好中国绘画,请先从了解中国绘画史开始。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11

  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我相信渴望了解儿童绘画和热天心里发展的朋友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感。

  1、人人都需要游戏,人人都喜欢游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

  婴幼儿最初的画,都是无意识的。他会拿着工具,在纸上,在墙壁上涂涂,点点,他会惊异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会非常的兴奋;再大点,他会反映生活了,一个圆加上一个梯形可能就是爸爸,圆上加两根线可能就是妈妈;他会画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给亲人解释、述说,或者在画的时候念念有词。在这个时候,性急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迫不及待的把孩子送进了绘画培训班——他们以为孩子是天生的热爱艺术。殊不知,孩子仅仅是把绘画当成了游戏而已,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这只是一种本能需要而已!而某些不正规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往往大多侧重于绘画枯燥的技法,没有照顾孩子心理,对孩子的这种本能需要置之不理!所以,我们的孩子往往有进了培训机构,反而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有资深美术专家说,不要让你的课堂看上去像上课的样子,尽情陪孩子玩,可能你的美术课就成功了。所以,关键是这个“玩”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投入一生去研究呢。

  2、孩子的绘画游戏里有秘密

  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真丰富啊,孩子的内心也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欢乐。此本书里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的涂鸦活动中都会透露一些信息,只要我们去仔细研究它。六岁的哈斯娜画的小人总是上肢有很多的手指,下肢总是一笔带过。对这样的`画,你会洞悉出什么呢?原来,哈斯娜下肢瘫痪,平时都是靠上肢爬行,所以她的画想告诉大家:尽管瘫痪了,但是凭借上肢,她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身体健康的孩子画出的图画通常色彩都是艳丽的,身染疾病的孩子正好相反,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画的画,色彩出奇的暗淡,死气沉沉,其中一幅画的森林,歪七扭八的就像是交错的血管,大部分用了暗红的血色。这个孩子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他的画正是痛苦煎熬的表现。

  所以说,孩子的绘画(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原生态绘画,没有大人的干涉,纯粹无意识下画的画)中真的有秘密,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家庭的幸福,述说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的愤怒??在这里,他们体现了难得可贵的“主体性”,所以说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了解了他们的心中的故事,肯定对我们研究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真正的实现“主体教育”。

  我们的教育经常都在说“主体教育”,怎么样的教育才算主体呢?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不仅是能学习的,而且最终要“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

  但这书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有心,就会发现孩子内心的秘密,从而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真正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 12

  道教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讲中国绘画史,常见列“道释”一门,指道教题材与佛教题材的作品。道教与中国绘画,是无法载然分开的。如何综合以观之,颇不容易。盖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便是学科割裂,且从宗教研究说,更倚重于理性思维;就艺术研究言,必须有审美的眼光,而这种眼光,需借助于形象思维。要二者皆备,实不易多得。近读王宜峨《卧游仙云——中国历代绘画的神仙世界》,编著者兼具对道教的深切理解和对艺术的内行品鉴,实能将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所选所编所解,多具胜义。

  历代有关神仙故事、人物的作品数量极大。除了一部分著名画家所作,也有不少是民间画师所为。他们的功能也不全然一样。画家之作,或有供膜拜者,但多数为画者绘以自娱,其间较多表达了画家自己对神仙世界的艺术观照,常常显示出强烈的个性。民间画师所作,固有部分精品,但多数民俗性很强,因为这些作品主要作为神灵的象征,供在宗教活动中使用。本书以历代的名画家之作为主,故皆系传世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全书上篇《道影仙踪》,搜集了历代文人笔下的神仙画,属人物画;下篇《林泉洞天》精选了历史上著名道士笔下的文人画,系山水林木花鸟虫鱼等为主。这样的选编法极具慧眼。所谓的神仙世界,不仅在于道门人士构建的仙界空间中,而且就在他们的生活情趣之中,在对现实世界特别是自然风光的观照之中。在这种观照中,他们发现了自然中的艺术。艺术中的道气,胸中逸气可以存于笔墨,于是发而为画,道门的'精神滋润渗透,传神而更求逸,成就了文人画中的精品、极品。因为正是道教的法自然,使得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山水等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也因其超然物外的飘逸情怀,才获得高度的审美自由。将神仙画与道士的文人画综合精选,是十分精当的。

  这一画册取材甚广。从时间上说,最早的传世作品,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而最近者为当代画家戴敦邦的神仙画,基本上涵括了传世道教绘画的各个发展时期,从而使人们看到,道教题材的绘画是发展着的,直到今天它仍然活着。从空间上说,所选的画作,来自不同的公私藏家,尤其是一部分精品来自于海外。看到这些汇聚了祖国各地和流散海外的画作集于一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我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又不是寻常品画可比了。

  同时,编者还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手法、基本术语,诸如手卷、立轴、皴法等,进行了图示解释,这样使得读者不仅见到作品的美,也部分地知道了作品的技艺,这在其他画作的选编中很少见。此书将绘画的专业知识和体会,与道教历史及精神特质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能深及腠里。所有这些,当然是与编著者的深厚学养分不开的。

【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相关文章:

绘画心理学书籍11-30

儿童绘画活动总结04-18

儿童绘画作品欣赏06-25

关于儿童绘画技巧06-25

谈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06-29

儿童画绘画基本技巧05-16

儿童绘画基础素描的常用技法09-23

儿童消防绘画作品图片10-30

儿童画绘画步骤技巧05-30

圣诞节儿童绘画作品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