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具体地描述了能够体现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志,包括:
①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低下或弱智的人,不仅不能正常地生活与工作,有的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们不能说他们是健康人。正常的智力是维持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的基础,因此它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
②情绪稳定、积极
情绪稳定与积极是心理健康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和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喜怒无常,长期情绪低落,或者一经非正常刺激就显示出情绪反应激烈并难以控制,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事实上,许多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等。情绪积极能够保证个体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够抵御不良情绪的过度反应,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情绪与情感、个性)中,情绪是最活跃和最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的心理因素,因此,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
③思想与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④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人际交往是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必要的社会信息,从而能够积极地形成自己的社会知觉与社会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⑤良好的适应能力
对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标志的动力性因素。人不可能生活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人必须能够在变换了的环境中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方式,才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拓展资料: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一、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5个主要标志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
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1.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
父母们望子成才心切,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实际,有的家长偏面理解早期教育,忽视儿童特别是保幼儿童的心理卫生特点,进行知识灌输;有的家长往往只盯住孩子的考分,非要孩子考满100分,这样,孩子的神经整天绷的紧紧的,丝毫不得松弛,致使他们中的有些人得了一种“学校恐怖”的神经官能症,拒绝上学。有的孩子在低年级时活泼、开朗、大方,但越到高年级性格越怪异。这反映了学校生活也存在不少弊端,所以,要解除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首先要解除家长的心理负担。
2.要有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文化生活中,应当有充足的健康的精神食粮,例如,足够的书籍等等;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反对粗暴专制、实行民主平等;在对待子女的兴趣爱好方面,家长应当顺其天性,自然发展,而不应当以大人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扩大孩子的生活圈,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孩子孤僻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他们的生活圈狭窄有关系。前几年,美国儿童中有一种“大楼病”,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儿童们放学后独居一室,缺少正常的交往,因而产生孤僻、恐惧等心理,甚至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三、肥胖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肥胖对儿童心理造成的损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的损害不像身体上的损害那样容易被发现,但对儿童性格、气质、个性,以及日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肥胖造成的`心理损害,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明显、缺乏自信心、压抑、伙伴关系不良、焦虑情绪较多、有孤独感等。
肥胖儿童常常为穿不上漂亮合身的衣服而苦恼,因肥胖影响体育而对升学忧心忡忡。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的体形难以被同学接受而对上学失去兴趣。有的肥胖儿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向他请教的同学却寥寥无几。因为胖而被同伴取侮辱性的外号,在肥胖儿童中也十分普遍。胖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有事情不愿意和家长或同学说,而喜欢藏在心理,他们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胆怯,不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许多社会因素,如就业时受歧视,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经济收入,因肥胖而受影响等,也不同程度地使肥胖儿童产生心理压力。此外,家长的训斥、担忧、焦虑,也是胖孩子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之一。
肥胖儿童存在着许多有别于正常体重儿童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对肥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肥胖不仅损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儿童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治疗肥胖时,应将心理治疗纳入其中,矫正与肥胖有关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模式,从根本上治疗肥胖,使肥胖儿童的身心恢复正常。
四、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禁忌
第一、忌忧郁沉默
在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切勿郁郁寡欢。
第二、忌缺乏适应能力
父母要训练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他们的发展才有益处。
第三、忌讽刺
父母以为对孩子讽刺挖苦,能“激发”他上进,没想到最终适得其反。
第四、忌无控制力
在生活中,父母要训练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一些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五、忌放任
父母对孩子不加任何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放任其自由,不尽家长的责任,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第六、忌哄骗
有些父母经常会为了一时的安宁,而不惜编造谎言来欺骗孩子,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就效仿了父母,最终养成了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七、忌袒护纵容
当孩子在大众面前做错事时,父母明知这样是不对的,却还要以种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定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运动,专心地完成每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要反复地更换孩子的活动内容。
第九、忌打骂体罚
很多家长都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如果不能以理服人,只是一味地打骂、体罚,结果只会导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的目的,反而严重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情感对立。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孤僻……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南京团市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涉及南京10所小学。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
82.08%小学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江中心小学、六合区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的302名1~6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填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从结果上看,小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82.08%;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其中轻度以上即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数为轻度心理障碍,只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恢复健康。
“学习障碍”排在首位
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虽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有30.8%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按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列依次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和特种障碍。
心理健康女生好于男生
进一步从不同人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将小学生按男生女生、不同年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身体健康与患病、不同成绩水平分类,调查对于每一类人群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详细分析。
【抽样结果】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以下简称为检出率)分别为7.62%和10.27%。
【专家分析】从性格上看,女孩有亲和力,适应社会能力强;男孩问题多一些,现代家庭中很多父亲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榜样力量的缺位让男孩性格容易出现偏差。
【抽样结果】11~13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检出率为18.24%,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6~7岁年龄段,检出率为18.03%,在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得分最高;问题最少的是8~10岁年龄段的小学生。
【专家分析】11~13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这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认识,过渡时期容易不适应;6~7岁的孩子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园偏重玩,而进入小学看重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上的不适应。
【抽样结果】养育方式温和、民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检出率低,为9.72%~16.8载请保留此链接!。被家庭忽视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专家分析】适当严厉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而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溺爱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楼孤独症”逼近孩子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忧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更是像感冒一样普遍,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心理门诊常接诊学生病人
据了解,这两年南京几家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均接诊了不少学生病人,有的学生出现了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惧害怕等症状;有的病人意志脆弱,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专家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让孩子远离“高楼孤独症”
心理专家介绍,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也让孩子们缺乏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少年儿童明显增多,这种“高楼孤独症”的心理疾病,正日渐成为大城市的常见现象,由于高楼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找不到玩伴,找不到快乐,他们中一些人习惯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同龄人进行不见面的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障碍。专家呼吁,让孩子远离心理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二、 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默认。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 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相关文章:
闰年的定义是什么10-22
公积金的定义是什么08-03
我国“心理健康”定义10-19
函数指针的定义是什么11-22
职场口才的定义是什么09-22
创业融资是什么-定义08-04
心理健康标准定义的演变08-29
论文提纲的定义分类是什么11-03
居住证的定义是什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