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不良的心理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以下类。
1、学习类问题
笔者曾在自己所教中学高二年级十个班中进行一次“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有81%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有的同学写道:“我在学习时,最头痛的是怕考试,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就头痛”。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化心理严重。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笔者曾在所教中学高二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35%的学生有情绪化问题。
3、早恋。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亦是时下最为麻烦的问题。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早恋”问题,本校的高中生约有60%是早恋的或曾经是有过早恋经验的,经常因为“朝思暮想”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会产生种种心理的病态反应。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赚大钱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2、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师,教师分解到学生。于是,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3、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外于转型期社会,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漏洞,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4、自身因素
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都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找到原因。有些是一因一果,有些则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比较复杂。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本来就复杂的社会又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国际、国内的大环境间接、直接的影响着家庭和学校,学生生理成熟的迅速性、心理成熟的滞后性、情绪发展的矛盾性、人格发展的紊乱无结构倾向等等,这些因素都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作用在学生身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各种因素统协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成功。
(一)、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笔者在一所普通高中工作多年,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这些年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成绩,同时,由于这一项工作对多数教师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限于条件和认识上的偏差,这项工作发展很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端正观念 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坚决摒弃那些"唯书"、"唯上",压抑进取精神,窒息智慧的灌输、注入式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其次,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再次,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抛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多跟学生谈心,多跟学生交朋友,多给学生关心和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2、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是由于缺少健康的心理知识造成的。如果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就可防患于未然,减少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学校要积极向学生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在政治课中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②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③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站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像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秩序,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营造,如何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维护健康的性心理等问题,常常困挠着学生,中学生心理问题多半由此产生。教师的讲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得到得高,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3、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主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德育处、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医务人员组成。机构比较完整,但是在直接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岗位上没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也仅仅通过心理健康课这种单一形式进行。条件不足和专业人员的缺失必然带来工作效果上的不理想,甚至陷入盲目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和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目前,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医生还不太现实,所以,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从教师中挑选出师德好、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通过培训、持证上岗,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时就像病人可以选择医生一样,学生可自由选择他们所信任的心理辅导员。再次,心理辅导员的形式要多样化,它可以是“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信件等隐蔽形式进行。
(二)、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如其分,千万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控孩子心理,做到有张有弛,有紧有松。如对孩子平时要加压,考试前要减压;非毕业班要加压,毕业班要减压;孩子顺利时要吹冷风,碰到困难时要鼓劲等。同时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睦、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收到良好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文章:
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2-04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及问题解决10-26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03-26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09-15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峻07-04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07-2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1-2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04-25
如何正视职场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2-10
怎样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12-14